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簽訂ECFA後的台灣電子產業全球化發展~以台灣聯華電子公司為例
作者:王守正
作者(外文):Shou-Zheng 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台灣電子產業晶圓代工ECFA全球化兩岸關係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the foundrythe ECFAglobalizationcross-strait rel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全球化為現今21世紀的大趨勢,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受到此趨勢之影響十分顯著,同時台海兩岸關係也不免受到全球化趨勢的牽動與台灣政局的更替而和緩許多,兩岸雙邊在政經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與互動亦日益熱絡。
然自一九七零年代起,台灣政府主導並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如今台灣電子產業業已取得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裡的重要關鍵地位,雖然受到後進各國的激烈競爭,但台灣電子產業迄今仍保有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優勢。
正當台灣電子產業在兩岸簽訂ECFA後,順利取得進軍中國大陸的優勢門票。台灣電子產業未來應如何與中國大陸繼續合作,避免與其作價格上的流血競爭。同時積極努力於產業發展的轉型,繼續保持與其他國家在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領先差距,以維持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的關鍵地位,並保有最佳的優勢。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的電子產業未來統合狀況之良窳,將會是雙方在同業合作上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此外,積極經營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取得其重要的各項資源,開拓台灣電子產業的新興商機,台灣政府應積極鼓勵電子產業各個次產業的發展項目,均是台灣電子產業未來在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議題。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oday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impact of this trend is very significant, while cross-strait relations cannot help but be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will affect the replacement of Taiwan's political moderate many of cross-strait a bilatera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ll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arm.
However, since the 1970s, the Taiwan government-led and active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now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has been made a key position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production system, despite fierce competition in backward countries, but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so far retain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chnology R &; D and manufacturing.
While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after Taiwan and China signed ECFA, successfully obtain advantages tickets to enter the Chinese mainland.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should be how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continue to cooperate, to avoid the bloody competition for price. Positive effor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maintain a leading gap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echnology R &; D and manufacturing in order to maintain a key position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production system, and retain the best advantage.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he future integration of virtue or vice of the situation, will be the two sides in the same industry to the success of key.
In addition, the active business of mainland China's consumer market, and obtain the resources to develop the emerg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the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projects of the various industries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There are many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壹、 中文書籍:

