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蒸煮」幸福:台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
作者:秦先玉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大為
吳泉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家電(業)範疇電鍋技術婦女炊煮技術美援技術轉移幸福電化家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9
摘要
本論文主題是1945-70年代的廚房電氣化發展。1960-70年代台灣的家庭與廚房生活正經歷著一場物質革命,過程中,廚房電器日漸主導家庭生活節奏。經由分析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演變、電鍋四階段發展史、以及諦造家用電器消費社會的技術,本論文嘗試釐清國家、技術、性別文化,如何相互交織出現代化家庭的面貌之一,同時,論文也嘗試分析這個過程對於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透過本論文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首先是日治到1960年代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的轉變:概念上,當代慣稱的「家用電器業」、「家用電器」,從日治到1950年代末期仍未成為一產業分類、或是大量使用的指稱;產業上,戰後電工業發展則以國防軍需、電力建設等為主,民生日用電器仍未成為重點。1960年代初期,電工業者從建構家用電氣器具/業論說,到成立家電部門組織等,逐步全面性轉換了日常生活電器與電氣器具產業意涵,使之承載著性別與家庭意涵。(二)間熱式電鍋,既是電工業者推動廚房電氣化的試金石,同時,它的誕生過程,更是具體呈現上述戰後電工業發展方向。依據政府協助民營工業方式,呈現出國家並未計畫式發展廚房電器。技術轉移方面,雖然大同電鍋TAC-6與日本東芝ER-4自動電器釜「類似」,但是,兩者誕生的炊煮文化、產業技術與社會脈絡不同,台灣電工業者勢必需要針對轉移的技術進行調整。加工技術、電力政策與飲食文化等因素,共同形塑了電鍋的在地化發展,這些在地化技術並呈現出技術後進國工程師、黑手、女工、女性職員、同仁眷屬、以及女性家政專家的變更、改進等技術能力。另一方面,男性主導的工程師職場文化、美援家政學課程規畫以及科學廚房意識形態,這些因素既侷限女性家政專家參與廚房測試的程度,又間接強化廚房科技朝向適合家戶使用方向發展。(三) 論文重現1960年代電氣與氣體炊煮系統競爭過程,並以之為背景,解釋當時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持續更新、電爐「失敗」等現象。使用上,鄉村地區農戶與城市地區非農戶不同的電力設備、經濟能力、家庭結構與飲食文化,造成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與實際使用情形各行其事。依據職業與族群因素,城市外省中上階層軍公教家庭是第一波電鍋使用者之一;從「工作過程」概念分析1960年代煮飯、電鍋料理家務,上述核心家庭主婦仍須扮演總籌者角色。對比之下,直到1969年鄉村地區農戶家庭的電鍋使用延緩現象,則與家庭型態、飲食文化與炊煮家務性別分工相關,最後,廚房電鍋化的影響也表現在貶抑婦女的炊煮技術。(四)廚房電氣化推動過程,電工業者面對種種不利實況,包括國民所得不高、有限內銷市場、工業發展為重的電力政策、工業發展優先的節約消費主張、以及不熟悉家用電器的使用者等,電工業者首先從意識形態著手,將日常生活電器「奢侈品」形象除魅,繼之,採用「第一次生產力運動」期間,自美、日轉移的廣義市場行銷技術,電工業者大量「製造」了一套性別化的「廣義技術」,諦造了家電器具消費社會,以利廚房電氣化推動。
關鍵字:家電(業)範疇、電鍋、婦女炊煮技術、美援技術轉移、幸福電化家庭
參考文獻

一、政府文書、統計資料與調查報告: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台灣省政府公報》
《生管會檔案》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省府委員會議檔案》
《省級機關檔案》
《總統府公報》
《國民政府公報》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臺灣省: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
台北商工會議所,《台北商工人名錄》 (台北:台北商工會議所,1943)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台灣商工統計》(台北:編者,1922、1924、1926、1929、1927、1931、1934 、1938、1940)。
台灣省政府秘書處,《台灣省政府公報》 (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秘書處1947-1970)。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國民所得》(臺北市 : 政院主計處,1958-1976)。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之國民生產所得與國民所得》(臺北市:政院主計處,1955年6月。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中華民國40-85年)》(台
北市:行政院主計處,1996年9月)。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1978年 10
月)。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勞動統計》昭和17年(台北市:台灣總督府總務局,1943)。
經濟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臺灣工礦業調查報告》 (台北市:編者,1969)。
經濟部工業局編,《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工業發展年報 》(臺北市:經濟部,1986) 。
經濟部工礦計劃聯繫組編,《第三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工礦部門計劃提要》
(臺北市:經濟部,1964)。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第五組編,《最近三年來電氣機械器具進出口分析報告》(臺北市: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第五組,1971)。
經濟部統計處編,《工業生產統計月報》(臺北市:經濟部,1969-1984)。
經濟部統計處編,《臺灣工業生產統計月報》(臺北市:經濟部,1969)。
經濟部編,《中華民國第一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臺北市:經濟部,1971)。
經濟部編,《中華民國第二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臺北市:經濟部,1971)。
經濟部編,《第三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臺北市:經濟部,1971)。
經濟部編,《臺灣工業生產指數》(臺北市:經濟部,1953)。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南投縣中興新村:編者,1971)。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臺灣省都市消費者物價統計月報 》(南投縣:臺灣省政府
主計處,1971)。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台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56-86年)》(南投縣:臺灣省政
府主計處,1966)。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勞動統計》昭和17年 (台北市:台灣總督府總務局,194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市:進學書
局,1969)。
臺灣省物資局編,《臺灣省物資局物資局統計年報》(台北市 :臺灣省物資局,1965)。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臺中縣: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1953.01-1959.06)。
二、電工業雜誌、期刊、圖面資料: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大同彙集》(台北:大同製鋼機械公司教養組編,1957)。
《大同》半月刊 (台北:大同半月刊社,1947-1970)。
《大同技術》(臺北市 :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1976-1984)。
《大同重電技術》(臺北:大同技術委員會,1976-1981)。
大同電鍋《PQD80ATAC-6H零件表》圖面檔案、測試資料 (臺北:板橋家 電廠,1959-1990)。
歌林月刊社,《歌林》,(臺北市 : 歌林雜誌社,1969-1980)。
台灣省電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編 ,《電器商訊 》(台北市 : 編者,1955)。
臺灣省電器商業同業公會,《電器商雜誌》,臺中市。
臺灣電器簡訊雜誌社,《臺灣電器簡訊》,臺北市。
臺灣松下電器公司,《松風月刊》,(臺北縣:臺灣松下電器公司,1969-1980)。
三、專書:
余立任編,《陳茂榜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市:聲寶公司,199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運用美援成果檢討》
(台北市:行政院,1965)。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年報》(台
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美援貸款概況》(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
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電力開發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鋁工業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 行
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于宗先主編,《臺灣經濟發展重要文獻》(臺北市:聯經,1976)。
大同公司技術委員會電力技術分會編訂,《大同變壓器的特性與構造》(臺北市:
大同公司技術委員會電力技術分會,1974)。
大同公司技術委員會電力技術分會編訂,《大同變壓器的製造與試驗》 (臺北市:
大同公司技術委員會電力技術分會,1972)。
大同公司編,《慶祝創業五七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市:編者,1968)。
大同製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編,《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度第二十五屆營業報告書》(台北:該公司,1963)。
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D. Chndler)著,重武譯,《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北京市:商務,1987)。
工商時報主編,《電工器材工業展覽特刊 (中華民國75年)》(出版者不詳,1986)。
中央研究所,《大同公司80周年產品回顧與前瞻》 (台北市:中央研究所,1998) 。
中央婦女工作會編,《怎樣才是幸福家庭》(臺北市:中央婦女工作會,1959)。
中國工程師學會五十年紀念會編輯委員會編,《十五年來臺灣各種工程事業進步實況》(臺北市:中國工程師學會五十年紀念會編輯委員會,1961)。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中華民國工商名錄》(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58)。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編,《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硏究》(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0)。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二十年紀實:民國37年至57年》(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8)。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刋》(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農復會卅年紀實》(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8)。
