:::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影響原漢雙族裔族群認同的因素探討:從生態系統理論觀點
書刊名:玉山神學院學報
作者:陳文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4
頁次:頁115-132
主題關鍵詞:族群認同臺灣原住民漢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0
  • 點閱點閱:376
期刊論文
1.夷將.拔路兒(19940500)。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4,2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雯君(20050600)。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以臺灣閩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3(2),119-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仰止(19940600)。臺灣東部的族群位階特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43-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文山(20040100)。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耐、魏春枝(19991100)。都市原住民對青少年子女的期盼。師友月刊,389,5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Okamura, Jonathan Y.(1981)。Situational ethnicity。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4(4),452-465。  new window
7.劉若蘭、黃玉(20051200)。大專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麗華(19990700)。臺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枝烈(1997)。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蘭君(2002)。責任與家庭--東部地區原住民婦女婚姻維繫過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麗雪(2003)。跨越教育與族群的藩籬:台灣跨越界限之婚姻配對分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文乾(2006)。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族族群認同教育歷程之研究--以花蓮縣伊卡多散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瑞珍(2006)。原住民文學附加課程對族群認同與國語文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福群(2000)。族群通婚的婚姻適應--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賴錦慧(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淑媛(1998)。台灣原住民學術菁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雅雪(2000)。族群認同與生命的交織--四位原住民青年族群認同之生命經驗與民族誌電影(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利格拉樂.阿烏(1996)。誰來穿我織的衣裳。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木柱(1989)。太魯閣族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agel, Joane(2003)。Constructing Ethnicity and Sexuality: Building Boundaries and Identity, Race Ethnic and Sexu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Root, M. P. P.(1996)。The Multiracial Experience: Racial Borders as The New Frontier。London:sage。  new window
5.Ramanathan, Chathapuram S.、Link, Rosemary J.、萬育維、陳秋山(2006)。社會工作實務的全球觀點。台北:洪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利格拉樂‧阿(女烏)(1997)。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shford, J. B.、Lecroy, C. W.、Lortie, K. L.、張宏哲、林哲立(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arth, 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ew window
9.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修澈(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志弘(20000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大川(20000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孟樊(20010000)。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譚光鼎(20020000)。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rossberg, Lawrence(1996)。Identity and Cultural Studies: Is That All There Is?。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吳乃德(1993)。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輝祥(2001)。都市原住民社會運動史。都市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aden, John N(1970)。Urban Pluralism,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ommunal Identity in Kano, Nigeria。Tribe to Nation in Africa: Studies in Incorporation Processes。Scranton, NJ:Chandler Publishing。  new window
5.Hall, Stuart(1996)。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