文 軍 等譯,汪和建 校對,2001,Robin Cohen &; Paul Kennedy原著,《全球社會學》(Global Sociolog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文科 ,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new window
王政友 譯,2004,菊地正典 原著,《圖解半導體-科技業的黑色
鍊金術》。台北:世茂。
王振寰 ,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台北:巨流
王振寰、章英華主編,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白禮博 著(原名Richard Bernstein),1981,《來自地心》(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about China)。台南:魯南出版社
包德甫 著(原名Fox Butterfield),1981,《苦海餘生》(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台南:魯南出版社
汪 仲 譯,1997,Lowell Bryan &; Diana Farrelly原著,《無疆界
市場》(The Market Unbound)。台北:時報文化
沈中華 ,2002,《貨幣銀行學(二版):全球的觀點》(Money &; Banking: A Global View )。台北:新陸書局
成令方 等譯,2003,Allan G. Johnson原著,《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台北:群學
伍忠賢 ,2006,《透視台積電:打造全球第一晶圓帝國》。台北:
五南
朱博湧 ,2006,《台積電:價值創新坐穩代工龍頭,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台北:天下
林明鋒 譯,2012,青木康洋 原著,《圖說日本戰國武將略傳200》。台北:楓書坊
林義男 編,1991,社會學詞彙。台北:巨流
林義男 譯,1989,Donald light Jr.&; Suzanne Keller 合著,《社會學》(Sociology),上下兩冊。台北:巨流
李英明 ,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文化出版new window
李宜懃 等譯,2000,Philip Evans &; Thomas S.Wurster原著,《位元風暴:新資訊經濟下的企業轉型策略》(Blown to Bits: How the New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s Strategy)。
台北:天下文化
李培元 譯,2000,Leon P. Baradat 原著,《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台北:韋伯文化
邱澎生 等譯,2004,Kenneth Pomeranz 原著,《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台北:巨流
倪世雄 ,2008,《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周雪光 ,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凌志軍、馬立誠合著,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______ ,1999,《呼喊:當今中國的五種聲音》。台北:天下遠見
出版社
高宣揚 ,1998,《當代社會理論(下)》。台北:五南
梁發進 ,1996,《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
徐宗國 譯,1997,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 原著,《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
胡寄窗 主編,高安邦 校訂,《西方經濟思想史》。台北:五南
黃仁宇 ,1993,《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
______ ,2002,《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黃瑞祺 ,2000a,《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new window
______ ,2000b,《曼海姆:從意識形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
台北:巨流
______ ,2001,《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
楊宇光 等譯,2001,Robert Gilpin原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桂冠
楊宇光、楊炯合譯,2004年,Robert Gilpin原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台北:桂冠
楊振富 與潘勛等譯,2005,Thomas L. Friedman原著,《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台北:雅言文化
楊開煌 ,2005,《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
出版社
洪裕翔 譯,2000,Jonathan Rosenoer, Douglas Armstrong, J. Russell Gates 等人原著,《e觸即發:掌握電子商務8大優勢》(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Capturing the Internet Advantage)。台北:天下文化
洪維揚 ,2007,《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 等著,1993,《經濟學~~理論與
實際》。台北:作者自印
張如心、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著,2006,《矽說台灣:台灣半導體產業傳奇》。台北:天下文化
張戍誼、張殿文、盧智芳 等著,2002,《三千億的傳奇:郭台銘的
鴻海帝國》。台北:天下文化
張君玫 譯,2003,Zygmunt Bauman原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台北:群學
張順教 ,2006,《高科技產業經濟分析(二版):半導體、通訊、
平面顯示器、網路經濟學》。台北:雙葉。
張錦源、康蕙芬 合著,1995,《國際貿易實務新論》。台北:三民
張維安 編,2001,《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
陳 杰 ,2009,《日本戰國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陳介玄 ,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
分析》。台北:聯經
─── ,2001,《班底與老板:台灣企業組織能力之發展》。台北:
聯經
陳更生 譯,1999,David R. Kamerschen原著,《貨幣銀行學》(The banks and banking)。台北:五南
陳俐雯 譯,2006,Clyde Prestowitz 原著,《全球經濟新霸主:30億人正在創造經濟強權新勢力》(Three Billion New Capitalists---The Great Shift of Wealth and Power to The East.)。台北:商智文化
陳東升 ,2008,《積體網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台北:群學出版社
陳曉林 譯,1980,Oswald Spengler 原著,《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台北:桂冠
陳錦秀 譯,河合敦 原著,2005,《日本史圖解》。台北:商周
陳慧慈 等譯,2003,John Tomlinson原著,《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台北:韋伯文化
許孝慈 等譯,2004,Robert Gilpin原著,《全球政治經濟:掌握
國際經濟秩序》(Global Political Economy---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台北:桂冠
許樹安 與陰法魯主編,2001,《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蔡伸章 譯,1980,P. A. Sorokin 原著,《現代潮流與現代化》。台北:志文出版社
瞿宛文、安士敦合著,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
賴以玲 主編,2001,《閱讀張忠謀---半導體教父的成功傳奇》。
台北:商周出版社
賴又萁 譯,2012,竹內正浩 原著,《日本戰國名將家譜圖解》。
台北:商周出版社
劉 宇 ,2006,《漢武大帝》。台北:風雲館
劉順仁 ,2005,《財報就是一本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
劉毓玲 譯,1996,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原著,《新政府
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台北:天下文化
錢 穆 ,2006,《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
謝高橋 校訂,曾維宗 譯,1985,Peter Berger、Brigitte Berger、
Hansfried Kellner 等著,《飄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The Homeless Mind--Modernization and Consciousness)。台北:巨流
______ ,1997,《社會學》。台北:巨流
蘇 起 、鄭安國等主編,2003,《「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
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貳、中文期刊與學術論文:

