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革社會衝突的類型
書刊名:東亞季刊
作者:舒中興
作者(外文):Shu, Chung-hsi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9:2
頁次:頁58-88
主題關鍵詞:文化大革命社會衝突總體性社會黨國官僚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
  • 點閱點閱:11
     傳統研究一般認為,文化大革命既肇因於中共高層的鬥爭,因此發生於廣大社會 民眾之中的衝突與動亂,來自於中共高層的影響就是主要、甚至是惟一的原因。此種化約的 角度不免以偏概全地忽略了中國大陸本身工業化過程所形構出的總體性社會體制,在文革中 也扮演著同樣重要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也忽略了文革中社會衝突所衝突所呈現出的不同類型 以及豐富意涵。 本文試圖通過「意識形態」、「階級」、「團體」等三種社會衝突類型,據此分析並重構文 革歷史的真實面貌以及其所代青的意義。
Other
1.(1991)。中共中央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9)。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年一(1983)。毛澤東同志發動文人忕革命時對形勢的估計,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66)。「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印紅標(19951000)。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造反運動的興起。二十一世紀,31,6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論革命的『三結合』。紅旗雜誌,196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68)。高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批旗幟。一九六八匪情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華林山(1995)。文革期間群眾性對立派系成因。二十一世紀,31,5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華林山(1996)。「政治迫害與造反運動」。二十一世紀,3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印紅標(1992)。「紅衛兵運動的兩大潮流」。二十一世紀,13,2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佩華(1993)。「擯除對紅衛兵運動的歧見:重新檢討文革派性根和文革分期問題」。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4(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友漁(1996)。「再說文革中的造反派-與華林山商榷」。二十一世紀,3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友琴(1996)。「打老師和同學之間」。二十一世紀,37,3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宋永毅(1996)。「文化大革命中的異端思潮」。二十一世紀,36,5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96)。「準政黨政治與文革」。亞洲週刊,10(2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共的奪權鬥爭」。一九六八年匪情年報,281-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瑞祺(1997)。「理性選擇與馬克思主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巢峰(1993)。「文化大革命」詞典。香港:港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力(1993)。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曦光(1994)。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華力進(1988)。政治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臺北:時報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希坡(1994)。革命根據地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churmann, Franz(1966)。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孫立平(1994)。改革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菁英及民眾間互動關係的演變。發展與不平等。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91)。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中國共產黨大辭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尼米葉(1990)。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英明(1991)。馬克思社會衝突論。馬克思社會衝突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Djilas, M.(1974)。新階級。新階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1977)。事情正在起變化。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施拉姆(1992)。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的思想。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小楓(1997)。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肖永清(1982)。中國法制史簡編。中國法制史簡編。山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91)。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唐少傑(1996)。清華井岡山兵團的興衰。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遜(1996)。大崩潰。大崩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年一(1989)。大動亂的年代。大動亂的年代。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麥克法夸爾(1989)。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7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無眠(1996)。文革大年表。文革大年表。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周雪光(1992)。「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66)。「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中共黨史導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Olson, Mancur(1984)。集體行動的邏輯。集體行動的邏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紹光(1993)。理性與瘋狂。理性與瘋狂。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少傑。清華井岡山兵團的興衰。清華井岡山兵團的興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國凱(1983)。「文化大革命簡析」。大陸地下刊物彙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