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45年以前東北勞工運動的探討
作者:尚世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ANG Shinh-ch'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宋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東北滿洲國勞工運動NortheastManchukuoLabor 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本論文對東北勞工問題作依序漸進六部分的探討,除前言與結論外,中間六章分別就東北工業的發展、東北勞工的形成、東北早期的勞工運動、日偽對東北勞工的控制、東北勞工的反抗與東北勞工運動的特色六部分加以探討,以期對1945年以前的東北勞工問題作全面的了解與分析。
  首先說明東北工業發展的狀況。東北的工業從明末清初開始起步,幾乎從一開始就可以分為民間私人工業、官方資本工業與外資壟斷工業三者,因此在第一章中將從這三個方向對東北工業的起始與發展做一舖敘。
  其次探討東北勞工的形成。隨著工業的發展,東北勞工逐漸形成,但隨著外資的進入與控制,東北的勞工面臨了與中國其他地區不盡相同的狀況與待遇,不過本章主要在探討東北勞工形成與茁壯的過程中人數的變遷。從早期的萌芽階段到民國初年的逐步增加,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參戰歸國後的這一時期,可說是東北勞工人數大增、組織力量形成的時期。等到日本佔據東北、偽滿成立後,東北勞工的發展不再是自然生態,而是逐年因日偽不同需求而產生的強制變化;加上日偽向東北以外地區(以河北、山東、河南最多)強徵勞工,更造成東北勞工數量上的起伏,不過學者一般認為偽滿時期東北的勞工數量,在百萬以上是無庸懷疑的。本章中將以偽滿以前與偽滿時期分別探討。
  第三章探討東北早期的勞工運動。東北由於地處關外,發展較遲,因此到清末才發展出較成熟的勞工隊伍。有勞工存在的地區就會有工會團體的產生,有勞工受到壓榨迫害的時候就會有勞工運動的發生,因此東北勞工隊伍很快的就發展出了她們特有的組織與活動。本章將從工會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工運活動的開展,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的東北勞工運動做系統的分析。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偽的禁臠,為了搜刮東北的資源與經濟利益,日偽對東北勞工的控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本論文將以第四章整章篇幅予以分析,首先探討日偽對東北經濟統制的各種政令,不僅是朝令夕改,而且是步步緊逼,從各種機關的設置,到各種手段的運用,無非是要將東北各種資源搜刮殆盡,而東北勞工就變成了他們奴役的工具。透過各種各樣的政令,日偽先是誘騙強徵各地勞工到東北,以種種規定限制他們的行動,然後極盡剝削迫害,使東北勞工生不如死,各種疾病災情,日偽統治者卻草菅人命,既不救傷治病,也不允許工人得到休養,甚至因傷病無法工作的人就只能活活等死,最後這些死亡的人被埋進了「萬人坑」,東北許多礦區或軍事工程附近的山區成了死人堆、冤魂塚,這些慘狀都將在本章中逐一敘述。
面對日偽的殘酷統治,東北的勞工當然會有反抗的行動,但是由於力量的差距太大,加上經濟力整個掌控在別人手中,因此反抗的聲音雖然持續不斷,得到的成果卻相當微弱;但是終日偽統治時期東北勞工的反抗從未稍止,這是東北勞工光榮的一頁抗日史。第五章將以消極怠工、組織性反抗、特殊工人行動以及武裝反抗四節分別敘述東北勞工對外來壓力的反擊。
在研究東北勞工的反抗行為中,發現具有相當特殊的特色,因此在論文最後,擬以單獨一章從自發性的經濟訴求、蘇俄革命影響、反日情緒濃厚與國共政黨意識薄弱四方面,對東北勞工運動的特色做一簡單的分析。由於本文並非專門勞工運動的研究,而是對東北勞工運動史的探討,因此本章僅屬一些觀察所得,並未加入太多社會學理論,也不能稱之為勞工運動的研究,僅是對東北勞工運動探討中的一些發現與陳述。
  This dissertation is devoted to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Manchuria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before 1945.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Body (Chapters Two to Seven), and Conclusion (Chapter Eight).
  The Japanese invaded Manchuria in 1931 (Manchurian Incident) and proclaimed the puppet state of Manchukuo in 1932. The Japanese military kept strict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hence there was a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Manchurian laborers’ lots and those of Chinese laborers’. Chinese sovereignty was not reasserted over the area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1945).
  Six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Northeast China are carefully studied as follows:
I.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Manchuria: Ever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Manchurian industries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ree concurrent forces: the private sector, the state-owned sector, and the foreign monopoly capital sector.