王守正 ,1990a,〈探討台灣職業棒球運動所產生的社會現象〉,
《社會研究》第二期,P73~77。台北:中興大學社會系
______ ,1990b,《外人投資和產業發展的關聯性:以日商投資為例》。
台北:中興大學社會學系
______ ,1998,《探討中國文化的斷續問題~~~以民國四十年代迄今
的我國台灣地區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守正,杜聖聰、2005。〈1949年至2004年國民黨分裂歷史之研究〉。台北:《師大政治論叢》,第五期
王守正,杜聖聰2006。〈政治人物的歷史研究:以1988年至2004的宋楚瑜為例〉。臺北:《師大政治論叢》,第六期
王振寰 ,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P69-112。new window
─── ,2003,〈全球化下後進國家的抉擇:以東亞的發展路徑為例〉。發表於2003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3.11.29。台北:政治大學
─── ,2005a,〈從科技學習到科技創新的不同途徑:南韓,台灣
與中國〉。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5.11.20。台北: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 ,2005b,〈尋找新的結構與制度定位:邁向馬歇爾主義式的
國家?〉。國家與現代性:現代性與台灣政治/經濟轉型
研討會。2005.12.17。台中:東海大學
王振寰、高士欽,2000,〈全球化與在地化:新竹與台中的學習型
區域比較〉。台灣社會學刊24:179-237
王振寰、陳俊銘,2006,〈為什麼台灣半導體和電腦產業的組織發展模式不同?〉。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6.11.25。台中:東海大學
田畠真弓,2000,《台灣IC產業國際間企業的合作模式-以本土企業
與日本企業的合作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 ,2006,〈網絡結構與跨國高科技知識的擴散:台灣積體
電路與面板的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學報20:109-148
─── ,2007,《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跨國技術學習創新網絡機制-
積體電路與液晶顯示器產業的比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朱家伸 ,2000,《台灣購併架構之研究-以「聯電五合一」案為例》。
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莓莓 ,2009,《國共擴大接觸對兩岸關係的衝擊:2004-2006年》。new window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彩滿 ,2005,《代工組織的轉型與超越:寶成集團的世界》。東海new window
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汪金林 ,2005,《全球化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之分析》。台灣師範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亦之 ,2001,《加工出口區外資公司委外加工網絡的制度機制:以
光學產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10,《台灣IC產業技術的追趕到創新:組織間網絡的
分析》。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亦之、熊瑞梅,2005,〈高科技產業組織技術結盟之邏輯與技術發展軌跡:以台灣加工出口區和科學園區半導體及光電產業為例〉。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5.11.19。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林宜文,2000,《高科技產業技術學習進程與策略聯盟學習機制-以
台灣半導體產業製造部門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宗榮,2004,〈制度鑲嵌與企業聯盟網絡的形成:一個貫時性的研究〉。發表於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4.12.04。新竹:清華大學。
李震宇,1998,《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垂直分工與競爭分析》。國立中央
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思宏,2001,《關於全球化論述的知識對話》。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垂正,2007,《台海兩岸和平整合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思華,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動態網絡〉。P65-127,收錄於new window
張苙雲主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
台北:遠流
吳思華、沈榮欽,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收錄於蔡敦浩主編,《管理資本在台灣》,頁57-150。台北:遠流
出版社。
吳思華、陳宗文,2001,〈一個新興產業的知識建構:台灣半導體
產業創世紀1975-1980」,收錄於吳思華主編,《知識資本在
台灣》,P51-121。台北:遠流
官逸人、熊瑞梅、林亦之,2007,〈形塑台灣半導體產業董監事專業化的機制:以2003年為例〉。發表於2007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7.11.2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______,2008,〈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創新機制:以2001、2005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專利的發明人網絡為例〉。發表於2008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07.12.13。台北:中央研究院。
