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自然與名教的調色盤: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人生觀-
作者:王妙純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一編;22
ISBN:9789862544877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研究考訂知識分子人生觀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江風賢(19890300)。論陶淵明生死觀中的超脫與憂患。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熹微(1992)。從竹林七賢看魏晉之際名士的政治心態。文史哲,19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本田濟、李世傑(1956)。魏晉時代的儒玄論爭。恆毅,5(8),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偰(1945)。阮籍詠懷詩研究。東方雜誌,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興祐(198906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宗明華(2000)。莊子與魏晉文學中的隱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麗珠(1991)。魏晉玄學美學。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134-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范壽康(1936)。魏晉的清談。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聖濤、盧家楣(2000)。自我意識及其研究概述。心理學探新,20(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秦俊香(1991)。永恒的主題、時代的變奏--論魏晉六朝愛情詩作者審美心態的衍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5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秦衛明(2000)。魏晉玄學對魏晉美學的影響。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65-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永昊(1989)。《世說新語》的審美觀。文史哲,1989(6),78-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斌峰(2000)。莊子的死亡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繼仁(19900300)。論《世說新語》獨特的文學價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程章燦(19890100)。從《世說新語》看晉宋文學觀念與魏晉美學新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潔(2001)。任自然:魏晉南北朝審美意識的主流。渝州大學學報,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廖蔚卿(1967)。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現代文學季刊,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靜農(1956)。魏晉文學思想述論。文學雜誌,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映林、王曉毅(1996)。大變局時代知識分子的仕與隱專輯。歷史月刊,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偉生(2000)。簡淡玄遠、蕭散疏朗--從王羲之蘭亭集序看晉人晉字晉文章。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衛軍英(1990)。論阮籍詠懷詩的情感及思維邏輯。杭州大學學報,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繆鉞(1948)。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殷念慈(19970500)。從向秀「思舊賦」觀其出處之艱難。雲漢學刊,4,179-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高阮(19690300)。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87-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顯叔(19781000)。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9,17-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鄔昆如(19940700)。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7)=242,584-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豐楙(19790600)。嵇康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2,37-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本田濟、李世傑(1956)。魏晉時代的儒玄論爭。恆毅,5(11),2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本田濟、李世傑(1956)。魏晉時代的儒玄論爭。恆毅,5(12),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尤雅姿(19880500)。世說新語呈現之生活層面。興大中文學報,1,99-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尤煌傑(19940600)。中國哲學思想裏的生死觀的美學向度--以老莊思想為例。哲學年刊,10,133-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元軍(19970200)。中古時期隱士奇異行為的文化含義。中國研究,2(11)=23,6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妙純(20060700)。《世說新語.傷逝篇》的悲傷容顏。哲學與文化,33(7)=386,11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妙純(20040600)。《世說新語.傷逝篇》新探。國文學報,35,13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妙純(19990300)。「世說新語」中的女性新風貌--從婦女追求情愛談起。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2,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妙純(20020300)。先秦儒家生死觀新探。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5,38-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妙純(200403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以情抗禮」的情感表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1,53-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妙純(200403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惜時之嗟。中國語文,94(3)=561,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妙純(20040200)。道家的人生觀。中國語文,94(2)=560,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邦雄(20000300)。孔孟儒學的生死智慧。北縣教育,33,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美秀(20011000)。從「世說新語.文學篇」談清談與文學的關係。文理通識學術論壇,5,3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古苔光(19740300)。魏晉任誕人物的分類與行為的探究。淡江學報. 文學與商學部門,12,287-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朱義祿(19930300)。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孔孟學報,65,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寶樑(19611000)。清談考。幼獅學報,4(1/2),(6)1-(6)7+左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西岡弘、蔡懋棠(19791200)。挽歌考。臺灣風物,29(4),17-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何啟民(19740700)。竹林七賢與魏晉政局。教育與文化,417,56-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何啟民(19741000)。竹林七賢與魏晉政局。教育與文化,420,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正治(19970200)。孟子「禮根於心」型的禮樂思索。鵝湖,22(8)=260,1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栖(19941200)。魏晉清談的場面--以「世說新語」為例。國文天地,10(7)=115,30-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耀曾(19780200)。正始之音與魏晉學風。幼獅月刊,47(2),1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柳秀英(20000800)。孔子之生死觀。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8,2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波(19960400)。從「仕」與「隱」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與阻斷。歷史月刊,99,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翁惠美(20000300)。先秦儒家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中國學術年刊,21,123-157+5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高柏園(19891000)。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月刊,15(4)=172,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鈞莉(19990400)。論魏晉名士的自我意識。銘傳學刊,10(2),15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莊耀郎(19950600)。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24,143-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莊耀郎(19970600)。魏晉形體美學試論。國文學報,26,35-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芳基(19771000)。阮籍研究。臺南家專學報,1,38-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朝暉(19940200)。儒道二家的生死觀。中國文化月刊,172,35-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章義和(19931200)。試論漢魏六朝的隱逸之風。中國文化月刊,170,8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曾春海(19890600)。從儒道樂論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18,95-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曾春海(19940600)。嵇康的生死觀。哲學年刊,10,85-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振民(19870600)。嵇康詩研究。教學與研究,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逯耀東(197506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6),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楊宗瑩(19930400)。孔子的仕與隱。孔孟月刊,31(8)=368,8-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廖蔚卿(19881100)。論魏晉名士的雅量--世說新語雜論之一。臺大中文學報,2,37-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齊益壽(19730100)。論阮籍的生命情調。幼獅月刊,37(1),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劉亮(19790900)。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特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9),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鄭小江(20010900)。論孟子的人生哲學與精神。