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權之研究
作者:楊育文
作者(外文):Yang,Yuh-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陽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權Mainland China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Legisl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權之研究
校所組別: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博士論文提要
研究生:楊育文 指導教授:周陽山 博士
關鍵字: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權
論文摘要: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為顧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數多,開會期間又短,不便經常行使職權,在立法效率之考量下,「憲法」又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則屬於常務委員會之權限;此外,常務委員會還有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因此,常務委員會事實上承擔了大量的立法職責。
如果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不是一個獨立立法機關的話,至少可以說它已轉變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立法機關,並獲得了意義深遠的立法自主性。或許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這種自主性還不夠,但一個有效的立法體制確實已經在中國大陸建立了。在立法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都建立必要的程序和技術,並已經獲得了權力去架設立法改革的主要框架。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成立5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立法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立法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形勢的需要。一些對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法律亟待研究制定,如「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企業破產法」、「國有資產管理法」、「稅收基本法」、「反壟斷法」、「反傾銷和反補貼法」、「保障措施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濟法」等;一些已經制定的法律也需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加以修改完善,如「選舉法」、「地方組織法」、「公司法」、「證券法」、「預演算法」、「土地管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為實現黨16大提出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品質,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目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面臨的立法任務仍很繁重。
Title of Thesis:The Study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s Legislative power
Name of Institute:Sun Yet-Sen Graduate Institut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January 2006
Name of Student:Yang,Yuh-Wen Advisor:Dr. Jou, Yang-Shan
Key Word:Mainland China,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Legislative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fer to as the “Constitutions” hereinafter),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s the highest power of the nation. The extensiv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and short meeting period has made it inconvenient to hav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exercised authority frequently.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legislative sufficiency, it is stipulated in the Constitutions that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Standing Committee are to exercise “national legislative right.”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s authorized to “stipulate and amend criminal law, civil law, national institute, and other local law” whil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is to “stipulate and amend laws other than the laws that are to be stipulated by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oreover,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is authorized to “supplement and amend the laws stipulated by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hile it is not in session but the stipulation and amendment may not be in conflict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law.” Therefor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is entrusted with massive legislative responsibilities.
I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is not yet an independent legislative institution, at least it is an influential legislative institution and with profound legislative independence. The said independence may not be satisfactor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advanced nation; however, an effective legislative system indeed exists in Mainland China.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has necessary procedure and technique established in each stage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nd it is with authorization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legislative reform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Standing Committee 50 years ago, especially,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in the 11th term, legislative is with a great success; however, it has not yet fulfilled the needs of constructing commonwealth community. Some law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legal system are yet to be studied and stipulated urgently, for example, ”Property Ownership Law,” “Infringement Responsibility Law,” “Industry Bankruptcy Law,” “State Property Management Law,” “Tax Law,” “Anti-Trust Law,” “Anti-Dumping and Anti-Compensation Law,” “Protection Law,” “Social Insurance Law,” and “Social Welfare Law.” Moreover, some laws need to be amended in accordance with socialism market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progress, for example, “Election Law,” “Local Organizational Law,” “Company Law,” “Securities Law,” “Budget Law,” “Land Management Law,” and “Anti-Illegal Competition Law.” For realizing the legislative objective of “Adapting to Socialism Market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Progress and Joining WTO, Reinforcing Legislative Task, Improving Legislative Quality, and Forming Chinese Socialism Legal System in 2010” proposed in the 16th Party Convention,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Standing Committee fac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legislative mission.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中央紀委編,列寧、毛澤東和鄧小評論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4年。
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編著,中國憲法教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6. 中國法學會編,憲法論文選,法律出版社,1983年。
7.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中國法制史學會編,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1993年。
