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墓誌書法研究
作者:魏猷恩
作者(外文):WEI,YU-EN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宋建華
李郁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唐代墓誌書法刻工寫經書待詔書手Tang DynastyEpitaphCalligraphyCarversTranscribing Classic Books in Buddhism or Daoism“Shu-Dai-Zhao”“Shu-Sho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墓誌是古代紀念亡者的石刻禮器,隨棺槨埋入壙中。目前統計的出土墓誌,以唐代數量居冠。墓誌除了記載誌主的譜系、生卒、行事之外,也涉及當時的社會百態,因此,唐代墓誌自然成為研究唐代史事的第一手材料。
近年來古代墓葬的考古資料豐富,這些出土實物與紀錄,往往是最有力的史料證據,佐以傳統文獻,兩相對照,更能清晰地理出墓誌的起源與發展。驗後得知,墓誌在兩晉、十六國時期逐漸成型,到了南北朝時期才確立了形制。之後,隋唐繼承此制,並普及到各界,成為喪葬的必需品。
唐代是中國古代的盛世,國富力強,文化燦爛,書法藝術更在書史稱冠。由於制度與風氣使然,唐代書學鼎盛,人才濟濟,名錄於冊者,為歷朝之冠,故史稱唐人無不善書。而當中引領風騷、實具影響力者,蓋有四類身分,即掌權的君主和皇親;執行公務的官宦和士子;信奉佛道的僧侶道士與信眾;以書藝見召和抄錄文案的書待詔及書手。這四類人物是決定唐代書法走向的關鍵。
歷來墓誌書法的研究方法,往往以傳統書史為經,再採幾方風格相近的墓誌,以之為緯,作為書史的旁證。本文一改慣例,廣採唐代墓誌4495方為樣本,製作資料庫,用來篩選分析唐代書法的書體、書風、書者、時代性、地域性等問題,以求證、補充書史的記載。
習慣上,將墓誌書法風格的問題歸因於書者,但卻常忽略刻工也是墓誌書法的關鍵因素。書者先負責書丹,刻工才照稿接續奏刀鑿刻。書作能否忠實呈現,往往取決於刻工的技巧,所以俗稱鑿刻為二次創作。唐人亦關注此問題,官方透過管理制度,民間則賴家學傳承,多方培養人才,以應廣大的石刻需求。查考墓誌發現,唐代刻工也多有兼善書法,甚至能文者,此亦可作為唐代書法鼎盛的證據之一。
The epitaph is a ritual tool of stone inscription in ancient times done to remember a person who has died, buried with the coffin. So far,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Tang Dynasty has the most unearthed epitaphs. The epitaph does not only record the genealogy, birth, death, and behavior of the owner, but also the social state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 naturally becomes the first-hand material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archeological data of ancient tombs have been abundant. These unearthed objects and records are often the most powerful evidence of historical data.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m with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pitaphs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It was learned after the inspection that the epitaphs gradually took shape during the Jin Dynasty and Sixteen Kingdoms Periods, and the formation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Later,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herited this system and it became popular—it became a necessity for funerals.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heyday of ancient China. It was wealthy and strong. Its culture was splendid. Also, the art of calligraphy was crowned in history. Due to the system and etho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y of the Dynasty was flourishing, and there were abundant talented calligraphers. It had the most calligraphers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Therefore, the history tells us that all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good at calligraphy without exception.
Among them, the leading and influential calligraphe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people: monarchs and royal relatives in power; officials and scholars who perform official duties; monks and believers of Buddhism; “Shu-Dai-Zhao,” those who were summoned by emperors because of their talents in calligraphy, and “Shu-Shoum,” those who were transcribing documents for emperors. These four types of people were th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trend of calligraph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calligraphy of epitaph often take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calligraphy as a longitude, and then adopt several epitaphs with similar styles as the latitude, as indirect evidence of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This article does not follow the convention: I adopt epitaph 4495 of the Tang Dynasty as a sample and make a database to sift and analyze the style, author of calligraphy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calligraphy of its era and region, etc. These help to seek confirmation and supplement to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People get used to attributing the problem of calligraphy style of epitaphs to the writer, but often overlook the fact that carvers are also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of epitaphs. The calligrapher was in charge of “Shu-Dan” first, and then the carvers continued with knives. Whether a book could be presented faithfully depends on the skill of carvers, so it was commonly known that chiseling is the second creation. The Tang people were also concerned about this issue. Officials us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while folks relied on family traditions to cultivate talents to meet the vast needs of stone carvings. Examination of epitaphs found that many carvers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also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even they have literary talents. This can also be the evidence of the fact that the calligraph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flourishing.