II. The formation of labor in Manchuria:
  During the pre-Manchukuo period, labor increased steadily, especially in the post World War I era when homecoming soldiers and laborers contributed to a boom in the Manchurian labor market. The increase in labor force was a natural growth without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However, in the Manchukuo period, there were some fluctuation in the Manchurian labor market resulted from certain forceful measures taken by Japan. The Japanese carried out industrial plans to meet passing war needs; labor allocation was made accordingly. They also compulsively recruited laborers from neighboring provinces (mostly from Hopei, Shantong, and Honan Provinces). Therefore, there was still an estimate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laborers in the area.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luctu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pre-Manchukuo and the Manchukuo periods.
III. Labor movement in Manchuria: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organized labor force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unique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there,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the late Ching Dynasty due to the fact that its development was arrested because it was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Shanhaikuan. Chapter Thre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 unions and the activities they starte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movement in Machuria before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in 1931.
IV. Harsh work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Manchukuo period: To drain the resourc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push its commercial interests to the utmost there, the Japanese exploited the laborers of Northeast China with coercive and drastic measures. In labor camps and at work sites, coolies were exploited for slave labor. They were detained under extremely harsh conditions. A large proportion died of mistreatment, exhaustion from overwork, malnutrition, and disease. Accidents and casualties were numerous. Chapter Four depicts the notoriously adverse conditions throughout Manchuria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during this period.
V. Defiance in Manchuria: Where there is oppression, there is resistance. Chapter Five provid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taliatory measures taken by the Chinese laborers: They rose in revolt against the Japanese by means of slowdown, organized campaign, underground movement as well as armed rebellion. The local resistance groups fought a continuing war. Though all of the efforts proved to be futile and came to no practical results, it is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wars.
VI.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defianc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defiance in Manchuria from four aspects ﹘ spontaneous economic appeal, the impact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strong anti-Japanese sentiment, and weak political affiliations among the rank and file KMT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Since this chapter does not bear out social theories, it is interpretative in nature, and hence inappropriate to be described as a study on labor movement. Rather, it merely expounds on certain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Northeast China.
壹、檔案
 1.中央檔案館等編,《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瀋陽,遼寧檔案館館藏版,1988)。
 2.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館藏,《一般史料檔案》,目錄號:507;卷號:391(社會部工作報告)。
 3.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館藏,《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編號:003;函號:675(重慶市勞動統制方案)。
 4.國史館藏,《財政部檔案》,目錄號:254;卷號:2680(社會法令,民國32年)。
 5.國史館藏,《經濟部(一)工業司檔案》,編號:18-22;函號:94-1(非常時期工業技術管理規則)。
