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日參與世界博覽會事業比較研究:兼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
作者:林劍秋
作者(外文):Lin, Chien-Chiu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彭立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世界博覽會賽會同光中興明治維新現代化World ExposCommodity ContestsTongzhi and Guangxu RestorationMeiji RestorationModer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中國與日本早在1866年就接到法國邀請參加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日本幕府組團參展,而中國的滿清政府以「曉諭商民參加」搪塞,並未組團,到了1873年方由海關洋員組團參加奧國舉辦的「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另日本明治政府於1877~1907年間共舉辦六次「內國勸業博覽會」,而中國卻遠落後30多年於1910年方首度舉辦等同規格的「南洋勸業會」,是什麼因素造成彼此間博覽會發展的延誤落差?有鑒於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且深度尚淺,另有鑒於中日兩國現代化也有類似延誤落差的研究,大多限於某些狹小範圍的努力,可惜少了整體的解釋,我們需要一個關於中國現代化的綜合觀點,以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本論文以中日兩國參與世博會事業進行案例研究(Case Study),並兼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方法上以歷程分析法(Process Analysis),除了要分析影響博覽會事業成敗的關鍵活動成員(Player),在接觸意會、參展學習及引進實做過程中的認知、能力與經驗之外,還要掌握關鍵活動成員和博覽會引進過程是被鑲崁在社會脈絡(context),一些地理、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等脈絡因素不容忽視。企求能從綜合的觀點進行歷程分析,釐清兩國博覽會事業落差,進而以此綜合觀點討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日初、杜詢誠(1983) <十九世紀中日資本主義現代化成敗原因淺析>,《歷史研究》,第1期,pp.37-53。
丁長清主編(2010a)《中國與世博會三部曲①解說世博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b)《中國與世博會三部曲②參與世博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c)《中國與世博會三部曲③舉辦世博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丁錫鏞(2006a) 《1851至2005年世界博覽會全紀錄(上冊)》,臺北市:嵐德智庫。
────(2006b) 《1851至2005年世界博覽會全紀錄(中冊)》,臺北市:嵐德智庫。
────(2006c) 《1851至2005年世界博覽會全紀錄(下冊)》,臺北市:嵐德智庫。
丁 麗(2010) 《清末經濟新政與國內商品賽會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上海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2007) 《走近世博會:迎接百年難逢的大機遇》,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2010)《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上海市:文匯出版社。
上海世博雜誌編輯部(2008a)《走進世博會:世博歷史150年》,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2008b)《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概覽》,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2009) 《世界文明的盛會 : 走進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圖書館(2002) 《中國與世博:歷史記錄(1851-1940)》,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于桂芬(2003) 《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硏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央月刊(1970) <大阪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中央月刊》,第2卷,第6期,pp.37-40。
中華民國參加1974年世界博覽會執行小組(1975) 《中華民國參加1974年史波肯世界博覽會工作報告》,中華民國參加1974年世界博覽會工作指導委員會。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5) 《我國參加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執行總報告》,臺北市:經濟部委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編印。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2000),《二十四史: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7)《清宮萬國博覽會檔案》,北京市 : 廣陵書社。
尹淑梅、屈春海(2006) <清政府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後的政策調整>,《歷史檔案》,第3期,pp.91-96。
尤建新、丁潔民、陳迅等著(2006) 《合作與協調 : 上海世博會管理問題硏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王水卿(2007) 《民國時期中國與世博會關系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正華(2003) <呈現「中國」:晚清參與 1904 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pp.421-475。new window
王玉慧(2012) 《晚清政府博覽會管理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王春雷(2008) 《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眾參與研究》,同濟大學城市管理與建設工程管理博士論文。
王曉秋(2012) 《東亞歷史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三次集體出洋之比較:晚清官員走向世界的軌跡>,《學術月刊》,第6期, pp.140-145。
────(1998) <戊戌維新與明治維新之比較>,《文史知識》,第6期, pp.40-46。
王桂巖(2008) <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其在航海史上的偉大貢獻>,載於「大華技術學院選修課程:跟著鄭和下西洋」的論文一覽,http://zhenghe.tust.edu.tw/consult.htm。new window
王傳瑞(1999) <清末南洋勸業會的產生及影響>,《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 卷第1 期, pp.46-54。
王 銘(1997) <殖產興業與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pp.85-88
王 翔(1989) <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里程碑:1910年南洋勸業會述論>,《江海學刊》,第3期。
王 翔、黃錫明(1993) <民國博覽會縱覽>,《民國春秋》,第2期。
王 韜(2008) 《漫遊隨錄》,載於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6冊,長沙市 : 岳麓書社, pp.37-156。
────(1982) 《漫遊隨錄:扶桑遊記》,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
古偉瀛(1986) <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側面>,《思與言》,第3 期,pp.249-266。new window
史成虎、張曉紅(2012) <清末新政失敗原因新解:以路徑依賴為視角>,《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pp.1-7。
田瑞良、游志青(2004) <打造花田城市:從2004臺灣花卉博覽會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161-170。new window
田毅鵬(2011)《知識·思想·權力:中日現代“世界秩序觀”形成之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中日現代化起點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pp.126-133。
────(2001a) <中日現代化比較研究一百年>,《世界歷史》,第3 期,pp.102-110。
────(2001b) <中日早期現代化的比較>,《人民網》,2001年2月2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4/20010220/399994.html
────(1996) <中日近代世界觀的形成與兩國早期近代化的成敗>,《日本研究》,第1期,pp.45-50。
────(1994) <略論鎖國閉關時代中日認識西方的情報系統>,《日本研究》,第2期,pp.50-54。
────(1993) <近代中日兩國出使西洋的比較研究>,《歷史教學》,第4期,pp.14-18。
石川豪(2005) 《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 : 以四個博覽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硏究所。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中囯早期博覽會資料彙編第一冊》,北京市:全囯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90)《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市 : 光復書局。
外交部(1968) <參加蒙特婁國際展覽第一次籌備會議紀錄,1968/02/08>,《外交部檔案典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pp.1-7。
行政院經建會(2003) 《「2008台灣博覽會條例」特別法草案期末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經建會委託遠東聯合法律事務所編印。
朱 英(2000) <清末武漢勸業獎進會述略>,《歷史研究》,第4期,pp.186-189。
────(1996) 《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 <端方與南洋勸業會>,《史學月刊》,第1期,pp.68-70。
艾險峰(2011) 《博覽會與武漢城市社會互動發展研究(1909-2010)》,華中師範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博士論文。
李少軍(2001)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載於《近代史研究》,第4期,pp.261-299。
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等編著(1985)《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永熾(1997) 《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三刷。
李兆祥(2008) 《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佳峯、莊文儀(2015) 《赴義大利參觀2015米蘭世博及拜會食品安全研究管理相關單位機構》,經濟部工業局出國報告。
李政亮(2006) <帝國、殖民與展示:以1903年日本勸業博覽會「學術人類館事件」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pp.31-46。new window
李清景、陳國華(2010)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之探討>,2010設計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pp.219-228。
李瑞麟(1996)《突破研究與寫作的困境》,台北市: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李愛麗(2004) <赫德與博覽會>,載於中國海關學會編《赫德與舊中國海關論文選》,北京市:中國海關出版社,pp.214-225。
李建鋼(2010) <中日閉關鎖國政策異同論析>,《理論導刊》,第3期,pp.111-112,107。
李 丹(2010)<1902年河內博覽會述略>載於馬敏主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pp.147-165。
李 圭(2008) 《環遊地球新錄》,載於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6冊,長沙市 : 嶽麓書社, pp.187-354。
────(1997)《環遊地球新録》(電子書),載於劉俊文總篆,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研製開發,《中國基本古籍庫》,伺服器:140.112.114.78,北京 : 黃山書社。
李 軍(2015) <中國早期博物館知識的傳播:以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中文報刊為例>,載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編《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第2期,pp.5-21。
李 嘉(1970) <大阪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建館功臣>,《中央月刊》,第2卷,第6期,pp.41-44。
希吾譯(1974) <一九七四年世界博覽會>,《拾穗》,第291期,pp.60-61。
汪岳波(2000) <晚清政府參加國際博覽會述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友誼,pp.1196-1205。
汪 榮(2006) <論晚清新政中的經濟政策及其法制措施>,《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pp.74-80。
汪榮祖(2000)《走向世界的挫折 : 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湖南長沙市 : 嶽麓書社,第1版。
────(1993)《走向世界的挫折 : 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台北市 : 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
沈 原(2006) <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記晚清政府派員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 《歷史檔案》,第4期,pp.72-76。
沈惠芬(2002) 《晚清海關與國際博覽會》,中國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沈祖煒(1983) <清末商部、農工商部活動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pp.100-110。
