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石刻唐書研究--以唐亡宮墓誌為考察對象
作者:劉家華
作者(外文):LIU, CHIA-HUA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廖美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唐代書法石刻亡宮墓誌書風Tang DynastyCalligraphyStone CarvingGravestone Covers Carved For Court LadiesCalligraphy Sty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唐代石刻墓誌的大量發現,學者在石刻文獻與墓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方面,開拓出唐代文史研究的新空間。本論文從書法的視角,以現存「石刻唐書」的唐亡宮墓誌為研究、考察對象,從唐代書法教育、書體、書風、墓誌形制特色與獨特的宮女群體,探析唐代亡宮墓誌的書風,並與唐代書風作比較,提出唐亡宮墓誌在石刻唐書中的定位,期能對唐代書法發展有更多元的體現與論述。
  唐代石刻亡宮墓誌可知者有152方墓誌及50方墓誌蓋,透過唐代詩歌及傳世的仕女畫、墓葬壁畫為我們勾勒出唐代宮女的生活、形象。而現存同時期的唐亡宮墓誌則常有多方墓誌內容雷同,形成只要「填寫」年齡和卒日、葬日的格式化人生,墓誌亦多隨興書刻即隨葬於宮女的公墓-宮人斜,很容易被忽略,卻是探索唐代宮女實際生活中的書法樣貌,絕無僅有的第一手資料,自是彌足珍貴。
  唐代書法教育及書法藝術興盛,名家輩出。唐代墓誌亦呈現多元書風,其書風形成的主要靈魂人物是書手及刻工。唐亡宮墓誌皆無撰文、書手、刻手的姓名,有些墓誌先書丹後由刻工精刻或隨意鐫刻,有些則是刻手即興奏刀直接刊刻於墓誌上。書手可能是宮廷或民間書手,亦有可能臨時請宮人書寫,再請宮廷或民間工匠鐫刻。歸納其書風,大抵受北魏、隋碑刻或初唐書家的影響,可以側面印證當時書法的學習狀況,不論是朝廷或民間,學習「尚法」代表的歐、虞、褚字及顏、柳體,仍是主流。武則天時期的亡宮墓誌,皆有其造字的運用。誌蓋上仍以代表端莊的篆書刻製,但用筆常隨性飄逸;最特別的是自由爛漫、天真稚拙的亡宮墓誌楷書,具有逸趣橫生的獨特性。
  講究方塊嚴整,給以實用為主的楷書帶來的侷限性,總覺得難以突破創新。當看到亡宮墓誌的書手與工匠因無意於創作,反而能夠不受法度桎梏,透顯出真率樸拙的韻味,對於總有「取法乎上」框架的學書者而言,這種民間日常實用性書體,或可為楷書的創作、創新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Due to the enormous amount of Tang gravestone inscriptions, scholars mark a new milestone o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Tang Dynasty in terms of stone-carving and epitaph docu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ang calligraphy education, calligraphic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epitaph, and unique body part of court lad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tyle of gravestone covers carved for court ladies—taking existent covers as targets. The paper will also explain the historic role of Tang gravestone inscriptions in Tang inscriptions in the hope of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calligraphy in a more diversified way.
  There are 152 gravestone inscriptions and 50 gravestone covers available. Tang court ladies’ life and images are revealed through Tang poetry, handed-down portraits and tomb murals. The content of preserved gravestone covers carved for Tang court ladies is often similar, only with different ages, death dates, lengths of funeral services. Most of the engravers just randomly carved covers on the court ladies’ cemeteries, which are easily ignored but precious first-hand resources for explor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Tang court ladies’ life.
  Calligraphy education and arts boomed in Tang Dynasty. Tang gravestone covers are renowned for its diverse styles, which are credited with calligraphers and engraving. There are no names of calligraphers or engravers left on Tang gravestone covers, some of which were first put down words on and then elaborately or creatively engraved. The others were randomly improvised on the gravestones by calligraphers hired by the royal, folk writers, or palace men, and then engraved by palace men or folk artisans.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among styles, we can know that Tang inscriptions were influenced by Wei and Sui inscriptions cut into stones, and the calligraphers in the beginning of Tang. We can also infer the learning condition of calligraphy. Among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learning the style of the five main calligraphers in Tang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ress 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monarch of China, gravestone inscriptions all apply the rules of creating words. Covers were written in dignified seal character randomly done by calligraphers. However, covers written in freely and innocently regular script were especially charming and glamorous.