孔孟月刊,40(1)=469,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鄭志明(19871000)。試論中國的政權觀。鵝湖,13(4)=148,26-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鍾年(19981200)。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談中國歷史上的隱士。國文天地,14(7)=163,4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韓凌霄(19730300)。魏晉清談思想的由來。學園,8(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簡旭裕(19990800)。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歷史月刊,139,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顏清梅(19910500)。從「逍遙遊」談莊子的人生觀。中國文化月刊,139,89-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羅光(19940700)。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7)=242,578-5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譚作人(19710500)。嵇康的生活思想與文學。嘉義師專學報,2,5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孫道昇(1946)。清談起源考。東方雜誌,42(3),1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程林輝(19940800)。魏晉的人生哲學。孔孟月刊,32(12)=384,24-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杜(19940600)。孔子對傳統生死觀的繼承與發展及對後代的影響。哲學年刊,10,6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10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5),11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呂興昌(19771200)。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6(7),86-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黃振民(19590115)。嵇康研究。大陸雜誌,18(1),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張火慶(19781100)。嵇康論。鵝湖,4(5),4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火慶(19781200)。嵇康論。鵝湖,4(6),3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謝大寧(19921000)。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3(1),121-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黃錦鋐(19770600)。阮籍和他的達莊論。師大學報,22(上),75-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傅佩榮(19940700)。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21(7)=242,600-6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林麗真(197703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論辯的主題。中國書目季刊,10(4),15-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張燕梅(19961200)。飛越死亡的幽谷--儒家的生死智慧。中國文化月刊,201,30-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杜正勝(19910200)。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58,2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黃瑩暖(20010500)。儒家的生死觀。中國學術年刊,22,185-205+479-4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鄭志明(19990800)。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歷史月刊,139,5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林麗真(19831200)。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中國書目季刊,17(3),96-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楊勇(19700700)。世說新語「書名」「卷帙」「板本」考。東方文化,8(2),276-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許尤娜(19981000)。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以「世說新語」「棲逸」篇為例。鵝湖,24(4)=28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劉顯叔(19770100)。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簡牘學報,5,213-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牟潤孫(1965)。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沈祖棻(1948)。阮嗣宗詠懷詩初論。國文月刊,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鄭曉江(20000300)。免於死亡焦慮與恐懼之方法--中國傳統死亡智慧與「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27(3)=310,257-269+3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妙純(2002)。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寥麗鳳(1990)。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尤雅姿(1986)。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惠玲(1998)。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釩星(1988)。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惠玲(1998)。魏晉反玄思想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芳玉(1987)。嵇康思想論(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炳輝(1991)。六朝哀挽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瑞琳(1985)。魏晉玄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承繁(1978)。「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價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聰明(1987)。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美朱(1995)。西晉之理想士人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豐楙(1978)。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蕭登福(1976)。嵇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范瑞珠(1982)。魏晉論辯散文之研究--以嵇康為中心的試探(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梅家玲(1991)。《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漢初(1983)。六朝詩發展述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麗蓉(1996)。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朴敬姬(1982)。世說新語中人物品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慧珍(1989)。周易人文精神(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栗子菁(1988)。魏晉任誕士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江建俊(1987)。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蘇雅慧(1996)。莊子生死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玲娜(1984)。六朝隱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鈞莉(1997)。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顯庭(1974)。魏晉清談及其玄理究要(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麗霞(1981)。阮籍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志孟(1983)。世說新語人物考(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紀志昌(1999)。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麗真(19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玉芬(1998)。六朝志人小說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宗坤(1997)。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河南: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昉(1975)。太平御覽。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建中(1998)。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宇野精一(1977)。中國思想之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凡(1998)。世說新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光慶(1999)。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1995)。文字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姚思廉(1983)。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班固、顏師古、王先謙(1979)。漢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汛(1989)。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學勤(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凱(1980)。魏晉玄學析評。臺北:世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澤厚(1989)。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姚思廉(1983)。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金凌(1988)。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唐君毅(197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顏之推(1970)。顏氏家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紹虞(1981)。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慧皎(1986)。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寧稼雨(1991)。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龔鵬程(1998)。飲食男女生活美學。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Hilgard, Ernest R.(1985)。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干寶。晉紀。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1988)。中國文學講話(五)魏晉南北朝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文史知識編輯部(1992)。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毛漢光(1988)。中國中古社會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守華(1997)。《世說新語》發微。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妙純(1990)。竹林七賢的思想與行為--以人文精神為中心的探討。臺中:捷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國瓔(1996)。