村山宏(2015) <中國和日本國力何時出現逆轉>,載於《日經中文網》,2015/11/09,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special1/
16786-20151109.html?start=1
邢建榕(2010) <參加美國圣路易斯博覽會的溥倫貝子>,《世紀》,第6期,pp.36-37。
吳海勇(2010) <中國人參與世博會的百年記憶與史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pp.13-18。
吳志強主編(2009)《上海世博會可持續規劃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吳信訓主編(2011) 《“後世博”與上海發展》,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0) 《上海世博與上海發展》,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吳 偉(2012) 《中國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之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吳 靖(2012) 《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建中(2010) 《世博啟示錄》,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8) 《世博會主題演繹》,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吳建民、施燕華合著(2009) 《我與世博有緣》,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呂紹理(2008) <臺灣史上第一場「小人國」博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第7期,pp.125-156。new window
────(2005)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3) <展示殖民地:日本博覽會中臺灣的實像與鏡像>,《2003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2002) <展示臺灣:一九○三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pp.103-144。
呂瑋宗(2002) <世博會總規劃師稱奧運世博是中國經濟「雙響炮」>,《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8-10/30/content_16688982.htm。
呂建昌(2013) 《上海世博會與未來上海發展》,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宋茂萃(2005) 《晚清海關與世博會》,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
────(2004) <近代中國海關與維也納世界博覽會>,《桂海論叢》,pp.133-134
宋楚瑜(1983)《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市:三民書局。
宋媛媛、姚繼中(2014) <幕府末期儒學思想助推西洋文明攝入小考:以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橋本左內為中心>,《外國語文( 雙月刊)》,第30卷,第6期,pp.41-45。
何芳川(1988) <近代東方的沉淪和日本的崛起:世紀日、中成敗的比較>,《世界歷史》,第3期,pp.23-32。
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2010)《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周秀琴(2010) 《世博會與博物館:演繹與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
周秀琴,李近明編著(2009) 《文明的輝煌︰走進世界博覽會歷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周芳美(2011)<1926年費城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發表於2011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議,台北:陽明大學,pp.3-4。
────(2010)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藝術學研究》,第6期,pp.161-230。
────(2009) <1915年中華民國和日本參展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美術宮之初論>,載於林文淇、吳方正主編《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pp.95-124。
周裔蓁(2012) 《世界博覽會國家形象館之服務設計探索:以2014年米蘭世界博覽會台灣館服務創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漢民(2011) 《十年世博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居蜜主編(2010) 《1904美國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中國參展圖錄》,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普森、謝輝(2004) <政府政策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的興衰>,《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pp.4-10。
金觀濤、劉青峯(1987)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市:天山出版社。
金耀基(1990)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 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1987) 《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84)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林 芳(2009) 《中國近代博覽會之第一人︰陳琪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士鈞(2006) 《1931年萬國殖民博覽會:一種對殖民地的有限想像,以印度支那館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文通(2003) 《日據時代始政30週年記念博覽會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
林芳、謝輝(2005) <論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衰落的原因>,《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3期,pp.63-66。
林品章(2003) 《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品章、蘇文(2000)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展覽會場與設施>,《設計學報》,第5卷,第1期,pp.19-32。new window
────(1999)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展出背景、規模與宣傳>,《設計學報》,第4卷,第2期,pp.73-87。
林海曦(2015) <淺析陳琪的博覽會文化觀>,《社會科學戰線》,第8期,pp.256-259。
林孟臻、李欣岱、游文瑜、汪世潔、林茂榮(2013) <國際臺北花卉博覽會展場空氣中微生物菌種與濃度分布>,《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2卷,第5期。
林碧郁(2007) 《台灣舉辦博覽會參觀旅客對經濟效益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林劍秋(2005) <台灣博覽會與地區發展>,發表於台南縣政府主辦「總體發展願景研討會」,民國94年2月25日。
────(1997a) <韓國世界大田博覽會籌備組織運作出國訪談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1997b) <他國舉辦世界博覽會之推動經驗出國訪談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1997c) <訪談日本博覽會與Events產業相關單位出國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1993a) <西班牙萬國博覽會會後設施運用效益考察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1993b) <韓國大田科技博覽會心得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季鳳文(2002) <奕訢洋務思想淺論>,《安徽史學》,第4期,pp.25-27。
邱一川(2012) 《世界博覽會主辦國的法制創造︰遵循國際規則的機制與實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世界博覽會主辦國法律制度與國際規則的協同關系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博士論文。
────(2006) 《世界博覽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邱靖鈜(2012) <咎責迴避的策略應用:以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30卷,第3期。new window
東方申報(2010) 《世博看榜︰150年世博會精彩鉤沉》,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金普森、謝輝(2004) <政府政策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的興衰>,《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pp.4-10。
金鐘范(2003) <韓國大田世博會舉辦效益評價與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第25卷第5期,pp.44-48。
青山治世(2010) <晚清郭嵩燾與上海博覽會計劃>,《百年潮》,第11期,pp.72-76。
武堉幹(1929) <近代博覽會事業與中國>,載於《東方雜誌》,第26卷,第10 期,轉引自商務印書館民國期刊總輯全文數據庫(http://cpem.cp.com.cn/ Detail/ 9wxOAy4MXoI=)
芝原拓自(1986) <論中日兩國的近代化:十九世紀後半期的對比分析>,《日本研究》,第3期,pp.50-70。
胡家瑜(2005) <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2期,台灣大學人類學系,pp.3-39。
胡雪芳(2006) 《世界博覽會及會場後續利用評估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以萍(2012) 《論世博會展示設計的多維表達》,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胡志剛(2002) <世博會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期盼2010世博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02/07/content_272022.htm。
胡 斌(2010a) 《世博與國家形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b) 《何以代表中國:中國在世博會上的展示與國家形象的呈現》,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
俞 力主編(2009) 《歷史的回眸︰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故事(1851-2008)》,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俞 力(2008) 《水的故事︰西班牙2008年薩拉戈薩世界博覽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郁鴻勝(2010) 《立意上海世博會的歷史回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洪振強、艾險峰(2009) <論晚清社會對博覽會的觀念認知>,《學術研究》,第2期,pp.101-108。
洪正強(2003) 《1928年中華國貨展覽會研究》,中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相瑞花(1999) <試析近代中國的戰爭賠款>,《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pp.76-82。
姚傳德(1995) <李鴻章與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比較>,《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pp.199-206。
徐 波(2010) 《上海世博會人類跨文化對話》,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唐子來、趙渺希(2004) <世界博覽會的經典案例研究之三: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城市規劃彙刊》,第3期,pp.39-42。
馬克斌主編(2007) 《會展典型案例精析》,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馬 敏(2010a) 《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b) <世博會與近代東亞的參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3期,pp.77-87。
────(2010c) <張之洞與晚清湖北的商品賽會>,《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pp.78-81。
────(2004) <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與科技、文化傳播>,《歷史研究》,第2期,pp.98-117。
────(2001) <張謇與近代博覽事業>,《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pp.14-21。
────(1997) <有關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幾點思考>,《天津社會科學》,第9期,pp.95-104。
────(1996) <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士商」:張謇與澀澤榮一之比較觀>,《近代史研究》,第9期,pp.120-139。
────(1988) <中國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賽會活動述評>,《近代史研究》,第1期,pp.115-132。
────(1985) <清末第一次南洋勸業會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pp.73-78。
馬敏、彭南生主編(2009) 《中國近現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敏、艾險峰 <張謇與20世紀初年的博覽會:一個跨文化互動的歷史觀察>,http://www.princeton.edu/~collcutt/doc/MaMin_Chinese.pdf,pp.1-3。
