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研究—全球治理的觀點
作者:任海傳
作者(外文):Jen, Hai-Chu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曹俊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信任互信毒品全球化反毒公約全球治理兩岸關係毒品犯罪信心建立措施共同打擊犯罪刑事司法互助非傳統安全威脅TrustMutual TrustIllegal drugsGlobalizationAnti-drug AgreementsGlobal GovernanceCross-Strait RelationsDrug-related Crime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Joint Crime-Fighting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CasesNon-traditional Secu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快速變遷,國際間相互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全球化風險社會的形塑,已不可避免,導致國與國間敵友關係變得模糊,影響國家安全的議題,從過去以政治、軍事為主的傳統安全概念,轉發展為廣泛性的非傳統安全思維,毒品問題尤為突出,包括毒品生產、販運、銷售的國際化等是日益嚴重,不僅已對個人及家庭造成傷害,且結合相關聯的各類刑事犯罪,侵噬社會的安定、安全,戕害國家整體安全,更對全球環境、人類生存形成威脅,而國際社會對解決跨疆界、全球性議題所面臨的複雜度和困難度,顯非單一國家、單一力量所能應付與處理,亟須與其他行為者(國家)共同合作,建立有效的治理機制,以遏制毒品犯罪氾濫,兩岸社會與人民同受毒品犯罪的衝擊,導致社會治安與人民財產無可衡度的危害,要如何在既有相關協議規範下,擱置主權爭議、摒除意識形態藩籬,建構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的互信基礎、作業模式及治理機制等,以突破僵局、追求雙贏,應是當前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所刻不容緩待突破的課題所在。
本論文係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探討毒品犯罪對國際社會及兩岸所造成的危害,期自國際反毒3公約就防制毒品犯罪的治理概況,結合治理理論、信任理論及信心建立措施理論,以比較中國大陸及我國對毒品防制的策略、法制與現況等,探討在與國際接軌及已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基礎上, 建立互信、合作與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可行性模式,內容主要為:第一章緒論,敘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架構與研究限制等,並定義相關名詞;第二章就相關文獻與理論等,作專節探討;第三章係探討全球毒品氾濫的危害、毒品分布、販運概況及國際社會防制毒品犯罪問題所為策略、公約與作法等;第四章是探討兩岸關於毒品防制的策略、法制及現況等;第五章則探討兩岸關於合作打擊犯罪的基礎與發展;第六章係以法務部調查局所推動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的實務作個案研究;第七章結論,係就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發展,提出研究心得與建議,盼能提供有關單位用為政策擬定之參考。
全球毒品犯罪氾濫促使國際社會各成員國間須加強對毒品犯罪防制的合作關係,兩岸當無法置身事外,而信任建立對於犯罪率的遏制扮有重要角色,兩岸互信的建立,沒有時間表、也不會有終點限制,互信程度愈堅定、穩固,兩岸當局經由和平發展以解決政治問題就愈具信心,也可從容、自信地面對內部挑戰,更對兩岸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起關鍵性的助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簽署,已為兩岸共同打擊毒品犯罪與司法互助開啟合作之門,縱使還存有些許窒礙協議執行的不利因素,但經由制度化協商機制的化解,及透過可能互設辦事機構的串接,再藉由人員互訪、任務座談等機會,增進人員與機關間對反毒價值的認同,用共識拉近彼此距離,整合相關聯繫管道,應可提高毒品犯罪情資交換、案件偵查(辦)的合作、效率與正確性,漸進式增進互信關係的踐履,當可提供為兩岸劃破政治僵局、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經驗,從而共構雙方互信、互惠、互利及和平的新局,維護兩岸交流秩序,確保兩岸人民應有權益、福祉,共創政府與民間的雙贏,應為兩岸人民企盼之所冀。
In the wake of rapid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grown increasingly more interdependent, and the risks globalization poses to the very fabric of society can no longer be avoided. This in turn has caused the hostile or amicable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to become less clear-cut and has affected issues of national security, bringing about a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past focus o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as the mainstays of national secu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roadly non-traditional thinking about security. The problem of illegal drugs is especially pressing: it includes the increasingly more pronounc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roduction, trafficking, and sales of illegal drugs that has already caused such harm to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and also brought with it all manner of crimes, eroded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society, and damaged the integrity of national security. Moreover, the problem of illegal drugs has become a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ity, while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resolving trans-border and globalized issues is such that they are clearly beyond the power of one country or one effort to resolve. They urgently require the cooperation of other n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governmental mechanisms to contain the proliferation of drug-related crime. The societies and peopl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both suffer from the impact of drug-related crime, which has caused immeasurable harm to public safety and private property. The questions of how, under the terms of existing agreements, both sides are to set aside their subjective disputes, remove ideological barriers, and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to enable Cross-Strait action against drug-related crime, what form this task should take, and what governmental mechanisms are needed so that obstacles to its foundation can be overcome and a policy of benefit to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can be enacted, are issues that those currently working together to take action against Cross-Strait drug-related crime must urgently face.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arm caused by drug-related crim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o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trend toward globalization. It seeks to combine the governmental framework of the three maj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the prevention of drug-related crime with theories of governance, theories of trust, and theories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draw comparison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policies, laws, and current realities of drug prevention. It takes as a basis for its investigation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olicies, laws, and current realities are in accord with those of other nations and with the previously signed Cross-Strait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Agreement, and proposes a viable method for combating drug-related crime based on cooperation and mutual trust. The major sec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detailing the motivations, purpose, outlin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s well as defining key terms; Chapter 2 serves as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ory; Chapter 3 explores the harm caused by the global proliferation of illegal drugs,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trafficking, and the policies, agreements, and 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problem of the prevention of drug-related crime;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policies, laws, and current realities of preventing drug-related crime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Chapter 5 investigates the basis for an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on fighting crime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hapter 6 takes as a case study the measures for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n fighting drug-related crime implemented by Taiwan’s Ministry of Justice’s Investigation Bureau; Chapter 7 serves as a conclusion, and giv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drug-related crime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c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competent authorities with a reference to use in deciding on future policies.
The global proliferation of illegal drugs has increased the urgent need for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rug-related crime.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annot be exceptions, and the foundation of mutual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aining the crime rat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foundation does not have a fixed schedule, nor is it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a bottom line. The stronger and more stable their mutual trust is, the greater the faith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can rightly have in resolving their political issues through peaceful development. Mutual trust will also enable both sides to unhurriedly and confidently face internal challenges, which is another key benefit of cooperating and working together to combat drug-related crime; the signatories to the Cross-Strait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Agreement have already opened the door for cooper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drug-related crime and the provision of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And although there still remain several factors militating again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by resolving them through carefully controlled negotiations and throug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ose Cross-Strait organizations that can cooperate for mutual benefit, in addition to the exchange of personnel and the holding of talks between both sides, we can advance a mutual agreement between personnel and organizations of the value of the War on Drugs and use this common vision to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both sides—through the use of all of thes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e can also increase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bout drug-related crime, cooperation on investigating (prosecuting) cases, and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effort to combat drug-related crime, using a gradual approach to increasing the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of mutually trusting relationships. In this way, we provide a method for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o overcome their political differences, and gain the important experience of establishing a politics based on mutual trust. Through this mutual trust, both sides can also create mutual benefits and a new era of peace, preserving the conditions for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 continue working together and ensur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for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In this way, a win-win situation for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private sect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will be created, satisfying the aspirations of their people.
