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層現代性鏡像 : 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
作者:黃美娥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北:麥田
集叢:麥田人文;93
ISBN:9867413695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歷史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9) 博士論文(43) 專書(38) 專書論文(5)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9
期刊論文
1.黃美娥(20030800)。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臺灣文學學報,4,37-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雅能(20030700)。櫻井勉與日治前期的新竹詩社。社會科教育學報,6,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文瀾(196004)。從「揚文會」談到「新學研究會」。臺北文物,8(4),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島利郎(2003)。日本統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偵探小說史稿。岐阜聖德學園外國語學部中國語學科紀要,5,1-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文明(2000)。何謂現代性?。哲學研究,4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玉齋(1957)。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臺北文物,5(4),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美娥(2004)。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一八九五-一九二四)。臺灣史研究,11(2),143-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圍東(19990300)。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3),4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美芳(19870300)。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79,19-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建忠(20021200)。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灣文學學報,3,10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顯宗(19980300)。箴盤鐵筆王石鵬。鄉城生活雜誌,50,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鍾美芳(19861200)。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 (直字),78,207-3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美娥(19970900)。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3),43-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小姘(19960300)。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147-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美娥(20040600)。二十世紀初期臺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臺灣文學學報,5,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連鵬(20010200)。重讀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臺灣文學學報,2,33-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廖振富(2001)。新發現林幼春往來書札初探。「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01/12/08-1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振富(2002)。傅錫祺《鶴亭詩集》所反映的人生抉擇。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雪姬(2001)。林獻堂與櫟社。「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01/06/28-0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美娥(2002)。中國、日本、臺灣--櫟社詩傑林仲衡的空間閱讀。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臺中縣文化局。167-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紹理(2001)。展覽會之畫--日治初期臺灣的產業展示活動。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明柔(1996)。「新與舊的變革--祖國意象」內在意涵的轉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41-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萬益(1995)。于無聲處聽驚雷--析論臺灣小說第一篇,〈可怕的沉默〉。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美娥(200109)。童蒙教育的新頁--王石鵬及其《臺灣三字經》。臺灣教育史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年9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紹理(2000)。「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之研究。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32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懿琳(2001)。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的《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經田(1995)。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翁聖峰(2002)。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鳳珍(1996)。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淳鈺(2004)。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柳書琴(2001)。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美娥(1999)。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柯喬文(2003)。《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顧彬、曹衛東(1997)。關於「異」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威(1998)。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光正(2000)。張我軍全集。北京:臺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孔慶東(1998)。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1)。臺南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19)。臺灣文藝叢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22)。臺灣文藝旬報。桃園:中壢圓光寺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20)。臺灣青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22)。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23)。臺灣民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24)。臺灣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24)。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30)。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30)。三六九小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石鵬(1904)。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幅員(1977)。臺灣文獻史料三○九種題要。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德功(1992)。吳德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獻堂、許雪姬(200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莊太岳。太岳文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濃剛(1992)。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連橫(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雅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逄增玉(2001)。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茂盛(1927)。崇文社文集。嘉義:蘭記圖書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瑞祺(1999)。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曾迺碩(1991)。臺北市志.文化志.文學篇。臺北:臺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詹雅能、黃美娥(2004)。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謝景雲‧王秋蟾合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趙長華(2001)。旅遊學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Foucault, Michel(1994)。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London:Tavistock Press。  new window
30.Habermas, Jiirgen、Cooke, Maeve(1999)。On the Pragmatics of Cornmwnic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1.O'Brien, Martin、Penna, Sue、Hay, Colin(1999)。Theorising Modernity: Reflexivity, Environment, and Identity in Giddens’ Social Theory。New York:Longman。  new window
32.Schmidt, James(1996)。What is Enlightenment? Eighteenth-century Answers and Twentieth-cenury Ques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3.Watt, Ian(1979)。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Great Britain:Cox & Wyman Press。  new window
34.十川信介(1998)。明治文學回想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三好行雄(2002)。近代日本文學史。東京:有斐閣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艾恩.瓦特、魯燕萍(1993)。小說的興起。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河原功(2001)。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方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松(1992)。友竹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Giddens, Anthony、Pierson, Christopher(1998)。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0.張純甫、黃美娥(1998)。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施懿琳(1998)。林荊南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傅錫祺、高志彬、王國璠(1992)。鶴亭詩集。臺北: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雲萍(1993)。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許俊雅(1995)。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平原(1999)。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賴子清(1935)。臺灣詩醇。臺北:賴子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葉石濤(1992)。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Said, Edward W.(1999)。Out of Place: A Memoir。New York:Alfred A. Knopf。  new window
49.白少帆、張恆春、王玉斌、武治純(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1991)。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文建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興南新聞社(19430315)。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興南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賴和、林瑞明(2000)。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建忠(2004)。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本土性、現代性、殖民性。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傅錫祺(1963)。櫟社沿革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許丙丁、呂興昌(1996)。許丙丁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中島利郎(2003)。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廖炳惠、王桂枝(1995)。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林資修、林培英(1992)。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嘉明(2001)。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平原(199303)。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Godbey, Geoffrey(1994)。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Venture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66.吳文星(199504)。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Calinescu, Matei、顧愛彬、李瑞華(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莊淑芝(1994)。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Giddens, Anthony、Pierson, Christopher、尹宏毅(2002)。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陳少廷(1977)。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溝口雄三、李甦平、龔穎、徐滔(1996)。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施淑(1997)。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平原(2000)。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廖炳惠(2001)。另類現代情。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Said, Edward W.、彭淮棟(2000)。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林瑞明(19960000)。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江寶釵(19990000)。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松(1994)。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Că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4.林進發(1934)。臺灣官紳年鑑。民眾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夏曉虹(2001)。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葉渭渠、唐月梅(2000)。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鄭喜夫(1992)。連雅堂先生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昭瑛(2000)。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Geoffry, Goodbey、康箏、田松(2000)。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王德威、宋偉杰(20030000)。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曾今可(1953)。臺灣詩選。中國詩壇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歐梵、毛尖(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95.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邁克.費瑟斯通、劉精明(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鄭明娳(1993)。通俗文學。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896)。臺灣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97)。臺灣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898)。臺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05)。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婉窈(2003)。「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的內容分類介紹。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錄.索引。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紀蕙(2000)。前衛的推離與淨化--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及其被遮蓋的際遇。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正惠(2001)。殖民地的傷痕--脫亞入歐論與皇民化教育。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懿琳(1998)。林荊南生平及寫作年表。林荊南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春丞(1992)。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連雅堂先生全集.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適(1980)。文學革命運動--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第十節。新文學運動史料。臺北:帕米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灝(2002)。傳統與現代化--以傳統批判現代化,以現代化批判傳統。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永彬(2001)。從《風月》到《南方》--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廖漢臣(1954)。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脹。臺北文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昭瑛(2002)。啟蒙、解放與傳統--論二○年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文化省。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英哲、下村作次郎(1999)。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1927年-1947年)。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漢臣(1979)。新舊文學之爭--台灣文壇一筆流水帳。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隆志(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明台(1995)。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