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
作者:林肇豊
作者(外文):Chao-LiLi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
指導教授:游勝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台灣香港本土論民主化公民民族主義本質主義TaiwanHong KongLocal DiscourseDemocratizationCivic NationalismEssenti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對於台灣和香港這種已具備「共同體」意識,但卻又「本土匱乏」的社會,本文透過考察本土論,理解兩地如何想像自身、思索與重要他者的關係,並進行兩地的比較。
本文首先分析戰後台灣本土論的內涵和發展。由於戰後台灣「特殊的遷佔者國家」之態勢逐步確立,如何看待來台的百萬大陸籍人士成為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早期的台灣本土論已具備公民民族主義精神,以同處台灣此空間的共同境遇,訴求不分省籍的合作或「住民自決」。不過,黨國的壓逼促使八○年代後的反對運動逐步激化,「本土化」訴求日漸高漲,在八○年代前期的「台灣意識論戰」中,台灣意識論者立足於建構論立場與中國意識論者展開對決;八○年代後半,則有部份論者為了強化「台灣」與「中國」的區隔和獨立自主,在回溯台灣歷史的獨特性之餘也滑入了本質主義式的主張道路;九○年代後現代主義進入台灣,本土論產生一波新的辯證。在1995年的「中外文學論戰」中,廖朝陽對於認同的形構提出了接近策略性本質主義實效立場的「空白主體」說;另一方面,張茂桂面對趙剛的攻擊和「激進民主」主張,則點出「後/破國族」論者始終不願面對「人民自決」之民主意義的盲點。
接下來,本文分析香港本土論的內涵和轉折。七十年代港人的本地意識以及與「大陸人」的差異想像逐步生成,但在八十年代初隨即遇上中英談判。「三腳凳」的被拒,對初生萌芽的本土意識乃是一大傷害,而「九七回歸」的談判結果,則使得港人必須思考「當一個中國人」的可能,並積極爭取民主化。回歸前夕,香港曾迸發一波「身份熱」,希望總結香港百年來特殊的歷史經驗與存在價值;回歸後,對於「本土」的重視和本土論的再起則要到「零三七一」之後。2004年的〈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闡述了香港值得守護的「核心價值」;往後的利東街保存、保衛碼頭和反高鐵運動之「本土」,則批判特區政府管治、地產霸權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甚具左翼視野。2010年後中港矛盾日益加劇,使得「本土」的批判矛頭指向中國(政府),社會上由此出現了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和港大學苑的「香港民族論」兩套較為完整的本土論述。大致說來,香港回歸後的本土論發展歷經轉折,且還是「現在進行式」。
最後,本文對於兩地的本土論進行比較。首先釐清兩地在「本土」一詞的使用及指涉上的部份差異,並指出香港有著「階級」和「國族」兩種不同意義的「本土」追求。接下來,針對兩地的本土論與重要他者的關係進行分析:對於前殖民者,台灣和香港在「光復」/回歸後都曾出現「戀殖」現象。這類論調主要來自新舊時代比較與對新政權的反彈,但卻往往片面美化殖民時代的「善治」,其是台、港兩地未曾好好清理殖民歷史經驗的後遺症;對於「中國」,筆者引用民調顯示現今台、港身份認同的一大差異是全面告別「中國」的有無,而戰後台灣和香港所面對「重要他者」的不同,則相當程度影響了兩地本土論的形構。
對於本土論述的內容,筆者則拉出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關係此一比較軸線,指出八○年代後台灣出現本土化與民主化並駕齊驅、甚至優先於民主化的情形,而香港則始終都是以民主化為最主要的政治訴求。當本土化的追求凌駕民主或其他普世價值時,容易使「本土」主張滑入本質化和暴力排他的邏輯,台灣在統獨對立的社會氣氛下,曾經幾度出現這樣的論述傾向;香港的本土論在2010年以前大致沒有這類主張,但隨著中港矛盾日深,也開始有論者以粗糙的分類符碼打造具民粹動員意圖的本土論,引起諸多爭議。最後,筆者談到了近幾年「台港共振」下兩地社會都有人主張立足「公民民族主義」的本土論,對此筆者亦表認同,但同時也提醒應當留意公民民族主義中「普世」與「本土」永恆的內在衝突。
When faced with the China Factor, the fate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increasingly similar. Discourse on localization also became more heated as a result.
