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懷瓘書法思想
作者:陳丁立
作者(外文):Ding Lih Ch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張懷瓘書法審美創作鑒賞批評唐代藝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唐代書學論著,以張懷瓘的篇幅最豐,無論是書法藝術的深度和廣度的體認上,較諸前代,無以出其右者。綜觀歷代書論,亦鮮有匹敵者。張懷瓘的書法思想,可謂博大精深,他不但確立了書法評論的獨立價值,並且在書藝本質的體認,以及「審美」、「創作」、「鑒賞」與「批評」等課題上,均有過人的洞見。在這充滿希望的新紀元,中國固有文化,將因海峽兩岸的經濟成就,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門類,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建構張懷瓘書法思想的理論體系,有助於人們對書法藝術獲致全面、深入的理解。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從「盛唐以前的書學背景」、「張懷瓘其人與著述」與「前人研究成果」,說明本文之「研究目的及其方法」。
  第二章「書藝思想」,「道」是書藝成其書藝的本質,透過「書」之內涵的解析與彙整,從書法藝術的「發生意義」與「本質意義」,論述張懷瓘的「書原觀」與「書藝觀」,確立書法為「抽象的綜合藝術」、「即真即善即美」的藝術性質。
  第三章「審美思想」,首在釐清審美主體「才性」、「情性」等概念,說明審美活動中主客體的交互作用,進而建構審美判準之理論體系。盛唐以前的審美判準可歸納為兩類:「力」與「美」、「形」與「神」。前者,為陰陽、剛柔形相對比之概念,「力媚」、「文質」、「筋骨肉」、「風神骨氣」「妍美功用」屬之;後者,為形式、內容對舉之概念,「神彩」「字形」、「天然」「工夫」、「神妙能」屬之。「力」「美」、「形」「神」兩項判準,可統攝於「勢」(「力勢」、「態勢」)。
  第四章「創作思想」,「道」是「勢」的取高審美理想,「法」來自於「勢」,「法本無體」,並無特定不變的本體、本質,「師於自然」才是根本的創作之道。創作的要領,首在涵養「合於道的主觀心靈」,從「主體修養」進入「藝術構思」,進而體現「技進乎道」的境界。
  第五章「鑒賞思想」,鑒賞活動貴在心領神會,以「知音」為極,透過心靈的直觀、感知活動,穿透作品形式的表象,與作者「神交」「神契」,契入「與道冥合」的情境。
  第六章「批評思想」,張懷瓘是歷來首位確立書法批評獨立價值的書論家,他以承繼二王書道統緒為已任,並以二王作為批評工作的主軸,提倡書藝本質的回歸,力挽當時稜角、脂肉的弊風。
  第七章「結論」,綜述各章要義。
參考書目
一、書法類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第一集》,台灣: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六版。
南宋.陳思《書苑菁華》。清永瑢、紀盷等纂修,《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清.孫岳頒等撰,《佩文齋書畫譜》。台灣:新興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九月版。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大陸: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一版一刷。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版。
陳丁奇,《書道教育概說》。台灣:蕙風堂,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一版,九十一年五月一版三刷。
蔡崇名,《書法教學論集》。台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編印,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初版。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台灣:蕙風堂,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初版。
李郁周,《書理書研究》。台灣:蕙風堂,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一版。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灣:蕙風堂,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一版。
陳振濂,《書法學》。台灣:建宏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版一刷。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灣:亞太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初版。
蕭 元編著,《初唐書論》。大陸: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一版。
潘運告編著,《張懷瓘書論》。大陸: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一版。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台灣: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二、藝術類
牟宗三譯著,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中華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初版,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一月第十次印刷。new window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初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灣: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new window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灣: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灣:國立空中大學用書,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初版。
三、經學類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台灣:藍燈出版社。
「十三經注疏」《論語》。台灣:藍燈出版社。
四、史學類
《後漢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三國志》,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晉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宋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南齊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梁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陳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魏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北齊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周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隋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南史》,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北史》,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新唐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舊唐書》,新校本。台灣: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七版。
五、哲學類
郭慶藩輯,《莊子集解》。台灣: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灣: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十月全集校訂版。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第一部 超越的攝物論」,牟宗三譯,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七月初版,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修訂再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月修訂八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一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灣: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二月增訂初版,民國七十八年十月增訂五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灣: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初版,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四版。new window
東漢.劉劭著,蔡崇名校注《新編人物志》。臺灣: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初版一刷。
楊士毅,《語言.演繹邏輯.哲學》。台灣:書林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三月出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new window
六、文學類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灣:學海書版社,民國八十年二月再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灣: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第二次印行。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灣: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臺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三月初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初版。new window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灣:淑馨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出版。
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文學與美學》。台灣: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月初版。
七、小學類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灣:南嶽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初版。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台灣:廣文書局,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初版。
丁福保著,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灣:鼎文書局。
王筠,《讀文句讀》。台灣:廣文書局。
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陶宗儀《古刻叢鈔》。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臺一版。
八、論文類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六月。new window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台灣: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new window
朱書萱,《張懷瓘書論思想探微》。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陳丁立,《「書體」觀念研究》。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莊千慧,《魏晉南北朝書論之研究》。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九、期刊類
梁揚,〈書法作品內容論〉。錄自《中國書法》,大陸:中國書法雜誌社,一九八八年二月季刊。
李澤厚,〈略論書法〉。錄自《中國書法》,大陸:中國書法雜誌社,一九八六年一月季刊。
許錟輝,〈中國文字的演進〉。台灣:《國文天地》,民國七十七年一月。new window
黃冬富,〈唐代中央官學的書法教育〉。台灣:《美育》一○五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黃緯中,〈從張懷瓘的書學理論檢視當前書法教育的一些問題〉。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主辦「國際書學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任育才,〈唐代官學體系的形成〉。台灣: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民國八十八年三月。new window
薛龍春,〈神采:張懷瓘的審美理想〉。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九八年第一期。
潘良楨〈《評書藥石論》與盛唐書風之丕變〉。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潘良楨〈學王管見──兼論晉唐書法文化背景之差異〉。大陸:《九州學刊》,一九九二年十月。
王學雷,〈張懷瓘研究商榷〉。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王丹一,〈張懷瓘及其《書斷》初探〉。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九八年第四期。
白鴻,〈唐代的書法教育〉。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丁正、白鴻,〈書法與科舉〉。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王宏理,〈書法與選官制〉。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六期。
張天弓,〈蔡邕《九勢》考辨〉。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王學雷,〈南朝史書中書學一詞考〉。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梅蹊,〈隋唐帝王的書法活動及其影響〉。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甘中流,〈從南北關係看南北朝時期的交流〉。大陸:《書法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十、其它
《文淵閣原鈔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初版。
《曾國藩日記》。香港:老古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八月臺灣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