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球在地化與地方治理發展模式:浙江台州個案研究
作者:曾春滿
作者(外文):Tseng, Chungm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
指導教授:曹俊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全球在地化地方治理浙江模式台州現象GlocalizationLocal GovernanceZhejiang ModelTaizhou Phenomen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3
全球化、在地化已經發生,不論是否接受,全球化、在地化的影響已深植世界各地。尤其,全球化帶給國家的衝擊是史所未見的,在地化興起更力求以政府結合市場與公民社會,採取一種既能擴大參與層次、又能維持以國家為決策中心的公共事務治理模式。就20世紀整體的發展來看,全球化與在地化影響了傳統以國家為中心的統治結構,使得國家在地方分權化的要求下,加重了對市場與公民社會的依賴性。大陸於改革開放之初,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趨勢,加上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社會發展條件與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內部蓄勢待發的壓力和全面管控的難度著實龐雜,於是逐漸從全面「統治」、部分領域「共治」,轉進為重視地方政府、市場經濟與基層社會三方協力合作的地方治理模式。本文選取浙江台州做個案研究,以歷史制度為研究途徑,質化研究為方法,歷經四度實地調研發現台州在中共中央放權讓利政策氛圍中,確實已將在地化的能量釋放出來,並發展出重視地方政府功能轉型、市場與社會自主性力量釋放的地方治理模式,此一治理框架意外符合了全球在地化所重視的「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軸心概念。
全球化與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浙江台州作為大陸市場化的先行地區,初始因未獲中央財政的青睞,地方走的並非是政府指導棋,而是順隨改革開放的實踐精神,自主性的嘗試體制外的市場改革,這股經濟力量驅動的不只是台州在地化的經商文化與智慧,而且是將地方特色與經驗推向符合全球化核心價值的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與公民社會的方向前進。本文於調研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台州「在地人」與「在地文化」的自主性對地方政治發展所產生的強烈影響力,特別是鼓舞了人民參與地方性的政治、經濟、社會建設,進而形成了一股強勢的在地文化。因此,成就台州人的幸福感來源,不僅起因於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提升了居民收入與生活條件;也是因為台州的公民意識在政府與社會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相對多元的表達場域,人民的聲音在政府行政革新的實踐過程中,發揮了不同以往的自主性效能;台州人透過市場經濟、基層民主政治的制度創新和雙向參與,因而產生一種對在地生活主客觀環境的相對平衡感和相對滿足感。
當然,有發展就有難題,大陸歷經30餘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地區性的改變在目前單一政治體制調控之下,依舊無法達到從點、到線和到面的普遍性變化。台州個案所突顯的由下而上的點狀性影響性,雖然橫跨政治、經濟與社會三個領域,但依然面臨政治改革速度跟不上社會矛盾累積的困境,其中基層民主改革雖有起步但仍嫌遲滯,政治發展的限制,更影響了社會的整體穩定性,也牽制了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性。台州個案未來能否在全球蔚為風潮的民主化、市場化和公民社會趨勢中,為大陸帶來結構性轉變,進而使大陸與世界列強潮流趨同,雖然仍是一項值得長期關注與期待的啟示性議題,但至少證明了「地方治理轉型」才是適應全球在地化潮流的不二法門。
Accepted the idea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r not, discussions of both have been continuing for a long time. Truthfully,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has deeply impacted upon the world and influenced everyone’s daily life on earth. As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goes on, we can find many contemporary governments in the world starting to select and adopt many policies of localization pattern to match with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Usually individual governments can combine the strength of market with civil society to exp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and to maintain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power.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power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state-centered governance continuously. Lots of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rising regionalism challenge central government making it to rely on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more and more.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ed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As far as the methodology is concerned, 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local officials and individual scholars are conducted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pproach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re adopted. As exploration conducted in field study for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runs as follows: after the devolution policy from CPC Central Committee effective, Taizhou indeed has been localized with governance energy to be released out, featuring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great governance to local government. Such new governance framework unexpectedly matches with globalization’s thinking and operative norm.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
王金水,2007年。《中國政府競爭力提升的戰略分析-基於經濟全球化的張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崑義,2001年。《全球化與臺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臺北:創世文化。
王泓逸,2007年。《最會賺錢的中國人:浙江商人成功經營學》。臺北:達觀出版社。