中國農業推廣學會,《農業推廣文彙第四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9)。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臺灣分會編,《臺灣機械工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臺灣分會,1948)。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編,《中華民國工商人物誌》(臺北市: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63)。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編,《自由中國工商人物誌》(臺北市: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55)。
中華民國工業總會,《中華民國工業發展概況》(臺北市:中華民國工業總會,1983)。
中華民國工業總會,《中華民國工業發展概況》(臺北市:中華民國工業總會,1986)。
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臺北市: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1961)。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輯,《中華民國年鑑》(臺北市:正中,1951)。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主編,《幸福家庭手冊:婚姻與家庭選輯》(臺北市:天恩出版,1995)。
中華徵信所,《大臺北區家用電器消費意向調查報告》(臺北市: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81)。
中華徵信所,《臺灣區59年度壹百家最大民營企業》(臺北市:中華徵信所,1970)。
中華徵信所編,《臺灣區商品分期付款銷售制度研究》(臺北市:中華徵信所,
1969)。
尹懷青編,《幸福家庭手冊》(臺北市:豐稔,1957)。
五十週年紀念專輯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區電氣工程工業同業公會五十年史》(臺北市:臺灣區電氣工程工業同業公會2003)。
文崇一,《犧牲的代價》(臺北市:經世,1980)。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臺北市:自立晚報,1990)。
日本トニダストリアルデザイナ-協会編集委員會編集,《精緻の構造》(東京:六耀社,1983)。
水谷允一著,張文海譯,《戰後日本經濟史──生產、流通、消費結構之變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王世慶,《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王吉蒂編,《過幸福的家庭生活》(香港:萬千出版社,1956)。
王安崇,《市場競爭的革新實踐:有關電機電子資訊業的體驗》(臺北市:協志工業,1999)。
王克敬,《臺灣民間產業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王蓉蓉、王偉忠,《偉忠姐姐的眷村菜》(臺北市:時周文化,2008)。
王德瓊編,《家政學》(臺北市:正中,1960)。
史佩君,《初級中學家事》(臺北市:正中書局,1963)。
臺灣電力公司編,《臺灣電力復興史》(臺北市:臺灣電力公司,1958)。
台灣電力公司,《小型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研究報告摘要》(台北:該公司,1963)
台灣電力公司企劃處 《台灣地區家用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台灣電力
公司企劃處,1977、 1977、1981、1983、1985、1987、1989、1991,2007)。
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編輯,《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 束總報告》(台北: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1947年6月30日)。
生產力及貿易月刋編輯委員會編,《中小企業管理技術彙編》(臺北市: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7)。
朱江淮口述,朱瑞墉整理,《臺籍第一位電氣工程師:朱江淮回憶錄》(臺北市:朱江淮文教基金會,2003)。
朱岑樓,《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市:東大,1981)。
朱謙、漆敬堯,《臺灣農村社會變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市:臺灣商務,1968)。
池田敏雄,《臺灣家庭生活》(臺北市: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
自由中國工商業概覽編輯委員會編輯,《自由中國工商業概覽》(臺北市:大地,195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台灣省農會編,《家政推廣教育4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9)。
行政院生產力調查委員會編,《臺灣電工器材製造工業目錄》(臺北市:行政院生產力調查委員會,1954)。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經濟研究中心編,《臺灣工業統計》(臺北市:自由中國之工業,1963)。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發展概況》(臺北市: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5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師範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新聞局編,《電氣事業》(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1947)。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市:該會,195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省農會編,《家政推廣教育三十週年紀念專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6)。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編,《鴨肉食譜》(南投縣:編者,1970)。
余立任編,《陳茂榜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聲寶公司,1992)。
余德培計畫主持,《台灣電源開發史:「口述史篇」》 (臺北市:台灣綜合研究院, 1997)。
吳榮義總編輯,《源起不滅:臺灣能源發展軌跡》(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3)。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8)。new window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
李廷河,《大同人(增訂版)》(臺北市:大同公司,1997)。
李廷河,《河流中的一滴水:我在大同四十六年》(臺北市:著者,1985)。
李洪鰲,《臺灣人力問題的探討》(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0)。
李國鼎,《臺灣的企業經營與管理》(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李國鼎談臺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臺北市:遠流,2005)。
李黃芝敏,《廚房設計與佈置》(南投:省府農林廳,1969)。
汪呈因,《稻作學》(臺中:臺灣省立農學院出版委員會,1955)。
汪呈因編,《稻作學與米》(臺北市:徐氏基金會,1974)。
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編,《私立臺南家政專科學校概況(1964-1977)》(臺南縣:臺南家政專科學校,1977)。
谷蒲孝雄著,雷慧煐譯,《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臺北巿:人間,1992)。
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編輯委員會,《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2003)。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周明權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機電工業展覽會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五十七年機電工業展覽會,1967)。
周凱旋,《電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警察之友月刊社,1959)。
周憲文,《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三種 (臺北市:臺銀經研室,1957)。
周憲文,《日治時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九種 (臺北市:臺銀經研室,1958)。
明電金株式会社,《電氣機器仕樣書の書き方》(東京:明電金株式会社,1936)。
林正國,《我的老闆林挺生》(臺中市:白象文化,2009)。
林美慧主持,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委託,《家政推廣教育計劃 現代家庭的飲食生活: 教案與教材內容專冊》(臺北市:文化大學家政系,1987)。
林哲雄,《臺灣地區家庭電化素質變遷之硏究》(經濟部,1983)。
林滿紅主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邱茂英,《臺灣家庭重要電氣用品需要之長期預測》,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綜合計畫處補助計畫(臺中市: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1)。new window
姜蘭虹計畫主持,《臺灣地區女性勞工生活素質與福利需求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勞委會,1992)。
段承璞編著,《臺灣戰後經濟》(臺北市:人間,1992)。
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1996)。
高淑貴、廖婉羽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編,《家政推廣》(臺北市:臺大農業推廣學系,1992)。
高淑貴編,《家政督指導員手冊》(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83)。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
版,2006),頁37-90。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臺北巿:國立教育資料館,1959)。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美援有關教育計劃實施報告. 1953-1957》(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1957)。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硏究所整理,《大同公司受歐陽可亮等誣告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硏究所,1998)。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第三處譯,《所得、消費、投資與經濟發展》(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0)。
張炎憲、陳美容與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
張文智,《設計分析:在產品設計之應用》(臺北市:太豪,1984)。
張光民主編,《中華民國工業設計 1959-1994》(台北市:經濟部,1996)。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市:聯經,1980)。new window
