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鄉鎮人大改革的實驗--以浙江溫嶺市鄉鎮「民主懇談會」為例
書刊名:中國大陸研究
作者:曲兆祥 引用關係吳建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 Paul Chao-hsiangWu, Chien-chu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53:3
頁次:頁1-23
主題關鍵詞:協商民主民主懇談民主治理參與式預算Deliberative democracyDemocratic talkfestDemocratic consultationDemocratic governanceParticipatory budge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37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希望獎勵地方政府進行民主實驗,藉以體現公民的政治參與。「民主懇談會」的實驗在浙江省溫嶺市下轄的五鄉鎮中逐漸展開,此舉不僅引發中國大陸內部的重視,更引起西方學者的關注。1999 年溫嶺市開始出現「民主懇談」活動,中國大陸政治學界開始從西方審議式民主的角度嘗試討論。不過,本文認為,從這個視野來討論民主懇談會恐會誤解,蓋因民主懇談其實屬於一種不涉及民主選舉的民意表達形式,或者說它根本就不討論選舉與民主懇談的內在關係,試 著找出一種沒有選舉的民主形式。 經過研究,本文有如下的初步結論,一、「民主懇談會」是從體制外的實驗走向體制內的連結,透過人大來進行改革;二、公共預算議題較具可操作性,預算審查程序漸具透明與公開的性質;三、民主懇談若能將人民的選舉權再進行制度稼接,人大代表會更有主動性。最後 ,民主懇談制度必須能擴散,並朝向嚴謹的監督制度邁進,否則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期刊論文
1.曾國祥(20071200)。審議民主的道德限制--柏林論政治自由與政治判斷。臺灣民主,4(4),7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俊志(2007)。民主工具的開發與執政能力的提升--解讀溫嶺「民主懇談會」的一種新視角。公共管理學報,2007(3),102-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大林、John S. Dryzek(2005)。不同領域的協商民主。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浙江),第35 卷第3 期,頁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包鋼(2005)。「中國協商民主制度」。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浙江),第35 卷第3 期,頁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凡(2007)。「中國地方政府公共預算改革的試驗與成功-對浙江溫嶺新河鎮公共預算改革的觀察」。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甘肅),第3 期,頁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凡(2005)。「新河試驗與公共預算改革」。浙江人大(浙江),第12 期(,頁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松強(2005)。「鄉村社會治理變遷與多中心民主協作治理制度的創新-以浙江省溫嶺市村級『民主懇談會』為例」。改革與發展(四川),第5 期,頁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梅燕(2006)。「新河鎮改革對鄉鎮人大制度建設的重要啟示。人大研究(甘肅),第8 期,頁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安平、姚傳明(2007)。「『協商民主』:在中國的誤讀、偶合以及創造性轉換的可能」。新視野(北京),第5 期,頁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郎友興(2005)。「商議式民主與中國地方經驗:浙江溫嶺市的『民主懇談會』」。浙江社會科學(浙江),第1 期,頁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方華(2007)。「協商民主語境下的公民參與」。南京社會科學(南京),第7 期,頁6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景耀進(2005)。「行政民主:意義與侷限-溫嶺『民主懇談會』的啟示」。浙江社會科學(浙江),第1 期,頁2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程浩(2007)。「中國協商式民主實證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北京),第11 卷第3 期,頁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俊堯(2004)。「制度創新與提高政治參與水平-以浙江部分地區的民主實踐為例」。浙江萬里學院學報(浙江),第17 卷第6 期,頁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子云(2007)。「預算民主的新河試驗」。中國改革(北京),第6 期,頁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子云(2007)。參與式預算推進地方政府治理革新-訪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中國改革(北京),第6 期,頁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闕忠東、張永忠(2007)。「協商民主:淵源、實踐、進路-以浙江省為例」。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浙江),第4 期,頁6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He, Baogang(2003)。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overnance: Five Models。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 2, No. 4,pp. 293~314。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審議式民主之實踐」。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su, Szu-chien(2007)。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r Institutional Involution? From ‘Work Report and Appraisal System’ to ‘Supervision Law’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in PRC,”。Zhejiang:。  new window
圖書
1.慕毅飛、陳奕敏(2005)。民主懇談--溫嶺人的創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談火生(2007)。審議民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ohman, James(1996)。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MIT Press。  new window
4.何包鋼(2008)。協商民主:理論、方法和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ohman, James、黃相懷(2006)。公共協商:多元主義、複雜性與民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樹範(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新新聞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Elster, Jon(1998)。Deliberative Democra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Gastil, John、Levine, Peter(2005)。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ssey-Bass。  new window
9.Linz, Juan José、Stepan, Alfred C.(1996)。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Lipset, Seymour Martin(1960)。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Doubleday & Company。  new window
11.Dryzek, John S.、丁開杰(2006)。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英津、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2006)。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凡主編(2007)。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6/2007。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家剛、James Bohman(2006)。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勝勇、何包鋼主編(2006)。協商民主的發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亞偉、尹冬華主編(2006)。從管理到治理-中國地方治理現況。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國明(20070900)。審議民主實踐的多元模式--評John Gastill and Peter Levine eds., 審議民主手冊:二十一世紀有效的公民參與策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