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乾隆時期華中地區新興戲曲劇種考述
書刊名:輔大中研所學刊
作者:陳芳
作者(外文):Chen, Fa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8
頁次:頁275-300
主題關鍵詞:乾隆時期華中地區丁丁腔瑞河戲采茶戲山二簧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湘崑師道戲新晃侗族戲川劇四川燈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30
     據統計,中國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七十種,其中近四分之一是產生於乾隆時期。本文限於篇幅,暫以華中地區為範圍,茲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七省,一一考述其時其地新興戲曲劇種共一十六種之形成時間、形成基礎、流行範圍、主要唱腔、腳色行當、表演特質、演出劇目及現況等。為求行文精簡,乃將較具爭議性者,如戲曲劇種之形成時間與形成基礎之辯證討論,置於附註之中。 經由本文的研究,可知乾隆時期華中地區新興戲曲劇種至少計有江蘇一種(丁丁腔);江西六種(瑞河戲、萍鄉采茶戲、寧都采茶戲、九江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及武寧采茶戲);湖北四種(山二簧、荊河戲、南劇及湖北越調);湖南三種(湘崑、師道戲及新晃侗族戲);四川二種(川劇及四川燈戲)。其於形式上的主要差異是音樂與語言的表現;而各種地方腔調紛紛崛起,對於新興戲曲劇種的催生,是功不可沒的。其中有不少曲牌體戲劇種,因受板腔體唱腔日漸風行的刺激,或紛紛改變其唱腔形式以適應潮流;或漸趨沒落,現今偶有業餘演出耳。此一情況,顯然符合道光朝以降板腔體戲曲興盛發展的趨勢,足資印證花、雅之爭的戲曲史實。
期刊論文
1.Kackerras, Colin、蘇友貞(19761200)。中國地方戲劇在明清兩代的發展。中外文學,5(7),68-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198109)。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牛川海(1977)。乾隆時期劇場活動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庚、郭漢城(1985)。中國戲曲通史。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譚偉、張宏淵、余從(1983)。中國戲曲劇種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永義(1988)。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詩歌與戲曲。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