張柄楠監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物價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張柄楠監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商業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1965)。
教育部專科職業教育司編,《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設備標準》(臺北市:正中,1973)。
第一銀行徵信室編,《主要產業之動向:產業調查資料》(臺北市:第一銀行徵信室,1992)。
販促課主編,《臺灣三洋四十週年專刊》(臺北市:臺灣三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鳴鐘、陳唐興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形(下)》(江蘇:南京出版社,1989)。
陳彥堂,《炊具食器》(臺北市:貓頭鷹,2003)。
陳美惠,《家政推廣》(南投縣:臺灣省教育廳)。
陳瑛珣,《灶頭鍋尾:清代以來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臺北縣:立成書局,2009)。
陳正祥,《臺北市誌》(台北市:南天,1997)。
陳錫中,《燒焊技術》(臺北市:師友工業圖書公司,1975)。
陳霖蒼、林益裕研究,臺灣省政府農林廳主辦,《綜合發展示範村農村環境改善與家政推廣教育之研究》: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78(ARDP)-5.6-R-169(15)計畫》,1978。
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傳》(臺北縣:橘子,2000)。
傅培梅,《培梅食譜 第三冊》(臺北市:傅培梅,1979)。
傅培梅,《培梅食譜》(臺北市:傅培梅,1969)。
凱爾賽(Lincoln D. Kelsey)、賀爾恩(Cannon Chiles Heane)同撰,張研田、吳恪元、林寶樹同編譯,《農業推廣學》(臺北市:臺灣省農會,1957)。
曾坤明,《工業設計的基礎:闡明產品分析.產品開發之理念》 (臺北市:六合,1979)。
曾坤明、曾逸展,《產品設計:歷史與挑戰》(臺北市:五南,2008)。
曾坤明編,《工業設計的基礎》(臺北市:六合,1979)。
曾輝欽,《家用電器—原理與實用》(臺中市:三民總經銷,1976)。
曹立瀛,《工業化與中國礦業建設》(上海初版) (出版地不詳: 商務印書館, 1946)。
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 II》(臺北市:二魚,2003)。
舒新誠,《電化教育講話》(上海:中華書局,1948)。
華南商業銀行徵信室編,《臺灣家電工業之現況與展望》(臺北市:華南商業銀行徵信室,1987)。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市:三民,1991)。new window
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二輯》(臺北市: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5)。
黃富三,《女工與臺灣工業化》(臺北市:牧童,1977)。
黃進興,《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臺北市:允晨,1992)。
黃營杉,《行銷通路與佔有率:臺灣家電市場之實例研究》(臺北市:華泰,1978)。new window
楊希賢編,《家事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職前訓練班,1968)。
楊翠,《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研究場域(1920-1932)》(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楊選堂,《臺灣之燃料資源》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楊靜,《女性生活型態與家庭生活物品意義之硏究論文集》(臺南市:臺灣復文興業公司,2001)。
經濟日報主編,《電工器材總覽:中華民國七十二年電子展特刊》(臺北市:經濟日報,1983)。
葉肅科,《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葉霞翟,《家政學》(臺北市:中華大典編印會,1969)。
葛凱(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北京市:北京大學,2007)。
葛璧(Kirby E. Stuart)撰,吳光華、鍾博譯,《進步中的臺灣農村》(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0)。
雷柏爾(Arthur F. Raper)著,全漢昇、陳紹馨同編,《臺灣之城市與工業》(臺北市:美國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國立臺灣大學,1954)。
雷柏爾(Arthur F. Raper)編,蔡文希、石本素同譯,《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
電工器材工業公會編,《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公會會名錄》(臺中市:電工器材工業公會,1976)。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編,《實踐家政專科學校槪況》(臺北市:實踐家政專科學校,1971)。
廖士毅,《臺灣主要糧食消費調查硏究(中華民國五十九年)》(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1971)。
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民國六十三年)》(臺中市:中興,1974)。
廖季清、林淑貞、牟順梅,《我國各級家政學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1982)。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臺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臺北縣:稻鄉,2005)。
臺北市電器商業公會編,《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特刊》(臺北市: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1967)。
臺北市電器商業公會編,《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臺北市:臺北市電器商業公會,1982)。
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編,《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大會手冊》(臺北市: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1974)。
臺北市銀行徵信室編,《臺灣區電子工業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銀行,1973)。
臺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編輯,《臺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臺北市:臺視公司,1982)。
臺視三十年編輯委員會編輯,《臺視三十年》(臺北市:臺灣電視事業公司,1992)。
臺電三十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臺電三十年》(臺北市:臺電三十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1976)。
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編,《中華民國四十三年台灣省工商業普查報告》)台北:台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1956)。
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編,《臺灣省工商業普查總報告》(臺北市: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1954-1956)。
臺灣省工業試驗所編,《臺灣省工業試驗所概況》(臺北市:臺灣省工業試驗所,1959)。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編,《臺灣的民營工業》(臺北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52)。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編,《臺灣省民營工廠名冊 (上)(下)》(臺北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53)。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編,《臺灣省農業推廣新聞工作討論會第一次專報》(臺北市: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57)。
臺灣省政府編,《臺灣光復十年施政成果擷要》(臺北市:台灣省政府,1955)。
臺灣省新聞處編,《臺灣建設新貌》(臺中市:省新聞處,1968)。
臺灣省農會編,《臺灣省農業推廣教育統計年報(五十三年度至五十六年度)》(臺北市:臺灣省農會,1965-1968)。
臺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臺灣省環境衛生二十年》(臺北市:臺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1975)。
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編,《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市: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88)。
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編,《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64-65)》(臺北市:臺灣省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75)。
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編,《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65-66)》(臺北市:臺灣省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76)。
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要覽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要覽》(臺北市: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57)。
臺灣新生報社,《臺灣經濟年鑑》,(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1946)。
臺灣農業推廣學會編印,《農業推廣文彙 第三輯》(臺北市:臺灣農業推廣學會,1958)。
臺灣電力公司企劃處編,《臺灣地區小型電器普及調查報告》(臺北市:臺灣電力
公司企劃處,1970)。
臺灣電力公司企劃處編,《臺灣地區小型電器普及調查報告》(臺北市:臺灣電力
公司企劃處,1972)。
臺灣電力公司編,《台灣電力發展史》(臺北市:臺灣電力公司公眾服務處,1989)。
臺灣電力公司,《94年度台灣地區家用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研究完成報告》(台北:台灣電力公司,2007)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之米》(臺北市:臺灣銀行,1949)。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之電力問題》(臺北市:臺銀經硏室,1952)。
臺灣機械工業展覽會編,《臺灣機械工業展覽會特刊》(臺北市:臺灣機械工業展覽會,1957)。
臺灣新生報社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台灣年鑑》(台北市:台灣新生報,1947)。
劉毅志,《中日廣告比較研究:1945-1975》(臺北:國際工商傳播,1975)。
劉益昌、林祝菁,《林挺生傳》(臺北市:商訊文化,2008)。
劉得寬,《分期付款買賣》(臺北市:正中,1979)。
劉得寬,《分期付款買賣與法律問題》(1969)。
劉清榕,《農家主婦在鄉村結構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5)。