中文專書部分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2004。《丁渝洲回憶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編,2012。《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2008。《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共研究雜誌社主編,2004。《2004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等編,2010。《國際關係研究:探索與創新—2009年博士論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
方雷、王元亮,2011。《政治科學研究方法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牛仲君,2007。《衝突預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出版社。
王君祥,2012。《中國—東盟區域刑事合作機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王杰、張海濱、張志洲主編,2004。《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重能,2005。《法務部調查局年度緝毒專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王逸舟,1998。《國際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199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2002。《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新,2012。《反洗錢:概念與規範詮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王義祪,2008。《超越均勢:全球治理與大國合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王錚主編,1999。《涉外刑事程序與刑事司法協助-辦案規範指南》。北京:群眾出版社。
王麗娟,2008。《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鐵軍,2011。《全球治理機構與跨國公民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包霞琴、蘇長和主編,2002。《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北京:文匯出版社。
司法部司法協助局編,1996。《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玄奘大學資訊處讀者服務組編印,2008。《研究方法與寫作參考指南》。新竹:玄奘大學資訊處。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白春陽,2009。《現代社會信任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任丙強,2007。《全球化、國家主權與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克勤,2009。《新型毒品犯罪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任海傳,1995。《法務部調查局年度緝毒專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任曉主編,2001。《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出版社。
成良文,2003。《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
朱浤源,1999。《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朱張碧珠,1995。《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書局。
朱陽明主編,2000。《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朱陽明主編,2000。《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朱蓓蕾,2005。《兩岸交流的非傳統安性安全》。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出版公司。
江東原,1995。《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84年度研究發展報告》。新北市: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
江啟臣,2009。《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打擊犯罪與司法篇》。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何招凡,2013。《全球執法合作機制與實踐》。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何秉松主編,2010。《全球化時代有組織犯罪與對策》。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何榮功,2012。《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與死刑適用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余瀟楓、潘一禾、王江麗,2006。《非傳統安全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余瀟楓主編,2012。《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11~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
吳建德、林文程等主編,2013。《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天,2000。《邪惡的罌粟:20世紀毒品問題掃描》。重慶:重慶出版社。
呂亞力,1997。《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文志等,1996。《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世清,2011。《毒品犯罪刑罰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
李志斐,2012。《東亞安全機制構建—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與地區合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沅樺,2008。《法學入門》。臺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傑清,2006。《洗錢防制的課題與展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中心。李學保,2006。《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杜維運,1999。《史學方法論》。臺北: 三民書局。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張增樑、謝立功,2001。《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可能性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2002。《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2003。《兩岸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汪宗仁,2001。《行政程序法論》。臺中:康德文化出版社。
周方銀,2001。《國際問題數量化分析—理論、方法、模型》。北京:時事出版社。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世雄,2001。《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弘主編,2008。《歐盟是怎樣的力量:兼論歐洲一體化對世界多極化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成瑜,2007。《海上犯罪與國際刑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湘華等編著,2009。《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周震歐,1973。《犯罪心裡學》。臺北:自版。
孟維德,2012。《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山田、林東茂著,1990。《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林水吉,2002。《民主化與憲政選擇》。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碧炤,2002。《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錫星,2006。《揭開緬甸神秘的面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註釋本》。北京:法律出版社。
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衛生署編著,2013。《102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法務部等。
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署編著,1998。《87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法務部等。
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署編著,2002。《91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法務部等。
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署編著,2005。《94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法務部等。
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1995,《毒品犯罪型態及相關問題之研究》。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統計處,2012。《法務統計摘要》。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統計處,2013。《法務統計摘要》。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調查局,1995。《1994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3。《2002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4。《2003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5。《2004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6。《2005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7。《2006年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8。《2007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09。《2008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0。《2009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1。《2010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1。《99年洗錢防制工作年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2。《2011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3。《2012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3。《中國大陸綜覽—102年版》。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2014。《2013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邵沙平,1993。《現代國際刑法教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邵宗海,2000。《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邵宗海,2009。《中國和平崛起與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邵鵬,2010。《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金偉峰、崔浩等,2009。《禁毒法律制度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金應忠、倪世雄,2003。《國際關係理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門洪華,2005。《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2004。《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0。《治理和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正梁等著,2000。《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
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2001。《論文寫作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倪世雄,2001。《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倪壽明、鄧早陽,1992。《毒品面面觀》。北京:東方出版社。
夏保成、劉鳳仙,2008。《國家安全論》。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夏國美,2009。《社會學視野下的新型毒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孫建中,2001。《國家主權—理想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2008。《中國大陸綜覽97年版》。新北市:展望與探索雜誌。
徐博東,2009。《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
徐華炳,2011。《危機與治理:中國非傳統安全問題與戰略選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徐曉明,2007。《全球化壓力下的國家主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秦亞青主編,2008。《理性與國際合作: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翁明賢、吳建德,2005。《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2013。《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翁明賢主編,1995。《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袁峰主編,2010。《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臺中:若水堂。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10。《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98年年報》。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馬志敏,2009。《洗錢與反洗錢—跨國界跨世紀的交鋒》。北京:紅旗出版社。
馬進保,1999。《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
馬新嵐主編,2010。《2009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熱點問題研究(上)—共同打擊犯之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馬模貞,1996。《毒品在中國》。臺北:一橋出版社。