9.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1997。
10.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1998。
11.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1999。
12.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2000。
13.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2001。
14.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2002。
15.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2003。
16.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2004。
17. 中國法學會編,憲法論文選,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年。
18. 尹中卿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大事記(1949-199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19. 卞耀武,人大代表法律手冊,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4年。
20. 日本比較立法過程研究會編,許介麟譯,議會立法過程之比較研究,台北:立法院秘書處,1991年。
21. 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台北:作者自印,2002年。new window
22. 王伊景,中國人大代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
23. 王崇明、袁瑞良,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制度,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
24. 王貴國、周旺生、梁美芬,中國法律制度,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25. 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26. 史敏、沈春耀、胡可明主編,立法項目實例評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
27. 田軍,憲法學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28. 石之瑜,中共法制理論解析,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29.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30. 卡諾依(Martin Carnoy),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1995年。
31.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辦公室編,全國人員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32.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人大財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
33.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34.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大事記,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
36.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政治組編,中國憲法精釋,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
37.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理論組編,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38.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年。
39.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
40.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代表機關的論述,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41.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總結、探索、展望一八屆全國人大工作研究報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
42.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編,1998—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
43.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編,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議事規則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44.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論叢,第1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45.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
46.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連絡局編,人大代表手冊,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年。
47.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連絡局編,我怎樣當人民代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
48.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
49.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人民代表大會文獻選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50.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編,人大制度新聞選評(第2集),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
51.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2. 朱志宏,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53. 朱志宏,我國立法院效率機制之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1998年。
54. 朱言明,共產主義在中國及其變革—回歸孫中山先生的民主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7年。
55. 朱新民,一九七八至一九九O年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56. 何華輝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57. 吳大英、任允正、李林合著,比較立法制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年。
58. 吳安家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0年。
59. 吳安家編,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
60. 吳家麟,憲法學,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61. 吳國光、王兆軍,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世界書局,1994年。
62. 吳康民,人大繽紛錄,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
63. 宋汝棼,參加立法工作瑣記(上冊),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
64. 宋汝棼,參加立法工作瑣記(下冊),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
65. 李少民主編,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66. 李步云、汪永清主編,中國立法的基本理論和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
67. 李步云主編,立法法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8.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new window
69.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70. 谷安良編,立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71.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72. 周旺生,立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7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new window
74. 林秋水,日本國會權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75. 侍建宇,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76.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年圖書公司,1994年。
77.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法律彚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2年。
78.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
79. 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年。
80. 孫琬鐘主編,立法學教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0年。
81. 孫維本主編,人大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
82. 泰瑞杰、楊義成,地方人大宣傳工作概論,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
83.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4. 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
85. 袁瑞良,人民代表代會制度形成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86. 馬漢寶,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員會編輯,1999年。new window
