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資訊傳播科技之運用對運動休閒訊息之消費行為影響--以3G手機為例
書刊名: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作者:顏加松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卷期:6
頁次:頁59-65
主題關鍵詞:傳播科技運動休閒消費行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193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以及普林斯頓大學之間的棒球賽,是運動賽事利用電視進行轉播的濫觴(周靈山,2004)。從此之後,「電視轉播賽事」被認為比廣播與平面報紙等傳統媒介之報導,更具有其先天的優勢。當年的電視,如今已經被資訊傳播新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再度翻新,由於消費者行動通訊上之需求日與俱增,尤其是三代行動電話(Third-generation mobile phone)的影音支援功能,更是讓閱聽人對媒介內容的接收造成影響,因此本研究將了解ITC使用於3G行動裝置之後,如何影響閱聽人接收運動訊息,以及其傳播效果。本研究主要探究方向有二:第一、3G行動裝置之多面向功能,是否真正滿足運動迷所需?亦即3G手機所能傳遞之訊息,以及內容量的多寡,能否確實讓正在移動的球迷,接收到真正需要的訊息?第二、Roset (2004)認為,數位內容的設計重點不在於「回應性」(reactive),而在於其「互動性」(interactive),因此將分析以3G手機進行「即時播送」對於「運動觀賞」與「運動推廣」之間,存在何種差距?這樣的差距,如何以3G的其他功能來補強?期望以本研究探討體育轉播與收視,應該如何在數位化之後,找尋清楚之自我定位。
期刊論文
1.莫季雍(20041200)。運動與傳播。國民體育季刊,33(4)=143,4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鐘志強(1998)。大專傳播媒體與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1),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anner, John C.(200501)。Is there a business case for 3G TV?。America's Network,109,1-4。  new window
4.Roset, Jerry(200409)。Are you content with your content?。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38(9),58-59。  new window
5.McClelland, Stephen(200507)。Japan: A future mobile society?。Telecommunications Americas,39,8-12。  new window
6.Smith, Steve(200503)。Mobile Content: It's Time to Hitch a Ride。EContent,28,3-17。  new window
7.周靈山(20040600)。從雅典奧運會談運動觀賞性之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3(2)=141,102-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巫坤達(2004)。運動傳播行為與運動之社會認知效果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敬恆(2005)。新資訊傳播科技脈絡下的文字記者工作技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銘欽(1999)。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萬達(1999)。中文報紙編務自動化之研究--以中時報系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加松(2005)。數位時代新聞人員工作滿足感:科技使用、組織溝通與工作壓力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業峰(2001)。運動網站使用者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汪琪、鍾蔚文(199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4)。數位頻道中旬推出陳剛信誓言民視稱霸「視界」,http://www.tvro.com.tw/TXT/satnews/2004/04/0402.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