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族主義在兩岸交流互動中影響之研究1895-1999年
作者:虞義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I-huei Y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逢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民族主義民族分離主義中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論 文 提 要
在歷史的演進中,可以隱約看出一股有形無形的力量始終在引領、支配著人類發展的趨勢,這股趨勢流向何方?無人能肯定的預測,但不可否認,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民族主義似乎一直扮演著這個主導的力量。他就像中國平劇中的臉譜形形色色,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呈現不同的面貌。他不但是大帝國瓦解的力量,也是民族國家整合的動力;是戰爭的原因,更是和平的基礎。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凡是能掀動人心的政治、軍事、社會、文化運動,分析到最後,無不是由民族主義的力量或明或暗的在推波助瀾。而一八九五年甲午一戰「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個重大的歷史轉折,埋下了台灣今天疏離中國的起點,種下了兩岸民族主義的種子,但也註定了台灣與大陸在中華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不一樣的歷史經驗與發展。
而本文寫作的動機,即不忍見到一個民族的正統與正義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淡去;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主權國家,在兩岸與國際上被抹煞;一個原本應該統一而富強的中華民族在兩岸政治分裂後繼續被誤解與耗損下去。因此也希望中共瞭解一味打壓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不尊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意願,絕非真正希望中華民族統一與強大的民族主義倡言者所樂見,因為所有這些動作只會更加傷害兩岸人民的情感,使中華民族統一的願望漸行漸遠,使兩岸的政治整合愈益困難。北京當局務必瞭解今天台灣人民心中的「分離意識」不可能因外在強力的打壓而消失,但「中國意識」卻可以經由不斷的釋出善意、關懷而滋長。
同時也希望台灣人民瞭解,目前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民主、均富,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百年來一直努力追求,並期待達到的境界,但今天面對民族主義時,兩岸的中國人卻還在問百年前同樣的問題「中國往何處去?」「台灣該怎麼走?」歷史的弔詭,實令人欷歟!
我們曾經自許為「民族復興的基地」「自由民主的燈塔」,我們曾高喊「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這樣的雄心壯志,歷史使命,卻在不斷的改革進步中模糊了。當我們瞭解台灣與大陸雖然分隔了一百年,但在台灣的社會,始終存在著上、下兩個層面。下層是以廣大漢民族為主體,在漢文化中工作、生活呈現自我,這一層的人們具體表現在祭拜媽祖、關公,婚喪喜慶的傳統禮俗,圍繞在鄉鎮村落的廟口活動,數百年來幾乎是原封不動,絲毫不受政權更迭的影響;另一個上層,是由政權層次的精英分子組成,包括支持政權與反對政權者,其政治立場,歷史意識,與文化視野隨著權力的轉移呈現巨變和激盪,每隔十年到二十年就有一批新人,新的想法和新的說法,而這兩個層面正好反應了台灣社會的整體面向。下層社會反應的是一個云云眾生、普羅大眾慎終追遠,懷念先人的民族情感,上層社會反應的正是一個所謂「官方民族主義」主導下的政治意識形態。當我們發現解嚴以後,這兩個層次的人們與大陸方面的交流互動,經貿往來是如此的緊密,幾乎是世界上分裂國家少有的現象,若從血緣、文化、歷史、地理來看,兩岸之間更是如此的不易割捨,瞭解了兩岸人民歷史命運的差異後,不難發現,今天兩岸疏離的現狀,實非台灣人民內心原始的意願和初衷,縱使中國大陸在各時期一直未有關懷台民,但台灣人民基本上並無自覺要分的意識,現階段的分開是事實,那是中華民族百年來最大的不幸與傷痛,然而期待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新中國一直是兩岸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標。
當兩岸不斷加強異化後的民族主義時,受到傷害的正是他們無辜的子民。如果兩岸人民間的情感深厚,任何政治力量都不可能阻礙中國的統一;反之,如果兩岸人民間缺乏一種互信互賴的情感,一種相扶相持的意願,就算勉強統一,也無法避免中國再度走向分離內鬥的未來。
而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透過這樣的理念,藉由歷史的探索和現實生活的觀察,將研究的心得傳達給兩岸的人民與政府作為制定政策時的一個思考方向。
Histor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any political, military, soci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that touches human heart is encouraged by the power of nationalism. The defeated Ching Dynasty ceded Taiwan to Japan according to the Ma-Kuan Treaty in the aftermath of Sino-Japanese War in 1895. This crucial turning point of history provided the seed and was the origin of the separatism across the strait. This also preordains Taiwan’s historically differe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from the Mainland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onstructing.
