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京劇知識形成、商業宣傳與演員中心現象
作者:李湉茵
作者(外文):Lee, Tien Yi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安祈
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京劇知識京劇宣傳1917—1938報紙期刊演員中心knowledgements in Chinese Operaadvertisements in Chinese Opera1917—1938journals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act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本論文選擇1917-1938年為研究年代之斷限,因為這二十年為京劇之鼎盛期,而取材的主要對象為當時之報紙與專門京劇期刊,這些報紙與期刊乃是京劇鼎盛期,反映當時「現場」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報紙以上海的《申報》以及北京的《順天時報》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此兩種綜合性報紙都有固定版面刊登京劇消息,《申報》是「自由談」一版會刊登戲劇演出消息與劇評,在增刊版也有固定兩個版面完全刊登京劇廣告,《順天時報》則在第五版有京劇劇訊,以及對伶人之劇評,。京劇期刊則包括:《戲劇月刊》、《戲劇叢刊》、《國劇畫報》、《劇學月刊》、《戲劇週報》、《半月劇刊》、《十日戲劇》、《半月戲劇》,共八種,雖然此批京劇期刊的出版年代自1928始,乍看與京劇鼎盛期有十年落差,但卻是集中且大量出版,期刊的集中大量出版,反映京劇市場規模龐大,讀者量才足以支持數量如此龐大且出版頻繁的京劇期刊。這些期刊的出版頻率並非季刊、半年刊等,有很多是以週、半月、旬等為單位,出刊頻率跟報紙差別不大,因此不必特意與報紙分開論列。
本文預計分四部分:
1. 「1917年前到抗戰前夕新舊劇理論互動論點析辯」
2. 「京劇期刊對京劇知識規模建立的貢獻」
3. 「京劇期刊的商業宣傳活動反映的京劇演員中心現象」
4. 「四大名旦與京劇報刊」。
第一章講述新舊劇理論互動的發展,特別以《新青年》為主要討論對象。雖然《新青年》並不屬京劇期刊一員,但《新青年》的論述卻對當時的京劇界影響深遠。知識分子如胡適等,以有系統有邏輯的論述方式,抨擊舊劇在劇詞與臉譜、扮相的落伍與不科學性,這些論點對後來的京劇界影響甚大,爬梳中國戲劇為論述基礎的方式,也啟發了支持舊劇的知識份子可以藉由建構京劇知識系統,彰顯京劇的進步性與民族藝術代表性之思維。第二章,則爬梳京劇鼎盛期建構京劇知識系統的重要書籍、期刊,最知名的是齊如山《劇學叢書》。本叢書介紹的京劇知識相當完整,包括唱念作打、戲班組織…等,在論述上略過這些元素在京劇實際演出中的應用差異,把重點放在整理歸納,以建立京劇知識上的共性。與齊如山差不多同時的大量期刊劇論文章,討論的京劇元素,幾乎都與齊如山相同,顯示當時劇論文章的撰著者,對京劇中那些元素屬於基礎知識的一員有共識。第三章轉向京劇的宣傳效應與商業手法,特別是應用京劇元素的商品廣告以及戲園本身的廣告,在視覺上直接呈現名伶的社會地位,名伶出現在商品廣告的頻率越高,表示越受歡迎,如梅蘭芳。戲園廣告。無論是宣傳伶人或是宣傳劇目,都要加上聳動的標題,不過戲園廣告為名伶想出的宣傳詞遠比新劇目聳動誇張許多。戲園廣告的宣傳方式必然直接受觀眾之喜好左右,因此戲園廣告宣傳伶人重於宣傳劇目,代表觀眾對伶人的注目遠多於劇目,亦即觀眾進戲園要看的是名伶。第四章則以四大名旦作案例,四大名旦,是由報紙期刊漸進式建立,證實第三章所論京劇演員地位與報刊宣傳之關係。
We study the journal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in 1928-1937. Because the top of Chinese Opera is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and the journal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could show how the people think about Chinese Opera. We study Chinese Opera in the period of time in two topics, the studying about the knowledgement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advertisements in Chinese Opera in the journals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because the two topics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Chinese Opera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參考書目
專書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錢彩編次,鍾平校點:《說岳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譚嗣同等:《清末民初報刊叢編》,台北:華文書局,1966- 1969年。
丁秉鐩:《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年。
───:《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年。
───:《靑衣.花臉.小丑》,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年。
上海申報館,《《申報》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大錯述考,鈍根編次,燧初校訂:《戲考》,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王慧:《梅蘭芳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田本相、丁羅男、焦尚志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書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北京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余上沅:《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
───:《余上沅戲劇論文集》,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不辭遍唱陽春 : 京劇鬚生李金棠生命紀實》,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
李伶伶:《梅蘭芳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尚小雲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
───:《程硯秋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荀慧生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
李孝悌:《清末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李洪春述、劉松岩整理:《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吳江楓等編輯:《荀慧生專集》,上海:黃金出版社,1941年。
佟晶心:《新舊戲曲之研究》,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1年。
