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殯葬用地區位之研究---土地使用競租模型的新制度觀點
作者:楊國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uo-Chu Y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地政學系
指導教授:顏愛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殯葬用地區位交易成本新古典競租模型新制度主義Funerary LandsLocationTransaction CostsNeoclassical Bid-Rent ModelNeoinstitution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0
新古典理論探析土地利用區位之決定,純粹從資源與技術因素探討理性人的經濟行為,而忽略經濟活動中人的受限理性因素,以及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因素,致無法圓滿解釋殯葬用地區位之形成。本文將抗爭交易成本當成都市地租理論的自變項,嘗試修正Alonso等人的新古典競租模型,並建構適合殯葬設施用途的競租理論,進而分析陰宅之負擔地租能力提高是否入侵陽宅用地,及抗爭阻力大小與殯葬用地區位距市中心遠近之關係。經實證結果發現,由於高額抗爭交易成本之存在,縱使人們對於陰宅需求增加,陰宅之負擔地租能力提高,亦可能無法入侵陽宅用地,迫使開發者往更遠離市中心之區位設置殯葬設施。高額抗爭交易成本隱含制度供給不足現象,同時阻礙了土地資源利用之合理有效配置。其次,殯葬設施設置之抗爭阻力大小與地點距離並無必然關係,顯示忽略交易成本因素,而純粹以地點距離為區位選擇考量的公共政策之缺陷。上開分析不但能深化新古典都市地租理論之意涵,也將有助於對鄰避型設施設置區位問題之掌握與了解,提供改善鄰避衝突公共政策問題之理論基礎。
經藉由交易成本理論觀點,探析殯葬用地區位管理政策之結果,發現我國之政策設計主要係基於確保公共衛生及避免妨害生活環境,於主要法規規範設置地點及距離,而忽略抗爭交易成本之制度因素存在。至於相關法規規範土地使用分區,其禁止設置的分區較多,容許設置的分區較少,有待調整改進。源於上述政策缺陷,本文研擬改進構想,包括賦予抗爭與反抗爭之間更多自主協商空間;強化殯葬設施規劃之人間性與文化性;改革不合時宜之殯葬禮儀文化;以及地方政府應慎選適當地點劃設專用區,供設置經營殯葬設施使用等,如欲落實至應用層面,有待制定法律將改進構想納入其中。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由文獻評述中獲得啟發,以建立分析架構。第三章從殯葬用地區位選擇之發展歷史中,探究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殯葬用地相對於非殯葬用地的區位變遷情形,及其影響此種變遷的制度或非制度因素。第四章檢視傳統新古典區位理論運用於探究殯葬用地區位之限制,並從新制度主義交易成本理論之修正觀點建立本文之研究假設。第五章依研究假設實證估算抗爭交易成本之存在,並比較分析各殯葬設施設置抗爭案例,以了解抗爭交易成本大小與殯葬設施區位之關係及其隱含的制度、經濟與規劃意義。第六章根據實證分析結果,並配套考量行政管制及文化等其他制度因素,進而嘗試研議提供政府從事殯葬用地規劃與管理之參考決策。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
Neo-classicalism explores the decision of the location of the land use by mainly analyzing the human economic behavior through the factors of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However, the theory is not able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ocation of funerary lands well because it neglects people are restricted by the factor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s when the institutions is functioning. The paper tries to amend the Neoclassical Bid-Rent Model of Alonso by defining the factor of resisting transaction costs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e urban land rent theory, and establishes the suitable Bid-Rent theory for funerary faciliti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analyzes if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affording the rent of the funerary Land will invade the nonfunerary 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resisting obstruction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funerary land to the CBD.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the funerary land won’t invade the nonfunerary land due to the high resisting transaction cost even increasing the demand and the ability of affording the rent of the funerary land, thus, it will force the developer to establish the funerary facilities far away CBD. High resisting transaction costs imply the lack of system supply and hinder the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 use simultaneously. This expose the defect of the public policy for location decision only considering the site distance but neglect the factor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 above analysis will not only deeply elaborate the Neo-Classical Urban Land Theory, but will also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sitting NIMBY facilitie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to improve the public policies of NIMBY conflicts.