參考文獻
傳統史料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戰國)呂不韋輯、陳其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趙壹《非草書》,《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漢)蔡邕《九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晉)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道藏》第二十八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晉)衛鑠《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陶弘景《真誥》,《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梁)劉勰《滅惑論》,《弘明集》卷八,《大正新脩大藏經》T52n2102,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電子書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後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T08n0235,CBETA,2016年電子書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T09n0262,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電子書
(北周)道安《二教論》,《廣弘明集》卷八,《大正新脩大藏經》T52n2103,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電子書
(唐)司空圖《詩品》,《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湯麟編著《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隋唐五代卷》,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唐)何延之《蘭亭記》,(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呂總《續書評》,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唐)宋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道藏》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李世民《筆法》,(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陽冰《筆法》,(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三,《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李嗣真《書品後》,(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李肇《翰林志》,(宋)洪遵編《翰苑群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道藏》第九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杜光庭《錄異記》,《道藏》第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武平一《徐氏法書記》,(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柳宗元《八法頌》,(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韋述《敘書錄》,(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韋執誼《翰林院故事》,(宋)洪遵編《翰苑群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唐)孫過庭《書譜》,蕭元編著《初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唐)徐浩《古蹟記》,(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徐浩《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唐)張旭《傳永字八法》,(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三,《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湯麟編著《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隋唐五代卷》,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唐)張懷瓘《二王等書錄》,(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張懷瓘《六體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三,《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懷瓘《書斷》,(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七、八、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脩大藏經》T52n2104,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電子書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T50n2060,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6年電子書
(唐)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歐陽詢《八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歐陽詢《三十六法》,(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卷六,《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盧元卿《法書錄》,(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T10n0293,CBETA,2016年電子書
(唐)顏真卿《八法頌》,(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顏真卿《筆法十二意》,(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竇臮、竇蒙注定《述書賦》,(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五、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普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朱長文《墨池編》卷九.續書斷上,《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朱長文《續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二,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米芾《書史》,《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T49n2035,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2018年電子書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周密《雲烟過眼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姜夔《續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洪適《隸釋》,《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金圓、許沛藻點校《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陳思《書小史》卷一,潘運告主編、水采田譯注《宋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宋)陳思《書苑菁華》,《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葉夢得撰、(宋)宇文紹奕考異,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董史《皇宋書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董逌《廣川書跋》,