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符(1977)。潛夫論。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弼(1973)。周易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壽南(1979)。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德保(1997)。仕與隱。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曉毅(1989)。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司馬光(1983)。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任繼愈(1981)。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朴美齡(1990)。《世說新語》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牟宗三(1988)。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三冊)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何晏(1981)。論語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何顯明(1994)。飄向天國的駝鈴--死亡學精華。臺北:夏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余英時(1979)。文明與野蠻。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余英時(1989)。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吳功正(1994)。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文初(1996)。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軍(1992)。中國人的處世藝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澤厚(1985)。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鍌、邱燮有、周和、應裕康(1983)。中國文化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沈知方(1981)。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讀本。香港:啟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周豫才(1981)。文學研究叢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邱鎮京(1971)。阮籍詠懷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姜伯純(1986)。竹林七賢。臺北:莊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范宜如(1998)。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韋政通(1986)。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唐君毅(1979)。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唐君毅(198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唐君毅(198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夏咸淳(1996)。小品文精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徐秉榆(1990)。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徐幹(1987)。中論。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高全喜(1993)。自我意識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高明(1983)。孔子思想研究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高華平(1997)。玄學趣味。武漢:湖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區紀復(2000)。簡樸的海岸--鹽寮淨土十年記。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張方(1997)。風流人格。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宏(1997)。道骨仙風。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曹植(1991)。曹子建集。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梁啟超(1967)。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文學與美學--中國文化中之審美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許建平(1999)。山情逸魂:中國隱士心態史。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郭象(1981)。校正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洪(1996)。醒醉人生--魏晉士風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書良(1990)。六朝煙水。北京:現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橋生(1997)。詩酒風流。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陸侃如(1985)。中古文學繫年。北京: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陸機(1991)。陸士衡集。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陶東風(1993)。死亡.愛情.隱逸.思鄉。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傅剛(1997)。魏晉風度。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傅偉勳(1991)。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勞榦(1980)。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喬長路(1995)。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鴻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湯一介(1988)。魏晉南北朝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臺北:蘭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黃俊傑(1983)。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葉矯然(1993)。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葛洪(1965)。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河上公(1976)。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福永光司、陳冠學(1977)。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褚贛生(1994)。奴婢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趙有聲(1988)。生死.享樂.自由--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及人生理想。臺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趙明政(1999)。文言小說。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趙敏俐(1999)。先秦君子風範--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歷史探源。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趙雅博(1968)。現代人文主義面面觀。臺北:啟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劉大杰(1997)。中國文學發展史。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再復(1989)。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劉岱(1993)。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劉邵(1979)。人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劉師培(1972)。中古文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劉國梁(1991)。道教精萃。吉林: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劉康德(1991)。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遼寧: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震堮(1987)。《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蔡元培(1981)。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魯迅(1980)。魯迅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穆克宏(1997)。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蕭子顯(1980)。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蕭統(1982)。昭明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錢穆(1987)。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錢穆(1987)。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錢鍾書(1980)。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應全(1997)。臨界死亡。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羅光(1985)。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羅宏曾(1988)。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劉義慶、柳士鎮、錢南秀(1992)。世說新語。臺北:錦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楊適(1991)。人倫與自由--中西人論的衝突和前途。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張海明(1997)。玄妙之境--魏晉玄學美學思潮。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宗白華(1984)。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錢穆(1986)。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葛洪(1991)。神仙傳。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章尚正(1997)。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何啟民(1982)。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傅偉勳(199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劉正浩(1996)。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方東美(1988)。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周法高(1994)。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唐君毅(1980)。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何啟民(1976)。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文初(1996)。死之默想。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徐復觀(1978)。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楊國娟(1982)。嵇康研究論文集。台中:光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小田晉、蕭志強(1998)。生與死的深層心理。臺北:方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黃錦鋐(1977)。莊子及其文學。東大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胡孚琛、呂錫琛(1999)。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劉琦(1997)。名士與解脫。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紫竹(1992)。