高銘暄、趙秉志主編,2000。《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高巍,2007。《販賣毒品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注解與配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崔敏主編,1999。《毒品犯罪發展趨勢與遏制對策》。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康樹華、張相軍編,2000。《刑事犯罪學》。北京:群眾出版社。
康樹華主編,1998。《當代有組織犯罪與防治對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張五岳,2011。《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立勇主編,2009。《海峽兩岸民生與經貿往來中的法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伯宏、黃鈴晃,2011。《毒品防制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出版社。
張亞中、李英明,2002。《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明,2004,《金三角真相》。北京:時代文藝。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洪成,2011。《毒品犯罪爭議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起厚,2000。《大陸地區毒品氾濫情勢與調查研究》。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張起厚,2007。《中共公安系統調查研究》。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
張貴洪主編,2013。《聯合國發展報告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署編著,2000。《89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教育部等。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署編著,2003。《92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教育部等。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署編著,2006。《95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教育部等。
教育部、衛生署、法務部、外交部編著,2012。《101年反毒報告書》。臺北:教育部等。
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臺北:三民書局。
曹俊漢,2003。《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台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曹俊漢,2004。《研究報告寫作手冊》。臺北:聯經出版社。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梁玉霞,2009。《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2007。《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梁雲祥,2012。《國際關係與國際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梅傳強、胡江、趙亮等著,2010。《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立案追訴標準與司法認定實務》。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畢英賢,1992。《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
許春金,2010。《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許惠祐,2007。《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臺北:華泰文化公司。
郭新寧主編,2009。《亞太地區多邊安全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玉剛,2009。《超國家治理—國際關係轉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貝帝,2006。《中國吸毒調查》。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國霖,2009。《全球毒品交易黑幕》。臺北:商周出版。
陳淑莊,1998。《世界毒品大戰》。北京:法律出版社。
陳寒溪,2008年。《建構地區制度: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的作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隆志、許慶雄,1998。《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德昇。1994。《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臺北:永業出版社。
陳鴻瑜主編,2001。《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陸忠偉主編,2003。《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彭懷恩,2003。《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論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曾彥,2012。《運輸毒品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曾章瑞主編,2003。《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臺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
黃秋龍,2004。《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黃秋龍,2009。《非傳統安全論與政策應用》。臺北:結構群文化。
黃秋龍,2010。《兩岸總體安全下的非傳統威脅》。新北市:展望與探索雜誌。
黃進、黃風主編,1993。《區際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楊士隆,2006。《毒品防制政策整體規劃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楊士隆,2006。《毒品問題與對策》,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楊雪冬,2006。《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
楊潔勉,2003。《國際合作反恐:超級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
楊鴻,2002。《毒品犯罪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葉江,2010。《全球治理與中國的大國戰略轉型》。北京:時事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
賈宇,2004。《國際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趙永琛,1997。《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趙永琛,2000。《跨國犯罪對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趙秉志,1994。《國際刑法與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秉志,1997。《現代世界毒品犯罪及懲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趙秉志、于志剛,2003。《毒品犯罪》。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趙秉志、何超明主編,2003。《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趙秉志、李希慧編,1993。《毒品犯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趙秉志、錢毅、赫興旺,1996。《跨國跨地區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趙秉志主編,2005。《中國區際刑法問題專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趙秉志主編,2010。《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趙常慶,2012。《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析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翔等著,2005。《毒品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齊文遠,2004。《國際犯罪與跨國犯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齊文遠、劉代華,2004。《國際犯罪與跨國犯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文秀,2009。《歐盟的超國家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亞平,1992。《國際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劉建宏主編,2014。《中國吸毒違法行為的預防及矯治》。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建宏主編,2014。《中國毒品犯罪及反制》。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建宏主編,2014。《中國禁毒法律通覽(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建宏主編,2014。《中國禁毒法律通覽(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建宏主編,2014。《全球化視角下的毒品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強主編,2009。《2008國際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慶祥編,2010。《兩岸和平發展與互信機制之研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蔡拓,2002。《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蔡拓、劉貞曄主編,《全球學的建構與全球治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編著,2011。《100年反毒報告書》。臺北:衛生署等。
衛生署、教育部、法務部編著,1999。《88年反毒報告書》。臺北:衛生署等。
衛生署、教育部、法務部編著,2001。《90年反毒報告書》。臺北:衛生署等。
衛生署、教育部、法務部編著,2004。《93年反毒報告書》。臺北:衛生署等。
鄭安光,2009。《從國際政治到世界社會—全球治理理論與當代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控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鄭紅、顏大和主編,2012。《海峽兩岸檢察制度與司法互助研究—2012年兩岸檢察務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
鄭偉,2011。《毒品罪三疏兩議》。北京:法律出版社。
駱宜安,1994。《毒品認識與毒害防治》,臺北:臺灣書店。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立功,2003。《兩岸洗錢現況與反洗錢法規範之探討—兼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謝立功、蔡庭榕、簡建章、柯雨瑞著,2002。《跨境犯罪偵查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龐中英,2012。《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龐中英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羅慶昇、許競任,2006。《國家安全概論》。臺北:金華圖書公司。
蘇南桓,1997。《組織犯罪防治條例之實用權益》。臺北:永然文化出版社。
中文譯著部分
Adler, Freda and Mueller,Gerhard O.W. and Laufer, William S.著,廖斌、從輝、宋偉、郭飛等譯,2006。《遏制犯罪—當代美國的犯罪問題及犯罪學研究》。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社。
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時英出版社。
Baumgartner, Frank. R. and Jones, Bryan D.著,曹堂哲、文雅譯,2011。《美國政治中的議程與不穩定性》(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Beitz, Charles R.著,叢占修譯,2012。《政治理論與國際關係》(Pol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Davenport-Hines, Richard著,蔣平、馬廣惠譯,2008。《全球毒品500年》(The Pursuit of Oblivion:A Global History of Narcotics 1500-2000)。南京:譯林出版社。
David, Charles-Philippe著,王忠菊譯,2011。《安全與戰略:戰爭與和平的現代解決方案》(La Guerre et la paix. Approches contemporaines de la sécurité et de la stratégi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Dobner, Petra著,強朝暉譯,2011。《水的政治:關於全球治理的政治理念、實踐與批判》(Wasserpolitik: Zur Politischen Theorie, Praxis und Kritik globaler Governanc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Durkheim, E.著,黃丘隆譯,1990。《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hrenfeld, Rachel著,汪仲譯,1994。《洗錢》(Evil Money)。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Fukuyama, Francis著,李宛蓉譯,2004。《信任》(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Fukuyama, Francis著,張美惠譯,2000。《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Held, David & McGrew, Anthony主編,王生才譯,2009。《全球化理論:研究路徑與理論論爭》(Globalization Theory: Approaches and Controversie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Holsti, K. J.著,李偉成、譚溯澄譯,1996。《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臺北:幼獅出版社。
Holton, Robert J.著,倪峰譯,2006。《全球化與民族國家》(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2002。《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社。
Larsen, Stein Ugelvik主編,任曉等譯,2006。《政治學理論與方法》(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esser, Ian O.著,程克雄譯,2002。《反新恐怖主義》(Countering the New Terrorism)。北京:新華出版社。