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宋)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道藏》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趙明誠《金石錄》,《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劉義慶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鄭樵《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謝守灝《混元聖紀》,《道藏》第十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呂宗傑《書經補遺》,《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元)趙孟頫《松雪齋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道藏》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明)王行《墓銘舉例》,《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明)王肯堂《鬱岡齋筆塵》,《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明)王紱《書畫傳習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朱珪《名蹟錄》,《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明)李日華〈竹嬾論小楷〉,(明)汪砢玉《珊瑚網》,《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孫鳳《孫氏書畫鈔》,《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徐上達《印法參同》,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屠隆《帖箋》,《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丑《真蹟日錄》,《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丑《張氏四種》,《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陳繼儒《妮古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明)潘茂弘《印章法》,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
(明)豐坊《書訣》,《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豐坊《童學書程》,《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顧復《平生壯觀》,《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王文治《快雨堂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王芑孫《碑版文廣例》,《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王澍《虛舟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王澍《翰墨指南》,《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清)安岐《墨緣彙觀》,《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清)吳升《大觀錄》,《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吳其貞《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宋伯魯《知唐桑艾》,《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清)沈辰《書畫緣》,《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沈道寬《八法筌蹄》,《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清)侯仁朔《侯氏書品》,《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姚際恆《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姚鼐輯、王文濡校注《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袁三俊《篆刻十三略》,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
(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康有為著、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張廷濟《清儀閣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清)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張德容《二銘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梁章鉅《退庵所藏金石書畫跋尾》,《中國書畫全書》第九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梁巘《評書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清)陳玠《書法偶集》,毛萬寶、黃君主編《中國古代書論類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六冊、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陸增祥《金石袪偽》,《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國書畫全書》第九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馮班《鈍吟書要》,《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清)楊賓《大瓢偶筆》,《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語石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董浩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端方《匋齋藏石記》,《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清)歐陽輔《集古求真》,《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潘正煒《聽帆樓續刻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清)蔣光煦《別下齋書畫錄》,《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清)蔣衡《拙存堂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蔣驥《續書法論》,《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嚴可均《平津館金石萃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十百齋書畫錄》,《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右軍書記》,(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朝敘書錄》,《法書要錄》卷四,(唐)張彥遠輯錄、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書畫史》,《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華蓋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實》,《道藏》第十八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道藏闕經目錄》卷下《道藏尊經歷代綱目》,《道藏》第三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寶刻類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毛萬寶、黃君主編《中國古代書論類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左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國軒、張燕嬰譯注《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岳純之點校《唐律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張仲文《鞏縣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三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十九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著者不詳《古今傳授筆法》,(宋)朱長文《墨池篇》卷三,《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著者不詳《永字八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著者不詳《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潘運告主編、桂第子譯注《宣和書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近人著作