87. 馬懷德,中國立法體制程序與監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88. 蒲興祖,當前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9. 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1991年。
90.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
91. 高樹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主要歷史經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92. 張友漁主編,中國法學四十年,上海:群眾出版社,1987年。
93. 張秉銀,人大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94. 張根大、方德明、祁九如,立法學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
95. 張益弘,孫學體系新論(上、中、下冊),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8年。new window
96. 張家洋,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97. 張緒心、高理寧著,卜大中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98. 張煒,人民代表大會監督職能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
99. 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100. 梁美芳、盧永鴻編,中國法制改革,香港:廣角鏡,1994年。
101. 梓木等,民主的構思—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與改革,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102. 許介麟譯,議會立法過程之比較研究,台北:立法院立法叢書編印出版小組,1991年。
103. 許崇德編,中國憲法教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
104. 許崇德主編,中國憲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5. 郭道暉、周旺生、王晨光主編,立法—原則、制度、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6. 郭道暉,中國立法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7. 曹沛霖,議會政治,新竹:理藝出版社,1994年。
108. 曹沛霖、徐宗士編著,比較政府體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109. 郭丹、劉禾只高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發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組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1. 喬曉陽、張春生主編,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釋義與解答,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112. 彭沖,民主法制論集,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
113. 彭真,論新中國的政法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114. 彭懷恩,比較政治:當代各國政體導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115. 曾濟群,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116. 黃天中、潘錫堂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117. 黃順興,黃順興北京見聞:從胡耀邦到江澤民,台中:作者印行,1993年。
118. 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出版社,1990年。
119. 楊日青主編,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台北:韋伯文化公司,2003年。
120. 楊泰順,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書版公司,2001年。
121. 楊逢泰,現代西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122. 楊開煌,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國立空中大學用書,1998年。
123. 楊開煌、王誠、羅懷家,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國立空中大學用書,2002年。
124. 楊勝春,中國最高領導班子的左右手—中共中央直屬機構檔案(1949-1998),台北:永業出版社,2000年。
125.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作者印行,1997年。
126. 鄒文海,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正中出版社,1989年。
127. 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
128. 趙云獻,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9.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130.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年。
131. 趙震江主編,中國法制四十年(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132. 劉向文,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133. 劉政、程湘清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講話,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
134. 劉清波,社會主義國家法制,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2年。
135.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1年。
136.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137. 歐雷斯希克(Watler J. Oleszek),湯德宗譯,國會程序與政策過程,台北:立法院秘書處,1992年。
138. 蔡定劍,中國人大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139. 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40. 鄭宇碩、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香港:天地圖書,1992年。
141.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5.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柯洛漪譯,蛻變中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146. 謝慶奎,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7.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148. 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9. 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150. 羅成典,立法技術論,台北:文笙書局,1985年。
151. 羅傳賢,立法程序,台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
152. 羅傳賢,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153. 關中,國會改造論,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154.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
155.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156. 顧昂然,新中國立法槪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二)期刊
1. 王存學,「中國大陸經濟立法和司法」,華岡社科學報,第12期(1997年6月),頁41-55。
2. 王成基,「馬克思共產主義政治學說與孫中山先生對其評論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7期(1997年7月),頁52-66。
3. 王俊南,「中共全國人大功能提升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8期(2002年8月),頁8-17。
4. 王樹波、張振華,「淺談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人大工作通訊,第20期(1998)。頁22。
5. 石之瑜,「變遷中的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6期(1995年6月),頁13-22。
6. 朱言明,「當代社會主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49-63。
7. 朱言明,「共產主義再中國大陸的實踐析評」,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6-26。
8. 朱言明,「民主社會主義探討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27。
9. 朱國斌,「論中國「立法法」關於立法權限的界定與分配」,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2期(2002年春/夏季),頁87-115。new window
10. 李宏仁,「中國大陸法制理論之流變及其評述(下)」,共黨問題研究,第15卷第11期(1989年11月),頁35-40。
11. 李漪,「曹思源: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走議會道路」,中國之春,第165期(1997年6月),頁35-42。
12. 周陽山,「質詢權與質詢制度:一項國際經驗的分析」,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3期(1994年5月),頁98-106。new window
13. 林賢治「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發展」,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1998年1月),頁1-29。new window
14. 林文軒,「淺析中共立法制度的問題與問題—從其『立法法』的制定與施行談起」,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38-55。
15. 金中燮,「馬克思的晚年思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0期(1997年10月)。頁4-11。
16. 苗連營,「論立法過程中的程序參與原則」,法制日報,(1999年3月25日),版7。
17. 浦增元,「論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意識」,政治與法律,(1994年6月),頁12-16。