Exploring the administrative policy of location selection through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The paper find out that in order to preserve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 disorder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law regulates the site and distance from populous or water conservation area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In addition, the zoning system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unerary facilities puts more emphasis on prohibition than permission, which needs to be improved. Owing to the policy limitation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ies as follows. First, leave more spaces for negotiation between resistance parties and developers. Second, design the funerary facilities to meet human and cultural needs. Third, reform the culture of funeral rites. Fourth, choose the suitable site and plan special zones to provide the suitable areas fo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unerary facilities. The relevant laws have to be amended or to be established so that the policies suggestion will be put to practi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及論文
一丁、雨露、洪涌(1999),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于宗先(1989a),經濟學百科全書4─財政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于宗先(1989),經濟學百科全書8─空間經濟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王夫子(1998a),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決(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夫子(1998b),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決(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正(1997),全民健康保險中福利所應佔比重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王夢鷗(1984),禮記今註今譯(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白鶴鳴(1995a),圖解《雪心賦》(上冊),香港:聚賢館文化公司。
白鶴鳴(1995b),圖解《雪心賦》(下冊),香港:聚賢館文化公司。
田哲益(出版年不詳),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下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江達智﹙1997﹚,「由《睡虎地秦墓竹簡─曰書》論中國古代風水術之形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三號。new window
任騁(1993),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公司。
艾定增(1998),風水鉤沈-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宋韶光(1994),為你解風水,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伊能嘉矩等人編(1918),理蕃誌稿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李亦園(1993),「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p.p.279-294。new window
李永展(1997a),台北市鄰避型公共設施更新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永展(1997b),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地區發展構想----文山區發展構想,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9期。new window
李永展、何紀芳(1999),「環境正義與鄰避設施選址之探討」,規劃學報第26期,p.p.91-107。new window
李承嘉(1998),台灣戰後(1949-1997)土地政策分析--「平均地權」下的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制變遷,台北:正揚出版社。
李柏翰〈1998〉,澎湖墓地土地利用之研究-以馬公市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咸亨(1989),台北市山坡地濫墾濫葬善後處理之研究─大崙山區濫葬善後個案分析,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咸亨(1997),台北市未來殯葬設施之整體規劃,台北市殯葬管理處。
何紀芳(1995),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權峰、蔡文華(1993),陰宅投資策略,台北:漢湘文化公司。
呂應鐘(2001),「論殯葬禮儀之改革」,台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p.p.85-106。new window
林谷方〈1998〉,台北市文化政策白皮書研究案,台北市政府。
林享博、陳志偉(1999),「交易成本的分析與估算─以台南市成功保齡球館的模擬協商為例」,住宅學報,第8期,p.p.21-46。new window
林英彥譯(1986),金澤夏樹著,區位理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地23卷第2期,p.p.31-44。
林英彥(1999),土地經濟學通論,台北:文生書局。
林俊寬(1996),道家陽宅學新講,台北:自印。
林建元(1993),開發許可制之改進及影響費課徵方式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林森田(1996),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台北:三民書局。
林惠瑕(1980),台灣地區墓地公園化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煥清(1930),台灣新民報第29冊,380號第8版;第30冊,390號第2版及第30冊,392號第2版。
吳文清譯著(1986),Bradley原著,經濟學─決策選擇的基礎,台北:自印。
吳庚(199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吳俊緯(1999),台灣地區殯儀館空間形式與相關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樹欉(1989),台灣地區墓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澤(1994),禁忌探秘,香港:三聯書店。
東方橋(2001),讀易經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公司。
洪哲夫(1988),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保成出版社。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姚瑩(1957),東槎紀略(1829),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邦興(1989),《葬書》中的風水理論-環境規範體系之研究,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清吉(1981),台北市墓地使用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胡清正等譯(1998),台北廳誌,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陸師成(1984),辭彙,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許功明、柯惠譯(19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縣:稻鄉出版社。
許極燉(1997),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徐試可重編〈1969〉,地理天機會元,台中:瑞成書局。
徐福全(1992),台北縣因應都市生活改進喪葬禮儀研究,台北縣政府。
徐福全(2001),「台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p.p.99-108。new window
曹日章(1996),金寶山景觀墓園簡介,台北:金山安樂園公司。
高拱乾(1960),台灣府志(1694),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殷章甫(1988),規劃區域公墓可行途徑,七十七年度全國改善民俗暨喪葬業務研討會資料彙編,內政部編印,p.p.176-181。
殷章甫(1995),土地經濟學,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婁子匡主編〈1988〉,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3〉堪輿篇,東方文化書局。
