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二)
書刊名:清華學報
作者:王安祈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An-chi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1:1
頁次:頁195-221
主題關鍵詞:京劇唱片余叔岩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Peking operaPhonograph recordsYu Shu-yanMaterial cultureNon-material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80
本文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系列研究之二,聚焦於「京劇唱片」,切入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時的伶人心態。唱片傳入中國後,強大的傳播力量對於京劇典範的建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早期京劇名伶與新興物質文明產物初遇時,心態上未必全然信任,並不能將傳播重任安心交託唱片。本論文先指出早期唱片竟出現冒名假托現象,進而利用「摟葉子」等術語名詞,分析京劇流行時期伶人同行相忌的防人之心,解釋唱片贗品充斥的現象。後半以譚鑫培、余叔岩唱片為主,通過余叔岩不同時期灌片所選唱段之比較分析,考察余面對老師譚鑫培唱腔流傳的心態。從同戲不同段、不敢與之爭鋒,到自成一派後刻意重複,分庭抗禮,京劇師徒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可從唱片中窺測剔抉,而唱片對於典範建立所起的力量,自是不容忽視。本文以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相遇為思考切入點,剖析伶人心態與京劇文化。
期刊論文
1.陸萼庭(1983)。也談孫菊仙唱片。戲劇電影報,198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安祈(2009)。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爲例論京劇流派的人文意涵。戲劇硏究,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安祈(2009)。音配像保存傳統的盲點。文化遺產,20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慶海(1998)。孫菊仙並無唱片傳世。中國京劇,1998(4),2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庾生(1981)。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北京:中國戲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吾群力(1990)。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小如(1995)。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世成等(1994)。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京劇志編輯部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鈞、徐希博(2001)。京劇文化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正秋、劉枋(1967)。顧正秋的舞台回顧。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北京市藝術硏究所等(1990)。中國京劇史,中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樊達揚(1990)。余叔岩與春陽友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秉鐩(1995)。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2000)。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7)。京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上海艺术研究所、北京市艺术研究所(1990)。中國京劇史, 上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戴淑娟(1990)。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養農(1953)。談余叔岩。香港:孫養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京劇談往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廖奔(199705)。中國古代劇場史‧堂會演戲。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許姬傳(1985)。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94)。名伶唱片又出多種。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丁秉鐩(1979)。靑衣、花臉、小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么書儀(2009)。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淸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安祈(2003)。兩岸藝文正式交流前的偷渡與伏流:以京劇演唱爲例。兩岸戲曲大展學術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梅花館主(2006)。與半老書生談余叔岩灌音。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安祈(2006)。爲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宗白(1990)。余叔岩藝術生活傳略。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沈葦窗(2006)。記余叔岩十八張半唱片。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宋學琦(1990)。譚鑫培藝術年表。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同賓、周亞勛(1990)。京劇知識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曾復(1994)。余叔岩的十八張半唱片。余叔岩硏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梅花館主(2006)。余叔岩灌片詳記。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肖傖(1926)。蒨蒨室劇話。菊部叢譚。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維霖(1985)。余叔岩生平回憶片段。京劇談往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文震齋(2006)。余叔岩往事瑣談。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蠹翁(2005)。梨園話舊:京劇名角與天津。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趙珩(2006)。彀外譚屑:近五十年聞見摭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迎秋(1985)。我的老師程硯秋。京劇談往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眞、張業才、文震齋(2006)。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羅亮生、李名正(1986)。戲曲唱片史話。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合意(2012)。中國京劇老唱片,http://oldrecords.xikao.com/, 2012/0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