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荀子哲學的秩序性建構及其困境
作者:柳熙星
作者(外文):Yoo, Hee Su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蔡仁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聖人秩序性mindproprietysagenatureord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第一章、緒論:荀子的現實認識與秩序性
「現實認識」是對一些事件的記述,即事實判斷;「哲學問題」是對被認識的事實之價值(當為)判斷。 如果說「現實認識」為對現實的事實之診斷,那麼「哲學問題」就是對現實認識之處方。因此,這個首章要討論荀子如何認識現實,這是本論文的出發點。
第二章、荀子的哲學問題及其終極關懷
荀子哲學的問題是對「秩序性建構」為主的先秦哲學的回應而形成。這即:一方面是繼承孔子外王禮憲的客觀面,另一方面是對諸子百家思想的回應。從這二方面的回應所形成的荀子哲學的問題就是「如何建構秩序性」這一個問題。又,荀子哲學的終極目標是以秩序性來構造的群居和一之理想社會,即「至平」社會。
第三章、秩序性及其作用
如前所述,荀子哲學的目標是達成群居和一的「至平」社會。荀子想要以秩序性(禮)來達成「至平」理想。因此,這個章探討二個論題:一是何謂「秩序性」?;一是秩序性的作用是什麼?
第四章、秩序性的根據
如上所述,荀子要達到群居和一的「至平」理想,提出「秩序性」的禮,然則這「秩序性」能不能證立,換句話說「秩序性」在理論上有沒有根據,若有根據,而其根據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與絕對性,這就是秩序性的根據問題。若不能證立秩序性的根據或者沒有合理的正當化,荀子的哲學理論自是不能得到他所期的目的。而在這章,要順著一般的看法來討論荀子哲學的秩序性根據之問題:一是從「天」看秩序性的根據;一是從「人性」看秩序性的根據。
第五章、秩序性根據的困境及其省察
如上所述,秩序性所以成立的根據:就天而言,自然義的「天」上不能得到其根據。就性而言,自然生命義的「性」上也找不到其根源。如此,荀子哲學價值根源上處於極大的困境。這是荀子哲學由於本源不透所形成的理論上的缺點。荀子哲學與孟子哲學相比,理論系統上顯然不同。孟子哲學為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先驗系統,而心性天為一。也就是說,道德價值上主觀面與客觀面、超越面相貫通為一,乃可「盡心知性知天」的
縱貫系統。由此可知,孟子哲學上既然根本不發生價值根源的困局,又道德實踐上堅固地確保絕對的客觀必然性。反之,荀子哲學是經驗系統的橫攝理論體系。他提出實然層的自然天,且將天人相分為二。再者,把性偽分為事實與價值。結果,天既為自然現象或規律(天沒有超越義、形上義、價值義),由人而天的通路並不存在,因而發生價值根源問題。為此,本人認為依據了解孟子哲學的方式看待荀子哲學,並不能解決價值根源問題。所以,要換個角度來討論價值根源問題,才可發現
一個解法。於是,本人要針對這些困境而探討對秩序性所以可立根據的進一步之省察,即:
第一、在荀子哲學,將「聖人」如何了解?
第二、「禮義之統類」有什麼意義?
第三、「心」的地位(status ) 和作用是什麼?
第六章、秩序性的實踐及其有效性
如果已解決了價值根源的困境,那麼以「秩序性」來如何建立人群社會的秩序?又,其有效性如何?這就是這一章的論題。
第七章、結論:荀子哲學在個體與群體秩序
這個章是對本論文的總括性的討論。本人認為,荀子哲學所指出的意涵在現代社會還是有效,因此在此要以荀子哲學為根,討論現代社會的重要問題:個體(個人)與全體(社會),社會與正義,圓滿的秩序如何建立。本人希望,這樣的討論提供對當面社會問題的解決之線索!