History shows that when the two sides keep emphasizing their self-righteous nationalism, it is the innocent people who suffer most. But if there is stro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 then no political power can resist the drive towar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In the mean time, if mutual confidence and the will to help each other out are lacked, a forced unification will only lead to civil unrest and separation in the long ru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while Taiwanese separatist sentiment can not be suppress by external forces, the Chinese identity can be fostered and even prosper through the goodwill released by constant communications and true care.
In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we place high hope of Dr. Sun Yet-Sen’ s will being the guiding ligh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 peace by coexistence, strive for the win-win situation across the strait, and the revitalized China of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 wealth.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依據筆畫順序)
(一)書籍
1.丁匡華,中共在東南亞(台北:作者自版,民國48年6月初版)。
2.于化民,誰使中國站起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一
年一月第一版)。
3.小泉信三著,陳鵬仁譯,小泉信三評論集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中心,民國五十八年初版)。
4.王詩琅,清廷台灣棄留之論--台灣史論(卷四)(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5.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公司,一九八0年)。new window
6.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
7.王家英,台灣的民主化與兩岸互動(香港:田園書屋,一九九五年九月)。
8.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初版)。
9.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一九九三年)。
10.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十月)。
11.王世憲譯,民族性(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
12..尹慶耀,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出版)。
13.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
14.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社,一九九0年)。
15.丘念台,我的奮鬥史(台北:中華日報社,一九八一)。
16.史明,台灣人四百年,上冊(台北:蓬島文化出版社,一九八0年)。
17.石齊平,新中國: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台北:工商時報社,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
18.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new window
19.石之瑜,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20.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一九九三年八月)。
21.仲崇親,台灣史略(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第二版)。
22.李其泰,國際政治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出版)。
23.李方晨,世界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出版)。
24.李純青,台灣論(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
25.李樹青,蛻變中的中國社會(臺北:九思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26.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27.李恩涵,晚清收回礦權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一九六三年)。new window
28.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29.李金梅譯,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一九九七年版)。
30.李邁先譯,伊斯頓著,西洋近代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出版)。
31.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出版)。
32.吉田莊人,從人物看台灣百年史(台北:武陵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33.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34.朱諶,近代西洋民族主義思想(台北:幼獅文化出版,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35.朱寶唐,從民族學看中華民族的發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民國六十一年)
36.朱高正,台灣意識的困境與出路(台北:豪信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九月)。
37.江宜樺,「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亞洲中心與台灣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六至十七日。
38.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39.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出版)。
40.吳自甦,中國家庭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41.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台灣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42.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43.呂秀蓮,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拓荒者,一九七九年)。
44.呂正惠,「脫亞入歐還是回歸本民族」,(台北:跨世紀台灣的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45.狄拉科維契(Milorad M. Drachkoviteh)編,趙先運譯,當代共產主義(台北:政工幹校,民國五十八年元月初版)。
46.邱晃泉、張炳煌著,歐洲共同體解讀-實用的制度與案例介紹(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初版)。
47.宋強等,中國可以說不(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五月出版)。
48.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new window
49.迦納著,孫寒冰譯,政治科學與政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出版)。
50.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臺北: 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出版)。
51.周大員,揭開塵封的歷史傷痕(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
52.周文琪、褚良如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公室,一九八六年)。
53.周國全等著,王明評傳(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0年3刷)。
54.周建明,「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問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亞洲中心與台灣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六至十七日。
55.林熊祥等,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三年)。
56.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
57.林濁水,路是這樣走出來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
58.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亞洲中心與台灣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六至十七日。
59.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0年)。
60.孫中山,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七十年出版)。
61.孫文,國父全集(台北:國父全集編輯委員彙編訂,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62.姜新立,「民族主義之理論概念與類型模式」,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63.施敏輝、陳芳明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二月)。
64.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一九九五年七月)。
65.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琉,靖海紀事,臺灣文獻發刊(台北:台灣銀行,民國四十七年二月)。
66.施建生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一九九九年)。
67.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 (台北:前衛出版,一九九五年四月初版)。new window
68.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一九九八年七月)。new window
69.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八年六月)。105.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四年)。
70.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0年)。
71.郭華倫,中共史論 (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增訂版)。
72.郭炤烈,「台灣意識的歷史軌跡」,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初版)。
73.郭炤烈,「台獨的社會基礎及其前景」,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五至十六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九0年代之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一九九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74.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出版)。
75.段家鋒,馬列主義世界革命運動概觀(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1年6月初版)。
76.秋浦編,我國的民族政策(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一九五三年三月一版)。
77.洪鐮德,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台北:楊智文化公司,一九九八年二月)。
78.洪泉湖,國父民族自決論之斫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79.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出版)。
80.姚朝森,「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四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