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
作者:林玫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Mei-Chu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蔡禎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近代登山登山活動探險休閒period of Japanese ruleAlpinismmodern mountaineering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explorationrecre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3)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近代登山歷史不過一、二百年,台灣已在百年前經由日本殖民政府引入,並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本論文擬探究日治時期身體運動文化當中的登山活動,以反映殖民者帝國主義權力展現之相互關係,並將此過程置於殖民地化與近代化過程中檢視,探討日治時期登山活動從「探險」轉變為「休閒」取向的細緻過程,以及對台灣人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登山活動從未知至已知的發展演進,是跟隨著「探險」、「健身」、「體育」、「運動」、「休閒」等五個歷程而行。
首先,伴隨殖民擴張意識而來的探險式登山活動,是隨著日軍與學術探險者來臺的腳步大舉而至,擁有西方近代登山知識及技術的日本殖民者,積極征服台灣高山,奠定臺灣最初的登山型態;而以健身為中心的概念伺機而起,加上「人種退化論」的提出,使得台灣熱帶地的「海拔利用」觀念成為身體保健的重要課題,它成為推動近代登山發展的重要主軸;其次,學校機構和山岳團體為制度化和大量教育登山者的必要場所,登山活動的意念透過教育單位的「實物教育」和體育教學,以及山岳團體有組織的教導阿爾卑斯式登山技術之模式當中,使得登山活動在前述論述的累積基礎下,更為民眾所知而接受;最後,它成為日本殖民政府推廣觀光活動中積極運作的休閒空間,祇是,它造就殖民者統治這塊土地所附帶的樂趣和可見的階級身份象徵。
總而來看,日治時期登山活動的進行是先有登山的實踐,方有近代登山思潮的引入,亦即先有「做法」後有「想法」。登山活動的實施運作過程充滿日本帝國主義的身影,日方試圖將強國文化思維延伸至臺灣山岳空間認知,藉由各種專家們的聯合支持,將登山活動置於正面的形象,以利於統治者的意識型態。
對於臺灣人及原住民而言,在殖民統治的權力運作中,雖自教育、組織、社會等不同體制中接觸到登山活動,擴大在登山領域活動的機會,增廣不同以往的視野,但登山活動的存在始終是以日本的國家意識為前提。在霸權之下的社會結構中,大部份臺灣住民無法享受近代化的「德政」,也不容易介入到這個由殖民者發動而且強而有力的登山知識體系當中,卻仍然得接受以日本為中心的「近代登山」典範框架之知識普及。
The history of modern mountaineering is no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it into Taiwan and achie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i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make an inquiry into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hich were part of the sports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nterrelationship manifested by the imperialistic power of the colonialists; and the process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lo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probe the elaborat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from being “exploration-“ into “recreation-oriented,”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the Taiwanes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from the unknown to the known followed the five stages of “exploration,”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and “recreation.”
In the beginning, the exploratory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that accompanied colonial expansionism arrived with flying colors,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Japanese soldiers and scholar-explorers to Taiwan. The Japanese colonizers who had modern Western mountaineering know-how actively conquered high mountains in Taiwan and set Taiwan’s initial pattern of mountaineering; and the concept of exercise for health arose opportunely, together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degeneration,” to turn the idea of “ use of elevations” of the tropical areas in Taiwan into a major issue of maintaining physical health,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axi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untaineering. Secondly, schools and mountaineering groups were locations necessary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ountaineering and the mass education of mountaineers; through the “object lesson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rough the model of mountaineering groups in teaching Alpine mountaineering know-how in an organized manner, the ideas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enabled mountaineering to be more known to and accepted by the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accumulative efforts. Lastly, mountaineering became a space for recreation that was the object of active operation among the tourist activities promoted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however, it just made for the pleasures that came with the rule of this land by the colonizers and became a visible status symbol of their class.
On the whol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ountaineering first, which was then follow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ought of modern mountaineering, that is, “practice” first, then “ideas.”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as full of the shade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which tried to extend the cultural thought of a strong power to Taiwan’s spatial perception of mountains and, through the joint support from various experts, to project a positive image of mountaineering for the advantage of the ruler’s ideology.
For the Taiwanese and aborigines, in the workings of power in the colonial rule, though they came into contact with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such different systems as school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at large, and expanded their opportunities for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the existence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a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Japan’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dominated by a hegemony, most Taiwanese residents could not enjoy this blessing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nor did they find it easy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werful system of mountaineering knowledge initiated by the colonizers; but they still had to accept the widespread promotion of mountaineering knowledge in the framework of a Japan-centered “modern mountaineering” paradigm.
