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戶中抽樣與否對樣本代表性的影響:以大臺北地區電話訪問為例
書刊名:調查研究
作者:吳齊殷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6
卷期:1
頁次:頁39-65
主題關鍵詞:戶中抽樣樣本代表性大臺北地區電話訪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4
  • 點閱點閱:47
     長久以來,電話訪問之樣本代表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在台灣地區從事電話調查訪問的研究人員。與樣本使表性直接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經過戶中抽樣?理的樣本是不是比未經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更能夠有效地改善所抽出樣本的結構,使它更接近母體的結構?   本研究利用1994年所進行,由國科會資助之「社會調查方法及技術變遷之研究研究計劃(NSC84-2412-H-001-002)與中央研究院調查工作研究室所策劃進行之「大台北地區選舉行為研究」計劃;合作所得之實證資料,針對「需不需要進行戶中抽樣以確保樣本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對照研究。本研究共抽出2003個樣本,經過為期約兩個星期的電話訪問,最後共完成601份有效問卷,其中台北市293份、台北縣308份。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一般而言,經過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其樣本結構比未經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似乎更有機會接近母體的結構,但是二者之間的差異並不非常顯著。第二、戶中抽樣方法在某個特定地區,配合某一個或某一些人口變項,能夠有效地改善樣本結構,提高與其代表性。但此現象並不普遍、也不穩定。總之,分析結果顯示,與理論相契合的,戶中抽樣要比不戶中抽樣更有機會篩選出對母體而言更具樣本代表性的隨機樣本。但是,其效果並非特別明顯突出。未來應有接續的實證研究,針對一種不同的戶中抽樣方法與不戶中抽樣進行比對研究,方能進一步釐清戶中抽樣的功效。    
期刊論文
1.洪永泰(19920200)。民意調查的抽樣設計。研考雙月刊,16(1)=167,2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永泰、丁庭宇(1986)。電話訪問與面訪--樣本代表性的比較。民意,116,6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隋杜卿(1986)。「戶內隨機抽樣」技術的運用。民意,116,8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reeman, Howard E.、Kiecolt, K. Jill、Nicholls, William L.、Shanks, J. Merrill(1982)。Telephone Sampling Bias in Surveying Disability。Public Opinion Quarterly,46,392-407。  new window
5.Hagan, Dan E.、Collier, Charlotte M.(1983)。Must Respondent Selection Procedures for Telephone Surveys Be Invasiv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47(4),547-556。  new window
6.Kish, Leslie(1949)。A procedure for objective respondent selection within the househol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44,380-387。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行政院主計處(1994)。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蘇蘅(19860000)。傳播研究調查法。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illman, Don A.(1978)。Mail and Telephone Surveys。New York:Wiley。  new window
3.Lin, R.(1976)。Foundations of Social Research。New York:McGraw Hill。  new window
4.Rolls, Charles W. Jr.、Cantril, Albert H.(1972)。Their Use and Misuse in Politics。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5.Sudman, Seymour(1976)。Applied Sampling。New York, NY: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6.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曉春(1983)。樣本調查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1982)。問卷調查在國內運用之檢討。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永泰(1995)。抽樣調查中樣本代表性的問題。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