劉進慶,《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經濟》(臺北市:故鄉,1988)。new window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1992)。new window
劉毅志撰,《中日廣告比較研究:1945-1975》(臺北市:國際工商傳播,1975)。
鄭文彰編,《臺灣早期飲食器物》(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2)。
鄭自隆,《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市:華泰,2008)。new window
鄭自隆編著,《廣告代理五十年:東方廣告公司與臺灣廣告產業1958-2008》(臺北市:遠流,2009)。
鄭秋霜,《大家的國際牌:洪建全的事業志業》(臺北市:國際電化商品,2006)
鄭聯銘,《電表製造工業》(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1955)。
鄭麗玲、楊麗祝,《臺北工業生的回憶》(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09)。
鄧文儀編撰,《臺灣農村訪問記》(臺北市:臺灣拔提書局,1954)。
機械工業四十年史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機械工業四十年史》(臺北市:臺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1985)。
聲寶文教基金會出版組編輯,《挑戰:陳茂榜先生奮鬥史》(臺北市:聲寶公司,1991)。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市:聯經,1988)。
簡榮聰,《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顏伯勤,《臺灣廣告量研究》(臺北市:華欣文化,1978)。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1993)。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1993)。
張宗藩編輯,《家政推廣教育30週年紀念專刊》 (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 臺灣省農會,1988)。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 臺北市:群學,2005)。
四、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Maurice Scott,<臺灣的貿易發展>,收於薛琦主編,《臺灣對外貿易發展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94)。
卜凌高作,王廣譽譯,<工業工程在臺灣>,《生產力月刊》第1卷1期(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57)。
工業簡訊,<電工器材工業的發展及展望-1->,《工業簡訊》第3卷3期(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1973.03),頁6-14。
工業簡訊,<電工器材工業的發展及展望-續完->,《工業簡訊》第3卷4期(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1973.04),頁14-19。
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錄於張炎憲、陳美容與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
王宏仁,<一九五0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9.12),頁1-35。new window
王明堂、游萬來,<炊飯器加熱技術的演化探討>,《設計研究》第4期(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2004),頁20-27。
王金海,<發展中之臺灣電工器材工業>,《臺灣經濟月刊》第22卷1期(臺北市:臺灣經濟月刊社),頁88-89。
王培勳,<臺北市古亭區南機場眷村家庭主婦訪問報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3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1967.04),頁153-178。new window
古達祥、趙迺驥,<臺灣電力之技術問題>,《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1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2.06),頁125-136。new window
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編,<日據時代的機械工業(民國34年以前)>,收於《機械工業五十年史》(台北: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1995),頁45。
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我社電氣供給規程の改正に就て>,《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五期 (台北:台灣電氣協會,1934年6月23日),頁40-41。
田欣然,<中華家政學會第五屆年會記盛>,《家政教育通訊》第2卷5期(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1962.11),頁14。
各單位,<臺灣之國省合營企業概況>,《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4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8.03)。
各單位,<臺灣之國營工礦企業概況>,《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4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8.03)。
各單位,<臺灣省營工礦企業概況(資料)>,《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3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7.12)。
成令方、吳嘉苓,〈科技的性別政治:理論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科技、醫療與社會》第3期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5),頁51-112。new window
朱世春,<電工器材的生產(我們的工業)>,《中國一周》第150期(臺北市:中國一周雜誌社,1953.03),頁7-12。
朱光憲,<臺灣之天然瓦斯及其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3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7.12)。
朱江進,<臺灣之電力與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1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2.06),頁87-124。
何龍,<臺灣的機電工業>,《華銀月刊》第18卷2期(臺北市:華南商業銀行,1968.02),頁22-27。
余慶鎮,<臺灣之電工器材工業>,《彰銀資料》第22卷10期(臺北市:彰化商業銀行,1973.10),頁12-32。
余慶鎮,<臺灣電工器材工業之1--一般照明器具工業之發展趨勢>,《彰銀資料》第23卷7期(臺北市:彰化商業銀行,1974.07),頁23-27。
余慶鎮,<臺灣電工器材工業之2(一般電工器材工業)>,《彰銀資料》第23卷9期(臺北市:彰化商業銀行,1974.09),頁30-41。
吳玉環,<介紹師範大學家政系顧問安波森博士>,《家政教育通訊》(臺北市:家政教育通訊社,1958.05),頁2。
吳政憲,<日治前期臺灣的電燈應用與社會變遷—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討論中心(1895-1937)>,《歷史教育》第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7.06),頁103-124。new window
吳泉源,<從網球拍到半導體:臺灣產業技術特質的探討>,發表於「臺灣產業技術史發展研究」研討會(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999),頁1-11。
吳雅琪,<戰後台灣婦女雜誌的長青樹—《台灣婦女》月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頁273-287。
吳鄭重,<「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臺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5期(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4.09),頁56-57。new window
吳嘉苓,<性別、醫學與權力>,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公司,1999),頁385-418。new window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02),頁297-333。new window
呂紹理1996,<日治時期臺灣機械鐘錶市場的發展(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96.04),頁85-105。
李尚仁、方俊育合譯,大衛‧艾傑頓 (David Edgerton) 著,〈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科技史史學提綱〉,收入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STS讀本II: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頁131-170。
李幸模,<泛論四大產品市場特性與行銷分析>,《輔仁學誌》第10期(臺北市:輔仁大學,1978),頁45-64。
李國鼎,<如何促進電工器材工業的發展>,收於《國鼎文集九—臺灣的工業化》(臺北市: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1999),頁248-249。
李國鼎,<美援技術協助對我國之貢獻>,《自由中國之工業》第63卷3期(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5.03),頁1-7。
李棟明,<居臺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 《臺北文獻直字》11卷12期,1970,
李黃芝敏,<談談照明問題(一)>,《家政教育通訊》第4卷7期(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1969.04),頁10-11。
李繩武,<臺灣之乾電池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3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5.06),頁1-19。new window
李繩武,<臺灣之乾電池業(論著)>,《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3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5.06),頁1-19。new window
杜文田,<工業化與工業保護政策>,收於于宗先、杜文田編,《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76),頁68。
沈壽梁,<現階段電信與電工業之發展>,《交通建設》第13卷12期 (台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1964年12月),頁31。
沈壽梁,<現階段電信與電工業之發展>,《交通建設》第13卷12期(臺北市:中國交通建設學會,1964.12),頁21-35。
沈榮津,<我國重電機工業現況及未來發展策略>,《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88),頁41,
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51-78。
林沛,<農村電化三十年回顧與展望>,《臺電月刊》(臺北市:臺灣電力公司,1983),頁61-63。
林津如,<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8期 (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7) 頁1-73。new window