Locke, Lawrence F. and Spirduso, Waneen Wyrick and Silverman, Stephen J.著,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Luhmann, Von Niklas著,瞿鐵鵬、李強譯,2005。《信任—一個社會複雜性的簡化機制》(Vertrauen: Ein Mechanismus der Reduktion sozialer Komplexita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ilner, Helen V.著,曲博譯,2010。《利益、制度與信息: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ingst, Karen A.著,潘忠岐譯,2007。《國際關係精要》(Essent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orgenthau, Hans J.著,張自學譯,1990。《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Nan, Lin著,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Nye, Joseph S. and Donahue, John D.主編,王勇、門洪華、王榮軍、肖東燕、高軍、戴平輝等譯,2003。《全球化世界的治理》(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Nye, Joseph S.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Oksenberg, Michel著,吳福生等譯,2000。《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 – 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Overholt, William H.著,鄭正鈐、湯麗明譯,1996。《中國威脅-中國一旦覺醒,天下震動》(The rise of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Pearson, Frederic S. and Rochester, J. Martin著,胡祖慶譯,1999。《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Pierre, Jon and Peters, B. Guy著,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臺北:智勝文化出版公司。
Rosenau, James N.著,張勝軍、劉小林等譯,2001。《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Rothstein, Bo著,蔣小虎譯,2012。《政府質量:執政能力與腐敗、社會信任和不平等》(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Corruption, Social Trust, and Inequalit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北京:新華出版社。
Shively, W. Phillips著,新知譯,2006。《政治科學研究方法》(The Craft of Political Researc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Steger, Manfred B.著,丁兆國譯,2009。《全球化面面觀》(Globaliza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
Sterling, Claire著,王嘉源譯,1997。《黑道入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Sztompak, Piotr著,程勝利譯,2005。《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Trust)。北京:中華書局。
The Group of Lisbon著,薛絢譯,2001。《競爭的極限》(Limits to Competition)。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Uslaner, Eric M.著,張敦敏譯,2006。《信任的道德基礎》(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Waltz, Kenneth N.著,信強譯,2008。《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Waltz, Kenneth N.著,胡祖慶譯,1989。《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Weber, Robert P.著,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Wendt, Alexander著,秦亞青譯,2001。《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The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人民出版社。
專書論文部分
Held, David,2009。〈重構全球治理:未來啟示或改革〉,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主編,王生才譯,《全球化理論:研究路徑與理論論爭》(Globalization Theory: Approaches and Controversie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85。
Kuper, Andrew,2009。〈重新建構全球治理:八項革新〉,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主編,王生才譯,《全球化理論:研究路徑與理論論爭》(Globalization Theory: Approaches and Controversie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85。
Oksenberg, Michel著,吳福生等譯,2000。〈中(共)美關係下的台灣、西藏與香港〉,《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 – 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65。
Rosenau, James N.著,張勝軍、劉小林等譯,2001。〈沒有政府的治理〉,《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頁8。
王明國,2012。〈全球治理機制複雜性的興起:挑戰與反應〉,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編,《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94。
王海良,2013。〈一中原則新三段論與兩岸困境之解決〉,吳建德、林文程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69。
王樺、王鴻杰,2012。〈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的立法成效與發展趨勢研究〉,鄭紅、顏大和主編,《海峽兩岸檢察制度與司法互助研究—2012年兩岸檢察實務研討會
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頁529。
石晨霞,2013。〈全球治理機制的發展與聯合國的作用〉,張貴洪主編,《聯合國發展報告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頁90。
田道明,2003。〈中共社會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曾章瑞主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臺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頁201-203。
任海傳,1995。〈查緝煙毒工作中偵查技術之研討〉,《法務部調查局年度緝毒專報》。臺北:法務部調查局。頁2-4。
江東原,1995。〈我國查緝毒工作之現況與展望〉,《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84年度研究發展報告》。臺北: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頁73。
李明正、羅天人,2013。〈中共對臺政策的變與不變〉,吳建德、林文程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40。
李曉明、陳棟,2010。〈從國際引渡法律制度談我國反腐敗機制的新發展〉,何秉松主編,《全球化時代有組織犯罪與對策》。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頁
210-213。
林水波,2001。〈研究設計〉,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臺北:三民書局。頁84-85。
林文程,2001。〈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頁112-113。
明居正,2001。〈全球治理:趨勢與侷限〉,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頁49-55。
俞可平,2007。〈全球治理引論〉,龐中英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頁10-13。
俞筱秋,2003。〈非傳統安全理論概述〉,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頁19。
宣炳昭、何偉龍、田鶴城,2012。〈海峽兩岸刑事司法合作現狀研究—《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解讀〉,鄭紅、顏大和主編,《海峽兩岸檢察制度與司法互助研究—2012年兩岸檢察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頁578-579。
范建中、徐宜鵬,2007。〈『全球化與和諧世界』高層論壇綜述〉,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5。
苗紅妮,2008。〈英國學派與國際社會理論〉,秦亞青主編,《理性與國際合作: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152。
徐京輝,2003。〈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我國區域刑事法律及刑事司法協助〉,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8-11。
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 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67。
高銘暄、王秀梅,2000。〈試論我國區際刑事管轄衝突的內涵及其解決原則〉,高銘暄、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
社。頁22。
高銘暄、徐宏,2010。〈海峽兩岸互涉犯罪管轄協調問題探討〉,馬新嵐主編,《2009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熱點問題研究(上)—共同打擊犯之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
版社。頁102。
高穎,2003。〈非傳統安全中的毒品走私問題〉,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頁463-469。
張光宇,1993。〈兩岸司法協助制度的構想—刑事訴訟部分〉,黃進、黃風主編,《區際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頁251。
張哲銘、李鐵生,2001。〈『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頁2。
張磊,2007。〈試析全球化和全球主義〉,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26-27。
郭臨伍,2001。〈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頁165。
傅勇,2008。〈非傳統安全及其相關概念辨析〉,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頁80。
單培祥,2012。〈臺灣地區愷他命毒品犯罪情勢分析〉,法務部調查局編,《2011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頁91。
曾建豐,2013。〈馬英九兩岸政策探析〉,吳建德、林文程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4-15。
華武卿,1996。〈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理論與實務〉,司法部司法協助局主編,《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頁99。
楊揚,2010。〈國際關係的信任理論:一種社會學解讀—兼析東亞區域合作中的互信〉,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等編,《國際關係研究:探索與創新—2009年博士論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45。
萬霞,2013。〈聯合國與國際法治2011-2012:回顧與展望〉,張貴洪主編,《聯合國發展報告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頁317。
趙秉志,2005。〈中國內地與香港刑事管轄權衝突研究〉,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問題專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211。
趙秉志、陳雷,2009。〈建立兩岸打擊犯罪執法合作機制論要〉,張立勇主編,《海峽兩岸民生與經貿往來中的法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頁6。
趙隆,2012。〈全球治理的理念認知與模式更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編,《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93。
蔡拓,2007。〈全球化的時代意義及其啟示〉,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12。
蔣慧玲,2010。〈區際刑事管轄權衝突:協調的基本原則與具體路徑分析—以刑事實體法的視野和角度〉,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201。
穆紅玉,2000。〈略論我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性質和內涵〉,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頁40。
期刊論文部分
丁樹範,1992/8。〈開放探親以來中華民國政策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8期,頁7。
于澄濤,1994/3。〈毒品走私與國際禁毒〉,《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院學報》,第16期,頁32-34。
中國國民黨政策委員會,2013/6。〈南北韓關係需大國合作管理〉,《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46期,頁21-23。
孔凡偉,2007/7。〈全球治理中的聯合國〉,《新視野》,第4期,頁95。
王志文,1996/10。〈論國際與區際民事司法協助〉,《華岡法粹》,第24 期,頁243。
王志文,1994/3。〈海峽兩岸之管轄界線〉,《法令月刊》,第45卷第3期,頁45-106。
王昭銘,2013/8。〈全球化趨勢下跨國境犯罪之威脅與對策略述〉,《清流月刊》,第22卷第2期,頁9。
王皇玉,2010/5。〈臺灣毒品政策與立法之回顧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頁80-96。
王華富、朱正聲,2007/12。〈東亞地區毒品犯罪趨勢發展與國際合作〉,《研考雙月刊》,第262期。
王麗娟、劉忠平,2009/5。〈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角色分析〉,《山西師大學報》,第36卷第3期,頁12。
包宗和,2000/10。〈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7。
申玉輝,2012/7。〈阿富汗毒品問題的利益角色分析〉,《南亞研究》,2012年第1期,頁97-98。
任海傳,2003/12。〈從兩岸共同打擊毒品犯罪檢視信心建立措施的可行性〉,《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2期。
任海傳,2004/11。〈國家安全與犯罪防制之研究─以查緝毒品犯罪為例〉,《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
朱全景,2011/2。〈社會資本與全球治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011卷
第1期,頁85。
朱飛、李永升,2010/3。〈有組織犯罪與毒品犯罪的共生模式〉,《吉首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頁142-145。
朱景鵬,2013/12。〈歐盟治理理論發展與模式特色〉,《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4期,頁19、25。
朱蓓蕾,2005/7。〈全球毒品走私活動:非傳統性安全之分析〉,《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頁53-90。
朱蓓蕾,2008/7。〈全球化下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建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5期。