 6.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東北歷次大慘案》(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一版)。
 7.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東北「大討伐」》(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4月第一版)。
 8.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偽滿憲警統治》(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 月第一版)。
 9.《中共中央文件選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0.中國工會運動史料全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工會運動史料全書-遼寧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11.吉林省檔案館藏,《日本關東憲兵隊檔案》,全宗號J315,共3696卷。
12.吉林省檔案館藏,《偽滿吉林省公署警務廳檔案》,全宗號J331,共690 卷。
13.吉林省檔案館藏,《偽滿吉林省公署民政廳檔案》,全宗號J334,共131 卷。
14.吉林省檔案館藏,《偽滿吉林省公署總務廳檔案》,全宗號J336,共53卷。
15.居之芬、庄建平編,《日本掠奪華北強制勞工檔案史料集》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2002年3月)。
16.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臺北,國史館印行,民國73年11月)。
17.遼寧省檔案館藏,《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員會檔案》,全宗號DB1,共2158件。
18.遼寧省檔案館藏,《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檔案》,全宗號JD1,共計13690 卷。調閱部分包括:
行政21-31 滿洲國政府公報(1932.4.1-1934.2.27)
行政32-141 滿洲國政府公報(1934.3.1-1945.4.30)
行政144 奉天省公署公報(1932.5-1932.10)
行政145、146 奉天省政府公報(1-17號)
行政147-149 奉天省公署公報(1935)
行政150 奉天省公署公報(1936)
行政151、152 奉天省公署公報(1937)
行政153 奉天省公報(1938-1944)
行政431 第一次民政年報(大同二年)
行政432 滿洲帝國民政部第二次政務年報(1935.12)
行政433 第二次民政年報(康德三年)
行政434 第三次民政年報(康德四年)
行政435 第三次民政年報(康德四年)
行政436 民政部月刊(康德2 年1-4 月)
行政437 民政月刊(3 卷3.5.6 號)
行政438 民政部半月刊(2-12號)
行政1122 偽滿執政府職員錄
行政1123 滿洲國官吏錄(1933.6)
行政1662 警察統計年報(1939.12 )
行政1671 警友報(1-31號)
司法480 奉天第一監獄大同二年報告書
文教1443 頒布禁止普通出版物目錄(大同元年至康德九
           年)
文教1946 新聞紙雜誌記事揭載禁止事項
政治294 民心問題(1937.9)
政治1785 日支事變對策(1945.5)
外交7 滿洲國外交部文告集(1934)
19.遼寧省檔案館藏,《奉天省公署檔案》,全宗號JD14,552 卷。
20.遼寧省檔案館藏,《偽滿軍警憲機構檔案》,全宗號JD15-18,257卷。
21.遼寧省檔案館藏,《國民黨遼寧、安東省黨部檔案》,全宗號JE39,共179 卷。
22.遼寧省檔案館藏,《遼寧省政府檔案》,全宗號JE6,共1023卷。
23.遼寧省檔案館藏,《熱河省政府檔案》,全宗號JE4 ,共137 卷。
24.《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貳、專書
一、中文部分
1.4810工廠廠史編寫組,《海軍旅順船廠廠史》,(旅順人民出版社)。
2.王成德,《王成德回憶錄》,(1982年2月28日,未刊稿,《大連市總工會工運史》資料)。
3.王承禮,《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 全書出版社,1991年9 月一版)。
4.王秉忠、孫繼英主編,《東北淪陷十四年大事編年》,(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5.王希亮,《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政治統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
   6.王清彬等編,《第一次中國勞動年鑑》,(北平,社會調查部,1928年)。
7.王綱領,《民初列強對華貸款之聯合控制──兩次善後大借款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民國71年8月初版)。new window
8.王魁喜等著,《近代東北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一版)。
9.王魁喜等著,《近代東北人民革命鬥爭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版)。
10.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印,《民國三十一年上半期國內經濟概況》,(重慶,編者發行,民國31年)。
11.中央檔案館、中央統戰部合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7 月一版)。
12.中央檔案館等合編,《東北經濟掠奪》,(《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第1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4 月一版)。
1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大事年表說明》,(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5月一版)。
14.中共大連地方黨史編輯室,《中共大連地方黨史資料匯編》,(大連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中共旅大市委地方黨史編委會辦公室,《大連「紅房子」工人生活及鬥爭資料匯集》,(大連人民出版社,1963年)。
16.中共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哈爾濱黨史大事本末》,(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版)。
17.中共撫順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撫順地方史簡編》,(遼寧,內部發行,1991年5月一版)。
18.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北京,1979年)。
19.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叢刊四。
20.中國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中國勞動協會在重慶》,(重慶,內部發行,1984年10月)。
21.中國國民黨中央民眾活動指導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今昔觀》,(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22.(日)鈴木隆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中譯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孔經緯,《東北經濟史》,(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一版)。
24.孔經緯,《新編東北地區經濟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一版)。
25.本鋼史編寫組,《本鋼史,1905-1980》,(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26.吉林檔案館編,《清代吉林檔案史料選編》。