林挺生,<大同電冰箱投資計劃是如何做成的?>,《大同》半月刊第46卷7期(大同半月刊社,1964.07)。
林挺生,<民國五十三年度開工典禮致辭>,《大同》半月刊第46卷1期(大同半月刊社,1964.01),頁3。
林挺生,<民國五十五年度開工典禮致辭>,《大同》半月刊第48卷1期(大同半月刊社,1965.01),頁7-10。
林挺生,<我國電工業在復興基地之開創與建設>,收於《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88),頁25。
林崇熙,<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1),頁1-42。new window
邱茂英,<臺灣家庭重要電氣用品市場調查>,《臺灣銀行季刊》第23卷2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72.06),頁218-234。new window
邱茂英,<臺灣家庭重要電氣用品需要之長期預測>,《臺灣銀行季刊》第23卷2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72.06),頁235-266。new window
邱素沁、劉須惠,<臺灣一五八位家庭主婦生活時間調查與分析>,《實踐家政學報》第2期(臺北市:實踐家政專科學校,1969.03),頁77-120。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臺灣文學史的敍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 (2000年7月),頁313-335 。new window
邱德春,<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調查報告>,《華銀月刊》第36卷9期(臺北市:華南商業銀行,1976.09),頁47-83。
施添福,<臺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17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1.03),頁39-62。new window
施淑玲,<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災害與臺灣省政府救災>,《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63期(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0.10)。
柯文德,<日治時代臺灣之電業(資料)>,《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4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8.03)。
柳德玉,<臺灣之電業與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1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2.06),頁65-86。new window
洪紹洋,<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移轉: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1期 (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頁131-167。new window
胡海泉,<經濟建設:士林電工公司>,《中國一周》第318期(臺北市:中國一周雜誌社,1956.05),頁19。
英,<使用洗衣機的經驗談>,《家政教育通訊》第4卷7期(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1969.04),頁20-21。
唐蓉,<臺灣之機械工業(資料)>,《臺灣銀行季刊》第9卷4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03)。
席里斯(Allen N. seares),<市場推銷>,《生產力及貿易》9卷12期(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65年12月),頁3-7。
席里斯(Allen N. seares),<市場推銷>,《生產力及貿易》第9卷12期(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65.12),頁3-7。
徐雨村、許美容,<大同電鍋與蒙娜麗莎:「台灣科技史與博物館蒐藏學術研討論」 紀要>,《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第二卷第二期(台北市: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 1999年4月),頁46-51。
祖文,<電器改善了家庭生活>,《婦女雜誌》(臺北市:婦女雜誌社,1969),頁12-23。
翁註重,<臺灣家電產業口述歷史研究案結案報告>,收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摘要》(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8),頁7。
翁註重,<臺灣家電產業歷史考察與文物史料調查研究>,收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計劃報告摘要》(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頁20。
寇龍華,<臺灣地區家庭燃料消費調查辦理經過紀要>,《能源季刊》第1卷3期(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1971.07),頁5-14。
張其苓,<參觀記—臺灣松下電器公司•臺灣電視公司>,《家政教育通訊》第4卷10期(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1970.07)。
張淑卿,<近年來臺灣地區的「臺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8月),頁193-209。new window
張曉春,<現代社會中都市家庭主婦的角色>,《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7期 (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74),頁39-84。
曹幼文,<電冰箱工業不易經營>,《大同》半月刊第45卷1期(大同半月刊社,1963.01),頁8-9。
曹立瀛,<台灣工礦事業考察團紀要>,收錄於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商經濟組編,《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頁220。
許雪姬,<唐傳宗與鼎盛時期的唐榮鐵工廠,1956-1960>,《思與言》第33卷2期(臺北市:思與言雜誌社,1995),頁67-96。new window
許雪姬,<唐榮鐵工廠之研究,1940-1955>,收於黃俊傑編著,《高雄歷史與文化論文集》第二輯(高雄市: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5),頁45。
許雪姬,<戰後臺灣民營鋼鐵業的發展與限制,1945-1960>,收於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頁293-337。new window
許雪姬,<戰後臺灣民營鋼鐵業的發展與限制>,收於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期(台北:臺灣社會研究社,1998年12月),頁39-47。new window
郭東耀,<工業工程教育在臺灣>,《工業工程》第7期(臺中市:東海大學,1968.11),頁2-13。
郭寶章,<臺灣之薪炭>,收於周楨等撰,《臺灣之木材問題》(臺北市:臺灣銀行,1967)。new window
陳光興,<東亞首都城市消費社會的形成(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青松,<曇花一現的市立基隆家政女學校>,《臺灣文獻.別冊14》第10期(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5.09),頁35-46。new window
陳信行<打造第一個全球裝配線:臺灣通用器材1964-1990>,《政大勞動學報》第20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2006.07),頁1-48。
陳茂榜,<十年樂觀奮鬥之回顧>,收於《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1988),頁 27。
陳茂榜,<電工器材的進口稅率問題>,《貿易週刊》第241期(臺北市: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資訊組,1968.08),頁2。
陳茂榜,<臺灣區電工器材工業的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管理通訊》第7卷5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72.05),頁6-20。
陳垚,<機械>,收於中國工程師學會五十年紀念會編輯委員會編,《十五年來臺灣各種工程事業進步實況》(台北:該會,1961),頁15-2。
陳培文,<本公司電扇廠之全面品質管制>,《大同》半月刊第48卷12期 (台北:大同半月刊社),頁8-12。
陳連呈,<關於都市家庭燃料問題>,《臺灣鑛業》第5卷2/3期(臺北市: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1953.10),頁26-32。
陳華洲,<臺灣之工業及其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3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7.12)。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官
傅大為,<家電、家用科技裡的性別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29期 (,2004年11月),頁57-60。
曾品滄,<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第15卷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8.06),頁37-38。new window
森信隆、富米野信行、半場五郎原著,譯者不詳,<家庭電氣製品調查報告摘要>,收於《李國鼎先生贈送資料影本輕工業類(十九)電器工業》(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硏究所,1998)。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臺北市: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4.06),頁2-5。
程宗明,<臺灣戰後廣播工作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收於陳世敏主編,《傳播論文選集1997》(臺北市:中華傳播學會,1997),頁319-370。new window
華商貿易,<臺灣的電工器材工業>,《華商貿易》第78期(臺北市: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總聯絡處,1973.02),頁17。
賀華德(W.F. Howard),<輸出推廣與廣告>,《生產力及貿易》第9卷3期(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65.03),頁7。
黃柏松,<奇兵可用—論企業必須有更多家政專家>,《中華家政》第2期(臺北市:中華家政學會,1973.07)。該篇社論原是刊載在《實業世界》第83期(臺北市:實業世界月刊社,1973.02)。
黃富三,〈台灣近代經濟史的分期及特徵〉,台灣省文獻會編,《台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頁1-18。
楊希賢,<家政系十年來的成長>,《家政教育通訊》(台北:家政教育通訊社,1963年7月),頁3。
楊靜、饒海平,<以電鍋為例探討臺灣與日本生活文化的差異>,《工業設計》第23卷4期(臺北縣:工業設計雜誌社,1994.10),頁207-220。new window
楊弘任,<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頁1-57。new window
楊弘任,< 專家系統下的地方知識:嘉邑行善團的造橋實作>《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0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0),頁129-190。new window
葉安義、須文宏、沈家緒、林子清,<溫度對米粒吸收水分的影響>,《食品科學》第4卷16期(臺北市:中華民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1989),頁319-327。