This paper shall analyze the details and developments of localization theori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一、專書
1、二零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香港大學學生會,2014年9月)。new window
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相關文件》(香港:三聯書局,2000年3月)。
3、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編纂工作小組(張茂桂):《多元融合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民進黨中央黨部,1993年)。new window
4、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5月1日)。new window
5、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增訂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7月)。
6、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1999年1月1日)。
7、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新北:左岸文化,2012年11月)。new window
8、余在思、陳秉鳳、陳彥楷、陳倩玉編:《菜園留覆往來人》(香港:影行者有限公司,2013年1月)。
9、李志德:《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新北:八旗文化,2014年10月)。
10、李登輝:《經營大台灣(新刊本)》(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1月15日);《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5月20日)。
11、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12、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13、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7月)。
14、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5月15日)。
15、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8月15日)。
16、亞洲畫報:《香港的前途:民族的自決與獨立》(香港:亞洲出版社,1964年8月)。
17、林泉忠:《「邊境東アジア」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ポリティクス : 沖繩•台灣•香港》(東京:明石書店,2005年)。
18、周琇環、陳世宏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新
北:國史館,2002年7月5日)。
19、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20、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
21、香港民主自治黨編輯委員會編輯:《香港民主自治黨民治運動報告書1963~1968年》(香港民主自治黨,1969年4月)。
22、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3年1 月)。
23、胡慧玲:《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台北:
衛城出版,2013年10月)。
24、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2014年1月)。
25、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文化,2006年10月1日)。new window
26、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27、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
,1999年)。
28、陳奕廷:《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台北:水牛文化,2015年2月11日)。
29、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30、陳雲:《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2011年12月);《香港遺民論》(香港:次文化堂,2013年1月);《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香港:天窗出版,2014年2月)。
31、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32、陳景輝:《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社會》(香港:圓桌文化,2013年6月27日)。
33、陳麗芬:〈文學批評與文化身分──周蕾‧後殖民‧香港〉,《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出版,2000年5月)。
34、馬傑偉、曾仲堅:《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11月)。
35、馬嶽:《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5月);《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2年);《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香港城市大學,2013年7月1日)。
36、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8年4月)。
37、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8月)。
38、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3 月1日)。
39、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台灣現狀與台灣前途(台灣版)》(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15日)。
40、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9月15日)。
41、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2月19日)。
42、曾健民編:《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冬)。
43、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出版,2009年4月)。new window
44、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11月)。
45、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46、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3‧評論卷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葉石濤全集14‧評論卷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
47、葉蔭聰:《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6月)。
48、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49、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1989年11月)。
50、趙知悌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1976年7
月)。
51、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8月)。
52、劉兆佳:《香港的獨特民主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5月)。
53、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6月)。
54、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6月);《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12月)。new window
55、謝長廷、趙少康等著:《台灣與中國前途》(台北:聯合月刊,1987年10月)。
56、謝長廷:《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1995年6月)。