殷允芃編(1985)《太平洋世紀的主人》,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殷海光(1990) <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載於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 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郭定平(2009)《世博會與國際大都市的發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郭廷以(1980) <中國近代化的延誤>,載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臺北市 : 聯經出版公司,pp.63-84。
郭嵩燾(2008) 《倫敦與巴黎日記》,鐘叔河、楊堅整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郭 慧(2006a) <光緒三十二年中國參加意大利米蘭賽會史料(上)>,《歷史檔案》,2006年第1期,pp.37-44。
────(2006b) <光緒三十二年中國參加意大利米蘭賽會史料(中)>,《歷史檔案》,2006年第2期,臺北市 : 聯經出版公司,pp.17-21。
────(2006c) <清末米蘭博覽會給中國商民的啟示>,《歷史檔案》,2006年第2期,pp.126-127。
────(2006d) <光緒三十二年中國參加意大利米蘭賽會史料(下)>,《歷史檔案》,2006年第4期,pp.11-18。
倪 堯(2013) 《城市重大事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效應及機理研究》,浙江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博士論文。
美國國務院(2006) <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1900 - 2001)>,《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6年4月號。
晏 翔(2012) 《中國參加1933-1934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的若干問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孫占元(2000) <中國近代化問題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第4期,pp.154-162。
孫建國、村上直樹、陳文舉(2013) 《中日工業化進程比較》,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
孫瑜鑫(2013) <從“朝貢體系”到“條約體系”看近代中國外交的轉型>,《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56期,pp.152-155。
孫耀中(2007) 《近代成都勸業會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
────(2005) <從花會到勸業會:成都廟會文化的歷史沿革>,《文史雜誌》,117期,2005年第3期,pp.16-19。
莫建清(1998) <談如何旁徵博引、小題大作從事語言學研究論文之寫作>,《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期。
曹俊漢(1978) 《研究報告寫作手冊》,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陳占彪編(2010)《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北京 : 商務印書館。
陳正茂(2009)《各擅風騷:民國人和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陳其澎(2011) <論展示在博覽會與博物館的角色>,《建築學報》,第10卷,pp. 47-71。new window
────(2005) <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殖民意涵>,《設計學研究》,第8卷,第2期,pp.81-97。
陳君聰(1999) 《現代化先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信康主編(2006)《上海世博經濟研究專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陳郁婷、張靜文、洪念慈(2012) <國際臺北花卉博覽會展場空氣中微生物菌種與濃度分布>,《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1卷,第3期。new window
陳惠美、劉喜臨(2013) <大型活動之城市意象塑造與城市行銷:遊客對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知覺效益之研究>,《造園景觀學報》,第19卷,第2期。new window
陳瑋芬(2008) <西學啟蒙:由中村敬宇和嚴復的翻譯事業觀其會通東西的實踐>,《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pp.61-111。new window
────(2007) <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pp.223-265。
陳景彥(2006) <西風東漸與中日知識份子的回應>,《歷史研究》,第3期,pp.150-166。
陳燮君主編(2012)《世博詞庫》,上海市 : 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元隆(2006) <文牘李圭與費城博覽會>,《秘書》,pp.24-25。
張世朋(2005) 《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張世賢、馬莉(2004) <奧運經濟與世博經濟之比較研究>,《社會科學》,5期,pp.19-24。
張朋園(2002) 《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市 : 百花洲文藝。
張郁琪(2013) 《女性的展示與被展示:以1876、1893、1915年美國世界博覽會婦女館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海林(2007) 《端方與清末新政》,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張煜權、藍怡慧 、林佩怡、林佩君、林立凡(2013) <以遊客滿意度探討舉辦大型節慶活動之關鍵要素:以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醒吾學報》,第47期。new window
張學勤(2010) <中國提出舉辦世博時間早於鄭觀應盛世危言>, 2010年6月11日《浙江日報》,載於華夏經緯網(http://hk.huaxia.com/zhwh/sslh/)
張 卉(2012) 《澀澤榮一和張謇博覽活動的比較研究》,華中師大碩士論文。
張偉、黃薇(2010) <世博舞臺上的中國鏡像>,《檔案春秋》,pp.13-15。
張暢、劉悅(2012) 《李鴻章的洋顧問:德璀琳與漢納根》,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 敏(2012) 《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的歷史考察》,遼寧大學碩士論文。
梁雅惠(2010) <日治時期博覽會中「臺灣喫茶店」之研究>,《史匯》,第14期,pp.111-134。new window
梁碧瑩(2004)《龍與鷹:中美交往的歷史考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8) <民初我國實業界赴美的一次經濟活動--中國與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近代史研究》,第1期,pp.81-99。
崔 寧(2008)《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間再構:以上海世博會為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惟 儀(1970) <一九七四年世界博覽會>,《中央月刊》,第2卷,第6期,pp.41-44。
莊永明(1996)《台灣鳥瞰圖 : 一九三〇台灣地誌繪集》,臺北市:遠流。
黃琪惠(2006)<再現與改造歷史:1935年博覽會中的「臺灣歷史畫」>,《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0期,pp.109-149+151-173+178。new window
黃鶴群(2010) <張謇是中國近代世博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市場》,第26期,頁148-149。
黃馨瑩(2011)《日治初期水產政策的推動:水產博覽會對臺灣水產業的影響(1895-1910)》,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許峰源(2009) <晚清中國參與1906年米蘭博覽會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第23期,頁161-188。new window
────(2008a) <晚清博覽會的變遷(1905-1911):主導權的移轉與參展制度的建立>,載於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頁357-372。
────(2008b) <日本大阪內國勸業會與清末中國博覽會的興起>,載於《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上冊,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頁136-151。
────(2007) <清季那桐赴日考察與新政的開展>,《成大歷史學報》,第32期,頁139-158。
────(2005) <從1905年黎業斯博覽會考察中國海關權力的轉移>,《近代中國》,第163期,頁132-157。
許海娜(2013) 《1901-1928年間天津展覽會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陶德民、朱蔭貴、馬學新、木村昌人合編(2012) 《世博會與東亞的參與》,上海人民出版社。
屠坤華(2012)《萬國博覽會遊記》,臺北市:知識產權出版社。
鹿野政直(1987) 卞崇從道譯《福澤諭吉》,北京市:三聯書店。
傅雲龍(2005) 《傅雲龍日記》,杭州:浙江古籍。
華力進(1980)《政治學》,台北市:經世書局。
馮瓊瑩(2005) 《展示「統治時間」:日據時代「始政週年記念博覽會」的治理技術》,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子芳(2009) 《應用服務科學於會展產業之系統化服務創新:以世界博覽會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曾碧淵(2007) <未來國家發展計畫與就業市場趨勢>,http://www.mdu.edu.tw/ ~dba/chinese/14/retailing/14_03/961121.ppt 96/11/21。
焦貴平、曾原編著(2008) 《收藏世博會》,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喬兆紅(2011a) <世界博覽會與世界歷史整體發展>,《社會科學》,第4期,pp.158-167。
────(2011b) <智力之交易:近代日本與世界博覽會:以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為中心>,《廣東社會科學》,第3期,pp.151-159。
────(2010a) <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的局限性>,《上海經濟研究》,第3期,pp.110-120。
────(2010a) <上海商會與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史林》,第2期,pp.15-23。
────(2010b) <史上世博:觀念碰撞與文明演進的舞台>,《北京日報》,2010年04月26日。
────(2009a) 《百年演繹︰中國博覽會事業的嬗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b) <中國與世界博覽會:西學東漸與中學西漸>,《學術月刊》,41卷,11月號,pp.147-154。
────(2009c) <上海世博會與中國的發展:從中國瞭解及參與世博會的歷史談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pp.26-31。
────(2009d) <強國世博與世博強國>,《上海經濟研究》,第10期,pp.111-120。
────(2008a) 《一切始於世博會︰博覽效應與社會發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8b) <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的政府行為>,《社會科學》,第2期,pp.154-162。
────(2008c) <世博讓主辦國經濟出現奇蹟>,《檢察風雲》,第23期,pp.8-10。
────(2008d) <開一時之風氣策異日之富強:論1910年南洋勸業會>,《歷史教學》,2008 年第18 期,pp.11-17。
────(2007a) <天津與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歷史教學問題》,第1期,pp.53-58。
────(2007b) <世界博覽會:從帝國角逐到和平友愛之競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pp.30-36。
────(2005) <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的發生與發展>,《上海經濟研究》,第8期,pp.89-96。
────(2003) <論1909年的武漢勸業獎進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3期,2003年第4期,pp.55-58。
────(2000) 《商品賽會與湖北早期現代化:以武漢勸業獎進會為中心》,中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彭澤益(1983) 《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市:人民社出版。
彭慧媛(2005)《日治前期「殖民臺灣」的再現與擴張:以「臺灣勸業共進會」(1916)為中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佳惠(2004)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臺北市:遠流。
────(2001) 《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
載 澤(2008),《考察政治日記》,載於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4冊,長沙市 : 嶽麓書社,pp.561-686。
楊彥華、冷啟迪、陳恒才(2010) <追夢:香山人與百年世博>,《新民晚報》,2010年1月21日。
楊瑞松(2010) <近代中國國族意識中的「野蠻情結」:以1903年日本大阪人類館事件為核心的探討>,《新史學》,21卷,第2期,pp.107-163。new window
楊智友(2010) <赫德之賽會:晚清中國海關與世界博覽會>,《傳記文學》,96卷,第5期,pp.22-29。
楊潔勉(2011) 《中國世博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
董增剛(2000) <晚清赴美賽會述略>,《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pp.97-103。
葉嘉楠、邊魯興(2013) <政策與行銷成效評估之研究:以2010臺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中華行政學報》,第12期。new window
靳叢林、陳泓、張福貴譯(1990)《外來文化攝取史論 : 近代西方文化攝取思想史的考察》,長春市:吉林敎育出版社。
經濟部(2004a) 《2008台灣博覽會可行性研究》,臺北市:經濟部。
────(2004b) 《2008台灣博覽會綜合規劃》,臺北市:經濟部。
────(1998) 《行政院指示本部籌備博覽會案:資訊科技博覽會計畫書草案》,臺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科技顧問室(1992a) 《我國於西元2000年之前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之財務可行性評估》,臺北市:經濟部委託台灣嵐德科技顧問公司編印。
────(1992b) 《我國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之可行性評估》,臺北市:經濟部委託台灣嵐德科技顧問公司編印。
────(1991) 《西元2000年我國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之可行性評估》,臺北市:經濟部委託台灣嵐德科技顧問公司編印。