莊英章(1989),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正祥(1950),台灣土地利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
陳志偉(1999),交易成本、Coase定理與土地使用管制方法:兩個土地使用轉變協商案例的含意,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田譯〈1990〉,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第一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金田譯(1993),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第二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坤宏(1991),「都市及區域空間結構理論與研究資料之引介」,規劃學報第十八期,p.p.53-89。new window
陳柏廷(1994),嫌惡性設施合併再利用之研究─以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及富德公墓合併再利用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尉遲淦(2001),「台灣喪葬禮俗改革的一個現代化嘗試」,台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p.p.235-253。new window
賀衛(1999),尋租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湯京平(1999),「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p.p.355-382。
黃世鑫(1979),殊價財最適供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鑫(2001),財政學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有志〈1988〉,我國傳統喪葬禮俗與當前台灣喪葬問題研究─以北部區域喪葬問題為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有志(1998),殯葬設施公辦民營化可行性之研究,內政部民政司。
黃叔璥(1724),台灣省台海使槎錄(三),1983年台一版,中國方志叢書據1957年台灣文獻叢刊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
黃應貴(1993),「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p.p.295-332。new window
張丕介(1947),土地經濟學導論,上海:中華書局。
張放之(1988),「殯儀館經營現況及難題」,台北市改善殯葬問題研討會。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1997),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南郡譯註(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國柱(1990),台灣地區墓地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柱、王春源(1995),「論台灣之墓地管理政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四卷第二期,p.p.37-72。
楊國柱(1995),「農業區劃設與地租變動關係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p.p.245-256。
楊國柱(2001a),「苗栗市大坪頂殯葬設施用地規劃選址鄰避衝突問題之解決」,「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楊國柱(2001b),提昇殯葬產業發展暨殯葬法規修正評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福利社會雜誌社。
槙村久子(2001),「日本的墓地、墓園的現狀和課題」,人與地,第207期。
溫振華(1997),烏來泰雅族社會經濟變遷(約1730-1945),北縣文化季刊第五十四期,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潘英編著(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劉瑞華譯(1994),North D.C.原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
劉寧顏(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鮑黎明(1997),中國風水學,台北縣:林鬱文化公司。
蔡穗(1996),墓園選址與規劃之研究─以高雄市軍人至範公墓為分析案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總督府理番政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顏愛靜(1999a),「中德殯葬設施設置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p.p.87-115。
顏愛靜、楊國柱(1999b),五股鄉獅子頭殯葬專用區之研究,台北縣五股鄉公所委託。
顏愛靜、楊國柱(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顏愛靜(2001),「殯葬改革路上你和我─如何超越殯葬改革的困境與迷思?」,20e世紀殯葬改革研討會大會手冊,台北:內政部,p.p.30-35。
鍾溫凊(1993),觀音山風景區墓地整治規劃,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鍾福山(1994),「從墓地使用管理談今後墓政工作方向」,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台北:內政部,p.p.265-297。
韓乾(2001),土地資源經濟學,台中:滄海書局。
蘇永欽(1994),經濟法的挑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蘇哲毅(1994),桃園縣觀音鄉墓地的地理研究,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政府出版品及公文書
內政部(1993),內政部部史。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1997),人口政策資料彙集。
內政部營建署,(1986),台北都會區發展課題及建設方案之研究。
內政部〈1986〉,台灣北部區域喪葬設施綱要計畫。
內政部編印〈1998〉,墳墓設置管理法規及解釋彙編。
內政部1999年7月15日台(88)內民字第8886241號函。
內政部2001年1月29日台(90)內民字第9002356號函。
內政部2001年6月14日台(90)內民字第9005183號函。
內政部2001年5月30日台(90)內民字第9065083號函。
內政部2002年3月19日台內民字第0910070474號函。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138號,2001年5月30日。
立法委員尤清國會辦公室九十一年三月八日2002公(五)清字第00011號函。
立法院公報,2002年6月8日,第五屆第一會期第六十九期。
立法院公報,2002年6月15日,第五屆第一會期第七十四期。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歷次民俗座談會實錄,台灣文獻第35卷第3期、36卷第2期、37卷第1期、37卷第4期、38卷第2期、38卷第4期及43卷第1期。
台灣省政府(1960),台灣省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況。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7),高砂族調查書,1994年台北二刷,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四十五編(1939),第八十六冊,1985年台一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台北縣政府(1988),公墓法令彙編。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室(1994),台閩地區喪葬活動空間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0年10月25日(89)工程技字第89030388號令。
台中縣政府2001年1月12日(90)府民原字第17079號函。
宜蘭縣政府(1992),宜蘭縣北區區域公墓計畫規劃報告。
宜蘭縣政府(2001),員山福園簡介。
二、日文部分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收藏之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文書號)V00061\A023、V00088\A040、V00088\A042、V00091\A001、V00091\A002、V00091\A003、V00091\A003、V00286\A002、V00390\A003-1、V00426\A007、V00495\A026-2、V00611\A007、V00950\A010、V00963\A015、V01134\A058、V01166\A005、V01174\A012、V01178\A093、V01178\A103、V01179\A002、V01286\A165、V01374\A022、V01469\A012、V01484\A009、V01486\A004、V01517\A002、V04103\?、V12860\?。
台灣總督府御編纂(1914;大正三年),台灣總督府法規提要,台灣日日新報社發行。
邱淼鏘(1940;昭和十五年),部落教化の實際,台中州北斗郡:三十張犁部落振興會。
槙村久子(1999),「近代日本墓地の成立と現代的展開」,21世紀における墓制の行方公開國際シレポジウム大學文學部宗教研究室,p.p.37-49。
(以上日文文獻曾洽請苗栗縣竹南鎮陳金田先生及留學日本福岡市的大陸人士崔立鶴小姐指導閱讀)
三、英文部分
Alonso,W.(1970),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rmour,A.,ed.(1984),The not--in--my--backyard syndrome, Downsview, Ontario, Canada:York University Press.