吳天雲,2010/1。〈引渡與國際司法互助的基本與程序〉,《檢察新論》,第7期,頁310。
吳建德,2000/10。〈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1期,頁73-74。
吳得源,2006/6。〈全球治理在公共政策理論發展之擴充〉,《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2期,頁4-5。
吳陶,2009/2。〈運輸毒品犯罪的主觀要件疏議〉,《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頁24-25。
吳景芳,1994/6。〈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頁331-347。
吳景芳,1998/9。〈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生〉,《中興法學》,第44期。
吳耀宗,2010/5。〈論我國毒品管制之法政策走向—從「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至「毒品害防制條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頁57-79。
李格琴,2008/3。〈歐盟非傳統安全治理:概念、職能與結構〉,《歐盟研究》,第2008卷第2期,頁89。
李善植,2011/11。〈全球未簽訂引渡條約下移交人犯之研究:以兩岸移交刑事罪犯為中心〉,《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11期,頁82。
李錨,2008/1。〈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現況探討〉,《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期,頁60-61。
杜華,2008/7。〈刑事技術在毒品走私案偵辦中的重要作用〉,《雲南警官學院學報》,第4期,頁25。
汪毓瑋,2006/7。〈全球治理脈絡下因應組織性犯罪之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3期,頁3。
初國華,2008/12。〈全球化與兩岸關係新願景〉,《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4期,頁89-114。
周成瑜,2007/5。〈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 期,頁85-86。
周治偉,2006/8。〈西美爾信任理論評述〉,《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第2006卷第4期,頁15-16。
孟南,1998/8。〈對大陸毒品犯罪問題探討〉,《中共研究》,第32卷第8期,頁48。
林文童,1999/11。〈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芻議〉,《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1期,頁80。
林巧敏,2013/12。〈歷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第11卷第2期,頁89。
林正義,1998/6。〈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頁3~12。
林正義,1998/9。〈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3期,頁75。
林健陽、柯雨瑞,2008/12。〈論兩岸共同打擊毒品犯罪之對策〉,《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9期。
林義欽,2001/11。〈兩岸經貿交流發展趨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1期,頁65-66。
林德華,2011/12。〈兩岸跨境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挑戰與策略〉,《刑事雙月刊》,第45期,頁24。
邱忠義,2010/10。〈兩岸司法互助調查取證及證據能力探討—兼述防範被告逃匿對策〉,《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5期,頁147。
俞可平,2002/1。〈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斯主義與現實》,第1期,頁26。
俞可平,2011/3。〈善治與幸福〉,《馬克斯主義與現實》,第2期,頁1-2。
柯雨瑞,2012/3。〈國際毒品犯罪現況與聯合國防制對策之探討—兼論對臺灣之啟示〉,《警學叢刊》,第42卷第5期,頁20-21。
柯雨瑞,2012/3。〈國際毒品犯罪現況與聯合國防制對策之探討-兼論對臺灣之啟示〉,《警學叢刊》,第42卷第5期。
范世平,1995/11。〈中共當前的毒品問題及其因應措施〉,《共黨問題研究》,第21期第11卷,頁23。
孫輝、禹昱,2004/10。〈國際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同濟大學學報》,第5期,頁50。
徐名駒、施雅甄,2006/12。〈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研究〉,《國境警察學報》,第6期,頁181-217。
祝鳳端、王孔林,2005。〈跨國毒品犯罪的形勢與對策研究〉,《雲南警官學院學報》,第36期,頁23-27。
袁鶴齡,2003/10。〈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論其策略與困境〉,《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頁34。
馬振華,2010/12。〈國際刑警工作概況與前瞻〉,《刑事雙月刊》,第39期,頁49。
馬躍中,2013/7。〈從罪贓移交看兩岸司法互助問題〉,《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7期,頁26。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2012/3。〈2011非法藥物消費、生產和販運之全球動態〉,《ADAPT-Taiwan電子報》,第4期,頁4。
張中勇,2001/10。〈臺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頁10-22。
張中勇,2002/5。〈兩岸在人類安全中合作的願景〉,《警學叢刊》,第32卷第6期,頁164。
張平吾,2003。〈海峽兩岸毒品犯罪現況及其防治對策〉,《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 學報》,第4 期,頁1-29。
岳瑞麒,2000/8。〈兩岸建構『信心建立措施』之省思〉,《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8期,頁67-68。
莫大華,1996/11。〈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78-79。
陳文琪,2011/8。〈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之沿革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
陳文琪,2012/10。〈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有關人員遣返的法制架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09期。
陳世偉,2010/1。〈新型毒品犯罪:生成特徵與寬嚴相濟〉,《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2010卷第1期,頁5-8。
陳牧民,2008/4。〈當代國際安全理論中的主權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22期,頁107-126。
郭崇武,2004/11。〈中國大陸毒品犯罪問題與緝毒工作〉,《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頁80-104。
郭崇武,2008/3。〈中共通過《禁毒法》初探〉,《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頁92-94。
郭崇武,2011/9。〈中共國際禁毒合作工作概述及兩岸緝毒合作近況〉,《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9期,頁86。
郭崇武,2011/9。〈中共國際禁毒合作工作概述及兩岸緝毒合作近況〉,《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9期,頁85-101。
郭臨伍,1999/1。〈信任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頁86-87。
程皓,2003/5。〈經濟全球化與毒品犯罪〉,《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69期,頁59-61。
黃瑛琦、張洪成,2010/10。〈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的刑罰適用問題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第16卷第5期,頁58-63。
黃錫璋,2009/2。〈「整合理論之新功能主義」模式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合作可能性-毒品犯罪為例〉,《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2期,頁93-97。
楊士隆、朱日橋、李宗憲,2008/11。〈兩岸反毒法制與政策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1期,頁81。
楊永明、唐欣偉,1999/6。〈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頁3。
楊西,1990/11。〈拉丁美洲毒品問題與美拉關係〉,《拉丁美洲研究》,第6期,頁25。
楊恕、辛萬翔,2009/3。〈巴阿邊境地區的毒品生產與販運〉,《南亞研究季刊》,2009年第1期,頁20-21。
詹德恩,2003/1。〈販毒者洗錢手法之研究及防制對策〉,《警學叢刊》,第33卷第4期,頁169-186。
蓋沂昆,2006/9。〈歐盟禁毒政策及其制定:一個共同治理跨國毒品問題的政策框架〉,《歐洲研究》,第2006卷第4期,頁72。
赫凜冽,2006/9。〈當前毒品犯罪的現狀、特點及對策〉,《遼寧警專學報》,2006年第5期,頁55-56。
趙曾渝,2010/3。〈談跨境犯罪的發展趨勢及防控對策〉,《遼寧警專學報》,第2010卷第2期,頁42。
劉文斌,2011/1。〈由基礎而外溢—兩岸強化合作防制毒品犯罪問題研析〉,《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1期,頁76。
劉志民,2001/10。〈當前的毒品形勢與禁毒鬥爭〉,《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第4期,頁315。
劉清才、張農壽,2006/1。〈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析〉,《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頁52。
劉媛、牛勇,2002/6。〈毒品洗錢犯罪問題研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第14卷第6期,頁63。
劉稚,2004/11。〈妖冶的纓粟花—金三角毒品擴散現狀〉,《世界知識雙週刊》,2004年第22期,頁20。
蔣和平,2005/7。〈大陸毒品犯罪現狀及其趨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6卷第7期,頁109-111)。
蔡庭榕,1993/5。〈論貨櫃安全與走私查緝〉,《警學叢刊》,第23卷第4期,頁83。
蔡庭榕,2010/6。〈兩岸共同打擊人口販運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40卷第6期,頁90-104。
蔡瑋。1997/5。〈中共對台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 卷第5期,頁36~58。
蔡墩銘,1991/11。〈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法令月刊》,第42卷第11期,頁5-6。
鄭幼民,2004/11。〈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頁20-43。
鄭幼民,2004/6。〈海峽兩岸毒品犯罪現況分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6期,頁90-106。
鄭幼民,2006/6。〈兩岸緝毒國際合作事務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頁94。
薛潔,2006/7。〈信任:民主的心理基礎〉,《江蘇社會科學》,第2006卷第6期,頁76。
謝立功,1994/5。〈兩岸刑事司法協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頁10。
謝立功,2002/10。〈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國境警察學報》,第1期,頁5。
謝立功,2008/1。〈2008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理想與現實〉,《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期,頁50。
韓雲峰,2002/10。〈金三角:罌粟怒放誰之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第17期, 頁6-25。
羅歐,2009/11。〈論毒品走私犯罪形勢與對策—基於廣東毒品走私犯罪的實證研究〉,《暨南學報》,第31卷第6期,頁108-113。
蘇俊雄,1995/10。〈國內地區間刑法適用之問題-分裂國家之刑法適用理論〉,《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5期,頁10。
學位論文部分
丁樹蘭,2002。《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刁建生,2007,《全球治理下人口販運犯罪與防治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海傳,2002。《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以共同打擊犯罪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正聲,2006。《全球化下我國緝毒工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佳珈,2006。《東南亞毒品問題的演變與防制:全球治理觀點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招凡,2003。《全球社會中的跨國犯罪與其防制對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克俊,2007。《臺灣海洛因市場運銷網絡及銷售策略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菖,2006。《大陸毒品犯罪抗制政策之探討—以「斷絕供給」實務運作為分析核心》。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瑞麒,1999。《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水願,2000。《海峽兩岸海上犯罪之刑事司法互助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益盟,2006。《兩岸共同打擊跨國組織犯罪之合作--以毒品犯罪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以知,2002。《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忠龍,2002。《海峽兩岸犯罪問題之研究-以打擊毒品犯罪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舜南,2001。《台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春山,1980。《蘇聯與歐洲安全合作會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淑敏,1993。《走私犯罪問題之研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欽隆,2002。《台灣地區組織犯罪與跨國犯罪防制策略》。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侯博仁,1996。《兩岸毒品犯罪之比較研究》。臺北: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義順,2003。《跨國毒品走私法制與實踐之研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健,2013。《歐盟禁毒政策統合的困境與出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論文。