27.吉林金融研究所編,《偽滿洲中央銀行史料》,(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8.吉林省總工會吉林工運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編,《吉林工運》,(1988年專輯)。
29.朱建華主編,《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一版)。
30.宇高寧,《支那勞動問題》。
31.吳希雍,《東北近代移民史略》。
32.李達,《中國產業革命概況》,(昆崙書店,1929年出版)。
33.李澍田主編,《中國東北通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一版)。
34.李聯誼,《中國特殊工人史略》,(遼寧,撫順礦務局煤炭志辦公室,1991年)。
35.李鴻文、張本政主編,《東北大事記》上、下卷,(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36.杜恂誠,《日本在舊中國的投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0月一版)。
37.抗日救國會編,《東北義勇軍概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版)。
38.佟冬主編,《沙俄與東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8月一版)。
39.佟冬主編,霍燎原等合著,《中國東北史》全六卷,(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40.東北行政委員會經濟處(工業部)編,《關於接管瀋陽國營企業的工作總結》,(1949年2月10日)。
41.東北財經委員會調查統計處編,《偽滿時期主要廠礦基本資料》,(東北經濟參考資料三)。
42.東北財經委員會調查統計處編,《偽滿時期東北經濟統計,1931-1945》,(1952年版)。
43.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編譯,《滿洲國警察史》。
44.青島市檔案館編著,《鐵蹄下的罪惡──日本在青島劫掠勞工始末》,(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10月一版)。
45.易顯石等,《九一八事變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new window
46.哈爾濱市檔案館編,《哈爾濱經濟資料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
47.哈爾濱市總工會編,《哈爾濱工會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48.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編,《兇殘的獸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一版)。
49.袁大化著,張政本點校,《漠礦錄》,未刊稿,《黑河學刊》自1985年起連載。
50.姜念東主編,《歷史教訓:九一八紀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1.復旦大學歷史系編,《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資料選編》,(1937-1945年)。
52.高學良,《中國郵史通覽》,(瀋陽市郵政局集郵協會編印)。
53.高嚴等主編,《吉林工業發展史》,(吉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54.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55.唐韻超,《唐韻超回憶錄》,(未刊稿,《大連市總工會工運史》資料)。
56.莊焜明,《林繼庸與戰時中國工業》,(台北,明東出版社,民國85年3月初版)。
57.孫邦主編,于海鷹、李少伯等副主編,《偽滿社會》,(偽滿史料叢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8.孫邦主編,于海鷹、李少伯等副主編,《經濟掠奪》,(偽滿史料叢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9.孫毓堂、汪敬虞、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共2輯,4冊。
60.徐兆奎,《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61.徐協華,《鐵路勞工問題》,(北京,東方書局,1931年版)。
62.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3.張福全,《遼寧近代經濟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一版)。
64.張慶斌,《中共營口地方史簡編-民主革命時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一版)。
65.常城等著,《現代東北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一版)。
66.常城,《東北近現代史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一版)。
67.陸毅、王景主編,《中國共產黨東北地方組織的活動概述》,(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68.陳三井,《華工與歐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6年初版)。new window
69.陳立文,《從東北黨務發展看接收》,(台北,東北文獻雜誌社出版,2000年10月)。
70.陳本善主編,《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一版)。
71.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72年)。new window
72.陸滿平、賈秀岩,《民國價格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 月一版)。
73.偽滿國務院總務廳,《滿洲經濟參考資料》,(1944年)。
74.偽滿洲國治安部警察司編,《滿洲國警察史》,(1942年)。
75.偽滿洲國調查機關聯合會,《1941年度滿洲國國民所得調查書》,(1944年)。
76.偽滿經濟部,《零售物價統計年報》,1937至1941年。
77.偽滿經濟部,《零售物價月報》,1943至1944年。
78.傅立魚,《大連要覽》,(大連市,泰東日報發行,1918年)。
79.雷加,《海員朱寶庭》,(北京,工人出版社,1957年)。
80.楊余練等,《清代東北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一版)。
81.葉向欣,《中國鐵路工人運動史講義》上、下編,(內部出版印刷)。
82.虞和寅,《礦業報告》。
83.遼寧省檔案館編,《奉系軍閥檔案史料》,(江蘇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線出版社,1990年8月一版),第10、11、12輯。
84.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總工會工運研究室編,《東北工人運動大事記》,(內部資料)。
85.寧武,《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人運動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一版)。
86.撫順炭礦總務局庶務課調查系,《關於撫順煤礦井下採煤事業中滿洲工人的調查》。
87.齊武,《東北工人運動史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88.鄭伯彬,《敵人在淪陷區的經濟掠奪》,(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1年)。
89.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編譯,《滿洲國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譯,1990年)。