葉英俊,<臺灣電工器材工業發展概况>,《彰銀資料》第21卷2期(臺北市:彰化商業銀行,1972.02),頁31-40。
葉淑貞,<台灣工業產出結構的演變:1912-1990〉《經濟論文叢刊》24卷2期,1996年,頁266-267。new window
葉淑貞、劉淑芬,<工業的發展> ,收於台灣省文獻會編,《台灣近代史---經濟
廖正宏,<職業結構變化之研究--臺灣地區,民國四十五年-六十四年>,《農業推廣學報》第2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研究所,1976.12),頁71-104。
管理通訊,<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歷屆畢業生碩士論文題目表>,《管理通訊》第9卷7/8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74.08),頁51-53。
網珊,<臺灣工業之特徵>,《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臺北市:臺灣銀行,1947.06),頁87-110。new window
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6卷2期(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09),頁134-141。new window
劉武,<臺灣電工器材工業之發展及其未來展望>,《企業家》第20期(臺北市:企業家雜誌社,1969.11),頁68-71。
劉素芬、莊樹華、蔡淑瑄,<簡介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有關戰後臺灣經濟之數位化檔案>,《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7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03),頁156-171。
潘國慶,<臺灣之電價>,《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1期 (臺北市:臺灣銀行,1952.06),頁137-149。new window
編者,<機電工展與勞工的貢獻(特寫)>,《中國勞工》第413期(臺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1968.01),頁20-21。
編輯者言,<本中心一年來的工作概況和今後方針>,《生產力月刊》第1卷1期(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57),頁1。
編輯者言,<本中心三年的工作概況>,《生產力月刊》第3卷1期 (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1959.01),頁4-6。該刊自1959年8月更改刊名為《生產力及貿易》。
蔡玫姿,<幸福空間、區隔女人、才女禁區-初論1960年後廚房空間的性別議題>,《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頁337-370。new window
鄭國齊,<省立師範大學家政系概況>,《家政教育通訊》(台北:家政教育通訊社,1958年5月),頁1-2。
鄭麗玲,<日治前期臺灣人的工業教育(1912-1925)--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為例>,《臺灣風物》第58卷2期 (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2008.06),頁95-134。new window
鄭麗玲,<近代化、平等化與差別化之間:臺北工業學校學生之就學與就業(1923-1945)>,《臺灣史研究》第16卷4期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12),頁81-114。new window
閻風桐,<如何建立電工儀器標準化試驗室>,《檢驗雜誌》第39期 (臺北市:經濟部商品檢驗局,1965.03),頁1-8。
謝繼昌、呂玉瑕,<三十年來台灣家族與職業變遷,1946-1980> 國科會研究報告NSC70-0301-H001-07,1981,頁133-156。
譚申福,<臺灣之電工器材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19卷1期 (臺北市:臺灣銀行,1968.03),頁8-19。new window
耀民,<談走電(工業安全常識)>,《中國勞工》第339期(臺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1964.12),頁12-14。
耀民,<談電線(電工器材之五)>,《中國勞工》第442期(臺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1969.04),頁27-29。
五、博、碩士論文:
丁月珠,《台灣家政推廣教育方法之研究》(台中:台灣省立農學院農業教育學系學士論文,1959 )。
方俊育,《技術或政治--台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1945-1986)》,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2000)。
安後暐,《美援對臺灣職業教育的影響》(台北:臺灣師大史硏所碩士論文, 1998)。
朱漢強,《家電業企業形象定位研究 : 臺灣中部地區家電使用者與經銷商知覺與偏好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
朱邦賢,《雜誌讀者閱讀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婦女雜誌」讀者為研究對象》(new window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江辛美,《日治時期臺灣醬油產業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江忠和,《如何提高家電業生產力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余慶俊,《台灣財經技術官僚的人脈與派系(1949-1988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易陵,《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吳政憲,<「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臺灣工業化之侷限(1919-1940)> 《興大歷史學報》第18期(台中:中興大學,2007),頁277-284。new window
吳政憲,《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吳政憲,《繁星點點:近代臺灣電燈發展1895~1945》(臺北: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1999)。
吳淑鶯,《臺中地區消費者對進口家電產品之態度及購買行為之研究: 以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冷 (暖) 氣機四項產品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
吳燕秋,《「拿掉」與「毋生」(m-sinn): 戰後臺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呂玫鍰,《茶村家庭的兩性分工與婦女地位變遷:以凍頂茶園經濟的變遷為例》,(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呂美玲,《報紙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1898-1944):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文環,《台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
李文環,《戰後初期台灣對外貿易之政經分析(1945-1949)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君星,《經安會與台灣工業的發展》(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5)。
李芳瑾,《誰的媽媽不「模範」﹖台灣「理想母親」形象的論述建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2007)。
李曾宓,《家電消費者資訊收集行為及其對廠商行銷策略擬訂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
李瑩芝,《看不見的勞動──1940-1960 年台灣女性勞工的生命歷程、家戶動力與僱傭策略》, (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志成,《技術的依賴或依賴的技術:台灣產業技術形成初探—以工具機產業為例》(新竹巿:國立清華大學,1996)。
林如茵,《境外爭議、專家知識與日常生活科技:台灣味精的飲食政治》(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君琬,《台灣農村家政推廣教育工作內容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林嘉芸,《日治體制下台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台灣》為探討主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1)。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的電力事業》(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施碩佳,《從無聲到有聲: 論《婦友》雜誌中參政女性的主體性》(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柳俊惠,《家用電器廠商服務站服務人員配置之研究》(新竹:交大管研所碩士論文 ,1975 )。
胡建中,《零售商選擇因素之研究—家用電器業之實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
留文榮,《家電廠商售後保證與服務之組織及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
馬曉蘭,《「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2010)。
張李玉霞,《二十年來的臺灣家政教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 )。
梁瑞珊,《戰後臺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妝扮文化1950-198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許芳庭,《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 (1945~1972)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
許聖倫,《建築之心.邊境之炬──傳統廚房爐灶之技術與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郭俊蔚,《戰後初期台灣電力事業之研究(1945-194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郭文華,《一九五〇至七〇年代臺灣家庭計劃: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市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1998)。
陳惠雯,《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瑞中,《「企業雜誌」社會責任之研究:以大同公司大同雜誌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 )。
陳瑋全,《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
陳錦吉,《主要家用電器消費行為及其疏導尖峰用電策略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陳靜瑜,《「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9)。
傅憲豪,《從炊煙裊裊到徵召太陽:臺灣戰後家用熱水技術網絡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 : 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new window
曾憲嫻,《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關係》(桃園:中原大學建築所,1997)。
曾耀崑,《臺灣農事暨家政推廣工作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965)。
游千慧,《一九五○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1988)。
