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納「四裔」入「中華」?--1920~1930年代中國學界有關「中國」與「中華民族」的論述
書刊名:思想
作者:葛兆光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7
頁次:頁1-57
主題關鍵詞:民族中國中華民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2
  • 點閱點閱:109
期刊論文
1.觀雲。中國上古舊民族之史影。新民叢報,3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競紅(2006)。從漢族民族主義到中華民族主義--清末民初國民黨及其前身組織的邊疆民族觀轉型。民族研究,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宏年(2011)。辛亥革命前後治邊理念及其演變。民族研究,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葛兆光(2003)。新史學之後--192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歴史研究,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德柏、川島速浪(19210315)。請看倭人併呑中國書。留日學生季報,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戎(2002)。讀王桐齡中國民族史。北京大學學報,2002(3),125-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查曉英(2012)。正當的歷史觀--論李濟的考古學研究與民族主義。考古,2012(6),8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黎錦熙(19310905)。發刊辭。國語週刊,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東傑(2010)。聲入心通:清末切 音字和國語統一思潮的糾結。近代史研究,2010(5),9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斯年(192804)。本所對於語言學工作的範圍與旨趣。歴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1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金花(2012)。何為通古斯--從比較視野看史祿國與凌純聲的通古斯人歴史研究。文化學刊,2012(1),11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柳話徵(192111)。史地學報序。史地學報,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顧頡剛(19390510)。我為什麼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益世報,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桑(1933)。最近三百年來日本關於滿蒙研究的史的檢討。歴史科學,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白壽葬(19390409)。來函。益世報邊疆週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文玖、張錦鵬(2007)。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論辯的考察。民族研究,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矢野仁一(1922)。滿蒙藏は支那本来の領土に非る論。外交時報,412,5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陶雲逵(19361200)。關於麼㱔之名稱分佈與遷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21-124+124_1+125-130+130_1-130_3+131-134+134_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陶英惠(1985)。抗戰前十年的學術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中約(1858)。中國加入國際社會。Harvard University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兆光、辻康吾(2014)。中國再考--疆域、民族、文化。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鄒容(1971)。革命軍。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祖禹(1981)。唐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天石(1993)。民國掌故。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9)。福澤論吉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上波夫(1992)。东洋学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伯言(2001)。胡適日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汎森、王曉冰(2012)。傅斯年: 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華企雲(1932)。中國邊疆。新亞細亞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明珂(2008)。羌在漢藏之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濟(1967)。感舊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常乃惪(1928)。中華民族小史。上海:愛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汝綸(2002)。東游叢錄大學總長山川談片。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成志(1982)。西南民族研究。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凌純聲、芮逸夫(2003)。湘西苗族調査報告。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馬大正、劉荻。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陶希聖(1948)。國史要義。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顧潮(1993)。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酒田正敏(1978)。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对外硬運動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星燦(1997)。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 -1949)。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凌純聲(1934)。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Levenson, Joseph R.、鄭大華、任菁(2000)。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1985)。討滿洲檄。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天華(1905)。絕命書。辛亥革 命前十年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晁說之。元符三年應詔封事。嵩山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太炎(1977)。正仇滿論。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章太炎(1985)。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啟超。中國史敘論。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啟超。中國地理大勢論。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桑原騭藏(1968)。东洋史上より观たる明治时代の发展。桑原騭藏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顧頡剛。禹貢學會研究邊疆學計畫之旨趣。顧頡剛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斯年。歴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傅斯年全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新年。夷夏東西説。傅斯年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道還(2003)。史語所的體質人類學家。新學術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光直語(2010)。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專題 六講。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濟。發掘龍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績。李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斯年。城子崖序。傅斯年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元培(1984)。三民主義與國語。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黎錦熙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錢玄同。國語週刊發刊詞。錢玄同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濟(2006)。〈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篇)〉後記。李濟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濟。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李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顧頡剛(1926)。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顧頡剛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斯年(1939)。致朱家驊、杭立武。傅斯年遺札。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費孝通。顧頡剛先生百年祭。費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顧頡剛。我為什麼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坂野潤治(1974)。「東洋盟主論」と「脫亞入歐論」--明治中期アジア進出論の二類型--。近代日本の對外態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