曾復生,2010,《台海新形勢下的國防戰略願景芻議》。台北:淡江
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陳介玄,2005,〈縱橫四海的企業家:從協力生產到全球佈局〉。P23-45,收錄於王振寰、章英華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陳東升,1997,〈高科技產業組織間關係的權力分析:以台灣集體電路產業的設計公司為例〉,《台大社會學刊》第25期,P47-104。new window
______,1999,〈產業組織間關係統理結構的探討: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7期,P293-324。
______,2001a,〈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與技術學習╱創新〉。收錄於《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______,2001b,〈積體電路產業組織網絡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制度
基礎〉,收錄於《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國際競爭力》,
張維安編,台北:聯經。
______,2003,《積體網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台北:
群學。
徐進鈺,1998,《邁向一個學習性的區域?台北─新竹高科技走廊的廠商聚集與技術學習》。師大地裡研究報告29:143-159。new window
───,1999a,〈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與高科技
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5期:75-118。
───,1999b,《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歷程─國家干預、跨國社會網路與高科技發展》。發表於台灣產業技術發展史研究學術研討會,1999.12.28。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01,〈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與技術學習/創新〉。收錄於
《人力資源與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單驥等編,P51-77。new window
桃園: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徐偉傑,1999,《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全球化與在地化條件》。東吳
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張光裕,2004,《互賴理論與台灣的大陸經貿政策之比較研究》,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銘,2005,〈全球化、國家與產業發展:台灣經驗及其反思〉。
發表於2004年台灣與發展理論研討會。2004年5月14日。
台北:台北大學
張晉芬 與傅仰止主編,2007,《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第五期第二次調查計畫研究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
研究所
彭鈺娟,2001,《台灣積體電路產業人際關係網絡之分析》。中央大學
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立文,2002,〈全球化的衝擊下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季刊》,
第3期,P36-55。
───,2007,〈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
第41卷第1期,P113-116。
章毓霞,2000,《台灣積體電路設計公司與晶圓代工廠的組織網絡
關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美玲,2004,〈全球產業的鑲嵌與群聚:台灣液晶顯示器(TFT-LCD)
產業的建立與發展〉,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發表文章。
新竹:清華大學。
熊瑞梅、林亦之、陳美智、呂靜瑜,2002,〈知識經濟、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源制度的轉型:加工出口區和科學園區的比較〉。發表於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2002.05.30。新竹:清華
大學。
熊瑞梅、翁裕峰、林亦之、陳美智,2003,〈全球化、標竿學習、和組織創新:加工出口區和科學園區的比較〉。發表於2003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2003.02.28。新竹:清華大學。
謝曉芬,2001年,《全球化衝擊-政治、經濟與文化面探討》。嘉義: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芬,1997,《全球化與在地化─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全球商品鏈
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陸霖,2004,〈「全球在地化」的控制與學習:由跨界產業場域觀點
再訪台灣產業經驗〉,發表於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台灣
發展研究中心與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合辦之台灣與發展理論研
討會。台北:台北大學。