  The regular script features being squared and practical, which limits itself from innovation. When calligraphy learners admire a gravestone cover randomly created by calligraphers and engravers without any rule, they are offered another angel to look at the regular script even though calligraphy learners are usually confined by rules.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為經,作者姓氏筆畫順序為緯排列)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93年1月。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 《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吳競:《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賀:《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唐.李肇:《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李華:《李退叔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孫過庭:《書譜》,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收入《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11月。
唐.張懷瓘:《書斷》,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唐.張參:《五經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虞世南:《筆髓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鄭氏:《女孝經》,收入明.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五代.魏遲偓撰、恒鶴校點:《中朝故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朱長文:《續書斷》,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宋.江夔:《續書譜》,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宋.宋祁、歐陽脩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收入《四庫類書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陳思:《書苑菁華》,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曾慥編:《類說》,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宋.董逌:《廣川書跋》,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宋.趙明誠:《金石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3月。
宋.《宣和書譜》,收入《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11月。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王行:《墓銘舉例》,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明.趙崡:《石墨鐫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26。
清.王澍:《虛舟題跋》,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清.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2月
清.馬宗霍:《書林藻鑒》,收入《近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清.彭求定、沈三曾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萬經:《分隸偶存》,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清.葉昌熾:《語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
清.葉昌熾著,柯昌泗評:《語石,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年12 月。
清.劉熙載:《藝概》,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清.錢泳:《履園叢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1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清.閻鎮銜:《六典通考》,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年。
清.羅振玉:《羅振玉校刊群書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刻印社,1998年。
清.舒其紳修、嚴長明纂:《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年。
二、專書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區隋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毛秋瑾:《敦煌寫經書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毛漢光:《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一,1983年。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王壯弘:《碑帖鑑別常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白鶴:《褚遂良》,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2月。
仲威:《碑帖藝術》,臺北:石頭出版,2005年6月。
任常泰:《中國陵寢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朱劍心:《金石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6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9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巫鴻、高居翰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8月。
李文駿、沈偉錦:《篆刻10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6月。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臺北:花木蘭文化版社,2008年3月。
李怡:《顏真卿》,台北:石頭出版社,2004年7月。
李域錚、趙敏生、雷冰:《西安碑林書法藝術》,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李崗田:《篆刻篆法百講》,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李錦綉:《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沃興華:《書法創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
沃興華:《書法觀止-圖說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沃興華:《插圖本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編:《千唐志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周宗岱:《美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周斌:《虞世南.歐陽詢》,臺北:石頭出版社,2004年9月。
季崇健:《書法》,臺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林聰明:《敦煌吐魯番文書解詁指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1996年12月。
武志遠、郭建邦:《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俞世芬:《唐詩與女性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