黃啟南,《臺灣北區家用電器業企業形象定位之研究:經銷商、服務站人員與家電產品使用者的知覺與偏好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黃耀輝,《台灣機械工業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廖惠美,《臺灣家政推廣教育之研究》(台中:台灣省立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學士論文, 1960)。
趙育農,《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畫:臺灣家庭計畫早期的發展(1954-196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麗珍,《光復後台灣地區婦女教育與就業之研究—男女平等地位的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鑫奎,《對經銷商管理與控制之研究: 臺灣家電業實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
謝依玲,《二次大戰台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 : 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台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1958-1985)》(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2004)。
謝莉莉,《從報紙探討臺灣炊飯器的發展》(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羅雲珍,《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硏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1)。
關口剛司,《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駱冠宏,《騎過半世紀:台灣機車性別文化史,1930s-2007》(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龔月錫,《台北市家庭電器產品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71 )。
六、報紙文章:
(依照時間排序)
台灣總督府土木部,〈電氣使用須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 3724號,明治43
年9月22日第5版。
廣告,《民聲日報》,1950年11月08日第1版。
笑峰,〈廢止由物調會統購統銷辦法,撲滅電燈泡黑市,省內電器商如此希望〉
《聯合報》1951年11月6日第6版。
<省產電燈泡的進步—東亞電器廠參觀記>,《徵信新聞》1952年5月21日第2 版。
介黎,<談公教人員的熟煤配給>,《徵信新聞》1952年7月31日第2版。
亞蒙,<台灣的電燈泡工業>,<徵信新聞>1953年8月31日第3版。
<熟煤質劣價昂 亟應設法改善 煤炭商提出三項建議>,《聯合報》1953年9月
16日第5版。
<國光電器廠,產品再求精良>,《徵信新聞》1953年11月23日第4版。
大方,<煤油爐與快鍋>,《聯合報》1953年12月5日第6版聯合副刊。
何凡,<玻璃墊上「一千小時」﹖>,《聯合報》1954年2月13日第6版。
<鋼片活動房屋、電扇近期將運銷韓菲,白鐵皮在菲展覽獲金質獎章,大同電扇經菲檢驗符合標準>,《聯合報》1954年3月25日第5版。
阮剛,<剛剛出品應市的省產電動洗衣機>,《徵信新聞》1954年6月29日第2 版。
<電動洗衣機 售價降低>,《徵信新聞》1954年7月4日第2版。
大同製鋼機械公司,<大同電氣洗衣機(家庭用)>,《臺灣民聲日報》1954年8
月14日第1版。
大同製鋼機械公司 ,<大同電氣洗衣機(家庭用)>,《臺灣民聲日報》1954年9月8日第2版。
<兩萬劣質燈泡,昨公開敲毀>,《聯合報》1954年9月24日第5版。
<元山機械公司 電風扇問世>,《徵信新聞》1955年3月29日第4版。
<中國電器公司籌備建新廠,投資七百萬月產八十萬>,《徵信新聞》1955年4月
12日第4版。
<中國生產力中心 組織辦法已通過>,《徵信新聞》1955年5月12日第2版。
<生產力中心 將舉行座談>,《聯合報》1955年6月24日第4版。
<中國生產力中心 邀各工會座談>,《徵信新聞》1955年7月25日第2版。
<中國生產力中心 座談建教合作>,《聯合報》1955年8月20日第3版。
方舟,<家常話 蓬萊米飯>,《聯合報》1955年11月17日第6版聯合副刊•藝文天地。
<電燈泡督導小組成立後,省產電燈泡品質已提高>,《徵信新聞》1955年12月23日第4版。
李剛,<台灣燈泡工業走上希望之路>,《聯合報》1955年12月26日第3版。
李剛,<台灣燈泡工業走上希望之路>,《聯合報》1955年12月26日第3版。
<中國生產力中心 董事會昨成立>,《徵信新聞》1956年4月15日第3版。
盈,<美國人的繁榮與家庭收入>,《聯合報》1956年9月24日第4版•新聞窗。菱子,<如何從煩重的家事中解救出來>,《聯合報》1956年9月2日第6版聯合
副刊•藝文天地。
<三東五金廠 新市電熨斗 有四項優點>,《徵信新聞》1957年2月27日第2版。
逸華,<入廚第一課 怎樣煮飯和煮粥>,《徵信新聞畫刊》1957年4月7日第1版。
艾佳,<煤油爐的選購與使用>,《聯合報》1957年6月17日第2版婦女生活。
<電氣自動炊飯器>,《徵信新聞》1958年6月15日。
<禮儀規範實行周年 昨日檢討得失 條文修正適應民情>,《聯合報》1958年12月27日第5版。
<信榮實業社 製特大油爐>,《徵信新聞》1959年1月8日第2版。
<黃朝琴報告 赴日觀感 認為鼓勵消費 可以促進生產>,《聯合報》1959年11月10日第3版。
黃耀鏻,<中國電器公司起死回生>,《聯合報》1960年3月30日第5版。
<美國米質差 還有麻袋味 配售不歡迎 咸盼糧局換掉>,《聯合報》1960年5月5日第5版。
張俊德,<煮飯的科學>,《徵信新聞》1961年8月21日第7版。
<國貨推廣中心昨在北市揭幕六十多家商廠參加展出 推行不二價標準化運動>,《聯合報》1961年10月09日第2版。
<家庭電氣化的演進>,《聯合報》1962年3月19日第5版。
<家庭電氣化的演進,電氣洗衣機購用未普及>,《聯合報》1962年3月19日第5版。
<本年度美援台幣部分總額約近22億元>,《聯合報》1962年4月20日第1版。
廣告欄,《台灣民聲日報》,1962年12月6日第1版。
<手搖電動洗衣機 雖非電動聊剩於無>,《徵信新聞》1963年3月14日第4版。
<電爐型式追時代 毛病少了壽命長>,《徵信新聞》1963年3月26日第4版。
<現役軍人家屬用電優待辦法 行政院院會昨核准>,《聯合報》1963年6月7日第2版。
<大同電鍋 減價一成>,《徵信新聞》1963年09月10日第5版。
<大同電鍋 減價一成>,《徵信新聞》1963年09月10日第5版。
<蒸煮煎炒燉一手包辦>,《中央日報》1963年10月17日第5版。
施克敏,<煤氣—從公營到民營>,《聯合報》1964年5月10日第2版。
國際牌,<誰跟新娘做伴>,《中央日報》1964年9月28日第1版。
<完成行政手續 將由評價委會評定價格 籌款專供市政建設>,《聯合報》1965年4月23日第2版。
王麗雲,<重視廚房>,《徵信新聞》1965年6月20日第6版。
薇薇夫人,<霉氣>,《聯合報》1966年3月9日第7版。
胡幸枝,<怎樣用瓦斯爐>,《徵信新聞》1966年3月20日第7版。
何凡,<升火難>《聯合報》1966年3月23日第7版。
<不患寡患不均 直接用戶有餘>,《徵信新聞》1966年5月1日第3版
<不予考慮>,《聯合報》1966年5月16日第3版黑白集。
<寒食城>,《聯合報》1966年6月30日第3版黑白集。
<家庭燃料比較 天然氣最便宜>,《聯合報》1966年7月27日第5版。
<大台北瓦斯公司與市政府爭執平議>,《徵信新聞》1966年8月12日第2版•社論。
<台電呼籲 節約用電>,《聯合報》1967年1月21日第2版。
<工業新用電 將難獲供應>,《徵信新聞》1967年5月14日第5版。
<電力電燈費臨時捐 決再處長實施一年 六月底算起期滿將取消>,《徵信新聞》1967年05月23日第4版。
秦鳳棲,<大台北瓦斯的苦難>,《徵信新聞》1967年8月20日第6版。
<液化煤氣荒成定局 盲目推銷千萬要不得>,《徵信新聞》1967年11月10日第6版。
倩綺,<能忍自安>,《經濟日報》1968年3月4日第7版。
<大同新電鍋 即將應市>,《經濟日報》1969年04月01日第5版。
<禮貌店員怎樣接待顧客 任何人到「順風」都能夠當選 第一公司 六姝競秀 >,《經濟日報》1968年4月5日第4版。
<萬能烹調型 目前新型的電鍋已進步到萬能烹調型>,《中央日報》1968年05月
23日第7版。
<中興電工公司 計畫增製新產品>,《經濟日報》1969年07月29日第5版。
<新電音機電爐 大同日內應市>,《徵信新聞》1968年8月29日第4版。
<立體電器公司 製銷保溫電鍋>,《經濟日報》1969年11月03日第6版。
<檢討推銷成果 創新推銷方法 產品要有優點 要有特色>,《經濟日報》1968年11月8日第6版。
<大同電爐 新品應市>,《經濟日報》1969年1月1日第4版。
<新光電暖器 一新工廠推出>,《經濟日報》1969年10月25日第6版。
光遠,<液化煤氣的弊病>,《經濟日報》1970年5月11日第6版。
<如意電爐 火力分四段>,《經濟日報》1972年11月13日第9版。
<廚房裡的濃情蜜意>,《中央日報》1978年8月29日第1版。
唐在楊,<阿公不見了>,《聯合晚報》1993年5月21日第3版。
潘秉新,<主廚,曾隨李登輝出訪>,《聯合晚報》2000年8月23日第3版。
陳大任,<留學生必買3C網路電話最暢銷>,《中國時報》2009年11月23日。
七、秦先玉訪談:
<嘉義黃女士口述>,2008年05月22日,文字稿。
<第二代工程師B口述>,2008年08月23日,文字稿。
<第三代工程師口述>,2009年02月04日、2月5日、2月10日、2月11日、2
月12日、2月26日、3月25日、10月20日、10月26日;2010年3月21
日、3月28日、4月1日,文字稿。
<南投王女士口述>,2009年05月27日,錄音檔與筆記。
<第一代家政專家口述>,2010年01月28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北范女士口述>,2010年01月30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北劉先生口述>,2010年01月30日,錄音檔與筆記。
<第一代工程師B口述>,2010年01月31日、3月18日、11月18日,文字稿。
<第一代工程師A口述>,2010年02月04日,錄音檔與筆記。
<第二代工程師A口述>,2010年03月16日、10月20日、10月21日、10月
25日;2011年3月21日、3月25日、4月1日,文字稿。
<宣傳(市調)課A先生口述>,2010年03月11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電沈處長口述>,2010年04月21日,筆記。
<板橋慕松先生口述>,2010年04月26日、4月30日、6月19日、6月22日,
文字稿。
<台北羅女士口述>,2010年06月06日,筆記。
<台北翁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2日,錄音檔與筆記。
<桃園趙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2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中呂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4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北許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4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北陸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4日,錄音檔與筆記。
<台北林女士口述>,2010年06月27日,錄音檔與筆記。
<高雄鍾女士口述>,2010年06月30日,錄音檔與筆記。
<東勢詹女士口述>,2011年07月17日,筆記。
<桃園鄭女士口述>,2011年02月01日,錄音檔與筆記。
八、網路資源:
1.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統計法制與標準分類-統計標準分類-行業標準分類,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6410&ctNode=1309
2.經濟部統計處網頁,《經濟部工業產品分類》(第13次修訂),網址:http://2k3dmz2.moea.gov.tw
3.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天然災害統計,網址:
http://www.nfa.gov.tw
4.Japan Industrial Design Museum,<50年代の展示品 ODC No.791:Toshiba RC-10K形(原型 ER-4)>,網址:: http//do-g1.chicappa.jp/j-idm/250/00150-1/
5.Japan Design Net,<生活進化の「記号」>,網址:http//www.japandesign.ne.jp/HTM/REPORT/d_zemi/04/05.html
6.Toshiba Science Museum,,網址:
