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象徵到宗教交談:論潘尼卡之宗教經驗的回歸
書刊名:臺灣宗教研究
作者:張譯心
作者(外文):Chang, Yi-hsi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6:1
頁次:頁35-55
主題關鍵詞:潘尼卡宗教交談宗教經驗象徵PanikkarReligious dialogueReligious experienceSymbol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
  • 點閱點閱:12
期刊論文
1.沈清松(20000500)。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輔仁宗教研究,1,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懷秋(20000500)。耶穌基督的神話:神學與宗教學的對話。輔仁宗教研究,1,4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鳳娟(2002)。宗教內對話與宗教際對話:簡介潘尼卡之宗教會遇方法論神學論集130,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雷蒙‧潘尼卡、思竹、王志成(2003)。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icoeur, P.(1976)。Interpretation Theory。Fort Worth, TX:Texas Christian U 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雷蒙•潘尼卡、哈理•詹姆斯•卡格斯、思竹、王志成(2001)。《看不見的和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anikkar, Raimon、王志成、思竹(2001)。宗教內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喬納森.卡勒、張景智(1992)。索緒爾。臺北:桂冠圖書股份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icoeur, Paul、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保羅.尼特、王志成(2004)。宗教對話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柯志明(19970000)。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釋。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公庫、保羅‧呂克爾(Ricoeur, P.)(2003)。惡的象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思竹、雷蒙‧潘尼卡(2005)。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的經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 DiLascia、Panikkar, R.(2004)。Christophany。N.Y.:Maryknoll, Orbis Books。  new window
12.Panikkar, R.(1996)。A Self-Critique Dialogue, in The Intercultural challenge of Raimon, Panikkar.。Maryknoll, N. Y.:Orbi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