一、一般史料
(一)專書
《大正四年度總督府開設臺灣小公學校教員講習會講義錄》(體操科),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1916。
《阿里山年表》,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1935。
《島夷誌略》,微卷資料,臺灣分館藏。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生徒生活調查》,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課,1938,頁20-42。
《臺灣林野法規》,臺灣總督府營林局,1919。
《臺灣總督府官報》
千千岩助太郎編輯,《臺灣山岳寫真集》,臺北:臺灣山岳會,1925。
千千岩助太郎,《思い出の山山》,福岡:サンライトコピー社印刷,1977。
大橋捨三郎,《新高登山》,1922。
小川琢治,《臺灣諸島誌》,1896(成文出版社1985年重刊)。
小島鳥水,《日本アルプス》第一卷,東京:前川文榮閣,1910。
小高吉三郎,《水上競技・ボート・登山》(朝日スボーツ叢書6),東京:朝日新聞運動部,1931。
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 臺灣篇),東京:改造社,1930。
中島春甫,《臺北近郊の北投草山溫泉案內》,臺灣案內社,1930。
中部臺灣宣傳協會,《中部臺灣宣傳協會事業報告書》,193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1937(成文出版社1985年重刊)。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市:臺灣人物社,1922。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臺灣鐵道案內》,1934。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臺灣鐵道案內》,1935。
本多鏡六、森斜龍雄編,《御大典記念大屯山公園設計概要》,臺北:臺北州,1928。
永田重隆,《臺灣體育之理論及實際研究》,臺北:臺美堂,1927。
田中均,《北投溫泉の栞》,七星郡北投庄役場,1929。
田村林學博士講演,《臺灣の國立公園》,大屯國立公園協會,1935。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東京:雄山閣,1928。
石原幸作編纂,《臺灣日日新報壹萬號及創立三十周年記念講演集》,臺灣日日新報社,1929。
伊能嘉矩等編,《理蕃誌稿》(第一編-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18-1938。
伊藤旭,《新高阿里山登山案內圖》,嘉義:新高阿里山案內社,1931。
竹村豐俊編,《臺灣ニ於ケル體育運動團體》,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竹村豐俊編,《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杉山靖憲,《臺灣名所舊蹟誌》,臺灣總督府,1916。
谷河梅人,《臺灣山岳會十五年史》,臺北:臺灣山岳會,1944。
岡田紅陽攝影,《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內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39。
岩城龜彥,《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理蕃の友發行所,1935。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市:臺灣雜誌社發行,1912。
東鄉實、佐藤四郎共著,《臺灣殖民地發達》,晃文館,1916。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市:赤陽社,1929。
林進發,《臺灣官紳名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1932。
林進發,《臺灣官紳名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1933(第三版)。
林進發,《臺灣官紳名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1934(第四版)。
武澤赟太郎編輯,《臺灣旅行案內》,臺灣旅行案內社發行,1938(24版)。
社團法人臺灣山林會,《第三十八回大日本山林大會視察旅行案內》,1929。
青木繁,《山林と人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29。
青木繁,《山.林.人》,臺北:臺灣山林會,1934。
保田與重郎,《風景と歷史》,奈良:天理時報社,1942。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地政策》,富山房,1912。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郁永河著.方豪合校本,《裨海紀遊》,(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4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重刊),1983。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臺北市:新高新報社,1937。
荒川久,《御大典記念 臺北市六十餘町案內》,世相研究社出版社,1928。
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1935,(未出版)。
野田正穗、原田勝正、青木榮一,《臺灣鐵道史》(上卷)(大正期鐵道史資料),日本經濟評論社,1985。
野村幸一,《臺日ハイキング コース》(臺北近郊篇),臺灣日日新報企劃部編纂,1937。
陳石煌,《臺灣風景紹介誌》,臺北:臺灣風景紹介誌發行所,1935。
鹿又光雄編,《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1939。
鹿野忠雄,《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行》,中央公論社,1941。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臺灣山岳景觀解說》,臺北:新高堂書店,1913。
新竹廳出品協會,《新竹要覽》,1916。
楢崎太郎,《嘉義廳案內》,1917。
臺中廳出品協會,《臺中廳管內要覽》,1916。
臺北州,《大屯山彙ト國立公園》,1934。
臺北師範學校編,《臺灣公學校體操教授要目》,1919。
臺南州觀光案內社編輯發行,《臺南州觀光案內》,1937。
臺灣山岳會,《臺灣山岳寫真》(臺灣山岳會創立拾週年記念),臺北:臺灣山岳會,1939。
臺灣山嶽會,《新高登山のしをり》,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書課內臺灣山嶽會,1927。
臺灣日日新報編,《內地人の健康法》,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06。
臺灣國立公園臺中協會,《新高山ニ關スル參考資料》,(年代不詳)。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經世新報社,《臺灣大年表》,臺北:南天書局,1994。
臺灣總督府,《臺灣日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