王文娟主編,2007年。《台州;從草根經濟到青藤經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方柏華,董明,2009。《政治社會學視野下的先富參政與民主懇談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台州宣傳部編,2003年。《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台州地區誌編撰委員會,1995年。《台州地方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台州市委宣傳部編著,2009年。《中國曙光城:台州》。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台州宣傳部,2008年。《市外台州戰略報告:青藤經濟崛起的實踐與思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工作委員會主編,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1979-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晉川等著,2004年。《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史晉川等著,2004年。《民營經濟與制度創新:台州現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史晉川等著,2007年。《浙江省改革開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江澤民,2006年。《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大樹,2006年。《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元照出版社。
江明修主編,2009年,《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文化。
汪澄清、李濛,2010。《和諧方舟-中國拿甚麼奉獻給未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余遜達、趙永茂主編,2009年。《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余遜達等主編,2006年。《民營經濟與政府管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余遜達、徐斯勤主編,2011年。《民主、民主化與治理績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余遜達、張國清主編,2006年。《民營經濟與政府管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何包鋼,2008年。《協商民主:理論、方法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顯明,2008年。《順勢而為:浙江地方政府創新實踐的演進邏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呂亞力,1993年。《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呂育誠,2007年。《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呂育誠,2006年。《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李長晏,2007年。《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李長晏出版。new window
林冠平、曹永義主編,2008年。《改革開放30年與台州經濟社會發展》。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林德昌,2005年。《臺灣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兼論青年公共參與》。臺北: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
和平、俞景華等著,2008。《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央編譯社。
金先龍主編,2009年。《台州滄桑巨變六十年:1949-2009》。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吳錦良等著,2008年。《走進現代治理-浙江民間組織崛起與社會治理的結構變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房寧主編,2008年。《草根經濟與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協同發展的台州模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郎友興等主編,2008年。《非政府部門的發展與地方治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2年。《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俞可平,2008年。《中國治理變遷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胡斯球主編,2008年。《台州改革開放30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胡家勇等著,2008年。《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經濟社會調研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建、佟德志主編,2010年。《中國式民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許尚樞,2004年。《天台山民俗風物》。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
孫同文,2003年。《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 : 臺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黃相懷編,2006年。《協商民主譯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孫柏瑛,2004年。《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章敬平,2005年。《浙江發生甚麼-轉軌時期的民主生活》。上海:東方出版社。
唐士其,2008年。《全球化與地域性: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斌,2008年。《當代浙商:從配角到主角之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大斌,2004年。《推動力-台州民營經濟快速崛起的觀察與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志敏,2001年。《次國家政府與對外事務》。北京:長征出版社。
陸立軍,2008年。《義烏模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曹俊漢,2009年。《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文化。new window
曹俊漢,2003年。《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下臺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臺北:韋伯文化。
張銘、王迅著,2008年。《基層治理模式轉型-楊村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家銘,2006年。《台商在蘇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考察》。臺北:桂冠圖書。new window
張占斌,2008年。《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的實踐創新》。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張五岳主編,2007年。《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出版社。
張苗根、謝紹銀等編,2005年。《新台商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趙永茂,2005年。《強化臺灣基層政治社會民主化之研究:地方治理與社會參與個案分析》。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鄧小平,1994年。《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二版。
鄧小平,1994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二版。