18. 高新,「出籠黨紀處分條例只在防止人大越位」,中國之春,第165期(1997年6月),頁43-44。
19. 高輝,「從中共『選舉法』的變遷探討其選舉制度」,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9期(1997年9月)。
20. 唐欣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解釋」,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2期(1999年2月),頁13-26。
21. 笛矛,「今日的中國如何立法」,中國法律季刊,第1期(1995年3月15日),香港。
22. 張虎,「港、澳『基本法』的比較研究(上)」,中共研究,第30卷第8期(1996年8月),頁81-88。
23. 張虎,「港、澳『基本法』的比較研究(下)」,中共研究,第30卷第9期(1996年9月),頁69-84。
24. 張炳良,「中國人大制度應如何改革」,中國之春,172期(1998年1月),頁78-80。
25. 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自主性」,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期(1990年4月),頁6-22。
26. 張淳翔,「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質詢與調查權」,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0期(1992年10月),頁14-17。
27. 張淳翔、趙建民,「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前景」,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1990年2月),頁1-13。new window
28. 張淳翔、趙建民,「中共『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探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2期(1998年2月),頁49-58。
29. 張淳翔、趙建民,「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前景」,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2000年2月),頁1-13。new window
30. 許光泰,「評中國大陸『立法法』-中央立法部份」,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39-55。new window
31. 陳益智,「了解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簡析大陸『立法法』」,科技法律透析,(2002年6月)頁30-35。
32. 鄒偉,「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的回顧與前瞻」,中共研究,第26卷第9期(1992年9月)。頁24-32。
33. 傅思明,「新時期憲法學研究概述」,法學,(1989年6月),頁43-48。
34. 曾建元,「『人民代表大會』--中共政權組織形式的理論探源」,近代中國,(1991年2月),頁162-176。
35. 程湘清,「完善人大會期制度」,法制日報,(1998年10月29日),版6。
36. 程湘清,「提供法律案的審議水平」,法制日報,(1998年9月24日),版6。
37. 黃仁宗,「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觀」,戰略與管理,第2期(2002年2月)。
38. 楊建平等,「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二十年」,瞭望新聞週刊,第49期(1998年12月7日),頁6-16。
39. 楊勝春,「當前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黨政關係運作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6-27。new window
40. 楊勝春,「中共『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審議法案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5期(1998年5月),頁49-60。new window
41. 楊勝春,「中共『國務院』黨政關係運作之探討」,近代中國,第134期(1999年12月),頁167-186。
42. 楊勝春,「中共『全國人大』辦事機構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2000年5月),頁21-34。
43. 楊景宇「關於提高立法質量的思考」,人民日報,(1998年2月10日),版10。
44. 楊開煌,「中共民意機關之功能—中共『八屆人大』、『政協』兩會的觀察」,亞洲與世界月刊,第18卷第2期(1993年4月),頁31-41。
45. 雷金書,「中共法律制度意識觀」,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8期(1992年8月),頁21-25。
46. 萬其剛、蘇東,「公眾參與立法」,法制日報,(1999年1月7日),版6。
47. 鄒偉,「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的回顧與前瞻」,中共研究,第26卷第9期(1992年9月),頁24-32。
48. 趙建民,「中共面向廿一世紀的政治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1期(1996年1月),頁7-24。new window
49. 趙建民,「論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6期(1993年6月),頁5-20。new window
50. 趙建民,「中共地方立法程序與民族自治立法」,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5期(1994年5月),頁56-77。new window
51. 趙建民,「當前中共選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商榷」,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3期(1996年3月),頁4-13。
52. 劉清波,「論中共現行憲法上的中央政府」,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9期(2001年9月),頁7-19。
53. 劉傳琛,「論人大的調查委員會」,政治與法律,(1992年5月),頁33-35。
54. 潘城財,「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體制及其近期變革之研究」,復興崗週刊,(88年4月10日至7月10日),頁2-18。
55. 蔡定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思考」,人民日報,(1994年9月16日),版5。
56. 魯競,「中共『依法治國』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分析(上)」,中共研究,第32卷第6期(1998年5月),頁64-75。
57. 魯競,「中共『依法治國』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分析(下)」,中共研究,第32卷,第5期(1998年6月),頁57-68。
58. 賴榮偉,「當前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展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8-30。
59. 蕭雲,「對中共『人代』近年票決行為之分析」,中共研究,第27卷第5期(1993年5月)。
60. 薛鳳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建議」,廣角鏡月刊,(1997年4月),頁80-85。
61. 薩公強,「人民公社化運動及其體制」,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5期(1996年5月),頁71-85。
62. 魏澤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球性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2002年12月),頁81-94。new window
63. 羅傳賢,「法案審查程序與立法技術」,月旦法學,第85期(2002年6月),頁61-73。
64. 嚴家祺,「『全國人大』和『政治局』的關係」,中國之春,第174期(1998年3月),頁19-20。
65. 顧敏、邱垂泰,「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制度之研究-結構功能的初步分析」,立法院院聞,第25卷第8期(1997年8月),頁3-19。

(三)學位論文
1.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以政經體制和法律繼受相關性為視角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2.王筠,鄧後時期中共政治體制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王銘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修憲之研究—背景、過程、特色,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4.李孔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定位變遷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5.何博文,中國大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6.金泰姬,八O年代以來中共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林子玄,中國大陸憲法監督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陳如音,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與中國共產黨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2003年。
9.張淳翔,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九九二),私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0.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11.許嘉玲,中共中國人人民代表大會改革,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2002年。
12.許博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中國共產黨互動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1997年。
13.張執中,組織內捲與調適:對中共「民主集中制」之評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4.楊勝春,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15.黃國安,中共立法法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6.蕭靜遠,中共全國「人大」代表之角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7.劉文斌,八O年代後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8.謝仁杰,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二、英文部份
1. Almond, G. A. and Powell, G. B.,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6th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6).
