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
作者:林明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ing-Chao Li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鼓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道家禮樂老子莊子黃老TaoistLi-YueLao-TseChuang-TsuHuan- Lao Taois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5
本論文以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為研究主題,嘗試就老子、莊子學派,以及黃老道家觀於禮樂的反省作出全面的討論。老子在承繼周代禮樂精神的同時,又以道來給予禮樂精神以新的解釋。莊子則側重由生命實存層面來反省禮樂,他由人與禮之間的緊張性開始,透過解消緊張性,而賦予禮以新意。至莊子後學,一方面由形式化與技術化的角度來批判禮,然後再由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末的相依存而賦予禮以積極的意義。另外,除了在廣義的禮樂一體脈絡中來反省禮,莊子學派亦將音樂獨立出來而從生命與天地宇宙的整體視野,來反省音樂的美學內涵。黃老道家歸本於道的禮樂思索,則是由以道論為理論前提來擷取眾家學說的哲學方法而展開。於此,透過「理」與「德」等環節的中介轉化,禮樂的內涵已注入了道的質性於其中。其次,黃老道家也在道的價值依據下,因應社會型態而從辨別尊卑、應時而變、修德養生等層面來闡釋禮樂的內在意義。由於禮樂的思索是隸屬在因應社會型態所作的價值反省中,因此,黃老道家的禮樂觀更具現實性與社會性。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hought of "Li-Yue"(禮樂) of the pre-Quin Taoist and presents the disscussion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riticism about "Li-Yue" from three different facets, including the ones of Lao-Tsu, Chuang-Tsu, and the Huan- Lao Taoist. Lao-Tse, as we know, inherits the spirit of "Li-Yue" in Chou Dynas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he explains it with Tao and put it in a new light.
Instead,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Li-Yue" from the horizon of existence, Chuang-Tsu takes up his reflection from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the individual, and furthermore gives new meanings to "Li" by thinking of how to get rid of the relationship. Later, the followers of Chuang-Tsu criticize "Li" of its having become the one which is full of forms and skills , so they on the one hand give "Li" new meanings through combining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the basic and the extreme. Moreover, "Li"(禮) and "Yue"(樂) used to be regarded as a whole; however, the school of Chuang-Tsu, not only followes the way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reflects on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esthetics of music from life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third part, the argument deals with Huan- Lao Taoists'' reflection. Their argument is based on "Tao" and spreaded out with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 absorbing the theories of other schools. Huan- Lao Taoists imbue Tao into the meaning of "Li-Yue" through the linkages, "Li"(理), "Der"(德)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ao, Huan- Lao Taoists explain the inner meaning of "Li-Yue" by these topics, keeping the order of the ranks in the society, changing with time, self-cultivation, keeping healthy and so on, 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In short, Huan- Lao Taoists'' reflection on "Li-Yue" wholly depend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so their argument is more realistic and socialized.
一、古典文獻與註譯部分(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new window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林 尹,《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09。
呂友仁,《周禮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0。
顧寶田、鄭淑媛,《儀禮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11。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版社,1997。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08。
錢 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09。
傅佩榮,《論語》,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02。
韋 昭,《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趙 煜,《吳越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
嚴 遵,《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0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增修版。new window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09。
林希逸,《莊子 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92。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06。
徐忠良,《新譯尹文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01。
郭沫若,《管子集校》,香港:龍門書店,1973。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台北:三民書局,2003。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陳奇猷,《韓非子校釋》,台北:河洛出版社,1982。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11。
梁啟雄,《荀子柬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0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07。
朱永嘉、蕭木,《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95.0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蔣 驥,《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
李 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嚴一萍,《帛書竹簡》,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0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阮元等,《經籍纂詁》,東京:中文出版社,1984。


二、研究專著(依姓氏筆劃)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勾承益,《先秦禮學》,成都:巴蜀書社,2002。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61.03。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10,P.46。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06。
李炳海,《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06。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1989。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林 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90。
林素玟,《禮記人文美學探究》,台北:文津出版設,2001.10。new window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金尚理,《禮宜樂和的文化思想》,成都:巴蜀書社,2002.10。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書局,1994。
范文瀾,《中國通史》,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 199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6。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new window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P.81。
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偉川,《儒家禮治與中國學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02。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2.12。
陳竹、曾祖蔭,《中國古代藝術範疇體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02。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new window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new window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馮友蘭,《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宛峰,《禮樂淵藪》,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楊 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 寬,《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09。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楊 堃,《民族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熊良智,《楚辭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10。
翟錦程,《先秦名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01。
劉 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劉光義,《司馬遷與老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06。new window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12。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0。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蔡仲德,《音樂之道的探索:論中國音樂美學史論及其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03。
魯 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