(清)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一百二.書法指導,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中國史.春秋戰國時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毛秋瑾《墨香佛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毛遠明《碑刻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毛漢光《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共十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1994年
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王中焰、杜玉印注評《黃庭堅書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王元軍《唐代書法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壯弘《碑帖鑑別常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王壯弘《帖學舉要》附錄.歷代單刻偽帖目,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鏞主編《中國書法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方若《校碑隨筆》,《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田光烈《佛法與書法》,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石小英《八至十世紀敦煌尼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關田《初果集—朱關田論書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李崇智編著《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李梅田《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獻奇、黃明蘭主編《畫像磚石刻墓誌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沈路《漢末至五代道教書法美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7年
沈樂平《敦煌書法綜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沃興華《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勛初主編《唐人佚事彙編》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宗鳴安《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林聰明《中古河西文化研究講義》(未出版)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侯開嘉〈西域文明的東播與顏真卿的書法創新〉,《書法史求真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段文杰主編《敦煌書法庫.第一輯魏晉南北朝時期》,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倪文東編《啟功談書法人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孫英剛《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孫鶴〈論楷書在唐朝繁盛的原因〉,中國書法院編《晉唐楷書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
徐自強、吳夢麟《古代石刻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宗霍《書林藻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馬德《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下》,《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晉唐楷書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懷素自敘帖卷檢測報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年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天弓編著《中國書法大事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張同印《隋唐墓誌書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啟功《啟功叢稿.題跋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許地山《道教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陳吉安《筆法正源—書法執筆法用筆法研究與釋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直〈晉徐美人墓石考釋〉,《文史考古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陳垣《釋氏疑年錄》,臺北縣新店:彌勒出版社,1982年
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章燦《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陳華文《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陶明君編著《中國書論辭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書法庫》第四輯,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焦明晨《敦煌寫卷書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7年
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彭吉象主編《中國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程章燦《石刻刻工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程章燦《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華人德《六朝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景略、吳夢麟、葉學明《喪葬陵墓志》,《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北:蕙風堂,1994年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楊向奎《唐代墓誌義例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十《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葉國良《石學蠡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趙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劉正成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濤《書法談叢》,臺北:蕙風堂,2001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鍾明善《中國書法史》,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聶清《道教與書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顏尚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羅宗真《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羅振玉《蒿里遺珍考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羅振玉《遼居稿》,《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日本﹞平岡武夫著、楊勵三譯《長安與洛陽地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日本〕池田溫編《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日本〕西川寧文、姚宇亮譯〈楷書的形成—據敦煌、樓蘭、吐魯番出土文書對四至六世紀書法的解明〉,中國書法院編《晉唐楷書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