經濟部技術處(1996) 《我國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可行性分析報告》,臺北市:經濟部。
資策會(2001) 《國際資訊展成果彙編總覽》,臺北市:經濟部委託資訊工業策進會編印。
────(1995) 《我國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規劃設計報告書》,臺北市:經濟部委託資訊工業策進會編印。
廖文碩(2011) <寓教於覽:戰後臺灣展覽活動與「臺灣省博覽會」(1945~1948)>,《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pp.181-222。new window
端方、陳啟泰(1909) <兩江總督端江蘇巡撫陳會奏創辦南洋第一次勸業會摺>,《東方雜誌》,第6卷,第4期,轉引自商務印書館民國期刊總輯全文數據庫(http://cpem.cp.com.cn/Detail/FkdyNzaJlcY=)。
関根仁(2010) <澀澤榮一見到的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與歐洲近代經濟社會>,載於馬敏主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pp.71-87。
潘家德、劉開清(1999) <簡論近代中國對外賠款及其影響>,《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pp. 19 -22。
趙致真(2010) 《造物記:世博會的科學傳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祐志(1997) <躍上國際舞臺: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1866-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 期,pp. 287 -344。new window
趙德宇(1995) <從林則徐和渡邊華山看近代轉折點上的中日西洋學>,《日本研究》,第6期,pp.39-45。
鄧昌國(1974) <特稿:史波肯世界博覽會開幕與中華民國館>,《中央月刊》,第6卷,第8期,pp.153-156。
鄭時齡、陳易(2009) 《世博與建築》,臺北市:佳赫文化行銷公司。
────(2006) 《世博會規劃設計研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鄭建華(1999) 《臺灣日治時期博覽會活動設計及其視覺傳達表現之研究》,臺北:臺灣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起東(1988) <清末「振興工商」研究>,《近代史研究》,第3期,pp.30-48。
鄭觀應(1998) <賽會>,載於氏著《盛世危言》,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pp.397-401。
蔡文輝(1980) <中國現代化綜合理論之建立>,郭承天譯,載於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PP. 419-440。
蔡克驕(2001) <近代中國博覽業的先驅陳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第1期,pp.307-313。
蔡錦堂(2007) <「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第1期,pp.51-88。new window
諸大建、姜富明主編(2004)《世博會對上海的影響和對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劉芳榮(2005) 《一博天下:上海世博會商機無限》,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學照(1994)<論李鴻章和伊藤博文:19世紀中日近代化軌跡的投影>,《近代史研究》,第3期,pp.16-33。
劉楨麟(1987) <論中國宜開賽會以興商務>,收錄於宜今室主人編《皇朝經濟文新編:商務,稅則,郵政》,臺北縣永和市:文海。
劉鑫炎(2009) <萬季飛、周漢民、成岳沖、楊瀾談上海世博會籌備>,《新華網》,http://news.sohu.com/20090308/n262673884_1.shtml。
劉 偉(1997)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及其特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pp.39-45。
劉 融(2003a) <「異地」臺灣:日本內地博覽會中的臺灣形象>,《暨南史學》,第6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pp.27-71。
────(2003b) 《日治時期臺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 健(2010)《博覽勸業:世博會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劉翠華、李銘輝、彭予柱、劉家烘(2011)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研究:以新生公園區夢想館為例>,《臺灣觀光學報》,第8期。new window
黎庶昌(2008) 《西洋雜誌》,載於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6冊,長沙市 : 嶽麓書社,pp.387-598。
黎秀芳(2011)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上海商會與國貨運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鮑永安主編(2010) 《南洋勸業會報告》,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錢國紅(2009) 《走近"西洋"和"東洋" :中日世界意識形成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蕭瑞麟(2007)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
蕭瑞麟、侯勝宗、歐素華(2011) <演化科技意會:衛星派遣科技的人性軌跡>《資訊管理學報》,第18卷,第4期,pp.90-118。new window
蕭榮興(2015) 《義大利食品安全政府機關暨米蘭世博會參訪出國報告》,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戴光全(2005) 《重大事件對城市發展及城市旅遊的影響研究:以'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戴季陶(1989) 《日本論》,台北市 : 故鄉出版社。
戴鴻慈(2008),《考察政治日記》,載於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4冊,長沙市 : 嶽麓書社,pp.291-530。
戴 蕾(2014) <1910年日英博覽會中的階序與時序展示>,《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9期,pp.111-125。
謝工曲、楊豪中、吳采薇編著(2008) 《世博會:國際經驗與運作》,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謝休容(2013) <「建構自然」抑或「殖產興業」?幕末博物圖譜初探:以服部雪齋為中心>,《議藝份子》,第21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pp.33-51。new window
謝長志(2010)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之展示主題與詮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 輝(2005) 《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2004) <中國近代博覽會史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pp.97-103。
────(2002) <張謇與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安徽史學》,第4期,pp.43-47。
────(1994) 《西湖博覽會研究》,中國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謝輝/林芳(2008) 《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謝琦強、莊翰華、曾宇良、王欄蓁(2012) <展覽空間再利用規劃: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嶺東學報》,第32期。new window
謝飛帆(1999) <世界博覽會的效益評估>,《社會科學》,第12期,pp.29-32。
鍾少華(1992) <一九二九年的杭州西湖博覽會>,《歷史月刊》,第48期,pp.106-110。
────(1991) <中國第一次博覽會:南洋勸業會>,《歷史月刊》,第41期,pp.98-103。
鍾叔和(1989) 《走向世界 : 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接觸東西文化的前驅者》,台北市 : 百川書局。
韓克復(1996) 《我國舉辦國際性博覽會土地開發目標體系與開發策略之硏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硏究所碩士論文。
韓東育(2009)《從「脫儒」到「脫亞」 : 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韓 敏主編(2007) 《吳建民訪談錄》,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薛 坤(2011) 《近代中國博覽事業的起步和發展(1851-1937)》,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魏愛文(2002) <清末商品賽會述評>,《貴州文史叢刊》,第3期,pp.24-28。
顏永昌(2010)《臺灣遊客參觀重大國際展覽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上海世界博覽會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 靖(2011) <近代中國參加世博會之歷史嬗變>,《學術論壇》,2011 年第1 期,PP.153-157。
────(2009a) 《中國的世博會歷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b) 《近代中國與世博會》,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羅榮渠(2013) 《現代化新論 : 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 : 北京大學。
────(1994) <跨世紀的沉思:對近代中國社會巨變的再思考>,《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pp.4-10。
羅福惠(1995) <日中兩國的傳統文化與早期現代化的成敗>,《史學月刊》,第2期,pp.36-42。
蕭瓊瑞(2005) 《楊英風全集》,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蘇文清(1998) 《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宣傳計畫與設計之研究》,臺北:台灣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 立(2011) 《不單作秀亦勸學:晚清中國英文報刊裡的萬國博覽會》,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等譯(2010) 吉見俊哉著,《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的近代》,台北:群學出版社。
龔 克(2010)<成都商業勸工會—中國最早的商品博覽會>,《四川檔案》,第5 期,p.21。

公論報,1948年10月23日、10月25日、10月26日
申報,1872年6月13日、9月13日、11月26日,1881年2月17日、3月9日、3月11日,1893年5月1日,1896年3月2日
民族晚報,1974年3月24日
徵信新聞,1967年6月23日
2010年台北國際花博網站 (http://www.expo2010.tw/ welcome/welcome.html)
2010年上海世博網站 (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chinese/sbdt/index.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建築概述(http://www.president.gov.tw/1_art/build/work.html)

Arrighi, Giovanni; Takeshi Hamashita; Mark Selden主編,馬援譯(2006) 《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onn, Steven著,王宇田譯(2012) 《博物館與美國的智識生活,1876-1926》,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Bayly,C. A.著,于展、何美蘭譯(2013)《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Benjamin, Walter著,張旭東、魏文生譯(2002)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市 : 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Dobord, Guy Ernest著,王昭鳳譯(2002) 《景觀社會》,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Elman, Benjamin A.著,車行健譯(2006) <學海堂與今文經學在廣州的興起>,《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 期,pp.13-20。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7)《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經銷。
Fraga, Monclus Javier F.著,于漫譯(2008) 《世界博覽會和城市規劃》,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
Galopin, Marcel著,錢培鑫譯(2005) 《20世紀世界博覽會與囯際展覽局》,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
Gerth, Karl著,黃振萍譯(2005) 《製造中國 : 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arrison, Lawrence E. and Samuel 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淑慈譯 (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Heller, Alfred著,吳惠族等譯(2003) 《文明的進程:世博會的發展与與思考》,上海市:上海科学技術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Inkeles, Alex and David H. Smith著,何欣譯(1981)《邁向現代化》,台北市 : 黎明文化公司。
Levathes, Louise著,邱仲麟譯(2000)《當中國稱霸海上》,台北:遠流出版社。
Lipset, Seymour Martin著,張明貴譯(1982) 《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初版,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Maddison, Angus著,伍曉鷹等譯(2004) 《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Maddison, Angus著,伍曉鷹、馬德斌譯(2008)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西元960-2030年》,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Menzies, Gavin著,鮑家慶譯(2011)《1421:中國發現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