陳華凱,1999。《中共對亞太區域『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蓉,2001。《論國際法上超越國境之刑事管轄權》,臺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鎮,2003。《以查緝黑槍建立兩岸治安合作機制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香后,2007。《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以引渡為探討重點》,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哲一,1999。《建立信任措施—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鴻文,2002。《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幼民,2004。《我國毒品犯罪問題與防制機制---以緝毒工作為核心之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立功,1993。《兩岸合作共同防制海上犯罪之研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運治,1976。《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部分
朱蓓蕾,2009/12/14-16。〈兩岸非傳統安全治理策略與實踐—以共同打擊犯罪為例〉,「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16。
朱蓓蕾,2010/12/10。〈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治理策略:非傳統安全信心建立措施之構想〉,「2010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法律學系)。頁1-15。
汪仁成、朱正聲,2010/12/10。〈兩岸毒品犯罪趨勢及打擊對策〉,「2010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法律學系)。頁53-69。
孟維德,2001。〈海峽兩岸與跨境犯罪〉,「兩岸治安問題」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
孟維德,2005/11。〈海峽兩岸跨境犯罪之實證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研討會。臺北:法務部主辦。頁137-183。
林欽隆,2011/10/31。〈遠洋漁船海上危安事件救援對策探討〉,第七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15。
林德華,2009/12/14-16。〈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對策探討〉,「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7。
林碧炤,2001/9/14。〈全球化與人類安全〉,「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頁8-9。
吳景芳,1998/5。〈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生〉,「海峽兩岸犯罪偵查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頁3。
唐樺,2013/9/27。〈兩岸合作治理的結構要素與實踐機制〉,「穩中求進、互利雙贏,兩岸關係新格局」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頁113-122。
許福生,2009/12/14-16。〈兩岸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問題與對策之探討〉,「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4。
湯偉祥,2010/1/4-6。〈犯罪情資交換、重要訊息通報作業簡介〉,「99年度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研討會。臺北:法務部。頁1-6。
黃奎博,2002/11/18-19。〈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研討會。臺北: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頁1-2。
廖宗聖、林燦璋,2009/12/14-16。〈論數位元時代下新的刑事司法互助模式〉,「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2。
劉國深,2009/11/13-14。〈試論和平發展背景下的兩岸共同治理〉,「兩岸一甲子」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太平洋文化基金會。頁43。
鄭幼民,2012/9/21。〈『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對打擊毒品犯罪成效之研究〉,「黃金10年兩岸關係的展望」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頁147-169。
謝立功、董顯惠,2004/10/14。〈試論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及其司法互助之道〉,「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頁47-57。
報章資料部分
2001/12/17。〈大陸福青幫 偷渡台灣走江湖 兩岸三地黑幫合流 北韓、大陸、菲律賓成了走私毒品『白三角』〉,《中國時報》,版A8。
2014/6/25。〈張志軍來了〉,《工商時報》,版A7 。
尹德瀚,2012/5/15。〈墨黑道逞凶 49具屍遭斷頭肢解〉,《中國時報》,版A12。
尹德瀚,2012/7/3。〈反毒戰爭 才是硬仗〉,《中國時報》,版A7。
王逸舟,2003/5/21。〈重視非傳統安全研究〉,《人民日報》,版7。
王銘義,1994/7/6。〈黃昆輝:並非主張『階段性兩個中國』立場〉,《中國時報》,版2。
朱真楷、陳文信,2014/5/28。〈跨藍綠大咖 拋大一中架構〉,《中國時報》,版A1。
李英明,2012/4/20。〈讓民國與共和國和平共處〉,《旺報》,版C5。
李英明,2012/4/20。〈讓民國與共和國和平共處〉,《旺報》,版C5。
林琮盛,2012/12/18。〈談台灣問題 俞正聲提3個進一步〉,《旺報》,版A23。
社評,2013/6/15。〈落實吳習會 推進兩岸政治關係〉,《旺報》,版C3。
社評,2014/6/25。〈迎張志軍 厚實兩岸社會互信〉,《旺報》,版C5。
社論,1992/7/22。〈中華民國的法統從未中斷〉,《中國時報》,版2。
社論,2011/2/17。〈一中新解:一個分治而不分裂的第三概念中國〉,《聯合報》,版A2。
社論,2013/10/13。〈兩岸政治互信的「經濟價值」亟待提高〉,《工商時報》,版A2。
洪肇君,2012/5/14。〈兩岸司法互助 無法遣返經濟犯〉,《旺報》,版A13。
倪永傑,2014/6/21。〈張志軍譜寫兩岸關係新篇章〉,《中國時報》,版A17。
馬瑞君,2012/7/10。〈緝毒鬥智 車燈、罐底藏玄機〉,《中國時報》,版A9。
陳柏廷,2013/6/10。〈兩會互設機構 學者:兩岸默認治權〉,《中國時報》,版A13。
陳穎芃,2014/4/20。〈墨西哥毒害美國〉,《工商時報》,版C6。
報訊,2013/3/2。〈兩岸趨勢三不變 揚帆待航〉,《旺報》,版B5。
童振源,2012/3/2。〈更寬宏格局的對臺政策〉,《旺報》,版A12。
短評,2013/11/5。〈恐共過頭〉,《中國時報》,版A5。
廖珪如,2013/10/19。〈兩岸互設辦事處 談判停擺〉,《工商時報》,版A7。
翟惠敏,2004/2/13。〈周永康在國家禁毒委全體委員會議上要求 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務求禁毒工作有新突破〉,《法制網》,版1。
劉曉霞,2012/5/31。〈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 北京諒解能接受〉,《旺報》,版A4。
蔡鵑如,2014/1/21。〈大麻搭選舉 美主流議題〉,《中國時報》,版A11。
蕭承訓、蕭博文、陳志賢,2012/5/15。〈大咖經濟犯 緝拿返臺大不易 緝逃小組表示兩岸雖有協議 但要犯已在大陸落地生根 若緝返勢必衝擊當地數萬員工生活 增添追緝難度〉,《中國時報》,版A9。
鍾志恒,2012/4/29。〈巴西毒品經濟學〉,《工商時報》,版C6。
蘇友辰,2012/7/3。〈兩岸司法互助 該加把勁〉,《中國時報》,版A14。
中文網路資料
〈世界四大毒品産區——貝卡谷地〉,《中國中央電視臺》,
〈http://big5.cntv.cn/gate/big5/www.cctv.com/special/4/4/696.html〉。
〈國際間採行刑事司法互助之型態〉,
〈http://www.exam.gov.tw/public/Attachment/0181415840.doc〉。
1999/7/13。〈兩岸政治定位論點演進表〉,《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n_tw_strait/list.htm〉。
2002/6/1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毒的決定》〉,《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big5.china.cn/chinese/zhuanti/158603.htm〉。
2005/11/23。〈《先驅化學品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zwgk/2005-11/23/content_30777.htm〉。
2005/8/26。〈《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8/26/content_26479.htm〉。
2006/6/27。〈中國吸毒者總數4年後或逾一千萬〉,《360doc》,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627/02/7579_143715.shtml〉。
200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lfg/2007-12/29/content_847311.htm〉。
2008/8/26。〈《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PI-c/952181.htm〉。
2013/12/25。〈烏拉圭准大麻產銷 聯合國:違反國際法〉,《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http://news.rti.org.tw/m/jqm_newsContent.aspx?nid=473435〉。
2013/9/30。〈大陸毒品氾濫吞噬社會 驚人黑幕曝光〉,《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30/n3975374.htm〉。
2014/6/26。〈國家禁毒委約談11個毒品問題突出地區黨政領導〉,《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6/c64387-25204673.html〉。
中央社,2014/6/26。〈大陸吸毒人口 達258萬人〉,《中央社》,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2514258〉。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09/4/23。《2009年中國禁毒報告》。北京:公安部禁毒局。
〈http://www.mps.gov.cn/n16/n80209/n80481/n804535/n1919823.files/n1919822.pdfl〉。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0/3/12。《2010年中國禁毒報告》。北京:公安部禁毒局。〈http://www.mps.gov.cn/n16/n80209/n80481/n804535/2635494.html〉。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1/6/2。《2011年中國禁毒報告》。北京:公安部禁毒局。〈http://www.mps.gov.cn/n16/n80209/n80481/n804535/2804926.html〉。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2/11/7。《2012年中國禁毒報告》,《中國警察網》,
〈http://626.cpd.com.cn/n2004620/c14574880/content.html〉。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3/6/7。《2013年中國禁毒報告》。北京:公安部禁毒局。〈http://www.mps.gov.cn/n16/n80209/n80481/n804535/3815337.html〉。
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4/7/15。《2014年中國禁毒報告》,《北京禁毒在線》,〈http://www.bjjdzx.org/157/2014-07-15/6001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2010/3/19。〈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公布『2010中國禁毒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新聞稿》。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897/n2872/236188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2011/6/22。〈2011中國禁毒報告五〉,《北京禁毒在線禁毒資源》。北京:北京市禁毒委員會。
〈http://www.bjjdzx.org/157/2011-10-14/4555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6。《中國的禁毒》。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hk/chn/xwfb/zfbps/t55535.htm〉。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10/24。〈持續推動兩岸和平關係〉,《總統札記》。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03&itemid=31111&rmid=2780〉。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6/3。〈副總統出席「102年全國反毒會議」開幕典禮〉,《總統府新聞稿》。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0042〉。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7/3。〈統計資料〉,《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業務統計》。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47314195526.xls〉。
公安部禁毒局,2013/4/25。〈中老緬泰『平安航道』聯合掃毒行動正式開始 行動指揮部在雲南西雙版納揭牌〉,《公安部禁毒局新聞稿》。北京:公安部禁毒局。
〈http://www.mps.gov.cn/n16/n80209/n397794/3748877.html〉。
方文軍,2004/6/29。〈國際聯手遏制「銀三角」毒魔〉,《世界新聞報》,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201/2004/06/29/561@213690.htm〉。
王治平,2007/1/23。〈朱安雄潛逃中國 中華銀恐無法收回放款金額〉,《中央社》,
〈http://tw.myblog.yahoo.com/jw!PB1apOWQHxWhHGnTFcONc20-/article?mid=6078〉。
朱蓓蕾,2005/3/29。〈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議題與建議〉,《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4/IA-R-094-00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第三次「江陳會談」有關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相關
議題說明〉,《會談四項議題》。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0648&ctNode=6170&mp=10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6/10。〈中華民國政府對現階段開展兩岸協商之政策說明 〉,《2008年兩岸兩會會談專區》。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8194&ctNode=6396&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6/18。〈兩岸612江陳會談情形專案報告〉,《2008年兩岸
兩會會談專區》。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8182&ctNode=6396&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5/5。〈陸委會民調:六成以上民眾肯定「江陳會談」協
