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曹戰爭詩探析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張娣明
作者(外文):Chang, Ti-mi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24
頁次:頁283-324+393
主題關鍵詞:曹操曹丕曹植戰爭詩戰爭文學Chao ChaoChao PiChao ZhiThe poetry of warThe literature of w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54
我國在東漢和帝之後,朝政日非,之後爆發黃巾之亂,接著三國鼎立,三國時代發生的重要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蜀伐魏之戰、魏滅蜀之戰……等等,大小戰事不斷,三國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兵連禍結、家國殘破、民生凋弊的混亂時代,然而孕育了無數偉大的詩人。 筆者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是「三國時代戰爭詩」,由於是根據戰爭詩的內容進行分類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題材內容的戰爭詩在表現內容與筆法上的不同,然而如此一來就缺乏對於個別作家的戰爭詩風格作個別的評述,因此本文將以當時文壇領袖--三曹父子為研究對象,探析此三人戰爭詩風格。希望經由研究戰爭詩,體察詩人們在身受戰爭之時,從犧牲中獲得了什麼教訓?「戰爭」在詩人心中有何意義?詩人對戰爭的認識又是什麼?詩人如何詮釋「戰爭」的真諦?戰爭詩如何表達戰爭背後的內容與境界?以喚醒人們對於「戰爭」這種暴力行為的覺醒,從戰爭詩中認識戰爭、吸取經驗,不再沈迷於「殘酷恐怖之美感」。 從本文可知,三曹戰爭詩作品的出現與當時社會情況與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而每一首戰爭詩背後也往往與一場戰爭的動機、過程、結果有關,也與政治目的息息相關。三曹的戰爭詩相同點呈現在三曹的戰爭詩多半有移情的手法、多半以情感為主要出發目的以及三曹的戰爭詩在闡述個人理念時,多徵引戰爭事實,此時敘事手法多為概括的敘事,如果為描寫個人親身經歷或想像中戰爭景況,則為具體的敘述等三個方面。不同之處則在於敘述觀點及情感表達兩方面。
會議論文
1.廖美玉(1991)。文心曹植說。臺北。290-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讚(1985)。唐代戰爭詩研究(博士論文),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朴貞玉(1984)。三曹詩賦考(碩士論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麗蓉(1996)。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晉卿(1996)。六朝行旅詩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美敏(1992)。人品與文品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子彥(1995)。南朝游俠詩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昌明(1987)。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翁淑媛(1995)。曹植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邱英生、高爽(1982)。三曹詩譯釋。三曹詩譯釋。哈爾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易健賢(1998)。魏文帝集全譯。魏文帝集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新達(1997)。中國軍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中國軍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寶均(1991)。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金域(1981)。承先啟後的曹子建詩。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俞汝捷(1995)。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海軍、毛笑冰(2001)。中國古代的軍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曉生、劉文彥(1998)。中國古代戰爭通覽。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桂珠(1984)。才高八斗曹子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orenz, Konrad(1976)。攻擊與人性。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鍾鳳鳴(1962)。心戰戰法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世德(1999)。影視審美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巍、李文祿(1994)。建安詩文鑑賞辭典。建安詩文鑑賞辭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von Clausewitz, Carl Philipp Gottfried、鈕先鍾(1996)。戰爭論精華。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ordwell, David、李顯立、吳佳琪、游惠貞(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宗白華(198708)。美從何處尋。臺北:洪範書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寶楠、劉恭冕、高流水(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ohan, Steven、Shires, Linda M.、張方(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洪順隆(1998)。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思煒(2000)。文人形象的歷史演變。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論稿。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