Mills, C. Wright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6)《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出版社。
Moore, Barrington著,拓夫譯(1991)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 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 台北市 :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Morgan, M. J.著,陳瑤等譯(2010) 《人類景象:世博會從倫敦到上海》,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Nye, Joseph S.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台北市 : 遠流。
Peyrefitte, Alain著,王國卿等譯 (2007)《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otter, David等編著,王謙等譯(2000)《民主化的歷程》,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有限公司。
Reischauer, Edwin O. 賴世和著,王崧興譯(1963) <日本與中國的近代化>,載於《文星雜誌》,第68期,1963年6月,pp.17-21
Rodgers, Daniel T.編著,吳萬偉譯(2011) 《大西洋的跨越:進步時代的社會政治》,譯林出版社。
Said, Edward W. 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1999) 《東方主義》,立緒出版社。
Schell, Orville & John Delury合著,潘勛譯(2014)《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
Servant, Claude & Ippei Takeda合著,魏家雨等譯(2003) 《國際級博覽會影響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
Spence, Jonathan D.著,溫洽溢譯(2001)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上海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Weber, Max著,于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縣新店市: 左岸文化。
Weightman, Gavin著,賈士蘅譯(2013) 《你所不知道的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創建 1776-1914年(二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Wright, Mary C.著,房德鄰等譯(2002)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Wright, Stanley F., 陳養才等譯(1993) 《赫德與中國海關》,厦門市:厦門大學出版社。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2010) 《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市:中華書局。
佐佐木克著,孫曉寧譯(2016) 《從幕末到明治:1853-1890》,北京: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劉世龍著,陸梅、劉紅譯(2010) <南洋勸業會與清末新政時期政府的振興產業政策>,載於馬敏主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pp.359-387。

二、日文部分
大阪大学21世紀懐徳堂編(2012) 《なつかしき未来"大阪万博" :人類は進歩したのか調和したのか》,大阪市:創元社。
大前義幸(2008) <江戸末期における、日本使節団一行の西洋視察の考察:第二回ロンドン万国博覧会を中心に>,《関西英学史研究》,4號,pp.1-14。
大島俊一(1996) <第一回万国博覧会とアメリカ的生産方式:科学的技術発展の成果の集約としての水晶宮>,《産業経済研究所紀要》,Vol.6,pp.1-36。
大井浩二(1992) <アメリカ女性作家とシカゴ万国博覧会>,《人文論究》,Vol.41,No.4,pp.1-14。
大貫涼子(2012)<地方博覧会の変容(序論) : 明治前期を中心として>,《國學院大學博物館學紀要》,Vol.37,pp.1-16。
小島淑男(1994) <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和東南亞華僑>,原載於作者編著的《近代中國的經濟與社會》,汲古書院1993年版,譯文見丁日初主編《近代中國》第4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p.282-296。
小倉康寛(2013) <一八五五年、万国博覧会の中国展 : ヴィンケルマンからボードレールへ>,載於《言語社会》,7號,pp. 226-242。
三田誠広(2009)《堺屋太一の青春と70年万博》,東京都:出版文化社。
三島雅博(1993) 《明治期の万国博覧会日本館に関する研究》,日本神戶大學博士論文。
工藤泰子(2008) <明治初期京都の博覧会と観光>,《京都光華女子大学研究紀要》,No. 46,pp.77-100。
下中弘編集(1988) 《世界大百科事典》,東京:平凡社
久本明日香(2010) 《19-20世紀転換期のアメリカにおける中国のイメージとセントルイス万博博覧会》,日本奈良女子大學博士論文。
─────(2007) <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娯楽街「パイク」について>,《人間文化研究科年報》,Vol.22,pp. 41-56。
─────(2004) <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と清末中国>,《寧楽史苑》,Vol.49,pp.38-54。
久米邦武(1989) 《米歐回覽實記》,東京:岩波。
山本光雄(1970) 《日本博覽會史》,東京都:理想社,昭和45年。
山本佐恵(2012) 《戦時下の万博と「日本」の表象》,東京都:森話社。(山本やまもと佐恵さえ) →政大總圖三樓中文圖書區/ 069.9 014
山田美香(2010) <清朝末期:万国博覧会と南洋勧業会>,載於柴田哲雄編著《中国と博覧会:中国2010年上海万国博覧会に至る道》,成文堂出版社,pp.3-18。
山路勝彥(2014) 《大阪、賑わいの日々 二つの万国博覧会の解剖学》,東京: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2009) <日英博覧会と「人間動物園」>,載於《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紀要》,108號,pp.1-27。
─────(2008) 《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覧会》,東京都:風響社。
─────(2006) <満洲を見せる博覧会>,《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紀要》,101號,pp.43-67。
─────(2005) <台湾博覧会:植民地は今花盛り>,《比較日本文化研究》,9號,pp.45-84。
─────(2004) <拓殖博覧会と帝国版図内の諸人種>,載於《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紀要》,97號,pp.25-40。
山陰中央新聞社(1997)《山陰・夢みなと博覧会公式ガイドブック:ジャパンエキスポ鳥取’97》,山陰・夢みなと博覧会協会。
土田映子(2013) <テクノロジーのユートピアと多民族の祭典 : シカゴ「進歩の一世紀」万国博覧会、1933-34年>,載於《国際広報メディア・観光学ジャーナル》,17號,pp.13-25。
尹 基老(2005) <西洋に対しての日本と朝鮮の対応の比較 : シーボルトとハーメルを手がかりに>,載於《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6号,pp. 293-303。
王 賓(2001) <中華の囯から夷狄の囯へ>,載於井上勝生編《幕末維新論集(2)開國》,東京:吉川弘文館。
王 娟(2014) <万国博覧会跡地における博物館の展開>,載於《國學院大學博物館學紀要》,39號,pp.57-69。
中鉢令兒、劉潔君(2012) <万国博覧会からMICEの変遷:観光活動を視点として>,載於《都市学研究:北海道都市地域学会研究論文集》,49號,pp.11-18。
日本史籍協會森古秀亮編(1969)《大久保利通文書(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44年。
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1935) 《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日本萬國大博覽會》,東京市: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昭和10年。
毛利敏彥(1969)《大久保利通》,東京:中央公論社。
丸山宏(1996) <明治初期の京都博覽會>收錄於吉田光邦編《万囯博覧会の硏究》,東京都:思文閣,再版,pp.221-248。
戸田清子(2011) <明治期における教育博物館の意義と工業教育の展開:手島精一の工業教育論をめぐる考察>,《奈良県立大学研究季報》,第21巻,第4号,pp. 37-67。
─────(2010)<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博覧会の産業振興的意義と役割: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を中心に>,《奈良県立大学研究季報》,第20巻,第3号,pp.157-183。
─────(2008) <万国博覧会と産業振興 : 明治期における「工芸」と工業化をめぐる考察>,《奈良県立大学研究季報》,第18巻,第3/4号,pp.27-37。
天野史郎(1992) <ナポレォンのコルべル':シャブタルとフランス内国勧業博覧会>,載於横山俊夫編《視覺の一九世紀 :人間、技術、文明》,京都市:思文閣。
木下達文(2011) <万国博覧会のあり方について>,載於《展示学》,49號,pp.90-96。
五島聖子(2008) <日本庭園のアメリカへの伝来 : ルイジアナ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庭園>,載於《日本庭園学会誌》,18號,pp.25-33。
永山定富(1933) 《內外博覽會總說:竝に我國に於ける萬國博覽會の問題》,東京市 : 水明書院,昭和8年。
古川隆久(1998) 《皇紀・万博・オリンピック》,東京:中央公論社。
平野繁臣(1999) 《囯際博覧會歴史事典》,東京都:內山工房。
─────(1997) <人類の文明の表現としての万国博覧会 (特集 文化と国家)>,載於《国際交流》,Vol.19,No.2,pp.54-61。
平井岳哉(2014) <日本万国博覧会への三菱グループの参加に関する一考察>,載於《独協経済》,94號,pp.65-75。
平井 茜(2014) <1893年シカゴ万国博覧会に於ける日本館について>,載於《國學院大學博物館學紀要》,39號,pp.91-102。
平田諭治(2004) <1884-5年ニューオーリンズ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の教育の紹介>,《筑波教育学研究》,2號,pp.1-16。
吉田光邦編(1996) 《万囯博覧会の硏究》,東京都:思文閣。
吉田光邦(1999)《図說万囯博覧会史:1851-1942》,京都市:思文閣
─────(1996) <1910年南洋勸業會始末>,載於作者主編的《万囯博覧会の硏究》,東京都:思文閣。pp.333-354。
─────(1989) <博覧会:万博から花博までの20年>,《建築と社会》,Vol.70, No.12,pp.20-22。
─────(1970)《技術文明史上的萬國博覽會》,東京:日本放送協會。
─────(1968)《お雇い外国人》V.2產業篇,東京都 : 鹿島硏究所出版会。
吉見俊哉(2005)《万博幻想:戦後政治の呪縛》,東京都:筑摩書房。
─────(1992a)《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東京:中央公論社。
─────(1992b) <ジャポニスム・帝国主義・万国博覧会>,《文芸》,Vol.31,No.4,pp.434-441。
─────(1990) <博覧会の歴史的変容:明治末〜大正期日本における博覧会文化>,《都市問題研究》,Vol.42,No.3,pp.43-59。
─────(1989) <博覧会都市の現代的変貌:研究のための準備ノ-ト>,《早稲田文学》,No.160,pp.42-47。
─────(1988) <博覧会の政治:明治国家形成と内国勧業博覧会>,《都市問題》,Vol.79,No.11,pp.39-54。
吉田典子(2000) <1900年パリ万国博覧会 : 政治・文化・表象>,《国際文化学》,Vol.3,pp.13-33。
竹内竜巳(2014) <博士 吉田光邦の博覧会意識とその評価>,《國學院大學博物館學紀要》,Vol.39,pp.195-209。
西川智之(2006a) <ウィーンのジャポニスム(後編)パリ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日本像を探る)>,《言語文化研究叢書》,第6巻,pp.63-82。
─────(2006b) <ウィーンのジャポニスム(前編):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言語文化論集》,第27巻,第2 号,pp.175-187。
西山 清(2010) <変貌する社会構造と万国博覧会>,《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第21号,pp.55-70。
西田みどり(2004) <慶應3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での佐賀藩:佐野常民を中心として>,《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論集》,第28号,pp.127-138。
西村吉正(1971) <万国博覧会跡地等の利用について>,《時の法令》,第757号,pp.32-37。
西野嘉章、根本亮子(1997) <田中文庫博覧会関連資料目録>,載於《学問のアルケオロジー》,東京大学。
寺下勍(2005)《日本の博覧会》,橋爪紳也監修,東京都:平凡社 。
寺本敬子(2013)<1867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日仏歴史学会会報》,Vol.28, pp.3-19。
─────(2012)《1867年・1878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 : 初期日仏交流史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形成》,日本一橋大學博士論文。
伊原澤周(1999) 《日本と中國における西洋文化攝取論》,東京都:汲古書院。
伊藤真実子(2014) <1931年パリ国際植民地博覧会>,載於福井憲彦監修,伊藤真実子、村松弘一編《世界の蒐集:アジアをめぐる博物館、博覧会、海外旅行》,東京都:山川出版社,pp. 229-254。
─────(2012) <世紀日本の知の潮流:江戸後期~明治初期の百科事典、博物学、博覧会>,《19世紀学研究》,第6号,pp. 59-78。
─────(2008a) 《明治日本と万囯博覽会》,東京:吉川弘文館。
─────(2008b) <博覧会研究の動向について:博覧会研究の現在とその意義>,《史學雜誌》,Vol.117,No.11,pp. 104-111。
─────(2006) 《明治政府と万国博覧会:近代日本の自己認識》,日本學習院大學博士論文。
─────(2005) <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と万博開催への模索:台湾館と人類館>,《日本歴史》,No.686,pp.69-84。
─────(2003) <一九〇四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と日露戦時外交>,《史學雜誌》,Vol.112,No.9,pp.1542-1562。
百崎誠(2005) <わが国博覧会の歴史と変遷>,《研究広報誌》,Vol.13, pp.4-8。
名古屋学院大学総合研究所(2005) 《国際博覧会を考える:メガ・イベントの政策学》,京都:晃洋書房。
江原規由(2015) <都市化をテーマとした上海万博:万博をめぐる中国の過去と未来>,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681-710。