商結果〉,《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2931&ctNode=5649&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4/8/8。〈建立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機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施政績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mp=1&xItem=95069&CtNode=7159〉&〈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1129/3068858〉。
余克禮,2009/1/7。〈『胡六點』是和平發展重大戰略方針〉,《中國新聞評論》,
〈http://hk.crntt.com/doc/1008/4/9/6/100849679.html〉。
呂志明、李淑華,2006/11/29。〈7層億元華廈種滿大麻鹵素燈當太陽 屋主1年回本〉,《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1129/3068858〉。
宋國城,2005/6/26。〈全球禁毒形勢依然嚴峻 走私和濫用有增無減〉,《新華網》,
〈http://news.sohu.com/20050626/n226086210.shtml〉。
李英明,2002/2/27。〈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如何走出困境〉,《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19.htm〉。
李福鐘,2009/9/24。〈辜汪會談〉,《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06〉。
杜豔君,2010/4/9。〈2010中國禁毒報告九〉,《北京禁毒在線網站禁毒資源》。北京:北京市禁毒委員會。〈http://www.bjjdzx.org/157/2010-05-11/35638.htm〉。
杜豔君,2010/4/9。〈2010中國禁毒報告五〉,《北京禁毒在線網站禁毒資源》。北京:北京市禁毒委員會。〈http://www.bjjdzx.org/157/2010-05-11/35621.htm〉。
沈仃,2011/6/24。〈聯合國報告稱合成毒品和處方麻醉品消費量上升〉,《中國發展門戶》,〈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1-06/24/content_22850368.htm〉。
辛聞,2013/3/12。〈『掃毒害保平安』嚴打整治行動成效明顯〉,《中國禁毒網》,
〈http://626.cpd.com.cn/n15850511/c16093657/content.html〉。
林彥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簡介〉,《文教專題報導》。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56072&ctNode=3715&mp=12〉。
林祖嘉,2011/3/25。〈台商在兩岸經貿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8948〉。
林森,2005/10/20。〈中國吸毒人數增加 禁毒形勢嚴峻〉,《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20/n1092553.htm〉。
法務部,〈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D&k1=%e6%b5%b7%e5%b3%bd%e5%85%a9%e5%b2%b8%e5%85%b1%e5%90%8c%e6%89%93%e6%93%8a%e7%8a%af%e7%bd%aa%e5%8f%8a%e5%8f%b8%e6%b3%95%e4%ba%92%e5%8a%a9%e5%8d%94%e8%ad%b0&t=D1&TPage=1〉。
法務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臺北:法務部。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8%87%BA%E7%81%A3%E5%9C%B0%E5%8D%80%E8%88%87%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A%BA%E6%B0%91%E9%97%9C%E4%BF%82%E6%A2%9D%E4%BE%8B〉。
法務部,2000/11。〈法務部對美國將我國自主要毒品轉運國之名單中除名表示欣慰且符合實情〉,《法務部新聞稿》。臺北: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7267&ctNode=79&mp=201〉。
法務部,2000/11/2。〈法務部對美國將我國自主要毒品轉運國之名單中除名表示欣慰且符合實情〉,《法務部新聞稿》。臺北: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7267&ctNode=27518&mp=001〉。
法務部,2009/9/11。〈防制毒品〉,《法務部重大政策》。臺北: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68890&ctNode=28135&mp=001〉。
法務部,2012/7/3。〈國際司法互助合作說帖〉,《國際及兩岸司法互助》。臺北:法務部。〈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29191703783.doc〉。
政治中心,2010/8/28。〈專訪/劉世忠:民進黨時代失去的兩岸契機〉,《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n/2010/08/28/659518〉。
法務部,2014/6/19。〈法務統計〉,《最新統計資料》。臺北: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site/moj/public/MMO/moj/stat/new/newtable5.pdf〉。
法務部調查局,2014/6/26。〈調查局破獲兩岸販毒集團涉嫌漁船走私鉅量安非他命、愷他命毒品案〉,《法務部調查局新聞稿》。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http://www.mjib.gov.tw/News.php?NEW_ID=132〉。
法務部檢察司新聞稿,2009/12/25。〈法務部依據『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國家利益、人民福祉為依歸,全力協調、推動人犯遣返事宜〉,《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2520&ctNode=5630&mp=1〉。
侯友宜,2009/5/4。〈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臺灣競爭力論壇》,
〈http://www.tcf.tw/tcf2009/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36 〉。
范麗青,2009/12/30。《2009年12月國臺辦新聞發布會實錄》。北京: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123〉。
范麗青,2009/2/11。《2009年2月國臺辦新聞發布會實錄》。北京: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xwfbh/xwfbh0.asp?xwfbh_m_id=107〉。
夏明珠,2012/5/1。〈哈佛大學女教授 在百慕達機場被搜出大麻〉,《中廣新聞網》,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3/132012050100520.html〉。
孫國祥,〈2010年世界毒品報告之研析〉,《研究成果》。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http://www.pf.org.tw:8080/FCKM/inter/research/report_open.jsp?file_id=1258〉。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重要服務成果〉,《組織與簡介》。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3961&CtNode=3802&mp=20〉。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的成立與沿革〉,《組織與簡介》。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1548&CtNode=3798&mp=19〉。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第一次江陳會談〉,《協商概述》。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48212&ctNode=3809&mp=19〉。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歷次會談總覽〉,《歷次會談總覽》。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4306&CtUnit=2541&BaseDSD=21&mp=19&nowPage=2&pagesize=15〉。
張亞中,2009/8/9。〈一中三憲:重讀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中國評論新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3/6/6/101036681_4.html?coluid=33&kindid=4372&docid=101036681&mdate=0827124124〉。
張銘坤,2003/10/30。〈臥底偵查法草案 台灣立院初審通過〉,《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30/n402581.htm〉。
莊仲希,2009/4/14。〈兩岸法律合作缺整體框架 需新突破〉,《中國評論新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2/6/3/100926327.html?coluid=93&kindid=3851&docid=100926327&mdate=0418082105〉。
許振明、陳沛柔,2007/9/26。〈次級房貸風暴於我國之省思〉,《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3037〉。
郭坤慶、趙維敏,2010/6/25。〈新疆記者對話專家:鏟除『毒瘤』需知己知彼〉,《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bt.xinhuanet.com/2010-06/25/content_20168853.htm〉。
陳永吉,2009/3/7。〈在臺掏空623億…債留臺灣錢進中國 陳由豪寫惡例〉,《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7/today-p3.htm〉。
陳慧真,2006/3/19。〈掃蕩毒品並拔根斷源 檢調拼治安最大挑戰〉,《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6/3/19/n1259816.htm〉。
陶家駒,2013/6/21。〈王郁琦:人道探視權陸方未鬆口〉,《中國網路電子報》,
〈http://www.echinanews.com.tw/shownews.asp?news_id=181317〉。
童文薰,2009/4/27。〈解讀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二)—中共想要什麼〉,《大紀元評
論》,〈http://www.epochtimes.com/b5/9/4/27/n2508399.htm〉。
黃敦硯,2001/12/8。〈我高階警官下週參訪大陸〉,《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dec/8/today-p8.htm〉。
新聞速報,2012/4/21。〈學者:陸將加強兩岸政治互信〉,《中央社》,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30502/132012042100814.html〉。
監察院,2008/8/27。《監察院公報》,第2668期,頁57。臺北:監察院。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5%85%ac%e5%a0%b1/98/0980000392668.doc〉。
翟惠敏,2004/7/15。〈目標:禁毒法制體系基本形成—解讀『國家禁毒委員會2004—2008年禁毒工作規劃』〉,《中國普法網》,
〈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4-08/10/content_123946.htm〉。
劉剛,2012/4/11。〈墨西哥箱型車發現7具屍體 其中5人遭斬首〉,《中廣新聞網》,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32012041100682.html〉。
劉茸,2014/6/26。〈國際禁毒日:整體毒情嚴峻 中國通緝七大毒梟〉,《人民網》,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626/c42510-25204621.html〉。
劉棟,2014/6/4。〈報告顯示五分之一歐盟人口曾吸食毒品〉,《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cn/w/2014-06-04/031030286925.shtml〉。
劉曉霞,2011/2/8。〈機關文書應用中國大陸或大陸 賴幸媛:稱呼對岸為大陸合憲〉,《鉅亨網》,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10208_2_2fod1〉。
慶啟人,2009/5/4。〈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臺灣競爭力論壇》,
〈http://www.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33〉。
歐陽夢萍,2010/4/21。〈法務部首度依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接回臺籍受刑人〉,《中央
廣播電臺》,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1&id2=1&nid=239906〉。
鄭德麟,2009/4/26。〈打擊犯罪兩岸將設情資交換平台〉,《國防部青年日報軍事新聞網》,〈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85794&rtype=1〉。
鄧欣怡,2008/9/24。〈『雷曼兄弟』破產對台灣之影響〉,《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4728〉。
黎群英,2014/6/5。〈新型毒品湧現 歐洲8000萬成年人曾吸毒〉,《香港新聞》,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4/0605/268684.shtml〉。
賴幸媛,2009/7/14。〈現階段兩岸關係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陸政策〉,《行政院及陸委會有關推動大陸政策及事務說明》。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6651&ctNode=5629&mp=1〉。
儲信豔、王修珺,2014/6/25。〈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光靠公安,毒品問題解決不了〉,《新京報》,〈http://www.bjnews.com.cn/inside/2014/06/25/322467.html〉。
營志宏,2008/10/16。〈中華民國的政治實體地位〉,《今日新聞》,
〈http://legacy.nownews.com/2008/10/16/142-2350553.htm〉。
薛飛,2014/5/22。〈報告:亞太扣毒品量5年增3倍 中國尤甚〉,《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5/22/n4161092.htm〉。
謝明輝,2010/2/25。〈『一中三憲』與『國家球體理論』接軌戰略〉,《中國評論新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1/2/8/101212867.html?coluid=136&kindid=4711&docid=101212867&mdate=0225005123〉。
蘇智良,2009/4/22。〈一百年前的上海萬國禁煙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第53期,版7。《中國社會科學院雜誌社》,
〈http://qk.cass.cn/zgskb/wqhg/20090421/200904/t20090422_8051.htm〉。
英文專書部分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loed, Arie, ed., 1990. From Helsinki to Vienna: Basic Documents of the Helsinki Process. Dordrecht: Martinus Hijhoff Publisher.
Bossard, Andre, 1990.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riminal Law,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Boutros, Boutros-Ghali, 1993.Study on Defensive Security Concepts and Polic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Bryan A. Garner, eds., 2004. Black’s Law Dictionary. Thomson West Press.