臺灣總督府,《學校體育教授要目》,1927。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內臺灣國立公園協會,《臺灣と國立公園》,(年代不詳)。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一戶直藏小倉伸吉報告),《新高山ニ關スル研究報告》,臺北市:編者,192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理蕃概要追錄》,1924。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新高山登山案內》,(年代不詳)。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案內》,191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案內》,192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案內》,193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纂,《臺灣鐵道案內》,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191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史》(第一卷),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史》(第二卷),1929。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會編,《臺灣學事法規》,帝國地方行政會發行,1943。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會編,《臺灣學事法規》,帝國地方行政會發行,1943。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阿里山登山者のために(附新高登山案內)》,192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土地調查提要》,190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一回事業報告》,190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8年),193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9年),193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10年),193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11年),193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12年),193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13年),194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14年),194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名所案內》,190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案內》,1924。
臺灣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1923。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橋本白水,《臺灣一周》,南國出版協會,1929。
盧德嘉纂輯(清),賴永祥校訂,《鳳山縣采訪冊》(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3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重刊),1983。
蕃務本署,《南湖大山方面調查事項》,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14。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58。
藤崎富惣,《臺灣旅行案內》,1916。
藤崎濟之助,《臺灣全誌》,中文館,1930(成文出版社1985年重刊)。
(二)校友會誌、學校一覽、教科書
1.校友會誌
《三青》7-8號,臺北工學校校友會雜誌部,1937-1938。
《大地》7,臺中州立東勢農林國民學校,1937。
《同窗會會報》(十六周年記念特輯),臺中商業學校同窗會,1937。
《同窗會會報》(開校二十周年記念特輯),臺中商業學校同窗會,1939。
《安平水產專修學校校友會雜誌會誌》4,安平水產專修學校校友會,1937.2。
《旭ケ丘通信》,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校友會,1937。
《旭陵》7-8號,嘉義中學校校友會,1936-1937。
《卒業記念寫真帖》(第二十六回),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1932。
《芳蘭》10-15號,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校友會,1937-1942。
《芝山》6-8號,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同窗會,1940-1942。
《青芝》(紀元二千六百年號),臺北第二中學校,1940。
《青草》12;13;15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1937;1939;1941。
《青雲》(創刊號),臺北州立第二商業學校校友會,1939。
《青雲》(創立五周年記念號),臺北州立第二商業學校報國校友會,1941。
《屏東會雜誌》7-8號,屏東農林學校校友會,1937;1940。
《校友會誌》4-7號,臺中第二中學校校友會,1936-1939。
《校友會誌》7;8;10;11號,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校友會,1938-1941。
《校友會誌》9號,彰化商業專修學校校友會,1937。
《校報》創刊號;5號,臺中家政女學校,1938;1941。
《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1-25號,臺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1899-1909。
《創立二十周年紀念誌》,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1943。
《開南》(創立二拾周年記念號),私立臺灣商工學校同窗會,1937。
《開南》(創立拾伍周年記念號),私立臺灣商工學校同窗會,1932。
《新高》13-14號,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校友會,1936-1937。
《會誌》16;18;19號,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校友會雜誌部,1938;1939;1940。
《瑞穗》12-13號,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校友會,1937-1938。
《農林校友會誌》創刊號,林園農業專修學校校友會學藝部,1938。
《圖南》1-7號,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1934.7-1937.7。
《圖南》創刊-4號;9-11號,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1938-1940;1942-1943。
《綠揚》1;2;4號,臺中師範學校校友會,1937;1938;1941。
《龍舌蘭》3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友會學藝部,1937。
《鵬翼》20-24;29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報國校友會文藝班,1936-1939;1943。
《麗園學報》24-29號,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校友會,1937-1942。
《蘭陽》(十周年記念號),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校友會。
小野正雄編,《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1933。
森田政雄編輯,《幸學報特輯開校十五週年紀念誌》,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1934.8。
臺北三中同窗會,《扶搖に羽摶の》(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の記錄),臺北三中同窗會,1998。
臺北第一高女ものがたり編集委員,《臺北第一高女ものがたり》,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同窗會みどり會,1998。
篠原忠賢編,《校友會誌》25-26號,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校友會,1937.3-1938.3。
2.學校一覽
《高雄州立屏東中學校一覽表》,1938;1940;1941。
《高雄州立屏東農林學校一覽》,1938。