〔日本〕西川寧著、姚宇亮譯《西域出土晉代墨跡的書法史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日本〕香川默識編《西域考古圖譜》,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期刊論文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文物》,1992年第3期,頁1-8
大同市博物館〈大同市東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989年第8期,頁57-65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文物》,1972年第3期,頁20-29、6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7期,頁19-3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0期,頁4-4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胊縣博物館〈山東臨胊北齊崔芬壁畫墓〉,《文物》,2002年第4期,頁4-26
山東鄒城市文物局〈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墓〉,《文物》,2005年第1期,頁4-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河南偃師縣杏園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頁818-83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杏園村六座紀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頁429-45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東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第4期,頁2-19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狄湛墓〉,《文物》,2003年第3期,頁37-42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庫狄業墓〉,《文物》,2003年第3期,頁26-36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賀拔昌墓〉,《文物》,2003年第3期,頁11-25
王力春〈遼寧出土《劉賢墓誌》入窆年代獻疑〉,《蘭臺世界》,2012年6月,頁57-58
王志斌、張長發〈河北鹽山出土北齊□忝墓誌〉,《文物》,1997年第7期,頁70
王佳月〈試論兩晉墓誌的演變和等級性〉,《東南文化》,2012年第5期,頁88-96
王素〈吐魯番出土張氏高昌時期文物三題〉,《文物》,1993年第5期,頁53-60
王素〈陳黃法氍墓誌校證〉,《文物》,1993年第11期,頁40-45
王連龍〈《劉賢墓誌》考論〉,《中國書法》,2018年第4期,頁79-84
王維坤〈隋唐墓葬出土的死者口中含幣習俗溯源〉,《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5期,頁76-88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西郊西晉王浚妻華芳墓清理簡報〉,《文物》,1965年第12期,頁21-24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唐墓〉,《文物》,1995年第11期,頁45-53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發掘〉,《考古》,1960年第9期,頁15-28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秦安縣唐墓清理簡報〉,《文物》,1975年第4期,頁74-76
田家溧〈漢代厚葬風俗的成因及教化意義再探〉,《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頁122-127
任飛、楊迎《唐代太常卿考》,《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年2月,頁88-93
安志敏〈長沙新發現的西漢帛畫試探〉,《考古》,1973年第1期,頁43-53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馬鞍山東晉墓清理〉,《考古》,1980年第6期,頁569-570,576
戎國新〈楷書結構淺談〉,《學周刊》,2011年第7期,頁200。
朱智武〈中國古代墓誌起源新論—兼評諸種舊說〉,《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頁33-38
朱智武〈東晉南朝出土墓誌若干問題探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9月,頁94-98
朱智武〈東晉南朝出土墓誌資料概述〉,《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6月,頁107-112
牟發松〈《拓跋虎墓誌》釋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1年,頁135-138
考古研究所編輯室〈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王杖十簡釋文〉,《考古》,1960年第9期,頁29-30
吳夏平〈唐著作郎官與碑誌文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6期,頁84-88
吳麗娛〈助葬必執紼-唐代挽郎一角〉,《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頁1-7
吳麗娛〈從《天聖令》對唐令的修改看唐宋制度之變遷〉,《唐研究》第十二卷,2006年,頁123-201
吳麗娛〈葬禮的炫耀—關於天聖《喪葬令》的啟迪〉,《文史知識》,2007年第3期,頁61-65
束新水〈唐代楷書發展的背景因素摭論〉,《中國書法》,2017年第4期,頁173-175
李士彪〈魏晉六朝的禁碑與碑文的演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4期,頁85-87
李天石〈唐代的官奴婢制度及其變化〉,《蘭州學刊》,1988年第3期,頁76-84
李正庚〈唐代書法私學教育〉,《學術交流》,2010年3月,頁175-178
李宇峰〈遼寧朝陽發現十六國時期後燕崔遹墓碑〉,《文物》,1981年第4期,頁93
李俊卿〈北魏《趙謐墓誌銘》跋〉,《文物春秋》,2003年第6期,頁72
李建麗、李振奇〈臨城李氏墓誌考〉,《文物》,1991年第8期,頁85-90
李剛〈唐玄宗詔令傳寫《開元道藏》的時間考辨〉,《宗教學研究》,1994年Z1期,頁7-9
李海霞、何寧〈唐代的正字運動〉,《文史雜誌》,2000年第1期,頁66-69
李雪梅〈古代中國銘金紀法傳統初探〉,《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27-32
李朝陽〈呂他墓表考述〉,《文物》,1997年第10期,頁81-82
李朝陽〈咸陽市郊北周獨孤渾貞墓誌考述〉,《文物》,1997年第5期,頁84-85、58
李愛國〈太原北齊張海翼墓〉,《文物》,2003年第10期,頁41-49
李裴〈略論道教書法藝術與審美〉,《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3期,頁22-25
李銀德、陳永清〈東漢永壽元年徐州從事墓誌〉,《文物》,1994年第8期,頁93-95
李徵〈新疆阿斯塔那三座唐墓出土珍貴絹畫及文書等文物〉,《文物》,1975年第10期,頁89-90
李毅華、李雪明〈道教視角下的書法遮談〉,《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107-108
李學文〈山西襄汾出土東魏天平二年裴良墓誌〉,《文物》,1990年第12期,頁86-90
李錦綉〈樂工還是醫匠—安金藏研究〉,《晉陽學刊》,2015年第3期,頁37-44
李儲森、張曉光、孫建華〈山東發現東漢墓誌一方〉,《文物》,1998年第6期,頁73、89