Cambone, Stephen A., 1998. A New Structure for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Planning. 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ssa, Ralph A. ed., 1995.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y.
Cox, Robert W., ed. 1997. The New Realism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rder.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Ghebali, Victor-Yves,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ith the CSCE Process: Paragraph-by-paragraph Analysis of the Helsinki and Stockholm Regim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Groom, A.J.R. and Margot Light, eds., 1994.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Pinter.
Held, David, Anthony G.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2009.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for 2008(E/INCB/2008/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2011.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for 2010 (E/INCB/2010/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Kaplan, Morton A., 1957. System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Kaul, Inge,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eds., 1999.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 1984. After Hegemony.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repon, Michael ed., 1997.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Kydd, Andrew H., 2005. Trust and Mistrus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Lisa L., 1992. Coercive Cooperation: Explaining Multilateral Economic Sanctions. 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rriss, Peter, 2002. Power: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2nd ed.,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 Jr.,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Pierre, Jon 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nald, Hirshhorn, eds., 1997. The Emerging Sector: In Search of a Framework.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Rosenau, James N. and Emst-Otto Czempiel, eds.,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e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ields, John, Mitchell Evans, 1998. Shrinking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 Halifax: Fernwood Publishing.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for Drugs and Drug Addiction, 2014. European Drug Report 2014:Trends and developments.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UN, 199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06. World Drug Report 2006.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08. Crime and Its Impact on the Balkans and Affected Countr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09. World Drug Report 2009.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0. World Drug Report 2010.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1.World Drug Report 201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2. World Drug Report 201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3. World Drug Report 2013.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and Law Enforcement Affairs, 2007.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 200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and Law Enforcement Affairs, 2009.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 200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Waltz, Kenneth N.,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ber, Cynthia, 1994. Simulating Soverreignty: Intervention, the State, and Symbolic Interchange.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 Thomas G. and Leon Gordenker, eds., 1996. NGOs,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Governance.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Young, Oran R. eds., 1997.Global Governance: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Cambridge:The MIT Press.
英文專書論文
Barnett, Michael & Martha Finnemore, 2004.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Global Politic.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rown, Steven David, 2008. Combating international crime: The longer arm of the law. New York: Routledge-Cavendish.
Clark, John N. & Geoffrey R. Edwards eds., 2004.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ox Robert W., 1997. “Introduction,” in Robert W. Cox ed. The New Realism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rder.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pp.xv-xxx.
Groom, A. J. R. and Dominic Powell, 1994. “From World Politics to Global Governance: A Theme in Need of a Focus,” in A.J.R. Groom and Margot Light, ed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Pinter. pp.81-82.
Held, David & Anthony McGrew, 2002. Governing Globalization: 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irshhorn, Ronald, 1997. "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to Proceedings," in R. Hirshhorn, ed., The Emerging Sector: In search of a Framework.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pp. 5-6.
Hirshhorn Ronald, 1997. “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to Proceedings,” in Ronald Hirshhorn, eds., The Emerging Sector: In Search of a Framework.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pp. 5-6.
Kaul, Inge,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1999. “Conclusion: Global Public Goods: Concept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Inge Kaul,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eds.,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450-507.
Kaul, Inge,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1999. “Introduction,” in Inge Kaul,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eds.,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xix-xxxviii.
Keohane, Robert O., 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Jr., 2000.”Introduction,”in Joseph S. Nye. Jr.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p.10.
Liping, Xia, 1997.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ew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pp.21-23.
Mason, Margaret (Peggy), 1995.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y. p.102.
Pederson, Susan M. & Stanley Weeks, 1995. “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y. pp. 82-83.
Rosenau, James N., 1992.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ames N. Rosenau and Emst-Otto 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e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9.
Rosenau James N., 2000. “Change , Complexity, and Governance in Globalizing Space”. in Jon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88.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and Law Enforcement Affairs, 2007. “Volume I: Drug and Chemical Control,”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 200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p. 226-22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and Law Enforcement Affairs, 2009. “Volume I: Drug and Chemical Control,”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 200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 106.
Weiss, Thomas G. and Leon Gordenker, 1996. “Pluralizing Global Governance: Analytical Approaches and Dimension,” in Thomas G. Weiss and Leon Gordenker, eds., NGOs,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Governance.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17.
Young, Oran R., 1997. “Rights, Rules, and Resources in World Affairs.” in Oran R. Young eds., Global Governance: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Cambridge:The MIT Press. pp.3-4.
英文期刊論文
Andelman, David A., 1994/(July/August). “The Drug Money Maze,”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4, p. 94.
Boutros Boutros-Ghali, 1992/6/17.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 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 in United Nation.
Brewer, Paul R. et al. 2004.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Public Opinion about World Affair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8, No. 1, pp.93-109.
Buzan, Barry, 1991/(July/August).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No. 3, pp. 431- 440.
Dingwerth, Klaus and Philipp Pattberg, 2006/(Apr-Jun). “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 Global Governance, Vol. 12, Issue 2, p 188.
Finkelstein, Lawrence S., 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 1, No. 1, p.368.
Finkelstein, Lawrence S., 1995/(Sept/Dec).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 1,No. 3, p. 369.
Hoffman, Aaronm M., 2002.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rus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8, No. 3, pp.375-401.
Holst, Johan Jorgen, 1983/(January/Febru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 Vol. 25, No. 1, p.1.
Mayer, Roger C., James H. Davis & F. David Schoorman, 1995/July.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0, No. 3, p. 711.
Okie, Susan, 2000/March/6. “ AIDS Outbreaks Follow Asia’s Heroin Traffic,” The Washington Post, p. A9.
Putnam, Robert, 1995/January.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6, No. 1, p.67.
Rhode, R., 1996. “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pp. 652-667.
Rosenau,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 1, pp. 13-14.
Rousseau, Denise M., Sim B. Sitkin, Ronald S. Burt & Colin Camerer, 1998/July.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 No. 3, p. 393.
Smouts, Marie-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p. 83.
Stoker, Gerry, 1998/March. "Governance as Theory : Fiv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pp. 17-28.
Tennberg, Monica, 2007. ‘Trust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in Northwestern Russia,”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42, No. 3, p.321.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1995/May. “Redefining Security: The Human Dimension,” Current History. pp. 229-236.
Williams, Phil, 1995/Winter. “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8, No.1, pp.57-72.
英文網路資料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ng of the Illicit Traffic in Dangerous Drugs, 1936," Treaties and Agreements,〈http://www.cicad.oas.org/EN/treaties/mj4.htm〉.
Oberthur, Sebastian & Olav, Schram Stokke, 2012/4.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Interplay Management: Compatibility and Change in Global Governance,” Paper Submitted to the ISA Annual Convention (San Diego, USA),
〈http://www.lund2012.earthsystemgovernance.org/LC2012-paper123.pdf〉.
Sinha, Jay, 2001/February/21.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Conventions,“ Report For The Senate Special Committee On Illegal Drugs in Parliament of Canada,
〈http://www.parl.gc.ca/Content/SEN/Committee/371/ille/library/history-e.htm#D. The 1931 Geneva Narcotics〉.
United Nations, “The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 1961,”Treaties,
〈http://www.unodc.org/pdf/convention_1961_en.pdf〉.
United Nations, 1963. “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Registered or Filed and Recorded with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 I. Nos. 6555-6572)Treaty Series, Vol. 456,
〈https://treaties.un.org/doc/Publication/UNTS/Volume%20456/v456.pdf〉.
United Nations, 1964. “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Registered or Filed and Recorded with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 I. Nos. 7511-7515)Treaty Series, Vol. 520,
〈https://treaties.un.org/doc/Publication/UNTS/Volume%20520/v520.pdf〉.
United Nations,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 1961,”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https://treaties.un.org/pages/ViewDetails.aspx?src=TREATY&mtdsg_no=VI-15&chapter=6&lang=en〉.
United Nations, 1972. “Protocol amending the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 1961,” Treaties,
〈http://www.unodc.org/unodc/en/data-and-analysis/bulletin/bulletin_1972-01-01_3_page002.html#s010〉.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Treaty Series, Vol. 1582,
〈https://treaties.un.org/doc/Publication/MTDSG/Volume%20I/Chapter%20VI/VI-19.en.pdf〉。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1988,”Treaties,
〈http://www.unodc.org/pdf/convention_1988_en.pdf〉。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Mexico,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Drug trafficking,
〈http://www.unodc.org/unodc/en/drug-trafficking/mexico-central-america-and-the-caribbean.html〉。
United Nations Official Document, “39/141 Draft Convention Agains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and Related Activities ,” (A/RES/39/141) Resolutions adopted on the reports of the Third Committee,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39/141&Lang=E&Area=RESOLU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