鄧正來,2008年。《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鄧正來等編,2005年。《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new window
傅治平、李一鳴等著,2011年。《經濟轉型與政府角色定位》。北京:國家行政院出版社。
陽龍芳,1998年。<西方全球化學術思潮的歷史觀>,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廖俊松主編,2008年。《地方永續發展-臺灣與大陸的經驗》。臺北:暨大府際關係中心。
盧福營等著,2009年。《當代浙江鄉村治理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慕毅飛、陳奕敏編,2005年。《民主懇談-溫嶺人的創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薛曉源、陳家剛主編,2007年。《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五南出版社。
劉金源、李義中等著,2006年。《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重慶:重慶出版社。
劉迎秋主編,2007。《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年。
鮑洪俊等主編,2008年。《見證浙江-主流媒體筆下的浙江改革開放》。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鄭永年,2010年。《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戴東清,2005年。《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二、譯著
Amy Gutmann&Dennis Thompson著(2004),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年。《商議民主》(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臺北:智勝文
化。
Beck, Ulrich 著,孫治本譯,1999 年。《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王志宏譯,2000年。《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臺北:唐山出版社。
Douglass C. North著(1990),劉瑞華譯,1994年。《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
Evans S. Medeiros著、李柏彥譯,2011年。《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臺北:史政編譯室。
Francisco Lopez Segrera主編,2003年。白鳳森、徐州淵、蘇振興、吳國平、郭元增譯,《全球化與世界體系》(Los Retos de la
Globalizacion)(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F.A. Hayek著,馮克利、胡晉華譯,2000年。《致命的自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Held David, McGrew Anthony, Goldblatt David and Perraton Jonathan等著(2007),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全球
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文化。
Holden Barry著(2000),何哲欣譯,2006年。《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臺北:韋伯文化。
J. Corbin著(1990),徐宗國譯,1997年。《質性研究概論》(The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臺北:巨流出版社。
John Naisbitt & Doris Naisbitt合著,侯秀琴譯,2009年。《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臺北:天下遠見。
John Naisbitt著,潘東傑譯,2006年。《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臺北:天下遠見。
L•科塞著,孫立平等譯,1991年。《社會衝突的功能》。臺北: 桂冠圖 書。
N. J. Smelser著(1991),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1996年。《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
P. Huntington & P. L. Berger等著,王柏源譯,2002年。《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臺北:時報文化。
Peter F. Drucker著,周文祥、慕心等譯,1998年。《巨變時代的管理》。臺北:中天出版社。
Ritzer, George 著,林佑聖、葉欣怡譯,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臺北:弘智出版社。
Robert K. Yin著,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年。《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臺
北:五南出版社。
S. P. Huntington & P. L. Berger等著,王柏源譯,2002年。《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臺北:時報文化。
Stewart, D. W.& Shamdasani, P. N. 等著(1990),歐素汝譯,1999年。《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弘智出版社。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gub, J. 等著 (1996),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年。《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適用》。臺北:
五南圖書。
Veblen, Thorstein. B.著(1899),李華夏譯,2007年。《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臺北:左岸文化。

三、期刊論文(研究報告)
王麗萍、方然,2010年,<參與還是不參與: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社會心理分析 >,《政治學研究》,第2期,頁95-109。
官有垣,2001 年,<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第4期,頁163-201。new window
李秘,2010年,<兩岸治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動力機制>,《臺灣研究雜誌》,第101期,頁10。
李書福,2010年7月,<讓沃爾沃走到奔馳前面去>,《浙商》(杭州:浙商雜誌社),第14期,No.107,頁20。
李文正,2010年4月<為李書福喝彩>,《浙商》(杭州:浙商雜誌社),第8期,No.101,頁37。
余遜達,2003年,<民主治理是最廣泛的民主實踐>,《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頁28-31。
沈國放,2007年, <中國新外交的理念與實踐>,《世界知識》,第13期,頁43。
曲兆祥、吳建忠,2010年9月,<中國大陸鄉鎮人大改革的實驗-以浙江溫嶺市鄉鎮「民主懇談會」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3new window
期,頁1-24。
周曉虹,2002年,<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頁227-236。
徐斯儉、吳建忠,2011年3月,<在治理改革中走向民主:浙江溫嶺鄉鎮人大參與式預算之個案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1期,頁new window
1-28。
曾繁旭,2009年,<形成中的媒體市民社會:民間聲音如何影響政策議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季刊》,100期,頁187-220。new window
陳立剛,2009年12月,<由地方政府到協力治理>,《臺灣民主季刊》第六卷,第四期 ,頁247-251。
景耀進,2003年,<行政民主:意義與侷限-溫嶺民主懇談會的啟示>,《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頁25-28。