《高雄州立屏東農林學校一覽表》,1938。
《臺中州立臺中工業學校一覽》,1939;1941;1942。
《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一覽》,1936。
《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要覽創立二十周年》,1939。
《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概覽》,1931;1932;1934;1935;1936;1937。
《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一覽》,1934;1939;1941;1942。
《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一覽》,1925。
《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一覽》,1940;1941。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1933。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要覽》,1926;1929。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一覽表》,1933;1934;1935;1936;1937;1941。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1933;1934。
《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一覽》,1940。
《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一覽表》,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
《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一覽表》,1938。
《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一覽表》,1938。
《臺南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一覽表》1937; 1939。
《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一覽表》,1938。
《臺灣總督府屏東師範學校一覽》,1926-1930;1940。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一覽》,1925-1929。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一覽》,1925-1929。
《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一覽》,1938-1940。
《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一覽》,1937-1940。
3.教科書
《中等國語讀本》(卷一),臺北:臺灣總督府,1920。
《中等教科女子國語讀本》(卷二),臺北:臺灣總督府,1922。
《中等教科國語讀本》(卷二),臺北:臺灣總督府,1921。
《中等教科國語讀本》(卷三),臺北:臺灣總督府,1921。
《公學校用國語讀本》(卷七)(第二種),臺北:臺灣總督府,1934。
《公學校地理書》(卷一)(兒童用),臺北:臺灣總督府,1921。
《公學校地理書附圖》,臺北:臺灣總督府,1921。
《國語讀本》(卷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1913。
《國語讀本》(卷二),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1915。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編纂,《女子高等國語讀本》(卷二),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學藝獎勵會,1919。
(三)報刊雜誌
1.報紙類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報》
《臺灣民報》
《臺灣新民報》
《興南新聞》
《南支日報》
《東臺灣新報》
2.期刊類
《山岳》1-1號-迄今,東京:日本山岳會,1906-迄今。
《旅と運輸》1-52號,臺灣交通問題調查究會,1937-1939。
《國立公園》8:4-11:5,東京:國立公園協會,1936-1939。
《國語研究會會報》1-9號,臺北:臺灣總督府國語研究會,1901-1902。
《理蕃の友》第1年4月號-第7年9月號,理蕃の友社發行,1932-1938。
《第一教育》3卷6號-14卷4號,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24-1935。
《新竹州時報》,臺灣新聞報社編,1940-1943。
《新臺灣》,臺灣總督府情報部編,1941。
《新臺灣》創刊號-大正10年3月號,新臺灣社,1914-1921。
《運動と趣味》1卷1號-4卷2號,臺灣體育獎勵會,1916-1919。
《臺灣の山林》81-210號,臺北:臺灣山林會(臺灣山林會報改題),1933-1943。
《臺北州時報》第一卷第一號-第四卷第十二號,臺北州廳,1926-1929。
《臺銀俱樂部》1-15號,臺灣銀行,1929。
《臺灣山岳》1-13號,臺北:臺灣山岳會,1927-1944。
《臺灣山岳彙報》第1年1號-第15年第12號,臺灣山岳會,1929-1943。
《臺灣山林會報》2-80號(內有缺號),臺灣山林會,1923-1932。
《臺灣日日寫真畫報》第1年8月號-第2年第8號,臺北:臺灣日日寫真畫報社,1916-1918。
《臺灣青年》創刊號-第四卷第二期,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1922。
《臺灣時報》1-113號,臺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1909-1919。
《臺灣時報》18-300號(內有缺號),臺灣時報發行所,1921-1943。
《臺灣婦人界》第1-6卷6號(內有缺號),臺灣婦人界社,1934-1939。
《臺灣教育》141-485號(內有缺號),臺北:臺灣教育會,1914-1942。
《臺灣教育會雜誌》1-140號,臺北:臺灣教育會,1901-1913。
《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69號,殖產局博物館內臺灣植物學會(後更名為臺灣博物學會),1911-1924。
《臺灣運動界》第一卷,臺北:臺灣體育獎勵會,1915.10-1916。
《臺灣實業界》第1年第1號-第13年第12號,臺灣實業界社,1929-1941。
《臺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7卷,臺灣慣習研究會,1901-1907。
《臺灣學校衛生》1-13號;4卷1號-5卷6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內臺灣學校衛生會,1938-1943。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1-25號,臺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1899-1909。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49號,臺灣警察協會,1917-1929。
《臺灣警察時報》1-56號;206-335號,臺灣警察協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改題),1930-1943。
《臺灣鐵道》2-351號(內有缺號),臺灣鐵道會,1912-1941。
《劍道同志會會誌》,臺北: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劍道同志會,1928.3-1937.8。
《趣味の臺灣》創刊號-第2年第5號(內有缺號),趣味の臺灣社,1933-1934。
《趣味登山會會報》第三卷第五號-第五卷第十二號,臺北:趣味登山會,1935-1937。
《醫學雜誌》創刊號;1-16號,臺灣醫學會,1902-1903。
廣田教齊(石光公學校勤務),〈郊外教育論〉,《教育論文集 新竹州》,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22,頁699-7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