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縱橫談。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傅勤家(1975)。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蕭登福(1998)。周秦兩漢早期道教。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王邦雄(1989)。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臺北: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侯外廬(1978)。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劉曉波(1989)。悲劇.審美.自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張叔寧(1994)。《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北京: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湯一介(1988)。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萬繩楠(1999)。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歐陽詢(1974)。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鄭曉江(1997)。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孫克強(1997)。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侯忠義(1990)。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蕭艾(1992)。世說探幽。長沙: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王弼(1975)。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馮友蘭(1986)。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陳壽(1980)。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鼓應(1994)。莊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尉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馬茂元(1988)。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王熙元(1988)。論語通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劉義慶、陳仁華(1991)。品人明鏡--世說新語白話版。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詹秀惠(1973)。世說新語語法探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張蓓蓓(19850000)。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顧鑒塘(1995)。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陳品卿(1991)。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羅聯添(1978)。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劉勰(1984)。文心雕龍。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林素英(19970000)。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李豐楙(1987)。探求不死。久大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傅樂成(1985)。中國通史。大中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楊勇(1970)。世說新語校箋。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葛兆光(1989)。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沈約(1980)。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余嘉錫(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牟宗三(198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鄭曉江(1999)。超越死亡。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王能憲(1992)。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寧稼雨(1992)。魏晉風度。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蘇紹興(1987)。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牟宗三(1970)。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張默生(1975)。莊子新釋。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余英時(1987)。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康韻梅(19940000)。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何啟民(1976)。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戴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李清筠(20000000)。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莊萬壽(1981)。嵇康年譜。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薛惠琪(1995)。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燕國材(1988)。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虞世南、孔廣陶(1974)。北堂書鈔。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丘為君(1981)。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臺北:木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朱義雲(1980)。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盧建榮(1981)。魏晉自然思想。臺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孔毅(1994)。魏晉名士。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卞敏(1992)。六朝人生哲學。南京: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高華平(2000)。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崔富章(1998)。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張湛(1975)。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謝大寧(19970000)。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顏崑陽(19850000)。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魯迅(1982)。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李養生(1990)。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鄭曉江(19940000)。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段德智(1994)。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張振德(1995)。《世說新語》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唐君毅(1988)。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許尤娜(20010000)。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范子燁(2001)。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胡仔(1982)。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蘇新鋈(1980)。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張仁青(1980)。六朝唯美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林聰舜(1981)。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葉慶炳(1986)。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錢志熙(1997)。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王力堅(1997)。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葉太平(1998)。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張仲謀(1998)。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李建中(1998)。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袁濟喜(1999)。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李清筠(20000000)。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王仁祥(19950000)。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蘇冰、魏林(1994)。中國婚姻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方穎嫻(1986)。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陶建國(1990)。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徐壽凱(1986)。中國古代藝文思想漫話。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鍾嶸、廖棟樑(1986)。詩品。金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王充(1990)。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趙翼(1974)。廿二史箚記。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錢穆(1985)。國史大鋼。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沈從文(1986)。中國古代服飾。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寧稼雨(1992)。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蔣勳(1986)。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嚴可均(197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王清祥(1994)。《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道家思想基本探討。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劉汝霖(1979)。漢晉學術編年。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錢穆(1977)。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張魯、饒宗頤(1991)。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張節末(1995)。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伍蠡甫(1987)。山水與美學。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劉精誠(1993)。中國道教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顧炎武(1970)。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張蓓蓓(1986)。「名教」一詞的產生及其相關問題,臺北:國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容肇祖(1984)。魏晉的自然主義。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行霈(1984)。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大杰(1984)。魏晉思想論。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論稿。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賀昌群(1984)。魏晉清談思想初論。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