90.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1.黎光、張旋如,《義和團運動在東北》,(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年)。
92.劉立凱、王真,《1919-1927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工人出版社,1953年)。
93.劉世澤,《滿洲勞資糾紛概述》,(瀋陽,遼寧社會科學院出版)。
94.劉成功,《大連工人運動史,1879-1949》,(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3 月)。
95.劉明逵,《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11月)。
96.劉明逵、唐玉良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1-6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97.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出版,民國84年)。new window
98.顧明義等主編,《日本侵佔旅大四十年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 月)。
99.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年)。
100.蘇崇民、李作權、姜璧洁,《勞工的血與淚》,(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叢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7 月)。
101.解學詩主編,《滿鐵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第4卷,第1分冊。
102.解學詩、松村高夫主編,《滿鐵與中國勞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103.魏巍、錢小惠,《鄧中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4.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二、 外文部分
1.大河內一男,《戰時社會政策論》,(東京,時潮社,1943年增補版)。
2.三浦丰彥,《勞動と健康の歷史──十五年戰爭下の勞動と健康》,(勞動科學研究所,1981年)。
3.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と東アジア》,(東京,アジア經濟研究所,1979年)。
4.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書》,上下冊,(東京,原書房,1965年)。
5.矢內原忠雄,《殖民及殖民政策》,(有裴閣,1933年改訂4版)。
6.北原茂衛,《喋血黑龍江──蘇滿國境守備隊最後的手記》,(東京長塚印刷所,昭和46年7月1日)。
7.未光高義,《中國工人運動》,(南滿警察協會,1930年)。
8.永野威賀,《東北工人運動展望》,(1930年出版,遼寧檔案館藏)。
9.安原祺博,《蘇聯與中國東北的共產運動》,(1934年出版,遼寧檔案館藏)。
10.西川喜一,《中國支那勞動者的現狀和勞動爭議》,(上海,日本堂書店,1924年出版)。
11.杉原薰,《近代システムと人間の移動》,(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12.依田熹家,《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東京,龍溪書社,1988年出版)。
13.武居鄉一,《滿洲の苦力》,(東京,嚴松堂書店出版,1939年)。
14.阿瓦林,《帝國主義在滿洲》,(俄文版,莫斯科,列寧格勒出版,1934年版)。
15.高橋泰隆,《日本殖民地鐵道史論》,(日本經濟評論社,平成7年)。
16.浦山保壽,《赤裸裸的現在滿洲》,(1927年,日文版,遼寧檔案館藏)。
17.細川嘉六,《殖民史》,(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41年)。
18.飯谷精一編,《神谷仙次郎日記》,(1969年)。
19.鈴木隆史,《滿洲經濟開發和滿洲重工業的成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滿洲國中央銀行調查課編,《最近的勞動情況──入滿華北勞動者關係》,(1942年11月)。
21.滿洲國中央銀行調查課編,《滿洲炭礦勞務的最近動向》,(1944年8月)。
22.滿洲國民生部勞務司編,《康德十年度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書》,(1944年8月)。
23.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黑龍江社會科學院譯,《滿洲國史》,(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出版,1990年)。
24.滿洲勞工協會編,《康德七年版滿洲勞動年鑒》,(東京,嚴松堂書店出版,1941年)。
25.滿洲勞務對策委員會編,《滿洲勞動問題和滿鐵勞務情況》,1942年5月。
26.滿洲礦工技術員協會編,《康德十一年版滿洲礦工年鑑》。
27.滿鐵社長室人事課編,《昭和三年度南滿洲的工人運動》,(1929年3月,遼寧檔案館藏)。
28.滿鐵奉天調查室,《會社鐵道事業業態調查匯告書》第1編「總括」。
29.滿鐵勞務系編,《大連中華工學會》,(1992年,日文版,遼寧檔案館藏)。
30.滿鐵臨時經濟調查委員會編,《滿鐵各個所使役華工調查報告》,(東京,龍溪書舍,1987年影印)。
31.滿鐵經濟調查會編,《昭和八年版滿洲勞動事情綜覽》,(東京,嚴松堂書店出版)。
32.滿鐵經濟調查會編,《昭和十年版滿洲勞動事情綜覽》,(東京,嚴松堂書店出版)。
33.滿鐵經濟調查會編,《昭和十一年版滿洲勞動事情綜覽》,(東京,嚴松堂書店出版)。
34.滿鐵調查部編,《社業調查匯告》第4號,昭和17年3月。
35.滿鐵調查部編,《資料匯報》第6號,1942年11月。
36.滿鐵調查部編,《南滿鐵道株式會社》,(遼寧檔案館藏)。
37.滿鐵調查部編,《撫順煤礦統計年報》,(遼寧檔案館藏)。
38.滿鐵調查部編,《滿鐵礦山勞動調查報告》,1939年11月。
39.滿鐵總裁室人事課編,《東北工人運動及勞資糾紛》,(1929年,遼寧檔案館藏)。
40.滿鐵總裁室弘報課編,《撫順炭礦ニ於ケル勞動管理狀況》,弘報資料第50號(1938年9月)。
41.新京支社調查室,《滿洲工業勞動概況調查報告》,(昭和15年8月)。
42.新京支社調查室,《滿洲工業勞動概況調查報告》,(昭和18年8月)。
43.新京支社調查室,《滿洲炭業生產カ擴充ニ於ケル諸問題》,(滿鐵調查部,1942年12月)。
44.撫順炭礦總務局庶務科調查系編,《撫順炭礦內掘採炭事業ニ於ヶル滿人勞動者ニ關スル調查》,(1941年5月)。
45.興亞院華北聯絡部編,《華北勞動問題概說》,(北京,1940年12月)。
46.關東州勞務協會,《昭和20年3月份協會統計》,(1945年)。
47.關東州廳參謀部,《國際工作班的概貌》,(1941年)。
48.關東州廳警察部,《對日謀略放火破壞活動經過》,(1941年)。
49.藤崎嘉郎,《滿洲與相生由太郎》,(1941年)。
50.《炭礦ニ於ヶル勞動時間、勞動生產性及賃金》,吉林檔案館藏,秘,350.37-235。
51.《撫順炭礦統計年報》,昭和16年度;昭和17年度;昭和18年度。
52.《新京特別市淨化方策要綱》(未注明時間),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2056,153。
53.《關東州の工業情事》,(昭和12年版)。
54.Andersen, G. Espring; Politics Against Markets, 1985,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5.Chan, Ming K.;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895-1949, (A Critical Survey an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Source Materials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Hoover Institute Press, 1981.