芳井敬郎(1996) <第5回内国勧業博のディスプレー>,載於吉田光邦編《万囯博覧会の硏究》,東京都:思文閣,再版,pp.287-306。
坂本久子(2007) <日本の出品にみる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と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の関連>,《研究発表大会概要集》,第54回,日本デザイン学会。
佐野真由子編(2015)《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
佐野真由子(2015) <万博の人、ラザフォード・オールコック―1851、1862、1878、1886>,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21-52。
佐藤正晴(2004) <メディア史としての万国博覧会:1970年日本万国博覧会を事例として>,《明治学院論叢》,No.713, pp.81-102。
佐藤哲夫(2007) <駐在員の眼:万国博覧会に向け着々と準備をすすめる上海市>,《中国経済》,No.499, pp.8-14。
佐藤洋子(1998) <日欧文化の相互影響について:万国博覧会と文芸雑誌から>,《早稲田大学日本語研究教育センター紀要》,Vol.11, pp.77-108。
─────(2010)<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と日本人関係者>,《日本デザイン学会研究発表大会概要集》,Vol.57,pp.F09-F09。
─────(2010) <日本の出品にみる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1876年)とパリ万国博覧会(1878年)の関連>,《近畿大学九州短期大学研究紀要》,No.39,pp.1-12。
─────(2008)<日本の出品に見る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と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の関連>,《近畿大学九州短期大学研究紀要》,No.38, pp.1-15。
─────(2001)<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とアーネスト・F・フェノロサ>,《近畿大学九州短期大学研究紀要》,No.31,pp.1-25。
阿部純一郎(2014) 《<移動>と<比較>の日本帝國史 統治技術としての観光・博覧會・フィールドワーク》,東京市:新曜社。
松田京子(2015) <大正期の日本における「南洋」表象 : 一九一四年東京大正博覧会、一九二二年平和記念東京博覧会を中心に>,《南山大学日本文化学科論集》,No.15,p.47-66。
─────(2003) 《帝囯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都:吉川弘文館。
─────(2002) <帝国の博覧会と「東洋の商都」大阪 : 世紀転換期の帝国意識と「貧民街」移転問題をめぐって>,《歴史研究》,Vol.48,pp.1-30。
─────(1998) <世紀転換期における「他者」表象の技法 : 一九〇三年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を中心に(平成八年度博士論文(課程)要旨)>,《大阪大學文學部紀要》,Vol.38,pp.A20-A22。
松本孝徳、福永洋介、持田明子(2008) <パリ万国博覧会を契機とした日本文化受容 : 川上音二郎・貞奴を中心に>,《九州産業大学国際文化学部紀要》,Vol.37,pp. 145-155。
松園俊志(2000) <ハノーバー万博から愛知万博への課題:万国博覧会の光と影>,《東洋大学短期大学紀要》,No.32,pp.59-67。
松村昌家(2014) 《大英帝国博覧会の歴史 ロンドン・マンチェスター二都物語》,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4) <エドからロンドンまで : ジョン・マクドナルドの遣欧使節団同行記>,《大手前大学人文科学部論集》,Vol.5,pp. 127-142。
─────(2003) <一八六二年ロンドン万国博覧会場の幕末使節団 (一)>,《大手前大学人文科学部論集》,Vol.4,pp. 103-120。
─────(1997) <ロンドン万博会場の幕府使節団>,《図書》,Vol.574, pp.22-27 。
東田雅博(2012) <万国博覧会研究の最近の動向: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大博覧会>,《金沢大学歴史言語文化学系論集 史学・考古学篇》,No.3,pp.151-164。
─────(1992a) <「文明化の使命」とアジア:ヴィクトリア時代におけるインド,中国,日本のイメ-ジ(1850年-1900年)>,《思想》,No.811,pp.121-140。
─────(1992b) <ヴィクトリア朝英国における世界観 : 万博と「文化帝国主義」>,《史學研究》,No.170,pp.40-56。ベテラン
並松信久(2016)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博物館政策の展開>,《京都産業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紀要》,第21號,pp.8-47。
芳賀 徹(2015) <岩倉使節団の見たウィーンとウィーン万博>,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53-72。
─────(1968) 《大君の使節:幕末日本人の西欧体験》,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武藤秀太郎(2015) <南洋勧業会をめぐる日中関係:上海万博との対比から>,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621-646。
味岡京子(2002) <1893年シカゴ万国博覧会「女性館」:「芸術」と「女性の領域」>,《文化学研究》,No.11,pp.54-57。
重富公生(2012)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覧会と労働者>,《国民経済雑誌》,Vol.206 No.5,pp.33-47。
─────(2011) 《産業のパクス.ブリタニカ :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覧会の世界》,東京都:勁草書房。
─────(2010) <2010年上海万国博覧会をめぐって : 万国博史上における位置づけを中心に>,《国民経済雑誌》,Vol.202, No.6,pp.15-26。
─────(2009)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開催と地方産業界:開催合意形成過程での反応と対応を中心に>,《神戸大學經濟學研究年報》,Vol.56,pp.21-39。
─────(2007) <19世紀半ばイギリス産業の自己認識 :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余剰金の使途をめぐって>,《国民経済雑誌》,Vol.195, No.3,pp.49-63。
─────(2005)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の表彰問題をめぐって>,《国民経済雑誌》,Vol.191, No.4,pp.69-83。
─────(2003a)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と製造業利害:「バーミンガム問題」を中心に>,《神戸大學經濟學研究年報》,Vol.50,pp.1-14。
─────(2003b) <十九世紀なかばイギリスの商品世界: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展示品を中心に>,《ヴィクトリア朝文化研究》,No.5,pp.5-23。
─────(2001) <万国博出品からみた十九世紀半ばヨーロッパ分業圏 : 1851年ロンドン万国博試論>,《国民経済雑誌》,Vol.183, No.6, pp35-50。
前田典子(2009) <福澤諭吉と近代美術/関連年譜(1834-1915)>,《Booklet》,Vol.17, pp.176-190。
畑智子(2001) 《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建築1876-1904 :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三博覧会の分析を通じて》,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博士論文。
─────(2000) <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の建築物>,《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No.532, pp.231-238。
─────(1998) <1876年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の概要と「日本」の出品状況について>,《賀茂文化研究》,No.6, pp.31-42。
─────(1998) <1876年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の建築にみる「日本」>,《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No.503, pp.195-201。
─────(1998) <19世紀世界の中の日本: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にみる文化交流とナショナリズム (国際交流・国際協力・「国際貢献」)>,《神戸市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No.44, pp.1-12。
─────(1997) <19世紀の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の展示空間-1876年フィラデルフィア博を中心に>,《デザイン学研究/研究発表大会概要集》,No.44, p.38。
柴田哲雄(2010) 《中国と博覧会:中国2010年上海万国博覧会に至る道》,東京都:成文堂。
─────(2010) <中国の改革開放期における博覧会:中国'99昆明世界園芸博覧会と中国2010年上海万国博覧会>,《愛知学院大学教養部紀要》,Vol.57, No.3, pp.35-48。
倉橋正直(1978) <清末の實業振興>,野澤豐編,田中正俊同編《講座中國近現代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53-55,pp.63-92。
海野弘(2013)《万国博覧会の二十世紀》,東京都:平凡社。
宮永孝(1993) 《幕末オランダ留学生の研究》,日本法政大學博士論文。
原田鎮郎(2008) <21世紀アジアの循環型都市へ:愛・地球博から上海万国博覧会へ>,《新建築》,Vol.83, No.5, pp.142-147。
高井宏子(2004) <万国博覧会とデパート : 産業社会の博物学から消費社会の記号ヘ>,《環境創造》,Vol.17,pp.75-95。
徐 蘇斌(2015) <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ナショナリズム:中国の万国博覧会参加をめぐる権力の変容>,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591-620。
曹 建南(2015) <中国における博覧会ブームの誕生>,載於佐野真由子編《万国博覧会と人間の歴史》,京都 : 思文閣出版,pp.711-728。
國 雄行(2013) 《佐野常民 佐賀偉人伝》,佐賀県立佐賀城本丸歴史館。
─────(2010) 《博覧会と明治の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
─────(2005) 《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東京:岩田書院。
─────(2004) <博覧会時代の開幕>,載於松尾正人編《日本の時代史21:明治維新と文明開化》,東京:吉川弘文館。
─────(2003) <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と大阪>,《文化国際研究》,9号。
─────(1993) <内国勧業博覧会の基礎的研究-殖産興業・不平等条約・『内国』の意味>,《日本史研究》,375号。
野澤豐(1983) <辛亥革命與產業問題: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與日、美兩國實業團的訪華> 原載於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報》,第154號,譯文見中華書局編輯部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中華書局,pp.2473-2496。
野村啓介(2011) <1855年のパリ万国博覧会準備にみるジロンド県万博委員会とワイン出品問題 : フランス第二帝制下における万博政策と地域権力> 載於《国際文化研究科論集》,No.19,pp.91-102。
御古一茂(2009) <近代日本社会と博覧会 : 1877~1903内国勧業博覧会を中心に> 載於《人間社会学研究集録》,No.9,pp.109-130。
須見 裕(1984) 《德川昭武:萬博殿樣一代記》,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湯本豪一(1996) 《図說明治事物起源事典》,東京都:柏書房。
湯川嘉津美(1984) <明治初期における西洋幼児教育の受容過程 : 万国博覧会を中心にして> ,《日本の教育史学 : 教育史学会紀要》,Vol.27,pp.46-64。
椎名仙卓(2005) 《日本博物館成立史 : 博覧会から博物館へ》,東京都:雄山閣。
─────(2000) 《図解博物館史》,東京都:雄山閣。
馮 赫陽(2010) <初期万国博覧会に見られる「中国趣味」から「日本趣味」への趨勢について> 載於《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No.3,pp.511-528。
渡辺かよ子(2003) <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教育」> ,《愛知淑徳大学論集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部篇》,No.3,pp.149-161。
菊浦重雄(1983) <幕府・維新期の万国博覧会と「技術移転」:経済史との関連で> ,《桜美林エコノミックス》,No.13,pp.1-29。
福井庸子(2010) 《わが国における博物館成立過程の研究 : 展示空間の教育的特質》,早稻田大學博士論文。
─────(2007) <大正期における博物館教育活動に関する研究:東京教育博物館の特別展覧会を中心に>,《早稲田教育評論》,Vol.21,No.1,pp. 51-63。
─────(2006) <戦前における社会教育機関としての博物館の機能と学芸員の専門性:棚橋源太郎の博物館教育観を中心に>,《アジア文化研究》,Vol.13,No.13,pp. 15-26。
─────(2006) <明治初期博覧会における展示空間の成長>,《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學術研究》,第54号,pp. 51-61。
─────(2005) <明治初期博覧会における展示空間の生成:『博物帖』を手がかりに>,《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學術研究》,第54号,pp. 51-61。
福井憲彦(2014)監修,伊藤真実子、村松弘一編《世界の蒐集:アジアをめぐる博物館、博覧会、海外旅行》,東京都:山川出版社。
福田州平(2013) <博覧会における「文明」と「野蛮」の階梯:人類館事件をめぐる清国人留学生の言説>,《OUFCブックレット》,第1号,pp. 26-46。
福間良明、難波功士、谷本奈穂 編著(2009)《博覧の世紀:消費/ナショナリティ/メディア》,東京都:梓出版社。
福澤諭吉(2002) 《西洋事情》,マリオン.ソシエ、西川俊作合編,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
鈴木智夫(2005) 《近代中囯と西洋囯際社会》,東京都:汲古書院。
─────(2002) <祁兆煕の『出洋見聞瑣述』について(二)>,《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7,pp. 314-292。
─────(2001) <祁兆煕の『出洋見聞瑣述』について(一),《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6,pp. 304-293。
─────(2000) <清朝の遣米教育使節団と在日・在米華人(4)>,《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5,pp. 218-207。