參考書目
一、原典之類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卷五)。
劉向 ,《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朱熹 ,《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四書或問》,漢城,保景出版社,1986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焦循 ,《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台北,廣文書局。
王先謙,《荀子集解》,東京,富山房,漢文大糸(卷十五),1972年。
,《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謝墉 ,《荀子箋釋》,台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荀子集成(卷二○)。
梁啟雄,《荀子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張以文,《荀子全釋》,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朱謙之,《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局。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
梁啟雄,《韓非子淺解》,台北,學生書局。
郭沫若,《管子集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享 ,《商君書注譯》,北京,中華書局。
賴炎元,《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充 ,《論衡》,北京,中華書局。
阮元 ,《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二、專著之類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新唯識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原儒》,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心體與性體》<卷一>,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1919年。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宋明理學》,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墨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儒家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
,《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孟子待解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百年先生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周群振,《儒學探源》,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
, 《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黃公偉,《孔孟荀哲學證義》,台北,幼獅書店,1957年。
,《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新華書店,1979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鮑國順,《荀子學術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陳正雄,《荀子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蔡錦昌,《從中國古代思考方式論較荀子思想之本色》,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俞仁寰,《從類字透視荀子政治思想之體系》,台北,台大法學院,1962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劉子靜,《荀子哲學綱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劉文起,《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熊公哲,《荀子學案》,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周紹賢,《荀子要義》,台北,中華書局,1977年。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
吳康 ,《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鄧漢卿,《荀子繹評》,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熊賜履,《學統》,台北,廣文書局。
孫德謙,《諸子通考》,台北,廣文書局。
尹桐陽,《諸子論略》,台北,廣文書局。
姚永樸,《諸子考略》,台北,廣文書局。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new window
,《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9年。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
張永嶲,《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new window
,《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京出版社,198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中文出版社。
,《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馮契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梁韋弦,《孟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學生書局,。
方授楚,《墨學源流》,台北,中華書局,。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吉惠,《中國先秦思想史》,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錢穆 ,《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楊寬 ,《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社,。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年。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馬振鐸,《仁.人道-孔子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宋衍申、肖國良主編,《孔子與儒學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李杜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樊活 ,《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羅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new window
,《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趙吉惠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陳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new window
陶國璋,《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鄒鐵軍,《自由的歷史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錢遜 ,《先秦儒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林安梧,《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儒學與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趙德志,《現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1993年。
譚宇權,《墨子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蔚華、曲潤田,《稷下學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孫中原,《墨學通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向世陵、溤禹,《儒家的天論》,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复旦大學歷史系編,《儒家思想與未來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鄭力為,《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new window
John.Rawls,黃丘隆(譯),《正義論》,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年。
Friedrich Paulsen,何懷宏譯,《倫理學體系》,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9
年。
Hans Kelsen,沈宗靈譯,《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
A. J. M. Milne,夏勇、張志銘譯,《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Chad.Hansen,《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Chad.Hansen,《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A.C.Graham,《Disputers of the TA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1。
B.I.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David.Nivison,《The Way of Confucianism》,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6。
D.J.Munro(ed),《Individualism and Holis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5。
Philip J.Ivanhoe,《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Scholars Press,1990。
Kwong-loi Shun,《Mencius and Chinese Though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穴澤辰雄,《中國古代思想論考》,東京,汲古書院,1982年。
湯淺幸孫,《中國倫理思想 研究》,京都,同明舍,1981年。
栗田直躬,《中國上代思想 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6年。
上野直明,《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東京,成文堂,1981年。
三、論文之類
唐端正,<荀學價值根源問題的探討>,《新亞學報》,第十五卷。new window
鮑國順,<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孔孟學報》,第六二期。new window
熊公哲,<孟子仁義與荀子禮義其辨如何>,《孔孟學報》,第十六期。new window
馬國瑤,<荀子天論思想與儒墨道三家之異同>,《孔孟月刊》,第二五卷第六期。new window
馬國瑤,<荀子天生人成觀念之分析>,《孔孟月刊》,第二三卷第六期。new window
黃俊傑,<荀子的天道觀及其在中國古代天道思想的地位>,《國立編輯館刊》,第一卷第四期。
,<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十五期,1990年12月。
楊日然,<從先秦禮法思想的變遷看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社會科學論叢》,第二三期。
簡淑慧,<荀子思想與老莊關係之研究>,《孔孟月刊》,第二五卷第九期。new window
,<分的起源及其在荀子思想系統中的地位>,《孔孟月刊》,第二九卷第五期。
項退結,<基於孟荀人性論之實際可行的道德觀>,《哲學與文化》,十七卷第五期。new window
洪燕梅,<荀子群論略探>(上、下),《孔孟月刊》,第二九卷第三、四期。new window
周天令,<荀子之天人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卷第十一期。
施銘燦,<荀子的欲望論>,《哲學與文化》,十七卷,第一期,1990new window
年1月。
項退結,<基於孟荀人性論之實際可行的道德觀>,《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五期,1990年5月。new window
王克奇,<孔子政治倫理學芻議>,《東岳論叢》,齊南,1992年2月。
鄭澤黎,<孔子道德主體性思想述評>,《孔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一期。
尚水利,<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觀的本質特徵>,《中國哲學與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6年2月。
楊志剛,<中國禮學史發凡>,《中國哲學與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6年第一期。
郭墨蘭,<孔、墨義利觀比較論>,《齊魯學刊》,齊南,1995年第3
期。
陳特,<由孟子與陽明看中國道德主體哲學的方法特性與發展>,《新亞學術集刊》,第三期,1982年。
魏金絨,<孟子達權變之研究>,《孔孟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二期,總290號,1986年10月。new window
黃勇,<道德先驗主義與道德自然主義的抵牾與契合--孟子人性論與荀子人性論之比較>,《孔孟月刊》,二十九卷,第十期,1991年6月。new window
蔡信安,<論孟子的道德抉擇>,《哲學論評》,第十期,1987年1月。new window
何澤恆,<論語孟子中所說的「權」>,《孔孟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總279號,1985年11月。new window
CUA,A.S,<Dimensions of LI(propriety):Reflections on an aspect of Hsun Tzu’sethics>,《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9,No.4,Oct,1979。
CUA,A.S,<The conceptual aspect of Hsun Tzu’s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7,No.4,Oct,1977。
CUA,A.S,<The quasi-empirical aspect of Hsun Tzu’s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No.1,Jan,197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