張家銘、徐偉傑,1999年,<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79-121。new window
廖申白,2002年,<形成中的中國公民社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3期, 頁44-47。
賈西津、孫龍,2006年,<公民社會的測度指數及其本土化探討>,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主持研究計畫,《中國公民社會指數報
告》,頁53-58。
鍾京佑,2003年,<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臺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18 期,頁24。new window
曹俊漢,2003年,<公共行政全球化的意涵及其發展>,《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七輯,頁99。
魏伯樂等著,2004年,<臺北、香港、廣州、廈門的民間社會組織發展特色之比較>,《第三部門學刊》,創刊號,頁4-35。
蘇長和,2010年5月,<中國地方政府與次區域合作:動力、行為及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世界經濟雜誌社),第5期(總第357期),
頁4-10。

四、學術論文
《全球在地化國際接軌策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行政院研考會主辦10月11、12日。
余遜達,2009年,<浙江農村村民自治中監督制度的幾種安排及其啟示>,載於《民主鞏固與非政府組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
學政治系。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此影響在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載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2001年4月14日。
吳志中,<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之下的國際關係:趨勢與矛盾>,《臺灣政治學會年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政治學會主辦,2002年12月
14、15日)。
邱重崴,<東亞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全球化衝擊下的另一種治理模式?>,《2005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東南亞研究新視野:
在地觀點的開拓與紮根論文集》(南投:暨南大學主辦,2005年4月28日至29日),頁11。
張弘遠,<欲拒還迎:地方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以溫州鞋革產業為例>,載於《中國經濟轉型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國際關
係研究中心第4所主辦,2005年4月24日),頁56-57。
楊雪冬,《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2003),頁13-20;高誓男,<全球化下之公共治理思維—政治經濟的觀點>,《新經濟時代的管理新思
維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2003年)。
薛曉源,<全球化與社會資本>,《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地方治理論壇研討會論文集》(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2年9月20~21日 )。

五、網路資料
丁瑜瑄、阮明淑,2008年,<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之實證性研究初探>,
<http://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20%20%20An%20Empirical%20Study%20of%
20Utilizing%20Knowledge%20Management%20System%20via%20Focus-Group%20Interview.pdf>,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2月18
日。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2007年,《2015 年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經濟部技術處),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keyfacts/pdf/00_policy_006.pdf>,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7月20日。
<中共國務院網站>,《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zj.xinhuanet.com/zjgov/>,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
5月1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國務院》,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上網檢視日期: 2011年9月22
日。
<中國行政大變革全國試點「省管縣」>,2007年6月12日,《聯合早報網》,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7/06/others070612zd.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8月8日。
<中國塑膠製品王國台州的零資源現象>,2010年7月16日,《中國塑料網》,
<http://info.plas.hc360.com/2010/07/161152144882.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10月10日。
《中國台州》, <http://www.zjtz.gov.cn:82/gate/big5/www.zjtz.gov.cn/tzgl/jjfz/cyjg/201110/t20111021134187.shtml
>,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1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outline.jsp>,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1月20日。
《中央日報網路報》,2010年4月12日,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 111&docid=101125593>,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1月30
日。
《中國經濟週刊》,2006年6月12日,<無為而治與有為而治-義烏模式中的政府因素>,<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
c/123917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12日。
王有強、 盧大鵬、 周紹杰,<地方政府財政行為:地方財力與地方發展>原載於《中國行政管理》,轉載於2009年3月26日,《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1038/9031697.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6月8日。
《台州市政府》,< http://www.zjtz.gov.cn/tzg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7月20日。
《台州市交通局》,
<http://www.tzjt.gov.cn/jpm/static/ztbj/zwz-zwz/dzzw-dzzw/jtgk/P-10e35587bf1- 10009.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
年11月30日。
《2004年台州年鑑》、《2008年台州年鑑》,<http://www.zjtz.gov.cn:82/gate/big5/www.zjtz.gov.cn/tzgl/tzsz/l>,上網檢視
日期: 2011年9月22日。