參、相關中文資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司法院 大法官書記處編,2008,〈守護憲法60年〉,台北。
行政院 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
台北。
苦勞網 《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2010。
政治大學 《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73期 2006.01.27發行。
天下雜誌,1999,《精悍迅捷曹興誠─聯電的霸業傳奇》。台北:天下。
商業周刊,第939期,2005.11.21,P146-150。
財訊月刊,第303期,2007.06.11,P42-44。
王仕琦,2006,〈堆高技術門檻,要讓對手累死:蔣尚義九年內將
台積電研發實力從二軍拉到一軍〉。P50-52。商業周刊第972
期。2006.7.10。
王玫文,2007a,〈老二離老大越來越遠:聯電問題出在哪?〉。台北:財訊第309期。2007.12.01。P162-163。
───,2007b,〈中國半導體會威脅到台灣嗎?〉。台北:財訊第309期,2007.12.01。P178-179。
朱書霆、張峻德,2005,〈聯電疑案/商業間諜? 曹興誠:中芯前
員工陳澄佑臥底〉。今日新聞網,2005.02.18。
李柏毅,2000,〈架構篇─台積電以虛擬晶圓廠概念打造運籌體系,
成功關鍵在客戶的高倚重度與預測正確性〉。電子時報
2000.12.02。
李柏毅、郭家蓉,2000,〈歷史篇─為行電子商務、進行B2B整合
規劃,台積電全力朝虛擬晶圓廠目標邁進〉。電子時報
2000.12.02。
李培昕,2006,〈曹興誠擘畫出聯家軍的新勢力〉。台北:理財周刊
第300期。2006.05.26。
巫木誠,2001,〈邁向世界第一的晶圓專製業〉。P170-192,收錄於《
活力:台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台北:
時報文化。
陳慈暉,1998a〈全球品牌行銷時代的啟思〉,《能力雜誌》,3月份,
P16-19
______,1998b,〈整合成全方為商業策略的BTO才有威力 - 專訪DELL
亞太總裁 Philip E. Kelly〉,《能力雜誌》,5月份,P24-27。
黃崇仁,1998,〈從策略與效率談上下游整合之近程與長期規劃〉,
電子時報,1998.08.31。
黃朝義,2000,《韓國TFT-LCD產業分析》。PIDA產業資訊網。
黃慶昇,1998,〈宏碁鮮活思維下的組織變革〉,《能力雜誌》,6月份,
P48-51。
廖志德,1998,〈宏碁建立屬於消費者的Acer〉,《能力雜誌》,3月份,
P32-35。
周芬伶,〈海上瓷路〉,中國時報,2006.4.13,E7版。
楊伶雯,2009,「鮭魚返鄉騙人的? 魏應州:我是生意人、那裡賺
錢往那去」。今日新聞網2009.12.15。
聚富文化,2005,產業情報:半導體關聯圖暨廠商名錄。台北:聚富文化。
─── ,2006a,產業情報:電子業產業鏈名錄。台北:聚富文化。
─── ,2006b,產業情報:電子業排行總覽。台北:聚富文化。
─── ,2006c,產業資訊:半導體產業名錄。台北:聚富文化。
齊 生 等編著,1998,《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戰史》等五冊。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國防部 編著,《2010年中共攻台兵力研析:敵情研究報告》。台北