56.Chesneaux, Jean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57.Dulles, Foster Rhea; China and America- 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 Since 1784,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6.
58.Economy, Elizabeth & Oksenberg, Michel;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
59.Epstein, Israe; Notes on Labor Problems in Nationalist China,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80.
60.Hamilton, Malcolm B.;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Britain and Sweden, Martin Press, 1989.
61.Leo Kissler, Ulrike Sattel, Politic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work in France and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 comparison, i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Vol.6, No.1,1985.
62.Myers, Ramon H., The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nchuria, 1932 to 1945,Univ. of Washington,1989。
63.Myers, Ramon H. and Pattie, M.R. eds., The Japanese Informal Empire in China, 1895-1937,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64.Schumpeter, J. A. 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 New York, 1951.
65.Varg, Paul A.; The Making of A My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897-1912,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8.
66.Young, Louise; 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參、論文
一、中文部分
1.于洪福,〈駝腰子金礦的變遷〉,《佳木斯文史資料》,第6輯(1987年3月),頁61-69。
2.王永君,〈馬列主義在長春的早期傳播〉,《長春黨史》,創刊號,頁14-15。
3.王松齡、張穎超,〈清代東北地區工礦業略述〉,《松遼學刊》,1990年3期,頁1-12。
4.王景俠,〈哈爾濱電車工人罷工始末〉,《黑龍江文史資料》,第3輯,頁103-108。
5.王敬榮,〈試述東北淪陷時期勞工反抗鬥爭的方式及意義〉,《龍江黨史》,1997年第4期,頁36-44。
6.王廣臣,〈穆棱金礦的血淚〉,《牡丹江文史資料》,第5輯,(1989年9月),頁47-58。
7.少還,〈全國鐵路總工會與鐵路青年〉,《中國青年》,第10期,(1925年11月7日),頁17-24。
8.左域封,〈中日無產者的兄弟聯盟〉,《遼寧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5期,(1982年5 月),頁102-111。
9.本溪市總工會工運史編寫辦公室,〈本溪湖煤鐵工人反帝大風暴〉,《本溪市總工會工運史資料》。
10.田志和,〈對東北高粱酒業發展歷史的探討〉,收入《東北地區資本主義發展史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32-39。
11.衣保中,〈試論清末東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吉大社科學報》,1993年第3期,頁71-82。
12.吉林省檔案館,〈日本關東軍奴役殘害特殊工人的檔案史料〉,《東北淪陷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49-54。
13.谷來春,〈偽滿滴道煤礦的浮浪工人訓練所真相〉,《黑龍江文史資料》,第9輯(1982),頁63-75。
14.李平衡,〈中國工會運動之過去及現在〉,《勞工月刊》,第1卷,第2期,頁61-72。
15.李永昌,〈中國近代赴俄華工論述〉,《中國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57-64。
16.呂功甫,〈對大連中華印刷職工聯合會的回憶〉,1961年,《大連市總工會工運史》資料。
17.何天易,〈日本侵略者強擄虐待中國勞工的真相〉,《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4期,頁17-29。
18.社論,〈「勞工神聖」底意義〉,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1920年10月26日。