《台州日報》,2008年4月2日,<http://invest.people.com.cn/BIG5/7076363.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12日。
<全球危機下浙江企業如何走出生死局>,《金融界網站》,
<http://big5.jrj.com.cn/gate/big5/focus.jrj.com.cn/zjzxqyscdc.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1月15日。
沈謙,2008年12月5日,<我國國有企業改革30年歷程>,《陝西日報》,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cs.xinhuanet.com/gz/02/200812/t20081205_1675 596.htm>,上網檢視日
期:2010年8月1日。
何顯明,2009年,<省管縣體制與浙江模式的生成機制及其創新>,原載於《浙江社會科學報》(杭州:浙江大學),第11期,轉載於2010年04月
21日,《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BIG5/67481/187376/index.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6月8日。
林冠汝,2004年,<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東海大學網站》,
<www.thu.edu.tw/~politic/download/document/93Imateragenda/04-lin.pdf>,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4月18日。
李文志,<全球「治理」下亞太安全研究的省思與提示: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2005_seastw/2k5_seas_tw/%e6%9d%8 e%e6%96%87 %e5%bf%97.pdf>,頁7-10,上網
檢視日期:2011年2月10日。
李長晏,《地方治理的問題認定與制度重建》,
<http://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50324/2-3.pdf>,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8月1日。
邱貴芬,2002年11月30日,<尋找「臺灣性」:「草根性全球化」與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頁2, <http://5doc.com/doc/732176new window
>,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8月1日。
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吊詭>,
<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2日。
周桂田,<普遍與特殊激盪:全球化風險與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思考>,
<http://soc.thu.edu.tw/acdamic/tsa/data%20of%20Taiwan%20sociology%20association/%B7s%B8%EA%AE%C6%A7%A8%
5CChauoqetean-nsc.pdf>,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4月28日。
周陽山,2002年6月24日,<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國政研究報告》, <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68.htm>,上網檢視日期: 2011年9月22日。
高永光,2004年,<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臺北大學網站》,
<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31013-3.doc>,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4月18日。
莊聰生,2006年06月21日,<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國政協新聞網》,
<http://cppcc.people.com.cn/BIG5/34957/63646/4511069.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8月10日。
馬力宏,2009年1月16日,<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浙江模式>,原載於《中國行政管理》,轉載於《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1038/8685715.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6月8日。
馮源、荀偉,<從田野走向世界,浙江民企跨國經營敢為天下先>,《中國政府網》,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2008-03/07/content_912676.htm >,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0月20日。
施瓦布,2008年,<中國一切成就得益於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http://big5.am765.com/xw/xwtt/200809/t20080923_394698.htm
>,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2月20日。
徐斯儉,2002年,<中共十六大前後之政治情勢>,<http://www2.nsysu.edu.tw/macs/3_activity/2002b/20021201article1-
1.htm >,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0日。
徐偉傑,<全球在地化: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new window
<http://www2.thu.edu.tw/~trc/1-epts/1-class/2.3.2.pdf>,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0日。
徐勇,2009年6月,<接點政治: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縣域分析―一個分析框架及以若干個案為例>,原載於《華中師範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轉載自《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3832>,上網檢視日期:2010
年8月1日。
徐勇,2009年,<國家化與地方性背景下的雙向型縣域治理改革>,原載於《探索與爭鳴》,第11期,轉載自《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站》,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3729>,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8月1日。
耿曙,<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政大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深度訪談專題》,<
http://www2.nccu.edu.tw/~s00/news/master/%B2%60%AB%D7%B3X%BD%CD%AAk%B1M%C3D.pdf>,上網檢視日期:2005年
4月18日。
<省管縣浙江模式實施10多年 成經濟發達秘密武器>,2009年9月2日,《桂視國際網》,
<http://www.gltvs.com/NewsFiles/200909/2009090204295217.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8月8日。
《浙江省統計局》,<http://www.zj.stats.gov.cn/zjtj2010/indexch.htm>,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月20日。
《浙江民間組織信息網》,<http://mjzz.zjmz.gov.cn>,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8月3日。
《浙江省政府》,
<http://www.zj.gov.cn/gb/zjnew/node3/node6/node14/index.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8月2日。