─────(1999) <清朝の遣米教育使節団と在日・在米華人(三)>,《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4,pp. 215-230。
─────(1998) <清朝の遣米教育使節団と在日・在米華人(二)>,《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3,pp. 318-303。
─────(1997) <清朝の遣米教育使節団と在日・在米華人(一)>,《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2,pp. 238-225。
─────(1996) <万国博覧会と中国-1851~1876>,《人間文化 : 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11, 愛知学院大学,pp. 174-162。
─────(1995) <李圭の訪米と在米華人>,《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Vol.25,pp.119-129。
楠元町子(2016) <1876年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と中国の展示>,《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41号,pp.83-100。
─────(2015) <1862年第2回ロンドン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40号,pp.55-72。
─────(2013) <日英博覧会と明治政府の外交戦略>,《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38号,pp.41-56。
─────(2012) <万国博覧会に見る明治政府の国際戦略 : 1902年ハノイ博覧会と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を中心>,《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37号,pp.105-120。
─────(2011) <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に見る日本ブランドの萌芽>,《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36号,pp.55-68。
─────(2010) <万国博覧会と皇室外交:伏見宮貞愛親王と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35号,pp.31-43。
─────(2009) <万国博覧会と女性委員会(Board of Lady Managers):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を中心に >,《愛知淑徳大学論集:文学部・文学研究科篇》,第34号,pp.31-42。
─────(2007a) <国際関係史から見た万国博覧会 : 一九〇四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を中心に>,《法政論叢》,Vol.43, No.2,pp. 22-38。
─────(2007b) <万国博覧会の展示と世界観の形成: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を中心に>,《日本生涯教育学会論集》,Vol.28,日本生涯教育学会,pp.1-10。
─────(2007c) <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の展示品と評価>,《愛知淑徳大学現代社会研究科研究報告》,第2号,pp.135-147。
─────(2005) <万国博覧会と中国: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を中心に>,《現代社会学部論集》,No.10,pp.139-151。
─────(2003a) <一九〇四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と日露戦時外交>,《史學雜誌》,Vol.112, No.9,pp.1542-1562。
─────(2003b) <セントルイス万国博覧会と日露戦争:異文化交流の視点から>,《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No.6,pp.135-150。
─────(2002) <万国博覧会と異文化交流:1904年セントルイス万博の事例を中心に>,《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No.5,pp.155-167。
─────(2001) <岡倉天心にみる万国博覧会と異文化交流>,《愛知淑徳大学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会言語文化》,Vol.9,pp.71-80。
椹木野衣(2005) 《戦争と万博》,東京都:美術出版社。
電通(1990) 《世界デザイン博覧会公式記錄》,名古屋:世界デザイン博覧会協会。
愛・地球博公式ガイドブック制作共同事業体(2005) 《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愛・地球博公式ガイドブック》,名古屋:財団法人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協会。
愛知峰子(2008) <樋口一葉と万国博覧会 : 『うもれ木』と「陽明門」(岡本勝教授追悼号)>,《人文学部研究論集》,No.19,pp.224-216。
諸岡博熊(1987) 《博覧会学事始》,兵庫県:エスエル出版会。
稲賀繁美編(2007) 《伝統工藝再考:京のうちそと過去発掘・現状分析・将来展望》,京都市:思文閣。
横山俊夫編(1992) 《視覺の一九世紀 :人間、技術、文明》,京都市:思文閣。
範 虹(2007) <大博覧会と小博覧会:ヴィクトリア朝ロンドンにおける中国の展示品>,《大手前大学論集》,第8号,pp.203-217。
樋口いずみ(2008a) <日本の万国博覧会参加における「実演」とその役割に関する考察:1878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を事例として>,《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 (16-1),pp.197-206。
─────(2008b) <1878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と日本の教育部門への参加>,《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 (16-2),pp.173-183。
─────(2004) <1878年パリ万国博覧会における日本:日本の出品当事者の意図と欧米側の反応>,《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Vol.10,pp.161-178。
─────(2003) <文化交流の視点からみた1878年パリ万国博覧会:日本の出品当事者の意図と交流の実態>,《文化研究》,No.12,pp.93-95。
澤 護(1981) <清水卯三郎 : 1867年パリ万国博をめぐって>,《千葉敬愛経済大学研究論集》,Vol.19,千葉:敬愛大学・千葉敬愛短期大学,pp. 493-511 。
橋爪紳也(2005) 《万囯びっくり博覧会:万博をひゃく百倍楽しむ本》,東京都:大和書房。
舘野直子(2009) <伊藤真実子著 『明治日本と万国博覧会』>,《学習院史学》,Vol.47, pp.73-78。
藤原隆男(2011) <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の特殊性>,《富士大学紀要》,Vol.43, No.2,pp.1-12。
─────(2009) <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賛同の産業発達史上の意義(下-3)>,《富士大学紀要》,Vol.42, No.1,pp.9-41。
─────(2008) <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賛同の産業発達史上の意義(下-2)>,《富士大学紀要》,Vol.41, No.1,pp.13-56。
─────(2007) <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賛同の産業発達史上の意義(下-1)>,《富士大学紀要》,Vol.40, No.1,pp.7-24。
─────(2006b) <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賛同の産業発達史上の意義(中)>,《富士大学紀要》,Vol.39, No.1,pp.39-61。
─────(2006a) <1873年ウィーン万国博覧会賛同の産業発達史上の意義(上)>,《富士大学紀要》,Vol.38, No.1-2,pp.3-12。
関口英里(2006) <ホワイト・シティの女性たち:万国博覧会という文化装置>,《同志社女子大学学術研究年報》,第57号,pp.11-18。
─────(1998) <シカゴ万国博覧会・女性館における19世紀アメリカの女性像 >,《大阪大学言語文化学》,Vol.7,pp. 75-91。
関根 仁(2010) <大倉孫兵衛と博覧会:万国博覧会・内国勧業博覧会への出品>,《大倉山論集》,第56号,pp.25-41。
─────(2007) <國雄行著『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中央史学》,Vol.30,pp.226-233。
─────(2004) <明治16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日本歴史》,第671号,pp. 62-79。
─────(2003) <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海外博覧会と漁業振興:1880年ベルリン漁業博覧会参加を中心に>,《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報》,Vol.33,pp.71-83。
─────(2001) <1876年フィラデルフィア万国博覧会と日本 : 参加過程・状況を中心に>,《中央史学》,Vol.24,pp.84-106。
厳 安生(2006) <中・日近代化における先見の効用 : 『特命全権大使米欧回覧実記』と『郭嵩〓倫敦与巴黎日記』 >,《大手前大学人文科学部論集》,第7号,大手前大学人文科学部,pp.1-22。
劉 世龍(1998) <南洋勧業会と清末新政期政府の産業振興政策>,《広島東洋史学報》,第3号,pp.20-39。

三、英文部分
Allwood, John(1997) The Great Exhibitions, London : Studio Vista.
Amsden, Alice H. (1989) Asia's Next Giant :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erbach, Jeffrey(1999)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 a Nation on Display,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Auerbach, Jeffrey and Peter H. Hoffenberg (2008) Britain, the Empire, and the World at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Aldershot, England ; Burlington, VT : Ashgate Pub. Company.
Benedict, Burton (1893) The Anthropology of World's Fairs : San Francisco's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of 1915, Berkeley : Scholar Press.
Benjamin, Walter(1969) "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erspecta, Vol. 12, pp. 163-172.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Bletter, Rosemarie Haag et al. (1989) Remembering the Future :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from 1939-1964, New York : Rizzoli
Boix, Carles and Stokes, Susan C. (2003)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Vol. 55, No. 4, pp. 515-549.
Briggs, Asa(2000) "Exhibiting the Nation." History Today , Vol.50, No.1,pp.16-25.
Burg, David F. (1976) Chicago's White City of 1893, Lexington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Burris, John P. (2001) Exhibiting Religion : Colonialism and Spectacle at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1851-1893, Charlottesville, Va. :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rist, Carol Ann(2000) "The Sole Guardians of the Art Inheritance of Asia: Japan and China at the 1904 St. Louis World's Fair."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8, No.3, pp.675-709.
_____ (1996) "Japan's Seven Acres: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at the 1904 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 Gateway Heritage, Vol.17, No.2, 2-15.
Clevenger, Martha R. (1996) "Through Western Eyes: Americans Encounter Asians at the Fair." Gateway Heritage, Vol.17, No.2, pp.42-51.
Conant, Ellen P. (1991) "Refractions of the Rising Sun: Japan'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1862-1910" in Eomoko Sato & Toshio Watanabe(ed) Japan and Britain: an Aesthetic Dialogue 1850-1930, London: Lund Humphries, pp.78-92.
Cortinovis, Irene E. (1977) "China at the St. Louis World's Fair." Missouri Historical Review, Vol. 72, No. 1, (October), pp. 59-66.
Cotter, Bill (2009) The 1939-1940 New York World's Fair, Charleston, S.C. : Arcadia Pub.
Cotter, Bill and Bill Young (2008) The 1964-1965 New York World's Fair : Creation and Legacy, Charleston, S.C. : Arcadia Pub.
Christ, C. A. "The Sole Guardians of the Art Inheritance of Asia: Japan at the 1904 St. Louis World's Fair. "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 8 no. 3, 2000, pp. 675-709.
Cull, Nicholas J. (2012) "Sinking and Swimming at the Yeosu expo: Public Diplomacy and Nation Branding in South Korea, 2012",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No.8, pp.249-255.