57、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1日);《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1日)。
58、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1994年10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3月)。
59、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60、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王寧譯:《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61、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步》(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4月26日)。
62、珊妲‧慕孚(Chantal Mouffe)著、孫善豪譯:《回歸政治》(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11月)。
63、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出版,2008年1月)。
64、愛德華•莫迪默(Edward Mortimer)、羅伯特•法恩(Robert Fine)編;劉泓、黃海慧譯:《人民•民族•國家――族性與民族主義的含義》(中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65、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6月)。
66、高馬可(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7月,ISBN:9789888263202)。
67、胡安‧林茨(Juan J. Linz)、阿爾弗萊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著、孫龍 等譯:《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南歐、南美和後共產主義歐洲》(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68、羅伯特‧道爾(Robert A. Dahl)著、李柏光、林猛譯:《論民主》(台北:聯經出版,1999年10月16日)。
69、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陳永國 賴立里編:《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
70、Ronald Weitzer: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71、Terry Eagleton:“Nationalism:Irony and Commitmen in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ctober 1990)。

二、期刊
1、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本土論述2008》(香港:上書局,2009年7月);《本土論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年12月);《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年3月);《本土論述2011:想像新界/本土的性與別》(台北:漫遊者文化,2012年5月);《本土論述2012:官商勾結》(台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8月);《本土論述2013-2014: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台北:漫遊者文化,2015年2月)。
2、《台灣文化》第1~10期(高雄:台灣文化雜誌社,1986年6月~1988年9月)。
3、《台灣新文化》第1~20期(台北:台灣新文化雜誌社/前衛出版,1986年9 月~1988年5月)。
4、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學苑》2014年2月號――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學苑》2014年4月號――香港2046盡頭;《學苑》2014年9月號――香港民主獨立。
5、思想編輯委員會:《思想》第14期――台灣的日本症候群(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1月21日);《思想》第19期――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9月);《思想》第26期――香港:本土與左右(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10月)。
6、《夏潮論壇》第12期(台北:夏潮論壇社,1984年3月1日);《夏潮論壇》第13期(台北:夏潮論壇社,1984年4月1日)。
7、葉輝編:《今天》總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夏)。
8、《新文化》第1~21期(台北:新文化雜誌社,1989年2月~1990年12月)。
9、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1:《台灣「香港化」?中國統治香港的啟示》(台灣新社會智庫,2012年8月);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2:《覺醒:台灣、香港的公民力量》(台灣新社會智庫,2013年10月1日);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3:《反抗&台港共鳴》(台灣新社會智庫,2014年12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王甫昌:〈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 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頁129~207。new window
2、何明修:〈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晚近台灣社會運動的路線〉,《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30期(台灣新社會智庫,2013年10月15日),頁19〜22。
3、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年7月),頁151〜168;〈「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問題〉,《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年8月),頁29〜47;〈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頁141〜147。new window
4、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頁44〜55;〈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1999年8月),頁162〜173。
5、陳昭瑛:〈論台灣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頁6〜43;〈追尋「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頁136〜140。new window
6、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頁145〜201。
7、陳麗芬:〈闡釋「台灣」――九十年代台灣文學/文化批評本土論述〉,《現代中文文學學報》5卷1期(2001年7月),頁111〜145。new window
8、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
《文化研究》第9期(2009年秋季),頁5〜44。
9、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3期(1993年),頁14~15;〈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一文的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23日),頁255〜269。new window
10、廖咸浩:〈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24卷4期(1995年9月),頁61〜76;〈狐狸與白狼:空白與血緣的迷思〉,《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年10月),頁154〜157。new window
11、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年8月),頁48〜58;〈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3卷10期(1995年3月),頁102〜126;〈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105〜109;〈關於台灣的族群問題:回應廖咸浩〉。《中外文學》24卷5期(1995年10月),頁117〜124。