俞可平,2002年1月,<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一期
<http://www.tszz.com/scholar/ykp/yukeping021.doc.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0日。
<紀登斯教授2002年4月16日於臺北的演講詞>,《知識與社會網站》,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68>,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5月1日。
孫治本,2000年,〈全球地方化、民族認同與文明衝突〉,載於《思與言》,第38new window
期1卷(3月),頁147-184,
<http://cge.gec.nthu.edu.tw/root_en/faculty/trshen/class/ch12-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0日。
陳剩勇,2009年6月16日,<政府創新、治理轉型與浙江模式>,《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站》,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0321>,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8月1日。
陳家洛,<浙江澤國鎮的民主懇談制>,《香港人報》,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759400-1-24.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2月20日。
陳春山,《2020全球趨勢與全球治理》,
<http://blog.yam.com/greenlegacy/article/29995394>,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4月20日。
章明,2009年11月25日,<從公民社會的興起看中國政黨制度的建設>,《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37/10450076.html>, 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6月8日
<塊狀經濟力推浙江民企突進>,《新華網》,
<http://www.gd.xinhuanet.com/ztbd/2003-02/17/content_223788.htm>,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3月14日。
趙永茂,2008年10月,<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5期(臺北:研考會),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8111710264371.pdf>,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7月5日。
趙偉,2009年,<浙江模式轉型遭外部硬約束—審視浙江模式>,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1038/10083669.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4日。
楊雪冬,2004年3月25日,<批判性反思與全球風險時代>,《學習時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068502.htm>,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8月10日。
張曙光,2004年12月14日,<紅帽子企業及其產權問題>,《中國經濟學教育 科研網》,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6736>,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7月20日。
廖俊松,<審議民主的實踐:臺灣與大陸經驗分析>,< http://www.umac.mo/fsh/pa/3rd_conference/doc/all%20paper/Chinese%
20Paper/3panelA/Liao%20chun-sung.pdf>,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8月10日。
劉坤億,2003年,<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new window
<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kunyi/paper/2003c.pdf>,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0日。
衛民,<治理與公民社會:全球化的雙向道>,
<http://pam.nsysu.edu.tw/data/taspaa/f/F4-1.pdf>,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2月16日。
羅馬俱樂部報告,<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
<http://www.clubofrome.org/docs/limits.rtf>,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4月2日。
蕭揚基,97年11月,<全球化與公民身份:一個國內的觀點>,《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頁87-88,new window
<http://www.dyu.edu.tw/~cd9000/html/publication/files/JoGE02/05.pdf>,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0月10日。
<零資源現象:浙江塊狀經濟崛起的奧秘>, 2002年5月22日,《中共國務院信息網》,
<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1&docid=19412&leafid=10>,上
網檢視日期:2008年3月10日。
鄭永年,2006年7月4日,<浙江模式值得深思>,《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站》,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2732>,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8月1日。
韓恒,2008年10月,<殊途同歸的公民社會?>,《二十一世紀》網路版,
頁129,<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content/i109c.htm>,上網檢視日期: 2011年9月22日。
曹劍光,2008年,<國內地方治理研究述評>,原載於《東南學術》第2期,轉載自《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站》,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8826>,上網檢視日 期:2000年8月1日。
戴肇洋,2011年8月,<近期大陸經濟風險因素之觀察與淺析>,《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8期,
<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15>,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0月30日。
《蘇泊爾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supor.com.cn/aboutus.php>,上網檢視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六、報紙
《中國時報》,2003年4月10日,11版。
王渠,<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調查顯示:九成民眾看好中國社會穩定>,《環球時
報》,2011年8月4日,3版。
梁方、王金生等,<台州地區以實際出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興山海之力促加工
業發展>,《人民日報》,1985年4月27日,第一版。


貳、英文書目
Agranoff, Robert & McGuire, Michael, 2004.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 American 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p.3-10.