方紅梅,〈莊子之樂與中國文人的審美襟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02期 。
王 軍,〈《管子》樂論的基礎〉,《管子學刊》, 2001年03期。
王 暉,〈周代大禮返本歸樸說〉,《齊魯學刊》,第五期,1997。
王仁鈞,〈道與樂的糾結及澄清--析解莊子天運篇黃帝論樂章〉,《淡江大學中文學報》,民82.12 頁9-29。
王志成,〈論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3。
朱梅詔,〈哲學美學命題--談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問學集》,民83.06 頁141-149。new window
何平立,〈略論先秦「樂」的文化精神與社會功能〉,《上海大學學報》,7.5,2000.10。
余英時,〈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8期,2004.04。new window
李 浩 ,〈《老子》音樂美學思想闡微——兼與墨子“非樂”思想比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 2002年03期。
李冬梅,〈 莊子“至樂無樂”論的美學闡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7年04期。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民85.12 頁18-26。new window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鹅湖月刊》,第22卷第6期。
李正治,〈周文解體與先秦諸子對禮樂價值的思索〉,《鵝湖月刊》,8505new window
李正治,〈莊子「超禮遊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民8505。
李明珠,〈莊子「真」的美學觀〉,《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2。
李建勝,〈莊子的聞天樂與審美體驗新解〉,《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年05期。
周 薇 ,〈孔子、荀子和《呂氏春秋》的樂論比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3年03期 。
林繼平,〈廿一世紀中國音樂思想的走向--與大陸學人論莊子哲學溶入音樂理論書〉,《哲學年刊》,民79.11 頁51-55
胡 健,〈 “大樂”簡釋——《呂氏春秋》音樂美學思想再探〉,《音樂探索》, 2002年02期。
胡 健,〈「大樂」簡釋――呂氏春秋音樂美學思想再探〉,《音樂探索》第2期,2002。
徐漢昌,〈《管子》論「禮」初探〉,《中山人文學報》,民82.04 頁87-100。new window
袁宙宗,〈老子其人兼論孔子問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6703。
張蕙慧,〈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民76.12 頁129-157。new window
張鴻愷,〈從郭店竹簡《老子》不非「仁」、「義」、「禮」、「樂」論早期之儒道關係〉,《宗教哲學》,民9209。
梅珍生,〈 論老子的禮學思想〉,《 江漢論壇》, 2003年09期。
郭梨華,〈老子中的「損」、「益」說〉,《世界中國哲學學報》,9011。
陳 來,〈春秋禮樂文化的解體與轉型〉,《中國文化研究》,2002,秋之卷。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1990.06。new window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new window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14輯,1998.07。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08。
陳 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道家文化研究》14輯。
陸建華、孫以楷,〈朱熹視界中的老子〉,《哲學與文化》,民9210。new window
揚 舉 ,〈初論《老子》與禮學在思維譜系上的家族相似〉,《孔子研究》, 2000年02期。
賀崇武,〈 “美本体”和“大美,天樂”──柏拉圖和莊子的審美觀比較〉,《武漢紡織工學院學報》, 1995年02期。
黃錦鋐,〈呂氏春秋論樂〉《師大學報》,民62.06 頁29-38。new window
楊永賢,〈莊子的“自然之樂”與盧梭的“返於自然”音樂美學思想之比較〉,《音樂探索》, 2002年01期 。
詹哲裕,〈漢初黃老思想下「禮法」合流之探析〉,《復興崗學報》, 民83.09 頁127-152。new window
寧鎮疆,〈 老子“無為”“襲常”與西周之“禮”〉,《學術月刊》, 1999年07期。
趙 寅,〈聲出於和 和出于適——《呂氏春秋》樂論〉,《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02年03期。
鄭卜五,〈莊子在虛靜中逍遙於天樂〉,《海軍軍官學校學報》,民87.10 頁164-170。
揚 舉 ,〈老子論士的修養與古禮〉,《 孔子研究》, 1997年03期。
揚 舉 ,〈論老子貴身治天下的思想通於禮的治國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6年03期 。
魏啟鵬,〈楚簡《老子》「大成若詘」發微--兼說老子不非禮樂〉,《世界中國哲學學報》,民90.11 。
關國康,〈老子對仁義禮智的態度〉,《鵝湖月刊》,民8709。new window

四、碩博士論文(依姓氏筆劃)

王美珠,《先秦音樂觀念之研究》,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83。
李正治,《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79。new window
黃金鷹,《先秦音樂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80年。
趙廣暉,《先秦音樂文化之演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89。new window
劉公展,《先秦禮樂的依據》,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


五、外文資料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Stambaug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6.
Sato, Masayuki. Confucian State and Society of Li: A Study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iden, 2001.
Scott Bradley Cook. 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Musical Thought of Warring States
China, A disser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hinese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alter Kaufmann. Musical References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Information Coordinators, Inc, 197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