12、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996年1月1日),頁1〜72。new window
13、劉慧卿:〈香港反高鐵運動的深層意義〉,《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9期(台灣新社會智庫,2010年4月15日),頁49~52。
14、蕭高彥:〈國族民主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11期(2004年12月),頁1〜33。new window
15、羅永生:〈香港本土運動的興起與轉折〉,《台灣文學研究》第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13年6月),頁85〜103。new window

(二)研討會(論文集)論文
1、何俊仁:〈「香港自治邦」憲政模式芻議〉,《香港未來之發展》(鄭宇碩編,香港:天地圖書,1984年5月),頁22~60。new window
2、吳叡人:〈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台灣公民民族主義〉,《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4年),頁57~86;〈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臺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游盈隆編,台北:月旦出版,1997年10月),頁31〜65。new window
3、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林佳龍、鄭永年編,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4月),頁217〜266。
4、林泉忠:〈「九七回歸」與香港華人的認同問題〉,《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張啟雄編,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年3月),頁91〜108;〈「香港共同體」創建的明與暗:從「多元移民文化」的摸索到「新港粵文化霸權」的建立〉,《新世紀移民的變遷》(夏誠華主編,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6年4月),頁401〜430。
5、陳筱筠:〈珠三角融合發展脈絡下香港內部的身分問題與生活想像:從廣深港高速鐵路談起〉,發表於「蕪土吾民:2012文化研究年會」(2012年1月7、8日,台灣大學霖澤館)。
6、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編,台北new window
:業強出版,1993年2月),頁233〜278。
7、曾巧雲:〈認同論述與文學史觀——談1995年到1996年間《中外文學》的一場論戰〉,發表於「第二屆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4年6月)。
8、黃昭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台灣民族主義》(施正鋒編,台北:前衛出版,1994年12月15日),頁195~236。
9、黃智慧:〈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灣教授協會編著,台北:前衛出版,2010年4月1日),頁161~192。
10、游勝冠:〈國家認同與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11月),頁477~504;〈在階級還是國族的兩難局面掙扎的台灣左派論述:以解嚴前後發行的《台灣新文化》、《南方》為考察對象〉,《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編,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頁185-206。
11、劉兆佳:〈「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分認同1985〜1995〉,《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劉青峰、關小春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30。new window
12、樊善標:〈從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三人談」看香港文學史框架設計及相關問題〉,發表於「第二屆亞太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2年10月5日)。
13、蕭高彥:〈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政治理論的反思〉,《華人世界的現代 國家結構》(江宜樺、李強主編,台北:商周出版,2003年3月10日),頁131〜175。
14、皮埃特思(Jan N. Pieterse)、巴雷克(Bhikhu Parekh)著;吳江波譯:〈意象的轉移――「解殖」、「自內解殖」和「後殖民情狀」〉,《解殖與民族主義》(許寶強、羅永生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頁71〜102。
15、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in Stuart Hall et al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三)學位論文
1、王竣霆:《亞洲書寫與地方概念》(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2、池煥德:《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李拓梓:《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認同政治的變遷:一個台灣的觀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4、林啟驊:《一國兩制下香港政治的變遷》(東吳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2013年7月)。new window
5、林竣達:《政治主體的誕生:戰後台灣政治論述及民主概念1970s-1980s》(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高金鈴:《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謝春馨:《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8、魏龍達:《想像主體的轉換:1970-1990年代政治論述的歷史社會學考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四、報刊及網路資料
(一)報刊資料
1、文匯社評:〈吸取拖延教訓 加快興建高鐵〉,《香港文匯報》(2008年4月23日)。new window
2、江迅:〈「臺灣民族主義」的弔詭〉,《前進》週刊第16期(1983年7月16日)。
3、朱凱迪、陳劍青:〈來吧,不要什麼都應承──反對「跨境自駕遊」運動芻議〉
,《明報》(2012年2月5日)。
4、吳乃德、紀萬生等十五人:〈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
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中國時報》(2006年7月15日)。
5、吳介民:〈進步的能量,須超越改革對象〉,《中國時報》(2006年7月16日)。
6、吳叡人:〈追求更民主的進步本土路線〉,《中國時報》(2006年7月16日)。
7、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對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自立晚報》(1994年4月30日〜5月2日)。
8、李國強:〈港核心價值應包括愛國愛港〉,《香港文匯報》(2004年6月15日)。
9、林世民:〈龍沒有穿衣服〉,《前進》週刊第12期(1983年6月18日)。
10、南方朔:〈中華聯邦──一種積極的新態度〉,《商業周刊》第791期(2003
年1月20日),頁118~120。
11、紀斷弦:〈斷裂的巨龍――評被扭曲的民族主義〉,《夏潮論壇》1卷6期(
1983年7月)。
12、陳允中:〈開放派與土著派的本土想像〉,《蘋果日報》(2013年5月29日)。
13、陳立諾:〈港獨疑雲‧陳雲‧城邦〉,《亞洲週刊》第26卷45期(2012年11月11日)。
14、陳隆志:〈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由來〉,《台灣時報》(2007年8月10日)。
15、陳景輝:〈普選:最古老和最尖銳的中港矛盾文章〉,《明報》世紀版(2013年8月13日)。
16、袁瑋熙、何雪瑩:〈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台灣本土與民主的發展之路〉,《明報》星期天生活(2013年8月11日)。
17、馬國明:〈貫徹香港高度自治的本土論述〉,《明報》(2013年6月10日);〈
遲來的民主回歸〉,《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年10月5日)。
18、馬豐茲:〈龍的傳人牢騷多――訪侯德健〉,《亞洲人》第5卷第2期(1983年7月),頁22〜25。
19、梁思:〈一國兩制是港核心價值基礎〉,《香港文匯報》(2004年6月14日)。
20、梁慕嫻:〈我對港獨一點看法〉,《蘋果日報》(2015年2月10日)。