19.肖炳龍、胡鳳斌,〈關於日偽統治時期軍事工程與軍用勞工問題的研究與探討〉,《東北淪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頁24-29。
20.易世芳,〈戰時的工資與物價〉,《商務日報》,(民國32年3月10日)。
21.居之芬,〈日本強擄華北勞工人數考〉,《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4期)頁40-51。
22.東北財經委員會調查統計處編,〈偽滿時期東北經濟統計概況,1949年〉,《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2輯,頁253-298。
23.阜新市黨史辦,〈新邱煤礦特殊工人暴動〉,收入《阜新煤礦工人鬥爭專題資料》。
24.周平生,〈1927年5月奉天製麻會社工人的反日鬥爭〉,《遼寧工運史研究資料》,第3輯,(1982年12月),頁10-15。
25.周脈喜口述,王冠軍整理,〈偽滿勞工生活片段〉,《伊春文史資料》,第3輯,(1986年10月),頁49-57。
26.笑秋、趙化,〈悲慘的生活──麻山礦史之二〉,《黑龍江文史資料》,第11輯,(1983年),頁212-236。
27.笑秋、趙化,〈憤怒的反抗──麻山礦史之三〉,《黑龍江文史資料》,第12輯,(1984年),頁190-212。
28.姬洪聲、馬玉林,〈黃蒿溝──中國勞工的地獄〉,《甘南文史資料》,第2輯,頁31-32。
29.胡鐵橋,〈回憶中共哈爾濱工委情況〉,《哈爾濱文史資料》,第7輯,(1985年8月),頁11-17。
30.紀海峰、井翔久整理,〈日寇鐵蹄下的礦工怒火〉,《雞西文史資料》,第2輯,(1986年11月),頁57-64。
31.唐韻超,〈回憶大連中華工學會〉,1980年1月,《大連市總工會工運史》資料。
32.唐韻超,〈黨在大連的幾次活動〉,《革命回憶錄》,第3輯,頁39-48。
33.徐慶林,〈五四時期吉林學生的愛國運動〉,《吉林市史志資料》,第2輯,頁5-6。
34.許晉恆、陳中山整理,〈田白事件〉,《黑龍江文史資料》,第22輯,(1986年),頁216-219。
35.許淑明,〈晚清時期東北地區的中國近代工業和礦業〉,《清代邊疆開發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頁124-129。
36.郭革一,〈哈爾濱電車工人罷工親歷記〉,《黑龍江文史資料》,第3輯,頁109-114。
37.陶炎,〈營口開港與遼河航運〉,《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1期,頁23-31。
38.陶守崇,〈本溪特殊工人在八一五的日子裡〉,中共本溪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紀念本溪解放四十週年專輯》,1988年9月,頁81-92。
39.陶容芝,〈在日本侵吞下的滿洲政治狀況〉,《布爾什維克》,第1卷(下),
頁1001-1014。
40.陳雲,〈當前中國職工運動的總任務〉,《陳雲文選》,頁263-271。
41.張本政等,〈辛亥革命在東北〉,《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4期),頁37-43。
42.張宗仁,〈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中國產業工人人數的初步估計〉,《黨史資料》,(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印,1953年第6期),頁9-15。
43.張家珠,〈日偽統治者殘害礦工的暴行〉,《遼源文史資料》,第3輯,(1990年12月),頁65-77。
44.張家珠,〈礦工復仇的烈火〉,《遼源文史資料》,第3輯,(1990年12月),頁44-61。
45.張景余,〈漠河金礦工人的抗日鬥爭〉,《黑河文史資料》,第4輯,(1987年9月),頁55-66。
46.張維民、鄒德隆,〈西安煤礦工人抗日鬥爭史綜述〉,《遼源文史資料》,第2輯,(1989年12月),頁82-94。
47.張維禎、楊長春、馮振祿,〈東北工人階級在解放戰爭中的貢獻〉,《黨史研究》,第46期,(1987年第4期),頁43-51。
48.傅波,〈論東北戰俘勞工問題〉,《長白學刊》,1997年第2期,頁69-76。
49.傅笑楓,〈關於奉系軍閥官僚資本〉,《東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頁14-19。
50.趙尺子,〈錢公來傳〉,收入《革命人物誌》第8輯,(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191-212。
51.趙曉光、魏子揚,〈偽滿後期勞工的行政供出及其危害〉,《東北淪陷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27-38。
52.趙儒整理,〈鐵嶺勞工和勤勞奉仕隊的慘狀〉,《鐵嶺文史資料》,第4輯,(1988年12月),頁34-41。
53.蔡正雅,〈東三省的勞工〉,《中國工運史料》,22期,(1983年),頁176-190。
54.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中共黨史報告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頁73-87。
55.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收入《鄧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521-535。