施安昌主編:《晉唐五代書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自強、吳夢麟:《古代石刻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
徐明利:《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徐建融:《書體介紹》,臺北:石頭出版社,2004年。
馬 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馬正林:《中國歷史名城‧西安》,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高世喻:《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啟功著,趙仁珪註釋:《論書絕句》(註釋本),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6月。
張小庄:《柳公權》,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1月。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頁151。
張光賓:《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張同印:《隋唐墓誌書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
張沛:《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張鴻傑主編:《咸陽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臺北:蕙風堂,1991年7月。
富平縣地方誌編篡委員會:《富平縣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程章燦:《石刻刻工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華人德:《三國兩晉南北朝墓誌》,北京:榮寶齋,1995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福州:鸞江出版社,2003年。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1999 年。
黃惇、莊希祖:《中國歷代書法名作賞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2月。
楊仁愷:《名畫鑒賞—〈虢國夫人游春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董理主編:《唐墓壁畫》,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虞曉勇:《隋代書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2000年9月。
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零拾》,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趙超:《中國古代石刻藝術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趙超:《古代墓誌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劉半農:《敦煌掇英》,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字典》,臺北:大地出版社,1995年9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卷》,北京:榮寶齋,1996年。
歐陽中石等著:《書法天地》,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歐陽中石等著:《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4 月。
鄭峰明:《褚遂良楷書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6月。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10月。
韓天衡:《天衡印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1月。
羅厚禮、姜壽田編:《中國書法發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饒宗頤編:《唐宋墓誌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顧峻:《中國歷史名城》,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日.池田溫編:《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日.氣賀澤保規編:《新編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綠》,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室,2017年3月。
三、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于明詮:〈埋名葬──墓志源流與形制演變〉,《墓誌十講》,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頁63。
于賡哲:〈試論唐代官方醫療機構的侷限性〉,《唐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
毛漢光,〈從士族習慣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吳剛:〈序言〉,《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庶民:〈郭虛己墓誌漫議〉,《郭虛己墓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沙孟海:〈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的書法〉,《沙孟海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
武志遠、郭建邦,〈千唐志齋概述〉,《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胡適:〈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序〉,許國霖:《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宮大中:〈隋唐五代墓誌概述〉,《隋唐五代墓誌》,北京:榮寶齋,2002年10月。
陳寅恪:〈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陳寅恪:〈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稿序〉,《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程章燦:〈關於墓誌文體的三個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程章燦:〈「填寫」出來的人生-由亡宮墓誌談唐代宮女的命運〉,《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啟功:〈唐人寫經殘卷跋〉,《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項之、李強:〈唐宮人墓誌書法簡論〉,《隋唐五代墓誌》,北京:榮寶齋,2002年10月。
黃緯中:〈淺述唐代行書碑在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北:蕙風堂,1994年。
羅振玉:〈敦煌本春秋穀梁傳集解殘卷跋〉,《羅振玉校刊群書敘錄》卷下,揚州:江蘇廣陵古刻印社,1998年。
趙超:〈墓誌溯源〉,《文史》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趙跟喜:〈前言〉,《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參.千唐誌齋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鄭汝中:〈敦煌寫卷書法鉤沉〉,《敦煌寫卷書法精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4年。
韓南磐:〈卜天壽〈論語鄭氏注〉寫本和唐代的書法〉,《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日.藤枝晃:〈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蘭州:敦煌研究院,1996年第2期。
王克平,〈熊秉明啟示錄〉,《雄獅美術》,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95年總288期。
王志高、邵磊:〈南京西善橋南朝墓誌質疑—兼述六朝買地券〉,《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1997年第1期。
王原茵:〈隋唐墓誌的出土時地與葬地〉,《碑林集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6期。
王鋒鈞、李喜萍:〈晚唐宮女 娘墓誌〉,《考古與文物》,西安:陜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年第2期。