Barlowe,R.(1986),Land Resource 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Real Estat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Brion,D.(1991),Essential Industry and the Nimby Phenomenon ,New York:Quorum.
Bruning,N.(1992),“The ecological cost of dying”,Garbage, Vol.4 Issue 4,p.p.36-41.
Coase,R.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386-405.
Coase,R.H.(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3,p.p.1-44.
Evans,A.W.(1974),Economics and Planning,Studies in Social Science and Planning,ed.by Forbes.J.John Wiley.
Furubotn , E.G.& Richter, R.(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ichigan University.
Gifford,R.(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Newton: Allyn and Bacon, Inc..
Hardin,G.(1968), “The tragedy of commons”,Science, Vol.162.
Hayami,Y. and Ruttan, V.W.(1985),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v.ed.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yami, Y. (1997), Development Economics:From the Poverty to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Hennig-Schmidt,Heike(1999), Bargaining in a video experiment : determinants of boundedly r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 Springer.
Hilgert,Raymond L.(1996), Cases in collective bargaining & industrial relations : a decisional approach, Chicago : Irwin.
Kano,T. and Segawa,K.(1956),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Vol.1,the Yami, Tokyo.
Kasper,W. and Streit,M.E.(1998),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Policy,Cheltenham:Edward Elgar..
Lake, R.W.(1993),“Planners’ Alchemy Transforming NIMBY to WIMB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9,p.p.87-93.
Luloff ,A.E.and Albrecht, Stan L.(1998),“NIMBY and the hazardous and toxic waste siting dilemma:The need for concept clarification”,Society&Natural Resources, Vol.11 Issue 1,p.p.81-89.
McCann,L.and Easter,K.W.(1999), “Transaction Costs of Policies to Reduce Agriculture Phosphorous Pollution in Minnesota River”,Land Economics, Vol.75 Issue 3, p.p.402-414.
Moore,T.(1978),“Why Allow Planners to Do What They Do? A Justification from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Vol.44,p.p.387-389.
Morell,D.(1984),“Siting and the Politics of Equity”, Hazardous Waste, Vol.1,p.p.555-571.
Musgrave,R.A.(1959),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New York:McGraw-Hill.
Muthoo,Abhinary(1999),Bargaining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pel,Stefan(2002), Bilateral bargaining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 Springer.
Ostrom,E.,Schroeder,L. and Wynne,S.(1993),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iew Press.
Posner,R.A.(1972),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Portney,K.E.(1991),Siting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 facilities:The NIMBY syndrome .New York:Auburn House.
Riseberg,Michael D.( 1994),“Exhuming the funeral homes cases:Proposing a private nuisance action based on the mental anguish caused by pollution”,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Vol.21 Issue 3,p.p.557-586.
Sharpe,M.E.( 2001),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 the experience of eight states, New York:Armonk.
Smith,A.(1976),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General editors R.H.Campbell and A.S.Skinner,Textual editor W.B. Todd. Oxford:Clarendon Press.
Stevens,R.D. and Jabara,C.L.(1988),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Economic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Baltimore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tewart,M.(1973),“Markets,Choice and Urban Planning”, Town Planning Review,Vol.44,p.p.203-220.
Stiglitz J.E.(1988),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W.W. Norton & Company.
Tsu.Timothy(1997),“Geomanc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modern Taiwan”, Asian Folklore Studies,Volume 56, p.p.65-77.
Tullock,G.(1993),Rent Seeking,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eiberg,B.(1993),“One City’s Approach to NIMBY:How New York City Developed a Fair Share Siting Proc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9,p.p.93-97.
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Yarzebinski,J. A.(1992),“Handling the not in my backard syndrome:A rol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e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Vol.10 Issue3, p.p.35-40.
四、德文部分
Krätke(1991),Strukturwandel der Städte:Städtestem und Grundstücksmarket in der >Postfordistischen<Ära,Frankfurt/M.
(以上德文文獻曾洽請政治大學地政系顏愛靜教授指導閱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