沙武田〈敦煌寫真邈真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畫之寫真肖像藝術〉,《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1期,頁43-62
沈睿文〈重讀安菩墓〉,《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4期,頁6-21、158
沈睿文〈唐陵結構名稱考〉,《文博》,2000年第1期,頁32-36
阮國林〈南京梁桂陽王蕭融夫婦合葬墓〉,《文物》,1981年第12期,頁8-13
周一良〈敦煌寫本書儀中所見的唐代婚喪禮俗〉,《文物》,1985年第7期,頁17-25
周佩妮〈北周田弘墓出土文物的重要學術價值〉,《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8月,頁99-102
周奇〈唐代道舉與崇玄學〉,《學術界》,2008年4期,頁243-247
周維平〈從敦煌遺書看敦煌道教〉,《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頁126-137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頁1-11
孟國棟〈墓誌的起源與墓誌文體的成立〉,《浙江大學學報》,2013年9月,頁138-149
尚振明〈河南孟縣店上村唐墓〉,《考古》,1988年第9期,頁858-860
林再成〈唐代隸書簡論〉,《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頁60-62
林西朗〈唐代道舉制度述略〉,《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頁134-138
武伯綸〈唐代的覆面與胡部新聲〉,《文物》,1961年第6期,頁42-4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晉墓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頁169-185
河南省偃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偃師縣南蔡莊鄉漢肥致墓發掘簡報〉,《文物》,1992年第9期,頁37-42
河南省博物館〈靈寶張灣漢墓〉,《文物》,1975年第11期,頁75-93
邵正坤〈試論北朝家庭的佛教信仰〉,《殷都學刊》,2007年第2期,頁61-65
邵磊〈南齊王寶玉墓誌考釋〉,《文獻》,2003年第4期,頁85-91
邵磊〈陳朝名將黃法氍墓誌辨析〉,《東南文化》,2015年第2期,頁76-81
金殿士〈遼寧朝陽西大營子唐墓〉,《文物》,1959年第5期,頁62-64
侯振兵〈唐代牧監基層勞動者身分芻議-兼論唐代的賤民問題〉,《中國農史》,2015年第4期,頁53-61,28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戚家山東晉謝鯤墓簡報〉,《文物》,1965年第6期,頁34-36
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太平門外劉宋明曇憘墓〉,《考古》,1976年第1期,頁49-52
南京市博物館、雨花區文化局〈南京南郊六朝謝溫墓〉,《文物》,1998年第5期,頁15-18
南京市博物館、雨花區文物局〈南京南郊六朝謝珫墓〉,《文物》,1998年第5期,頁4-14
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文物》,2001年第3期,頁4-40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北郊東晉溫嶠墓〉,《文物》,2002年第7期,頁19-33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郭家山東晉溫氏家族墓〉,《考古》,2008年第6期,頁3-25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11號墓清理簡報〉,《文物》,2002年第7期,頁34-40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9號、10號墓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7期,頁4-13
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張陵山張氏墓群發掘簡報〉,《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頁14-18
南京博物館、邳縣文化館〈東漢彭城相繆宇墓〉,《文物》,1984年第8期,頁22-29
咸陽市文管會、咸陽博物館〈咸陽市胡家溝西魏侯義墓清理簡報〉,《文物》,1987年第12期,頁57-68
咸陽市渭城區文管會〈咸陽市渭城區北周拓跋虎夫婦墓清理記〉,《文物》,1993年第11期,頁35-39
段小強〈敦煌文書所反映的古代喪禮〉,《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2期,頁43-45
段爾煜〈兩漢厚葬之風芻議〉,《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頁97-102
洪欣〈北京近年發現的幾座唐墓〉,《文物》,1990年第12期,頁16-21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孟津晉墓、北魏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第8期,頁48-61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紗廠西路北魏HM555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9期,頁9-20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頁1-22
胡玉蘭〈唐代著作郎官述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5月,頁105-111
唐金裕〈漢初平四年王氏朱書陶瓶〉,《文物》,1980年第1期,頁95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1973年第1期,頁54-61
孫英偉〈商標起源考—以中國古代標記符號為對象〉,《知識產權》,2011年第3期,頁80-85,97
徐殿魁〈洛陽地區唐代墓誌花紋的內涵與分期〉,《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15-460
袁志明〈北朝佛教信仰與民族文化認同〉,《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7月,頁62-64
郝建平〈論漢代厚葬之風〉,《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4月,頁123-128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安縣三里村東漢墓葬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7期,頁62-65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儉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3期,頁27-4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頁4-26
馬立軍〈試論北魏碑誌關係的轉化與墓誌形制演變〉,《史林》,2008年第2期,頁94-99
馬怡〈武威漢墓之旐—墓葬幡物的名稱、特徵與沿革〉,《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4期,頁61-82
馬新宇〈試論北朝墓誌題銘的文化蘊涵及書體的裝飾性問題〉,《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2004年,頁376-385
馬雍〈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的名稱和功能〉,《考古》,1973年第2期,頁118-125
馬驥〈西安新出柳書唐迴元觀鐘樓銘碑〉,《文博》,1987年第5期,頁3-4、圖封二
高子期〈王暉石棺略說〉,《四川文物》,2009年第5期,頁64-66
涂白奎〈姚孝經磚文性質簡說〉,《華夏考古》,2005年第1期,頁87-88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南郊龐留村的唐墓〉,《文物》,1958年第10期,頁40-43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6期,頁28-35
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5期,頁414-425
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東漢姚孝經墓〉,《考古》,1992年第3期,頁227-231
崔世平〈崔芬墓誌與南北爭戰下的青州崔氏〉,《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年1月,頁36-41
常一民〈北齊徐顯秀墓發掘記〉,《文物世界》,2006年第4期,頁11-20
張玉興〈唐代陵令改述〉,《歷史教學》,2011年第12期,頁31-35
張全民〈唐河東監軍使劉中禮墓誌考釋〉,《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2期,頁13-24