肆、英文部份:

Appleyard, Melissa ,1996. “How Does Knowledge Flow? Interfirm
Patterns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37-154.

Arita, Tomokazu and MacCann, Philips ,2002. “The Spatial and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Japanese and US Multinational
Semiconductor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121-139.

Biggard, Woolsey Nicole. ,1991. “Explaining Asian Economic
Organization: Toward a Weberi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eory
and Society, Vol. 20, No.2, 199-232.

Boisot, M. ,1983. “Convergence Revisited: The Codifica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a British and a Japanese Fi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159-190.

Brass, Daniel and Burkhardt, Marlene. ,1992. “Centrality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s” Pp191-215, in Nohria, Nitin and Eccles, Robert
(ed.),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urkhardt, Marlene and Brass, Daniel. ,1990. “Changing Patterns or
Patterns of Change: The Effect of a Change in Technology o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we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04-127.

Celestino, L. ,1999. “International trade logistics software solutions”,
World Trade, Vol. 12, Iss. 5, Pp.60-62

Chiffoleau, Y. 2005. “Learning about Innovation through Network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Viticulture” Technovation,
25:193-204. 

Christopher, M. ,1998.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Cohen, Stephan S. and Fields Gary ,2000. “Social Capital and Capital
Gains: 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Silicon Valley”
Pp.190-217. in Understanding Silicon Valley: The Anatomy of an
Entrepreneurial Region, edited by Martin Kenn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 Wesley M. and Levinthal, Daniel A. ,1990. “Absorptive Capabil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128-152.

Coleman, Jame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1.

Collins , Tony ,1999. “Striking it big together”, Supply Management; Vol. 4, Iss.18, Pp.28-30

Cox ,W. Robert,1981.“Social Forces,States and World Orders :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illennium, Vol. 10, No. 2, Pp. 126-155 and Pp217—237. (Also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Dalton , G. ,1999. “Globalization- Global Gravity” , InformationWeek,
Jan. 18, Pp.38-48

Dell, Michael ,1999. “Direct from Dell: strategies that revolutionized an
industry. Profile Books; New Ed edition

Dornier, P. &; Ernst, P. ,1998. “ Global Operation and Logistics” Pp11-36,
Prentice Hall

Edquist, Charles and Johnson, Bjorn ,1997.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n Systems of Innovation” Pp41-60, in Charles
Edquist (ed.),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Pinter: London.

Foray, Dominique. ,1997.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centives, Norms, and Institutions.” Pp64-85, in
Charles Edquist (ed.),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Pinter: London.

Gerlach, Michael L. and Lincoln, James R. ,1992. “The Organization of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Pp.491-520, i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edited by
Nitin Nohria and Robert G. Eccl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ilpin, Robert ,1981.“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Pp.74-10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p.24-2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rpham, Edward J. and Alan Stone ,198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policy” Pp.3-28 Sage Publications.

Hamilton, Gary G. and Biggart Woolsey Nicole ,1988.
“Market, Culture, and Author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Far Eas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52-S94.

Hargadon, Andrew and Sutton Robert, 1996. “Technology Brokering and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Fir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716-749.

Held, David ,1991. “Political Theory Today ” Pp19-3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1995.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 Pp12-8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2004. “A Globalizing World?: Culture, Economics, Politics:
Cultur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Understanding Social Change” (2rd Edition), New
York: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Jenson, R. and Johnson I. ,1999. “Th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as a Strategic Solution”, Information Strategy, Pp. 28-33

Kale, P., H. Singh, H. Perlmutter., 2000.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17-137.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2001,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Marcos, B.; Scott, D.; Vince, C. 1998, “The glob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 16, Iss. 2, pp.132-141.

Mathews, John A., 1995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The Case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Taipei: 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Mclean, Scott ,1999. “Finding strategies advantage through SCM”; PPI; Vol. 41, Iss.10, Pp.28-31.

Melin, L., 1992.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strategy proc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99-118.

Perry, Martin. ,2000. “Network Intermediari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14:72-80.

Portes, Alejandro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40.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2001,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Richardson, L. ,1999. “Global risks factor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Vol. 40, Iss6, Pp.48-54

Sheridan, H. J. ,1999. “Managing the chain”, Industry Week, Vol. 248,
Iss. 16, Sept. 6; Pp.50-55

Smith, Keith. ,1997.“Economic Infrastructure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Pp86-106, in Charles Edquist (ed.),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Pinter: London.

Stark, David, 1999. “Heterarchy: Distributing Authority and Organizing Diversity.” Pp. 153-180, in The Biology of Business, edited by John Henry Clippinger III.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rk, David and Balazs Vedres, 2006. “Social Times of Network Spaces: Network Sequenc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Hunga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1: 1367-1411.

Stein , T. ,1998. “Extending ERP”, InformationWeek , June 15 , Pp75-80

Walker, Gordon, Bruce Kogut, and Weijian Shan. ,1997. “Social Capital,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 ”Organization Science8(2):109-125.

Wilkin, S. ,2000. “Why political risk is important to you”, World Trade,
Vol. 13, Iss. 3, Pp.40-4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