http://museum.toshiba.co.jp/toshiba_history/firsts_products/1955rice.html
7.Toshiba Science Museum, <東芝一号機ものがたり:わが国初の自動式電気釜>,網址:
http://kagakukan.toshiba.co.jp/manabu/history/1goki/1955cooker/index_j.html
8.<デンキガマ(ER-4)電気釜(ER-4)>,網址:
http//www.city.kawasaki.jp/28/28kikaku/home/isan/lc/lc0090.htm
9. ,網址: http://www.howstuffworks.com
10.天路,<也是眷村人-2稚情>,城邦部落格:「午後,我在這裡」,網址:
http://blog.udn.com/ash8051/3029936
11.鄭懿瀛,<台灣第一家電視公司(台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知識管理系統,網址:http//km.cca.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102
12.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網址:http://www.edu.tw
13.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統計法制與標準分類-統計標準分類-行業標準分類-歷次修訂,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6410&ctNode=1309
九、英文期刊論文與書籍:
Bernard, Finn. 1984. ‘The Incandescent Electric Light’, In Bridge to the Futur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424.
Bijker, W. E. 1995a.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MIT Press.
Bijker, W. E., & Pinch, T. J. 198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MIT Press.
Bray, Francesca. 1997. Technology and Gender :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ay, Francesca. 2007.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6, p.37-53.
Cockburn, C., and Fürst Dilic, R., eds. 1994. Bringing Technology Home: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a Changing Europe.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ckburn, C., & Ormrod, S. 1993.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London :Sage.
Cowan, R. S. 1976.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 Household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17, p.1–23.
Cowan, R. S. 1983. More Work for Mother: 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 Basic Books.
Cowan, R. S. 1987. ‘The Consumption Junction: A Proposal for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ed. W. Bijker et al. MIT Press.
Faulkner, Wendy. 2001. ‘The Technology Question in Feminism:A View from Feminist Technology Studies’, In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4:1, pp.79-95.
Furst, Elisabeth L’orange. 1997. ‘Cooking and Femininity’, in Women’s Study International Forum, 20:3, pp.441-449.
Gerth, Karl. 2003. China Made: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o, Samuel P. S. 198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World Development 10:11, p. 973-990.
Kuo, Shirley W. Y., 1981. The Taiwan Success Story : Rapid Growth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2-1979. Boulder : Colorado.
Lerman, Nina E., Oldenziel, R. and Mohun, A. eds. 2003. Gender & Technology : A Read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Donald., & Wajcman Judy ed. 1999.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Murcott, Anne. 1983. ‘Women's place: Cookbook's Images of Technique and Technology in the British Kitchen’, In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6:1, p.33-39.
Nelly, Oudshoorn., & Pinch, Trevor. ed. 2003. ‘Introduction: How Users and Non-Users Matter’, In How Users Matter: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 The MIT Press.
Mori Nobutaka & Fumino Nobuyuku & Kanba Goro. 1962. ‘A Survey Report On Taiwan’s Electric Household Appliances’, Prepare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Center Council for the United States Aid.
Nye, David E. 1990. Electrifying America :Social Meanings of a Nnew Technology, 1880-1940.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Ohnuki-Tierney, Emiko. 1993. Rice as self: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ldenziel, R. 2001. ‘Consumption-junction revised’,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ed. L. Schiebing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Ormrod, S. 1995. ‘Let’s nuke the dinner: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gender in the creation of a new cooking process’. In C. Cockburn & R. F. Dilic (eds.). Brnging Technology Home: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a Changing Europ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Parr, J. 1997. ‘What makes washday less blue? gender, nation, and technology choice in postwar Canada’ ,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38:1, pp.153-186.
Parr, J. 2005.‘Industrializing the Household:Ruth Schwartz Cowan’s More Work for Mother’,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46:3, pp.604-612.
Partner, Simon 1999. Assembled in Japan : Electrical Goods and the Making of the Japanese Consumer.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ol, R. 1997. Beyond Engineering: How Society Shapes Technology. NY:Oxford Univ. Press.
Ronald Kline & Trevor Pinch.,1996. ‘Users as ag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rural United States’,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37(4): 763-795.
Silverstone, R. & Hirsch, E. (Eds) Consuming Technologies: Media and Information in Domestic Spaces. London: Routledge.
Silva, Elizabeth. 2000, ‘The cook, the cooker and the gendering of the kitchen’, in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8(4):612–628.
Stage, Sarah., and Vincenti, B. Virginia. 1997. Rethinking Home Economics : Women and the History of a Profession.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 Paul. 1988. 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 Oxford Univ. Press.
Wajcman, J. 1991. Feminism Confronts Technology. Polity.
Wajcman, J. 2000.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0:3, pp.447-464.
Wu, Xiujie 2008. ‘Men Purchase, Women Use: Coping with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s in Rural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 , pp.211-234.
Yen, Hwa 1976. ‘The female labor force of Taiwan:tapping a new resources.’,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Taipei: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 pp.363-392.
Nakano, Yoshiko 2009. Where There Are Asians, There Are Rice Cookers: How ’National’ Went Global via Hong Kong.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Yoshimi, Shunya. 1990. ‘Made in Japan’: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home electrification’ in postwar Japan’, I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1(2):149-16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