Appadurai, Arjun, 2000. “Grassroots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Imagination,”
Public Culture,12(1). pp.1-33.
Berman, Mashall,1983.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Y: Penguin Books.
Considine, Mark & Giguere, Sylvain, 200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Y.: Palgrave Macmillan.
Dirlik , Arif, 1994. After the revolution: Walking to global capitalism. H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____1996. “The Global in the Local,” in Rob Wilson and Wimal Dissanayake eds.,
Global/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21-45.
Diamond, Larry, 1994. “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No.5(3). pp. 4-17.
Durose, Catherine, Greasley, Stephen & Richardson, Liz, 2009. Changing Local
Governance, Changing Citizens. Great Britain Press.
Evans, Peter, 1997.“The Eclipse of the State? Reflections on Statenes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World Politics, No.50. pp.62-87.
Falk, Richard, A.,1999. “The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present dilemmas and an
imagined future, ” Journal International Affairs, Spring, 52, No.2. pp.23-31.
Fewsmith, Josep, 2005. “Taizhou Area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Local Goveranc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15.
.
Giddens, Anthony,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____1999.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Hall, Stuart, 1991. “The local and global: Globalization and ethnicity,” in A. K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and world-system.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p.54-76.
Hall, Peter A. & Taylor, Rosemary C.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 XLVI. pp.136-158.
Held, David, McGrew, Anthony, Goldblatt, David, & Perraton, Jonathan,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UK: Polity.
Hirst, P., & Thompson, G.,1996.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su, S. Philip, 2009. “In Search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The 'Wenling Model' i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8, No.1(March).
pp.40-50.
Kenichi, Ohmae, 1990. Borderless World: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d
Economy. London: Collins.14.
____1995.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New York: Free Press.
Kettl, D. F.,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D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60-6,
p.487-499.
Lash, S.M., & Robertson, R., 1995. “Globalization: Time-Space a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p.25-44.
Leach, Robert & Smith, Janie Percy,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Linz, Juan J., & Stepan, Alfred, 1996. “Toward Consolidated Democracies ,”Journal
of Democracy,No.7(2). pp. 6-17.
Lovan, W. R., Murray, M., & Shaffer, R., 2005.“Interactive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in Lovan, W. R. ,Murray, M. ,Shaffer, R. eds,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lanning, Conflict Medi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Aldershot: Ashgate. pp. 241-252.
Mahoney, James, 2000.“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No. 29-4. pp.497-516.
Osborne, D. &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A William Patrick Book.
Pierre, J., 2000.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Pierre J. Debating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ierre, J. & Peters, B. Guy,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St.Martin’s
Press.
Pieterse, J. N., 1995.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in M. featherestone, ” S.
Lashand R.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d :Sage. pp.37-50.
Post, R. & Rosenblum N., 2002.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No. 44. pp.647-659.
____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senau,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rnance .
____1992.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___1997. Along the Domestic-Foreign Fronti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therford, Malcolm, 1994. Institutions in Economics: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olte, J., 2002.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polity,” in Morten O. and
Higott R., Toward a Global Polity. NY: Routledge.
Schärer, Lilith, 2007. Sharing Power for Development:Experience in Local
Governance and Decentralization. Swissa:Helvetas Press.
Shah, Anwar, 2006. Local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Press.
Smith, Michael Peter, 1995.“The Disappearances of World Citi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Local Politics,”in Paul L. Knox and Peter J. Taylor ed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outs, Claude Mari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 pp.83-84.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Newbury Park, CA: Sage.
Stoker, Gerry, 1998.“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 pp.17-28.
____ 2004.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ur. New York: Palgrave.
Vigoda-Gadot, E., 2003. Managing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Promise of Alliance among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Businesse.London:
Praeger.
Whyte, Martin K., 1992. “Urban China: A Civil Society in the Making?”in 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68-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