2. Bremmer, Ian, and Taras, Ray ed., New States, New Politics: Building the Post-Soviet N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Burns, John P..China’s Governanc :Political Reform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China Quarterly, no.119(September 1989),pp.481-518.
4. Copeland, Gary W. and Patterson, Samuel C. ed.,Parlia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Changing Institutions,(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5. Deering, Christopher J., and Smith, Steven S., Committess in Congress. 3rd ed.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97).
6. Dicks, Anthony,”The Chinese Legal System:Reforms in the Balance,” China Quarterly, no. 119,(September 1989),pp.540-576.
7. Edwards, R. Randle; Henkin, Louis; Martin, J. Paul; and Nathan, Andrew J.,”Symposium on China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1(Spring 1995),pp. 1-34.
8. Glassman, Ronald M., China in Transition:Communism, Capatat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Praeger,1991).
9. Goldman, Merle,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1994).
10. Goodin, Robert E., and Klingemann, Hans-Dieter ed., A New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Hahn, Jeffrey W., Democratization in Russia:The Development of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New York:M. E. Sharpe, 1996).
12. Huntington, Samuel P.,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13.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Parliaments of the World:A Reference Compendium. 2nd ed., (Hants.:Gower, 1986).
14. Jiang, Ping,”Chinese Legal Reform: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9, no.1,(Spring 1995),pp.67-75.
15. Keefe, William J. and Ogul, Morris S.,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8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93).
16. Keith, Ronald C., China’s Struggle for the Rule of Law. (New York:ST. Martin Press, 1994)..
17. Lieberthal, Kenneth G., and Lampton, David M. ed.,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18.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New York:W. W. Norton, 1995).
19. Lubman, Stantley,”Introduction:The Future of Chinese Law,”China Quarterly, no.141, March 1995, pp.1-21.
20. McCormick, Barrett L., Political Reform in Post-Mao China:Democracy and Bureaucracy in a Leninist Stat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21. Nathan, Andrew J.,”China’s Constitutionalist Option,”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7. no. 4, (October 1996),pp. 43-57.
22. Nathan, Andrew J.,”China’s Path from Communism,”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4, no. 2,(April 1993),pp.30-42.
23. Nathan, Andrew J.,”Is China Ready for Democracy?”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 no. 2,(Spring 1990),pp.50-61.
24. Norton, Philip ed., Legislatur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5. Norton, Philip ed., Parliaments in Western Europe.(London:Frank Cass, 1990).
26. O’Brien, Kevin J. and Luehrmann, Laura M.,”Institutionalizing Chinese Legislatures:Trade-offs Between Autonomy and Capacity,”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23, no.1,February 1998, pp.91-108.
27. O’Brien, Kevin J.,”Agents and Remonstrators: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 China Quarterly, no.138, June 1994, pp.359-380.
28. O’Brien, Kevin J.,”Chines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7, no.1, April 1994, pp.80-107.
29. O’Brien, Kevin J., 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0. O’Brien, Kevin J.,”Is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Conservative’Legislature?”Asian Survey, vol.30, no.8, August 1990.
31. Olson, David M., Democratic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A Comparative View. (New York:M. E. Sharp, 1994).
32. Ostrow, Joel M.,”The PRC’s New Elite Politic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Issues & Studies, vol. 34, no.5, May 1998, pp.1-21.
33. Pei, Minxin,”Is China Democratizing?”Foreign Affairs, vol.77, no.1(Jan/Feb 1998),pp.68-82.
34. Potter, Pitman B. ed. Domestic Law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New York:M. E. Sharpe, 1994).
35. Stavis, Benedict, China’s Political Reform. (New York:Praeger, 1988).
36. Tanner, Murray Scot,”Erosion of Communist Party Control Lawmaking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no.138, June 1994, pp.381-403.
37. Tanner, Murray Scot,”How a Bill Becomes a Law in China:Stages and Processes in Lawmaking,”China Quarterly, no.141,March 1995,pp.39-64.
38. Tanner, Murray Scot,”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Post-Mao China,”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