王元軍:〈從敦煌唐佛經寫本談有關唐代寫經生及其書法藝術的幾個問題〉,《敦煌研究》,蘭州:敦煌研究院,1995年2月第1期。
朱武智:〈中國古代墓誌起源新論---兼評諸種舊說〉,《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第3期。
朱國平、王奇志:〈南京西善橋「輔國將軍」墓誌考〉,《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1996年第2期。
羊元高:〈大巧若拙———從傅山的「寧拙毋巧」談書法審美中的「巧、拙」關係〉,《美與時代》,鄭州:鄭州大學美學所,2009年9月。
何漢儒:〈顏真卿早年書作--唐王琳墓誌〉,《書法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期。
吳夏平:〈唐著作郎官與碑誌文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2012年11月。
吳煒:《墓誌銘起源初探》,《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1999年第3期。
李永明:《中國古代墓誌銘的源流》,《山東圖書館季刊》,濟南:山東省圖書館,2003年第1期。
李求是:〈談章懷、懿德兩墓的形制等問題〉,《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第7期。
李明:〈來自大唐的秘密上官婉兒墓誌考古解讀〉,《大眾考古》,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期。
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和分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7年第3期
杜文玉:〈唐代長安宦官的住宅與墳塋分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97年第4期。
邢鵬:《隋代宮人墓誌初探》,《文物春秋》,石家莊:河北省文物局,2015年2月。
阮立:〈唐代女性形象的新思考-以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為例〉,《藝術論壇》,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1月。
周玉茹:〈唐代內尼稽考〉,《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8年第17期。
周侃:〈唐代書手探微〉,《齊魯學刊》,曲阜:山東曲阜師範大學,2009年第1期。
周侃:〈唐代民間書手考察〉,《中國書法》,2009年總第196期,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09年8月。
孟國棟:〈唐代墓誌銘創作的程式化模式及其文學意義〉,《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浙江大學,2015年第5期。
孟雲飛:〈唐代的書法教育與科舉〉,《書法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22期。
尚民傑:〈唐代宮人、宮尼墓相關問題探討〉,《唐史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1期。
邱志文:〈論實用性書法〉,《書畫世界》,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2期。
俞偉超:〈西安白鹿原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6年第3期。
姜維公、姜維東:〈唐代宮女生活述略〉,《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第3期。
施安昌:〈唐代正字學考〉,《故宮博物院院刊》,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第3期。
胡可先:〈文學自傳與文學家傳:新出土唐代墓誌文體的家族因素〉,《浙江大學學報》,杭州:浙江大學,2013年7月。
胡玉蘭:〈唐代亡故宮女墓誌銘文的文化意蘊〉,《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年第5期。
胡玉蘭:〈唐代亡宮墓誌銘文的程式化演變及原因〉,《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浙江大學,2006年第2期。
胡發強:〈唐代的書肆〉,《歷史月刊》,第250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殷蓀:〈論虞世南〉,《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第2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阿史那忠墓發掘簡報〉,《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第2期。
張之傑:〈從武媚娘傳奇談唐代宮人服飾〉,《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0期,臺北:中華科技史學會,2015年12月。
張博洋:〈關於唐代的書法教育及影響的思考〉,《現代職業教育》第21期,太原:山西省教育廳,2017年7月。
從文俊:〈魏碑體考論〉,《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03年3月。
陳德弟:〈傭書業的興衰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出版科學》,武漢:武漢大學,2004年第5期。
陳麗萍:〈〈亡宮八品柳誌銘並序〉發微〉,《北大史學》,第19輯,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2015年5月。
陳麗萍:〈唐《內人藍英墓誌》釋讀—兼談唐代後妃的收養現象〉,《碑林集刊》,第16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6月。
陳麗萍:〈墓誌史料深化唐代宮人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17年11月。
程義:〈唐代宮人斜與臨皋驛地望考證〉,《唐史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17期,頁103。。
華人德:〈論魏碑體〉,《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00年第6期。
楊向奎:〈唐代奉敕撰寫墓誌的制度化及其影響〉,《中國文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2016年1月第2期。
楊慶興:〈千唐誌齋-館藏唐代墓誌中誌蓋的風格類型及其來源〉,《青少年書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3期。
趙聲良:《隋代敦煌寫本的書法藝術》,《敦煌研究》,蘭州:敦煌研究院,1995年第4期。
劉天琪:〈古代墓誌蓋『題銘書刻』及相關問題〉,《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13年第3期。
劉呆運、 趙海燕:〈一縷幽魂覓芳蹤-西安西郊出土唐代宮女墓〉,《收藏界》,寧夏:雅觀收藏文化研究所,2013年6月138期。
劉鳳君:〈南北朝石刻墓誌形制探源〉,《中原文物》,鄭州:河南博物院,1988年第2期。
劉儒:〈唐代墓誌撰人、書人、題額者及相關問題考探〉,《文博》,西安:陝西省文物局,2013年第1期。
劉濤:〈顏真卿〈郭虛已墓誌〉相關問題的討論〉,《書法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期。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10期,新竹:新竹師專,1984年。
蔡明娟:〈從唐代女官制度看唐代婦女〉,《北方文學》,哈爾濱:黑龍江省作家協會,2010年10月。
魯怒放:〈餘姚出土一件唐代墓誌罐〉,《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0期。
李曉男:〈魏碑的興衰及藝術價值〉,《山西檔案》,太原:山西檔案雜誌社,2018年1月。
羅彤華:〈唐代的宮女群體及其對宮廷政治的影響〉,《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漢: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2016年11月第34輯。
羅彤華:〈唐代後宮女官研究-宮官制度的形成、演變與影響〉,《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期。
關雙喜:〈西郊出土兩合唐宮人墓誌〉,《考古與文物》,西安:陜西省考古研究所,1982年第4期。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玉潔:《《洛陽新獲墓誌續編》(唐代部分)異體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王昆:《唐亡宮墓誌蓋題銘書法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5年6月。
王海賓:《唐代翰林書待詔制度綜考》,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偉歌:《唐代掖庭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3月。