張佳〈冰冷的奢華—唐代墓誌紋飾藝術〉,《文物鑑定與鑑賞》,2018年第7期,頁20-21
張明川〈中國古代書寫姿勢演變略考〉,《文物》,2002年第3期,頁85-91
張東光〈唐代的內供奉官〉,《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1期,頁105-111
張慶捷、劉俊喜〈北魏宋紹祖墓兩處銘記析〉,《文物》,2001年第7期,頁58-61
張澤洪〈論唐代道教的寫經〉,《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頁128-134
曹汛〈北魏劉賢墓誌〉,《考古》,1984年第7期,頁615-621
畢雲〈刻磚為識—東晉南朝的磚誌及其反思〉,《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年3月,頁6-13
許玉林〈遼寧蓋縣東漢墓〉,《文物》,1993年第4期,頁54-70
郭世軍、劉心健〈開封發現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1998年第11期,頁82-83
陳大為、李宇峰〈遼寧朝陽後燕崔遹墓的發現〉,《考古》,1982年第3期,頁270-274
陳俊維〈江蘇吳縣出土東晉張鎮墓誌的若干問題〉,《宜春學院學報》,2017年第10期,頁52-57
陳根遠〈唐《韓秀實墓誌》及其他〉,《文博》,2010年第4期,頁31-35
彭立瓊〈《道藏》的源流及其編目〉,《圖書館建設》,2003年第2期,頁108-109
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頁12-20
斯仁〈江蘇南京市中華門外鐵心橋出土南朝劉宋墓誌〉,《考古》,1998年第8期,頁94-96
曾廣〈中國婦女書法的一塊豐碑-昇仙太子碑〉,《中國書法》,2004年第3期,頁17
程群、涂華〈道教書法審美特徵瑣議〉,《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50-55
舒之梅〈從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看漢初法家路線〉,《考古》,1976年第1期,頁24-27
黃冬富〈唐代中央官學的書法教育〉,《美育》,1999年3月,頁15-28
黃正建〈唐代陵戶再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9月,頁101-105
黃明蘭〈西晉裴祇和北魏元暐兩墓拾零〉,《文物》,1982年第1期,頁70-73
黃展岳〈早期墓誌的一些問題〉,《文物》,1995年第12期,頁51-58
黃展岳〈肥致碑及相關問題〉,《考古》,2012年第5期,頁59-64
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頁13-44
新疆博物館考古隊〈吐魯番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6期,頁1-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7期,頁8-1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頁7-2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60年第6期,頁13-21
楊寧國〈寧夏彭陽縣出土北魏員標墓誌磚〉,《文物與考古》,2001年第5期,頁91-92
董文強〈甘肅武威漢墓出土銘旌功能探究〉,《隴東學院學報》,2018年11月,頁93-96
路遠〈後秦《呂他墓表》與《呂憲墓表》〉,《文博》,2001年第5期,頁62-65、28
雷聞〈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從敦煌158窟北壁涅槃變王子舉哀圖說起〉,《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頁95-104
熊基權〈墓誌起源新說〉,《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頁67-72
熊龍〈東漢孫仲妻柩銘考略〉,《東方藝術》,2012年第16期,頁58-63
趙冬梅〈唐五代供奉官考〉,《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頁59-67
趙振華、朱亮〈安菩墓誌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頁37-40
趙振華〈唐代石工墓誌和石工生涯〉,《唐史論叢》,2012年1期。
齊東方〈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頁59-82
齊鳳山〈道教的神符和書法藝術〉,《中國道教》,2004年第2期,頁40-41
劉夫德〈銘旌的圖像與文字〉,《文博》,2008年第4期,頁12-25
劉永明、路旻〈敦煌清信弟子經戒傳授與北周至唐代的國家道教〉,《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3期,頁108-122
劉志〈中國古代道教寫經〉,《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5期,頁99-105
劉悅〈山東物勒工名現象探源〉,《管子學刊》,2016年第2期,頁39-43
劉華〈道藏與道藏要籍選刊述要〉,《江蘇圖書館學報》,2001年第4期,頁60-61
劉漢忠〈石刻考工錄續補〉,《文獻》,1991年第3期,頁248-280
劉鳳君〈南北朝石刻墓誌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頁74-82
劉儒〈唐代墓誌刻工三題〉,《中南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13年8月,頁247-251
劉濤〈魏晉南北朝的禁碑與立碑〉,《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頁4-11
樊英峰〈試論唐代對乾陵的管理和保護(上)〉,《文博》,2012年第1期,頁50-56
蔣若是〈從荀岳左棻兩墓誌中得到的晉陵線索和其他〉,《文物》,1961年第10期,頁49-52
蔡永剛〈楷書結構與形式美學原理的探究〉,《綏化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頁178-179
蔡家宗〈楷書結構的力學分析〉,《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53-56
蔡運章〈東漢永壽二年鎮墓瓶陶文考略〉,《考古》,1989年第7期,頁649-661
鄭州市文物工作隊〈鄭州地區發現的幾座唐墓〉,《文物》,1995年第5期,頁22-39
鄭汝中〈唐代書法藝術與敦煌寫卷〉,《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120-129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市發現的幾座北魏墓〉,《遼海文物學刊》,1995年第1期,頁140-146
鍾長發、寧篤學〈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文物》,1981年第2期,頁8
韓國河〈論秦漢魏晉時期的厚葬與薄葬〉,《鄭州大學學報》,1998年9月,頁94-102
叢文俊〈北魏《趙謐墓誌》考〉,《中國書法》,2004年第12期,頁36-37
鎮江市博物館〈劉岱墓誌簡述〉,《文物》,1977年第6期,頁55-56
鎮江市博物館〈鎮江市東晉劉剋墓的清理〉,《考古》,1964年第5期,頁257-259
羅宗真〈梁蕭敷墓誌的有關問題〉,《考古》,1986年第1期,頁76-78,93
黨國棟〈武威縣磨咀子古墓清理記要〉,《文物》,1958年11月,頁68-71
〔日本〕小谷仲男著、續華譯〈死者口中含幣習俗—漢唐墓葬所反映的西方因素〉,《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1期,頁129-142
〔日本〕藤枝晃〈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96-111
學位論文
卜蓉蓉〈晚唐五代敦煌社邑喪葬互助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王力春〈漢魏南北朝石刻書人考辨〉,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田萬東〈唐代書法盛況及成因探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安財成〈中國書法結體和章法研究〉,中國藝術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江波〈唐代墓誌撰書人及相關文化問題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明桓〈唐代行草書碑刻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李振東〈唐代官員喪葬制度探析〉,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李瓊〈唐開元前墓誌所見官僚階層的殯葬禮俗〉,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周侃〈唐代書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展史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邱建智〈漢魏南北朝墓誌起源與發