谷曙光,吳新苗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吳同賓,周亞勛主編:《京劇知識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杜廣沛收藏,婁悅撰文:《舊京老戲單:從宣統到民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沈鴻鑫:《京劇大師周信芳》,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1899》,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柳亞子主編:《二十世紀大舞台》,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0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6年。
洪鈐:《洪深文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胡適等:《新青年》,上海市 : 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本。
胡曉林主編:《近代上海戲曲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馬龍:《我的祖父馬連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
徐慕雲:《梨園影事》,上海:華東印刷公司,1933年。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翁思再:《京劇百年叢譚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余叔岩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柴俊為主編:《京劇大戲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馬冀等選編:《新青年選粹》,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夏曉虹:《閱讀梁啟超》,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陳志明等選編:《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北京:學院出版社2009年。
陳芳:《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 2002年。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
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張肖傖:《菊部叢譚》,上海:大東書局,1929年。
張厚載等著:《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
許志豪、凌善清:《戲學全書》,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梅葆琛、林映霞等編撰:《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2000年。
梅蘭芳、許姬傳:《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順天時報》社編:《順天時報》,北京:順天時報社,1904年-1930年。
馮叔鸞:《嘯虹軒劇談》,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續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楊彭年:《平劇戲目彙考》,上海 : 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3年。
齊如山:《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北平:國劇學會,1935年。
───:《齊如山全集》,台北: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1964年。
齊崧:《談梅蘭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年。
鄭振鐸主編:《文學週報》,第八卷一~四號合訂本(1929年1月)。
潘鏡芙著,張褚、王雲鵬校點:《梨園外史》,北京 : 寶文堂書局,1989年。
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劉雁聲、沈正元:《名伶新劇考略》,北京:立言畫刊社,1939年。
劉達(劉豁公)主編、苦海餘生編:《戲劇大觀》,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年。
───:《戲學大全》,上海:大東書局,1920年。
薛觀瀾:《我所親見的梅蘭芳》,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公司,2015年。
羅駕新編:《戲學指南》,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日﹞辻聽花:《菊譜翻新調: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戲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論文集論文
蔡欣欣:〈圖文顯影:「戲單」史料的解構與重整〉,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漢學研究中心:《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5年),頁111-179。new window

學位論文
王烜:《論《劇學月刊》時期文人與伶人的戲曲理論革新:以徐淩霄和程硯秋為主》,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領域碩士論文,2010年。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安祈先生指導,2008年。
馬奎元:《五四現代戲劇中的文化衝突與轉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鍾欣志:《走向現代:晚清中國劇場新變》,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期刊論文
王安祈: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二),《清華學報》新四十一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195-221。new window
王蘇生:〈論齊如山戲曲本體研究的創新精神〉,《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月),頁63-67。
李元皓:〈京劇視聽媒介的演進—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一),《清華學報》新四十一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171-194。new window
李孝悌:〈民初戲劇改良論〉,《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2期(下),頁281+283-307。
沈達人:〈齊如山及其劇學〉,《戲曲藝術》35卷第1期(2014年2月),頁1-11。
宋寶珍:〈對胡適戲劇批評的再認識〉,《戲劇文學》2003年第2期,頁35-38。
林佳儀:〈論京劇武戲之套曲應用及崑班承演〉,《民俗曲藝》184 期(2014年6月),頁229-278。new window
苗懷明:〈齊如山的戲曲研究與治學特色〉,《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87-95。
孫俊士:〈《劇學月刊》:劇學理論建構的嘗試〉,《戲曲研究》第85輯(2012年2月),頁299-312。
陶靜:〈無可奈何花落去:《十日戲劇》對於舊劇保存和改良的探索〉,《藝術百家》2006年第 2期,頁63-67。
趙維國、陳佳〈《申報》與晚清海派京劇的傳播〉,《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總150期),頁77-84。
劉方政:〈「五四」時期舊戲批判述評〉,《文史哲》,2002年第2期,頁108-1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