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形塑美學性的互動模式:從「藝術即經驗」美學觀解析新媒體藝術和人機互動之關聯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謝修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eh, Hsiu-ch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90
頁次:頁110-120
主題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身體律動學人機互動使用者經驗互動設計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8
數位媒體改變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自從進入網路及數位資訊之時代,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知識、乃至於日常各項活動(交友、購物、付帳單)都經由物理空間移轉至網路空間,電腦已無所不在地進入我們的生活,而對事物的認知的改變與生活形態轉變又帶給藝術創作領域什麼樣的衝擊?在新媒體藝術的範疇裡,其美學觀挑戰了作者權之屹立地位,作者成了傳輸者及製作訊息交流平台者,對這樣的轉變,馬諾維奇(Manovich)提出了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他聲明後現代媒體美學需要做各式資料分類、程式編碼、架構並製作系統方能夠形成一種文化內涵,而觀眾則是透過這些訊息的結構、編碼與分類來領會並理解文化內涵。在這樣的前提下,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如何去設計觀眾與資訊結構的互動經驗成了重要議題。所以,新媒體藝術創作者需要去了解及發展資訊介面,而觀眾則透過與介面的互動去了解資訊內容。但在台灣,關於媒體藝術創作者該如何去深刻探索互動意涵,製作出能讓創作者完整表現意圖且能讓觀眾有效地、愉悅地參與互動的相關研究較為匱乏,因此本文試圖從杜威(Dewey, 1859-1952)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美學、「身體律動」學說、「人機互動」的互動設計原則及使用者經驗的相關研究,來形塑新的美學性互動模式,根據上述理論之探討,進而解析如何應用身體律動理論範型於使用者經驗為前提之互動設計,以協助創作者能更適當地呈現其欲表現之意圖及觀者能更適切、明確地了解作品內涵,達到觀者能有效地、愉悅地參與互動,透過參與、操作、探索種種經驗歷程,達到感受新媒體藝術創作美感經驗之狀態。
期刊論文
1.石瑞仁、張端君(200302)。影像時代與科技社會中的臺灣當代藝術觀察--臺新藝術獎2002藝術趨勢年終論壇輯要。典藏今藝術,125,5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冠君(200705)。輕與重的美感----科技藝術的審美觀點。美育,157,2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修璟(201205)。為「動」而「動」?為「互動」而「互動」?--談如何應用互動科技媒體來強化藝術教育與欣賞。美育,187,8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jiko, Melaine、Tenhaaf, Nell(200812)。The Aesthetics of Emergence: Co-Constructed Interaction。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15(3/4),1-1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Davis, M.(20031107)。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xperiential systems design。Berkeley, California。45-52。  new window
2.Bacigalupi, michelle(1998)。The Crafe of Movement In Interaction Design。  new window
3.Gajender, Uday(2004)。The Aesthetic Imperative: Four Perspectives on Aesthetics to Impact the User Experience。Information Architects Summit 5 at Austin Convention Center。Austin, Tx.。  new window
圖書
1.朱光潛(1987)。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文玲(1987)。當代美學論集。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朝聖(2004)。經驗溝通的快感,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專輯。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abbs, Alistair(2001)。Interface Design。New York:Watson-Guptill。  new window
6.Dewey, John(1987)。Art Experience。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Bertelsen, Olav Wedege、Bouvin, Niels Olof、Krogh, Peter Gall、Kyng, Morten(2005)。Proceedings of the CC 2005 Decenni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Computing: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ility。New York:ACM。  new window
8.Garrett, James(2002)。Meet The Elements. In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SUA:New Riders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Fiore, Salvatore,Wright, Peter,Alistar, Edwards(2005)。A pragmatist aesthetics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a technological artifact。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nnon, Liam、Bodker, Susanne(1991)。Beyond the Interface: Beyond the Interface - Encountering Artifacts in Use。Designing Interaction: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