Daykin, Jeffer (2014) “The Transfer of the Exposition Form from Europe to Japan and China:The Case of Jury Awards”, The 50th Congress of the Business History Society of Japan. http://www.worldbhc.org/files/ full%20program/
A5_B5_.pdf
Eckersall, Peter(2013) Performativity and Event in 1960s Japan : City, Body, Memory, [Basingstoke] : Palgrave Macmillan
Edwards, Anthony David (2008)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Britain, 1850-1910 : Perceptions of Economic Decline and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Issue, Amherst, NY : Cambria Press.
Edwards, Sue Bradford (1996 ) "Imperial East Meets Democratic West: The St. Louis Press and the Fair’s Chinese Delegation", Gateway Heritage, Vol. 17, No. 2, Fall, pp. 32-41
Endersby, Linda Eikmeier(1999) Expositions, Museums, and Technological Display: Building Cultural Institutions for the ‘Inventor Citize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United States. Ph.D. Di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ernsebner, Susan R.(2010) "Expo 2010: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9, No. 3 (August), pp. 669-676.
_____ (2006) "Objects, Spectacle, and a Nation on Display at the Nanyang Exposition of 1910", Late Imperial China, 27, No. 2 (December), pp.99-124.
_____ (2002) Material Modernities:China's Participation in World's Fairs and Expositions, 1876-1955,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Findling, John E. (1990)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World’s Fairs and Expositions, 1851-1988,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Fisher, David C.(2003) Exhibiting Russia at the World's Fairs, 1851-1900. Ph.D. Diss. Indiana University.
Fitzpatrick, Anne Lincoln (1990) The Great Russian Fair : Nizhnii Novgorod, 1840-90,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Ganz, Cheryl R. (2008) The 1933 Chicago World's Fair : a Century of Progress,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eppert, Alexander C. T.(2010) Fleeting Cities: Imperial Expositions in Fin-de-Siècle Europ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Geppert, Alexander C.T., Jean Coffey and Tammy Lau (2006)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Expositions Universelles and World’s Fairs, 1851-2005:A Bibliography, http://www.csufresno.edu/library/subjectresources/
specialcollections/worldfairs/ExpoBibliography3ed.pdf
Gilbert, James Burkhart (2009) Whose Fair? : Experience, Mem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St. Louis Exposition, Chicago, Ill. ; Lond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erfect Cities : Chicago's Utopias of 1893, 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dley, Michael R. (1978) "China's World's Fair of 1910: Lessons from a Forgotten Event",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12, No. 3, pp. 503-522.
Greenhalgh, Paul (2011) Fair World: A History of World's Fairs and Expositions from London to Shanghai 1851-2010, Winterbourne, Berkshire, U.K. : Papadakis
───(1988) Ephemeral Vistas: The Expositions Universelles, Great Exhibitions And World's Fairs, 1851-1939,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 Sae-Bong (2007) "Taiwan and Its Self-Images: The Case of Osaka Exhibition in 1903",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Vol.14, No. 2 (June), pp. 1-39.
HAN, Kou (2007) "The Great Exhibition and the Little One : Chinese Display in Victorian London", Otemae Journal, No. 8 (June), pp.203-217.
Harris, Neil(1975) "All the World a Melting Pot? Japan at American Fairs, 1876—1904." in Mutual Images. Essays in American-Japanese Relations. edited by Akira Iriy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24-54.
Harrison, Lawrence E.(1985) Underdevelopment is a State of Mind : the Latin American Case , Lanham, MD :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Harvey, Penelope(1996) Hybrids of Modernity: Anthropology, the Nation State, and the Universal Exhibition. London: Routledge.
Heidegger, Martin (1977) "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 in Martin Heidegger (ed.), William Lovitt (trans.),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p.115–154.
Heller, Alfred (1999) World's Fairs and the End of Progress : an Insider's View, Corte Madera, CA : World's Fair, Inc.
Hobhouse, Hermione (2002) The Crystal Palace and the Great Exhibition : Art, Science, and Productive Industry: a History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1851, London ; New York : Continuum.
Hoffenberg, Peter H.(2001) An Empire on Display : English, Indian, and Australian Exhibitions from the Crystal Palace to the Great War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fheinz, Jr., Roy and Kent E. Calder (1982) The Eastasia Edge, New York : Basic Books.
Hotta-Lister, Ayako (1999) The Japan-British Exhibition of 1910 : Gateway to the Island Empire of the East, Richmond, Surrey : Japan Library.
Huang, Yaocheng (2007) Shanghai Expo, Singapore : Thomson Learning.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 (1976) "Is Democracy Dying?:Verdict of Leading World Scholar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March 8.
Hur, Hyungju(2012) Staging Modern Statehood: World Exhibitions and the Rhetoric of Publishing in Late Qing China, 1851-1910,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glehart, Ronald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0)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Harrison, Lawrence E. & Huntington, Samuel P. (eds.) Culture Matters :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New York : Basic Books, pp.80-97
Jackson, Anna (2008) EXPO :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1851-2010, London : V&A Publishing,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New York, N.Y. : Distributed in North America by Harry N. Abrams.
Japan Association for the 1970 World Exposition(1972) Japan World Exposition, Osaka, 1970: Official Report, Suita City, Osaka Prefecture : Commemorative Association for the Japan World Exposition (1970)
Kertzer, David I. (1988) 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Kornicki, P. F. (1994) "Public Display and Changing Values: Early Meiji Exhibitions and Their Precursors", Monumenta Nipponica, Vol. 49, No. 2, pp. 167-196
Kumar, Krishan (1978) Prophecy and Progress : the Sociology of Industrial and Post-industrial Society , London : Penguin.
Langlois, Lisa Kaye(2004) Exhibiting Japan: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of 1893.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90) "The Centrality of Political Culture", Journal of Democracy,Volume 1, Number 4, pp.80-83.
Markwyn, Abigail (2008) "Economic Partner and Exotic Other: China and Japan at San Francisco's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Winter, Vol. 39, Issue 4, p439-465.
_____ (2006) Constructing "an Epitome of Civilization" : Local Politics and Visions of Progressive Era America at San Francisco's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y, Trevor (2010) Great Exhibitions: From the Crystal Palace to the Dome, Osprey Publishing.
Meyer, Jonathan (2006) Great Exhibitions : London, New York, Paris, Philadelphia, 1851-1900 , Woodbridge, Suffolk, [England] :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Mitchell, Timothy(1992) "Orientalism and the Exhibitionary Order", in Nicholas B. Dirks (ed) , Colonialism and Culture,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p.289-318
Monclús, Javier (2009)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Urbanism: the Zaragoza Expo 2008 Project, Farnham, England ; Burlington, VT : Ashgate.
Morton, Patricia A. (2000) Hybrid Modernities: Architecture and Representation at the 1931 Colonial Exposition, Paris, The MIT Press.
Nordin, Astrid H. M.(2012) "Taking Baudrillard to the Fair: Exhibiting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Shanghai Expo", Alternatives: Global, Local, Political, Vol. 37 Issue 2, pp. 106-120
O'Donnell, Guillermo A.(1973)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Berkeley :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itman, Jennifer (2002) "China's Presence at the Centennial Exhibition, Philadelphia, 1876." Studies in the Decorative Arts, 10:1, pp.35-73
Potter, David (1997) "Explaining democratization", in David Potter et al (eds.), 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Polity, pp.1-40
Pluvinage, Gonzague (2008) Expo 58 : Between Utopia and Reality, Brussels [Belgium] : Brussels City Archives : State Archives in Belgium : Éditions Racine.
Przeworski, Adam and Fernando Limongi(1997)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Vol. 49, No. 2., pp. 155-183.
Roche, Maurice(2000) Mega-Events and Modernity: 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Roche, Maurice (2003) "Mega-Events, Time and Modernity." Time & Society 12:1: 99-126.
Rosenberg, Chaim M(2008) America at the Fair : Chicago's 1893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Charleston, S.C. : Arcadia Pub.
Rustow, Dankwart A. (1970)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 No. 3., pp. 337-363.
Rydell, Robert W. (1993) World of Fairs : the Century-of-Progress Expositions, 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All the World's a Fair : Visions of Empire 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1876-1916, 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ydell, Robert W., John E. Findling, Kimberly D. Pelle (2000) Fair America : World's Fai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Rydell, Robert W. & Nancy E. Gwinn (1994) Fair Representations : World's Fairs and the Modern World,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VU University Press.
Rydell, Robert W. & Laura B. Schiavo(2011) Designing Tomorrow: America's World's Fairs of the 1930s,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Samuel, Lawrence R. (2009) The End of the Innocence : the 1964-1965 New York World's Fair, Syracuse, N.Y. :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Daniel(2013) The Empire of Progress: West Africans, Indians, and Britons at the 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 1924–25,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Tenorio-Trillo, Mauricio (1996) Mexico at the World's Fairs : Crafting a Modern N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Vanke, Francesca(2013) "Degrees of otherness: The Ottoman Empire and China at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 in Jeffrey A. Auerbach & Peter H. Hoffenberg(eds) Britain, the Empire, and the World at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 pp. 191-205.
Vennman, Barbara(1996) "Dragons, Dummies, and Royals: China at American World’s Fairs, 1876-1904", Gateway Heritage, Vol. 17, No. 2, Fall, pp. 16-31
Vogel, Ezra F.(1991)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den, Keith (1997) Becoming Modern in Toronto : the Industrial Exhibition and the Shaping of a Late Victorian Culture, Toronto, Ont. ; Buffalo, N.Y.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Williams, Rosalind H. (1982) Dream Worlds, Mass Consumption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right, Mary C. (1962)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Sandra (2012) "Exhibiting a New Japan: the Tokyo Olympics of 1964 and Expo '70 in Osaka", Historical Research, Volume 85, Issue 227, pp.159–178
Yengoyan, Aram A. (1994) "Culture, Ideology and World's Fairs: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Robert W. Rydell & Nancy E. Gwinn eds. Fair Representations: World's Fair and the Modern World, Amsterdam: Vu University Press, pp.62-83.
Young, Paul (2009)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eat Exhibition: the Victorian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