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對霧社事件的解說
書刊名:民族研究
作者:賈益
作者(外文):Jia, Yi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4)
頁次:93-106+125-126
主題關鍵詞:近代中國民族主義霧社事件臺灣番人Modern ChinaNationalismWushe IncidentFan of 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
  • 點閱點閱:10
在反日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1930年的霧社起義引起了中國大陸輿論的強烈反響。大量的媒體報道強調霧社起義與反日民族主義有關的元素,這些元素又在不同語境下生成各有其著重點的民族主義敘述。將"臺番"作為榜樣,激勵民族精神,從而反抗日本和其他帝國主義的侵略,是最為普遍的敘事。以此為前提,在民族革命的歷史構建邏輯中,"東方弱小民族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話語偏重于敘述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民族聯系;以臺灣革命為中心的話語,則偏重于說明臺灣作為中華民族抗日共同體一部分的作用及漢"番"聯合的意義。正是這種與革命話語密切關聯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戰后建構中華民族認同中臺灣"番人"身份的重要基石。
期刊論文
1.賈益(2009)。1874年日軍侵台事件中的「番地無主」論與中國人主權觀念的變化。民族研究,20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30)。台灣民族革命近訊。黃埔月刊,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30)。台灣番人反抗日軍失敗。小朋友,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0)。台灣番人反抗日軍。小朋友,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冰森(1930)。台灣番人反抗日本。農民,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堵述初(1983)。平民教育運動在定縣。河北文史資料選輯,1983(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靜哉(1930)。台灣怎樣了?。民眾周報,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亦庵(1930)。番民?騷動?。民眾生活,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10)。日本籌剿台灣生番(節錄)。地學雜志,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P. Y.(1930)。台番。晦鳴,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佩剛(1996)。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若干史實。中華文史資料文庫.政治軍事編,1996(8),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心熱(1931)。整個精神的體現。藝園,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惟忠(1931)。從台灣生番的反日運動說到中國的抗日運動。自求,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31)。開卷。文華,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檸檬(1931)。由怒吼著的台灣人想到新中國。文華,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宋斐如(1930)。「德化政策」下的台番暴動。新東方,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東方問題研究會籌備會(1930)。敬告台灣革命民眾。新東方,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30)。本刊使命。新東方,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殊爾(1930)。台灣的番人。時事月報,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30)。亞細亞之將來--創刊宣言。新亞細亞,1(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牛山(1931)。台番暴動的真因。新東方,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銅駝(1930)。台灣雜記。血湯,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憂夷(1931)。霧社事件與台灣民族革命之研究。新亞細亞,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魏崇陽(1931)。台灣土人及其反日經過。新亞細亞,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表(1931)。台灣番族的研究。新亞細亞,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寧墨公(1931)。台灣霧社番族之研究。新亞細亞,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友邦、沈楚(1939)。台灣革命運動的過去與現在。新力,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友邦、阮力田(1938)。時事講座:台灣革命。國訊,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載榮(1931)。台灣兩次蕃變之內幕。日本研究,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華侖山(1985)。華白沙同志的一生。文史通訊,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韓振華(1945)。日本初割台灣十五年中理番暴行。福建文化,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華雲游(1939)。台灣漢蕃聯合底前因後果。大風(金華),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周婉窈(20100900)。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1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在正(2004)。李友邦有關歷史問題探討。海峽兩岸台灣史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Yuval-Davis, N.(1992)。Nationalism, Racism and Gender Relations。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芳芳(2010)。〈小朋友〉1922-1937(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德(2008)。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鈞淑(2006)。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在正(2001)。李友邦傳記與台灣近代史。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姑目.荅芭絲(2004)。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沛霖、沈建中(1998)。耆年憶往:沈沛霖回憶錄。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mith, Anthony(2009)。Ethno-Symbohsm and Nationalism: A Cultural Approach。New York: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5.宋斐如(1938)。日本人民的反戰運動。漢口:生活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子為、潘公昭(1945)。今日的台灣。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yat, Yabu、許世楷、施正鋒(2001)。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向山寬夫、楊鴻儒、陳蒼杰、沈永嘉(1999)。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華企(19391101)。台灣與台灣的革命鬥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奧托.鮑威爾(2008)。民族問題和社會民主黨(摘錄)(1907年)。鮑威爾文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春山明哲(2002)。昭和政治史上的霧社蜂起事件。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作霖(2001)。復興社述略。特工秘聞。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志田(2001)。[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自序。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翁曉波、梁汝雄(2005)。宋斐如生平簡介。宋斐如文集。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斐如(2005)。台灣農民的慘痛--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三日。宋斐如文集。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斐如(2005)。東方民族運動與中國西北開發--帝國主義侵略的新轉變與東方民族運動的新階段。宋斐如文集。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汝雄、張雅芳(2005)。宋斐如著作年表。宋斐如文集。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駱耕漠(2006)。我對荃麟同志在浙江的片段回憶。邵荃麟百年紀念集。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駱耕漠(1996)。回憶金華的抗日救亡活動。浙江八年抗戰。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戴國煇(2002)。霧社蜂起與中國革命--漢族系中國人社會內藏的少數民族問題。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松永正義(20020000)。日本國內媒體界的霧社蜂起事件反響。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