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凃宗呈〈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致苾〈唐代墓誌書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張慧霞〈唐代的權葬及歸葬研究-以墓誌銘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琪〈敦煌遺書書法淺探〉,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單寧〈隋代墓誌書法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黃景春〈早期買地券、鎮墓文整理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楊惠玲〈唐五代宋初敦煌葬俗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楊慶興〈楷盡其妙四體同輝—千唐誌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的考古學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虞曉勇〈隋代書法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臧莎莎〈唐代賻贈制度研究〉,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趙海麗〈北朝墓誌文獻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歐陽妃〈唐代正字法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小濤〈建國後千唐誌齋新收墓誌書體研究〉,鄭州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劉天琪〈隋唐墓誌蓋題銘藝術研究〉,西安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先維〈墓誌資料所見唐代歸葬習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樂卓瑩〈唐代喪葬典禮考述〉,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盧蓉〈中國墓碑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薛龍春〈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韓姣姣〈東漢買地券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叢思飛〈唐代書法文獻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羅操〈東漢至南北朝墓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蘇輝〈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顧濤〈墓誌書法研究—以洛陽北魏墓誌為中心〉,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龔澤軍〈敦煌寫本祭悼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圖版、錄文
(唐)懷素《千字文》,《中國法書集44》,東京:二玄社,1988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2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仁波等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共三十六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992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十一冊至三十五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17》,莫斯科: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段文傑主編《甘肅藏敦煌文獻》第四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一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一十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一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一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三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二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二十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二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三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四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四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網路資源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維基文庫(四庫全書本),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7%8C%97%E8%A6%BA%E5%AF%AE%E9%9B%9C%E8%A8%98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E4%B8%8B(2020年3月24日瀏覽)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守山閣叢書本,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6864&page=48(2019年12月12日瀏覽)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漢籍リポジトリ網站,https://www.kanripo.org Kanripo(2020年3月5日瀏覽)
《周胡兒墓誌》、《孫繼和墓誌》報導,長春中古墓誌博物館,https://kknews.cc/culture/bxjmkj9.html(2018年11月1日瀏覽)
《昇仙太子碑》,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37219.htm(2018年10月25日瀏覽)
《梁阿廣墓表》,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405596&kind=%3FB(2019年9月20日檢索)
《郭仲理石槨》,北京故宮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897.html?hl=%E8%A5%BF%E9%9B%81%E7%BF%85%E6%A5%BC(2019年8月23日檢索)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http://shuiren.org/kodaichimei/placename/31976.html(2018年11月1日瀏覽)
司馬光《書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欽定四庫全書本,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94956(2019年11月12日檢索)
史睿〈唐代石刻研究雜談〉,唐史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唐史學科,http://www.tanghistory.net/TSLW/2019/11/1911222951DCB3KI9DFJF7H253E11I.html(2019年12月19日瀏覽)
氣賀澤保規《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簡介,https://www.toho-shoten.co.jp/toho-web/search/detail?id=4762995132&bookType=jp(2018年10月20日瀏覽)
浙江大學歷代墓誌數據庫,csid.zju.edu.tw
漢語詞典漢語網,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192765-95.html
趙振華〈唐代石工墓誌和石工生涯—以石工周胡兒、孫繼和墓誌為中心〉,http://www.heluowenhua.net/heluowenhuayanjiu/kaogu/2016-05-15/677.html(2018年11月1日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