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勞動力試析: 1905-1944
書刊名:經濟論文叢刊
作者:劉鶯釧
作者(外文):Liu, Ying-chuan
出版日期:1995
卷期:23:3
頁次:頁317-355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臺灣勞動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4
  • 點閱點閱:57
鑑於過去有關日治時期勞動市場研究之不足,本文乃利用1905-1944年間
歷次戶口普查結果表,以現代勞動力的定義,重新界定勞動力的計算範圍,期能
對該時代的勞動力組成有較為深入市精確的了解。除了修正「本業」的界定內容,
並將「副業」計入就業人口,由此估得的勞動參與狀況乃表現出相當高的水平,
確與過去文獻所揭示者大異其趣;若進一步由年齡結構面觀察,1905.1915及1920
等三年因有大量的農家副業使婦女持續地參與工作,致其分齡勞動參與型態近似
於男性的倒U形,為其後包括戰前與戰後的各年次所未見者,此亦凸顯了日治時
期女性勞動力的特殊性。至於產業結構面則顯示與其他研究大體一致的結論,即
歷年農林漁牧業的比重一直最高,但其所占比率則逐次下降,而工、商等業的比
重則逐年顯著提升,表示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經濟社會的勞動力,隨著殖民者的統
治需要,也因應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走向,顯現出具體的轉換。
This paper uses the censuses of the 1905-1944 period to constructa new
labor force series. In addition to revis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primary occupations, we
counted the persons who held secondaryoccup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The resulting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those obtained in previous studies.
Basedon the new series, the age structure reveals that the female's patternof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s similar to the male's inverted U-shapein the years 1905, 1915
and 1920.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great amount of rural "secondary occupations"
made continuousparticipation for women a feasible choice. The labor force
shiftedfrom the agricultrial sector to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s Taiwan'seconomy
began its industri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期刊論文
1.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臺灣の副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工業彙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寬政、葉天鋒(19830500)。日據時代以來臺灣地區人口年齡組成之變遷:1905-1979。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6,99-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克智(19630500)。臺灣人力資源的成長與運用。自由中國之工業,19(5),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克智(19630600)。臺灣人力資源的成長與運用。自由中國之工業,19(6),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克智(19630700)。臺灣人力資源的成長與運用。自由中國之工業,20(1),1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克智(1983)。臺灣婦女勞動力與工業發展之關係。臺灣工業發展會議。中研院經濟所。445-4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 Yhi-Min(1966)。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1903-1960。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4)。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集計原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4)。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記述報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總督府(1934)。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1985)。日本帝國領有期臺灣關係統計資料目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東嘉生(1943)。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京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福田要(1935)。臺灣の資源と其經濟的價值。臺北:新高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15)。大正四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職業名字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1994)。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Repubic of China。  new window
1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53)。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9)。明治38年臨時臺灣漢譯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橋亀吉(1937)。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宗漢(19800000)。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憲文(1980)。臺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arclay, George W.(1954)。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卓意雯(1993)。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凃照彥、李明峻(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戈福江(1952)。臺灣之豬。臺灣之畜產資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鼎芬(1952)。臺灣之畜產。臺灣之畜產資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