21、張鐵志:〈香港的本土有兩種〉,《蘋果日報》(2013年7月16日)。
22、彭明敏:〈台灣國民主義的確立〉,《台獨》季刊第1期(1982年1月)。
23、葉阿明:〈意識與存在――再論台灣意識〉,《生根》週刊(1983年8月25日)。
24、楊祖珺:〈巨龍!巨龍!你瞎了眼!〉,《前進》週刊第11期(1983年6月11日)。
25、葉蔭聰:〈「流動」壓倒「地方」:廣深港高鐵的公義問題〉,《不遷不拆我們的菜園村‧廣深港高鐵特刊》(香港:菜園村關注組,2009年4月),頁11。
26、潘立夫:〈台灣人、台灣路〉,《台灣廣場》週刊第9期(1984年8月10日)
;〈台灣意識的挑戰與成長〉,《台灣潮流》週刊第17期(1984年12月10日)。
27、魏達志:〈「香圳」:新的國際大都會將要崛起〉,《香港文匯報》(2008年4月23日)。
28、關昭:〈香港核心價值已有保障〉,《大公報》(2004年6月9日)。

(二)網站與網路資料
1、小西:〈編輯室周記:害怕也沒用,這是一場新生活自治與土地改革運動!〉(2010年4月2日),「香港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598。new window
2、尹俊傑:〈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學者不認同〉,「中央通訊社」(2014年10月2日):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670-32/201410020207-1.aspxNEWS20141002。
3、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情勢資料庫」: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6081&CtUnit=4252&BaseDSD=7&mp=1。new window
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1971年12月2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重要文獻」: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1;〈「我們的呼籲」〉(1975年11月18日):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致美國卡特總統、有關國家及全世界教會〉(1977年8月16日):http://www.pct.org.tw/ab_doc.aspx?DocID=005。
5、「保護天星/皇后碼頭運動–活動紀錄和資料」:https://beyondthestars.wordpress.com/。
6、吳介民:〈2012是中國因素元年〉,《蘋果日報》(2012年12月25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1225/34727076/。
7、貝加爾:〈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上)(下)(2012年12月4日、11日),「致知 | Spark」網站: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2/12/04/ma-man-fai-1/、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2/12/11/ma-man-fai-2/。
;〈馬文輝與香港自治運動〉,《思想香港》第3期(2014年2月),頁4~13:http://media.wix.com/ugd/46d502_36907f18b7634bdf9e281fdb5abcbf2f.pdf。
8、李怡:〈「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30年變遷〉,《蘋果日報》(2014年3月22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2/18664730;〈新界東北關係一國兩制生死存亡〉,《蘋果日報》(2014年6月28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628/18780034。
9、何明修:〈香港民主運動的台灣觀察〉,「獨立評論@天下雜誌」(2014年9月29日):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4/article/1904。
10、林呈蓉:〈舊金山和平條約與臺灣地位未定論〉,「台灣歷史學會‧台灣之窗」(2001年9月10日):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910.htm。
11、林泉忠:〈北大講座:琉港臺認同〉(一)〜(六),「林泉忠鳳凰網博客」:http://jonlim.blog.ifeng.com/。
12、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4年12月)」:http://esc.nccu.edu.tw/app/news.php?Sn=166;「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14年12月)」: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
13、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巿民的身份認同感:身份類別認同-按次計算(8/1997〜6/2014)」: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eidentity/poll/eid_poll_chart.html。
14、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index.html。
15、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http://www.devb.gov.hk/。
16、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http://www.hab.gov.hk/。
17、香港特別行政區運輸及房屋局:http://www.thb.gov.hk/。
18、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home.html。
19、香港特別行政區規劃署、發展局:「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chi/home/index.htm。
20、徐少驊:〈淺批陳雲的《香港城邦論》〉,「港文集」(2013年6月10日):http://hktext.blogspot.tw/2013/06/301.html。
21、陳景輝:〈論香港本土的左與右,兼初步勾勒一個自由左翼的政治共同體構想(全文版)〉,「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1月7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0041;〈兩種香港已死〉,「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3月27日):http://www.inmediahk.net/2014032701。
22、康德:〈「從下而上以地治自治建構民主中國聯邦」〉,《信報財經新聞》「信報論壇」(2012年6月22日):http://forum.hkej.com/node/86904。
23、張潔平:〈今日臺灣,明日香港?〉,「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年4月22日):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422/cc22zhangjieping/。
24、區龍宇:〈時危見節,世亂識良――新形勢,新思維之二〉(2014年3月7日):http://www.workerdemo.org.hk/0001/20140324.07T.htm。
25、葉一堅:〈堅哥與台灣:幹!你估你係金秀賢咩!〉《蘋果日報》(2014年3月24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4/18666724。
26、匯豐銀行:「漁夫廣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7zz1nave4。
27、鄧小平:〈要吸收國際的經驗〉(1988年6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http://zg.people.com.cn/BIG5/33839/34943/34944/34947/2617639.html。
28、〈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目前可見於「HONG KONG GREAT SPEECHES」網站:https://hkspeech.wordpress.com/。
29、〈「德國之音」7月9日訪問李總統的全文〉,《中時電子報》新聞專輯: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n_tw/germany.htm。
30、蕭裕均:〈本土與左翼──運動連結與民間社會契約〉,《思想香港》第2期「階級與本土」(2013年11月):http://media.wix.com/ugd/46d502_8361d61f57c4414a9a584cb7dd586681.pdf。
31、〈關於准許殖民地國家及民族獨立之宣言〉(1960年12月大會第1514(15)號決議通過),「聯合國」:http://www.un.org/zh/decolonization/declaration.s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