王鵬江:《唐碑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史春松:《隋唐時期敦煌寫經書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田瑞:《永泰公主墓〈九宮女圖〉圖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田萬東:《唐代書法盛況及成因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任夢夏:《洛陽師院館藏墓誌書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4月。
任曉鴦:《唐比丘尼墓誌銘研究》,南充:西華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江波:《唐代墓誌撰書人及相關文化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6月。
岑靜雯:《唐代唐代宮人生活考》,香港:香港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12月。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5月。
李映瑾:《《全唐詩》宮廷婦女形象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興:《京津翼出土墓誌分析》,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6月。
李瓊:《唐開元前墓誌所見官僚階層的殯葬禮俗-以《唐代墓誌彙編》為核心》,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辛俊峰:《洛陽北魏墓誌書法風格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周侃:《唐代書手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展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侯立新:《關中唐代碑刻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12月。
姜紅:《唐代後宮婦女宮廷生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4月。
洪文雄:《唐宋時期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與詮釋》,臺中:中興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1月,頁91-93。
英衛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徐家樂:《北魏洛陽元氏墓誌書法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2月。
徐雅娟:《魏碑書風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5月。
袁曉明:《唐朝志蓋篆書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4月。
高遠:《新中國出土唐代楷書墓誌書法風格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4月。
張致苾:《唐代墓誌書法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6月。
喬麗麗:《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的關係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單寧:《隋代墓誌書法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6月。
黃莉莉:《唐代宮人管理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楊春芳:《從墓誌看唐代宮女的等級》,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楊慶興:《楷盡奇妙 四體同輝--「千唐誌齋」藏唐亡宮墓誌書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裴志強:《千唐誌齋藏亡宮墓誌書法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劉天琪:《隋唐墓誌蓋題銘藝術研究》,西安:西安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3月。
劉新新:《南朝墓誌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4月。
劉曉雲:《唐代女官制度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顧濤:《墓誌書法研究-以洛陽北魏墓誌為中心》,杭州:中國美術院博士論文,2008年6月。
六、學術研討會集刊(依出刊時間順序排列)
劉家華:〈「千唐誌齋」藏唐亡宮墓誌書風探析〉,《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八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三)》,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9月。
七、圖籍資料(依刊名首字筆畫順序以及卷次排列)
《千唐誌齋藏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隋唐五代墓誌彙編》(30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誌銘匯編附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年。
《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卷1、2;河南卷1、2、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2008年。
《洛陽新獲墓誌》,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6年。
《洛陽新獲墓誌續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年。
《西安碑林新藏墓誌彙編》,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鴛鴦七志齋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金石拓本菁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河洛墓刻零拾》,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年。
《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隋唐五代墓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2 年。
八、網路資料(書名在前,人名在後,並依第一個字筆畫順序排列)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66716&searchu, 2019/04/15檢索。
唐.房玄齡:《晉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88577&searchu,2019/6/26檢索。
唐.崔令欽:《教坊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19034,2018/4/23檢索。
梁.沈約:《宋書》卷15《志第五•禮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9306&page=76,2018/4/15檢索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32,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25776&page=20#%E8%94%A1%E5%90%9B%E8%AC%A,2018/4/23檢索。
宋.曾慥編:《類說》,卷4,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9364,2019/7/6檢索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95001&searchu,2018/4/23檢索。
淸.馮班:《鈍吟書要》一卷,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88118&searchu=%E5%85%88%E5%AD%B8%E9%96%93%E6%9E%B6, 2019/04/05檢索。
循之:〈天真質樸的《唐宮人墓誌》〉,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 ,2018/07/25檢索
塗鴉鬼才JEAN-MICHEL BASQUIAT:潮流裡的恆星https://hkartion.com/2018/09/02/jean-michel-basquiat,201/6/24檢索
九、其他資料
王建新、李立興:〈晉江發現一明代古墓〉,泉州:泉州晚報海外版,2002年4月14日。
陳婉茜:〈謝謝你們留下的美好〉,臺北:《聯合報》〈人生列車〉A6版,2018年12月31日。
唐宇葳:〈美食界聖經-輪胎公司發行〉,臺北:《國語日報》國際版三版,2019年2月1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