56.鄧中夏,〈我們的力量〉,《中國工人》月刊,第3期,(1924年11月),頁5-9。
57.劉暢,〈撫順「特殊工人」的抗日戰爭〉,《撫順社會科學》,1995年第7期,
頁41-48。
58.劉明逵,〈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況,1912-1921〉,《中國工運史料》,1958年第1期,頁89-98。
59.劉達潮,〈廣東海員的戰鬥歷程〉,《廣東黨史資料》,第2輯,頁20-28。
60.盧建人,〈倡導勞工企業的意義〉,《國民公報》,(民國31年7月1日)。
61.霍燎原,〈東北淪陷時期的萬人坑〉,《東北淪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頁57-70。
62.韓光,〈解放初期的大連〉,收入中共大連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編,《解放初期的大連》,(1985年),頁74-88。
63.顧贈、蔡蘭勞,〈烏拉嘎金礦史片段〉,《黑龍江文史資料》,第6輯,頁157-158。
64.羅章龍,〈我到東北考察工運〉,《黑龍江黨史資料》,第4輯,頁28-36。
65.蘇崇民,〈東北淪陷時期的出關勞工〉,《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研究》,第3期,(1996年),頁45-59。
66.魏春德等,〈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工人的苦難〉,《吉林市文史資料》,第17輯,頁107-118。
67.〈東北的私營工廠〉,《東北日報》,1949年10月12日。
68.A.H.赫菲茨,〈二十世紀初俄中兩國人民之間的革命聯繫〉,原載蘇聯,《歷史問題》,1956年第12期,轉載自《歷史譯叢》,1957年第5期,頁78-89。
69.〈前郭水田開發史──勞工反抗鬥爭〉,《前郭文史資料》,第8輯,(1990年5月),頁21-32。
70.〈華北入東北勞動力統計〉,《中國經濟》雜誌,第2卷,第10期,(1944年10月),頁56-65。
71.〈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頁96-103。
72.〈溝幫子鐵路工會的建立及活動〉,《錦鐵工運史研究資料》,第1輯,(1983年7月3日),頁28-31。
二、外文部分
  1.小林民一,〈滿洲的勞資爭議〉,收入滿洲勞工協會編,《康德七年版滿洲勞動年鑒》,(東京,岩構堂書店出版,1941年),頁14、頁141至161。
2.中島國雄,〈實業家眼中的碧山莊勞動群眾諸態〉,《勞務時報》,(1934年)。
3.田中,〈南滿過去十年勞資糾紛統計〉,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勞務系編,《調查時報》,(1928年1月號)。
4.老田裕美,〈特殊工人と萬人坑-日本への強制連行の原型とぃ〉,《寄せ場》,第11號,(1998年5月),頁97-112。
5.半田敏治,〈滿洲國勤勞奉公隊〉,《現代史資料月報》,第13號發行附錄(みすず書房),頁82-97。
6.社論,〈轉換期に面する滿洲國勞務政策〉,《大陸東洋經濟》,1944年9月1日。
7.長谷川銀一,〈大連碼頭常用華工的生活調查〉,《滿蒙》雜誌,1924年11期,(1924年11月),頁25-38。
8.②本善三郎,〈關東州工業界當前的問題〉,《滿洲評論》,第25卷第23號,(1943年12月)。
9.君島和彥,〈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礦產資源的掠奪過程〉,《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6輯,(1984年),頁109-117。
10.隅谷三喜男,〈滿洲勞動問題序說〉,《昭和制鋼所調查匯報》,第2卷第3號,(1942年),頁2-3。
11.滿鐵經調會第一部第四班,〈勞動者的國民的統制的必要性〉,《滿洲勞動就制方策》,頁7-9。
12.橘樸,〈中國工人運動與南滿洲〉,《滿蒙》,大正15年下,(滿蒙文化協會編,1926年),頁29-38。
13.蘇崇民,〈撫順煤礦をめ把頭制度〉,《寄世場》,第11號(1998年5月),
頁71-94。
14.〈大連中華工學會〉,《滿洲事情》,第16期,(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41-153。
15.〈大連中華工學會的內幕與起伏〉,《社會研究》,第5卷第9、10號,(1927年5、6月),頁14-22。
16.〈大連洋服店職工的罷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勞務系編,《調查時報》,第7卷第11號,(1927年),頁37-49。
17.〈北黑線及懷溫線における土建勞動事情〉,《勞務時報》,第62號,頁247-252。
18.〈時事,舊北寧鐵道關外從業員の爭議〉,《滿洲評論》,2卷7號,1932年2月20日。
19.〈時報,兵工廠の設置案〉,《奉天工商月報》,第313號,1931年10月。
20.〈時報,支那側郵權死守〉,《奉天工商月報》,第318號,1932年3月。
21.〈滿洲事變後に於ける奉天經濟,十〉,《奉天工商月報》,第323號,1932年7月。
22.〈福紡勞資糾紛始末〉,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勞務系編,《調查時報》,6卷第6號,(1926年),頁17-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