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
作者:林鶴宜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家
集叢:國家戲曲研究叢書;62
ISBN:9789573612841
主題關鍵詞:戲曲評論戲曲理論戲曲美學文集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吳新雷(20080100)。《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戲劇研究,1,109-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永寛(1990)。明清女戲曲作家生平資料補證。戲曲研究,34,203-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永義(20000500)。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12,365-4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安祈(19980100)。從結構的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復興劇藝學刊,2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安祈(20010900)。「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251-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秀玲(20030300)。泉州打城戲初探。民俗曲藝,139,221-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庚辛(19680200)。漫談布袋戲。臺灣風物,18(1),84-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守禮(19660400)。順治本荔枝記校研。臺灣風物,16(2),1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永義(19880600)。說「排場」。漢學研究,6(1)=11,105-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振義(19970700)。從歌仔調的歌唱特色談「樂合詩」與「詩合樂」的歌唱傳統。復興劇藝學刊,20,3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穎(2004)。關於才子佳人小說概念及研究範圍的重新思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33(5)=136,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訴上(19520818)。我怎樣寫「國策劇本」。中國一周,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訴上(1941)。臺灣演劇の近情。國民演劇,1(4),278-3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鶴宜(2004)。創意行銷「新古典」--評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表演藝術,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鶴宜(20020600)。歷史劇場的新構築--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評議。中外文學,31(1)=361,175-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柯丁丑(1913)。臺灣の劇に就いて。臺灣教育,133,5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育甄(20010800)。《中國戲曲通史》評介。中國文化月刊,257,119-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庚(1980)。北雜劇聲腔的形成和衰落。戲曲研究,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全永(1932)。臺灣芝居の話。臺灣時報,1932(9月號),9-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保宗(1942)。臺南的音樂。民俗臺灣,2(11),3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鏡波(1931)。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ほす影響。臺灣教育,346,5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鏡波(1931)。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ほす影響。臺灣教育,347,107-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永義(19881100)。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社教雙月刊,28,7-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曾永義(19890100)。中國地方戲曲形成及發展的徑路。社教雙月刊,29,5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曾永義(19890300)。中國地方戲曲形成及發展的徑路。社教雙月刊,30,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得時(1941)。娛樂としての布袋戲。文藝臺灣,3(5),6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競新(19870600)。中國戲劇起源諸說辨析。國立編譯館館刊,16(1),37-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競新(19871200)。中國戲劇起源諸說辨析。國立編譯館館刊,16(2),167-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孫楷第(1969)。李笠翁與十二樓。圖書館學季刊,9(3/4),379-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曾永義(19870300)。中國地方小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民俗曲藝,46,9-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鶴宜(2009)。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年5月25-27日)。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59-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鶴宜(1998)。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39-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南芳、陳彬(1996)。兩岸歌仔戲音樂及表演風格之形成與比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文建會。361-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裕惠(2009)。幾種不適應「和解」的磨合症狀--記1/2Q劇場的實驗崑曲作品,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為例。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藝術大學。481-5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芳英(1983)。明代劇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凱莘(1999)。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家禎(2000)。《綴白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惠綿(1994)。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曉燕(1994)。田漢傳統戲曲觀及劇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盈盈(1988)。明代一折短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俊彥(2004)。戲劇歷史、表演台灣--1984-2000賴聲川戲劇之戲劇場域與台灣/中國圖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季蔓(1987)。唐宋小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安祈(1980)。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子漢(1998)。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麗紗(1987)。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玫汝(2007)。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型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游宗蓉(1995)。元雜劇排場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敬欽(1976)。梧桐雨與長生殿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心宇(1996)。吳祖光劇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石婉舜(2002)。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炫文(1973)。歌仔戲的音樂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吳瑄(1999)。俞大綱劇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振輝(1978)。宋元戲文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文誠(2002)。曼陀羅的生命旅行:賴聲川《如夢之夢》裡的集體重覆、創傷記憶、與歷史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子漢(1993)。元雜劇聯套規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芳(2000)。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魏婉琪(1995)。歐陽予倩之戲曲改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錦堂(1961)。現代元人雜劇本事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朝栻(1964)。金元雜劇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莊因(1964)。楔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廖杏娥(1994)。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東炘(1998)。李漁戲曲三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漁(1992)。無聲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恩來(1979)。周恩來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敬(1961)。明清傳奇導論。臺北:東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朔方(1983)。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進傳、蔡欣茹(2000)。陳旺欉宜蘭本地歌仔劇目選粹 : 〈入王婆店〉〈打七響〉〈桃花過渡〉。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正維(2004)。20世紀戲曲音樂發展的多視角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關漢卿、鄭騫(1962)。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夢龍(1982)。情史。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漁(1992)。十二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金榜(1986)。元雜劇概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扶明(1981)。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文煥(1980)。群音類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文標(1984)。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苗壯(1992)。才子佳人小說史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anan, Patrick(1988)。The Invention of Li Yu。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周貽白(1954)。中國戲劇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山林(2002)。牡丹亭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石光生(2000)。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聰(1969)。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義龍(1991)。越劇史話。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錫純(1965)。遏雲閣曲譜。文光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賴聲川(2001)。如夢之夢。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家駱(1979)。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鄧長風(1994)。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馮夢龍(1978)。醒世恆言。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梅(1926)。顧曲麈談。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青木正兒、王古魯(1936)。中國近世戲曲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白先勇(2004)。牡丹還魂。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自清(1985)。中國歌謠。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洪昇(1986)。長生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金兆(2008)。當代北京戲劇史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家駱(1973)。全元雜劇三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倪鍾之(1991)。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錢南揚(1969)。宋元南戲百一錄。臺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吳偉業(1990)。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隋樹森(1959)。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盧前(1934)。中國戲劇概論。上海: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邱江寧(2005)。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昌集(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Revel, Jean-Francois、Richard, Mathieu、賴聲川(1999)。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臺北:先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中國戲曲研究院(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任二北(1958)。唐戲弄。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羅錦堂(1979)。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陸萼庭(2002)。崑曲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盧元駿(1980)。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金聖嘆(2008)。金聖嘆評點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曾永義(1975)。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曾永義(19690700)。長生殿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蘭陵笑笑生(1961)。古本金瓶梅詞話。台北市:啓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林天佑(2000)。台灣教育探源。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毛效同(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鄭金德(1991)。現代西藏佛教。高雄:佛光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賴聲川(1988)。西遊記。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森(1984)。品花寶鑑。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朔方(1993)。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江武昌(1990)。懸絲牽動萬般情:台灣的傀儡戲。台北:台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漁(1959)。閒情偶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陸萼庭(1980)。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漢飛(1987)。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宗羲(1984)。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凌景埏、謝伯陽(1988)。諸宮調兩種。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趙山林(1990)。中國戲曲觀眾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湯顯祖、徐朔方(1973)。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芝庵(1959)。唱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鄭榮興(20010000)。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胡忌(1957)。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陶宗儀(1982)。南村輟耕錄。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曾永義(1983)。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鄭騫(1973)。北曲套式彙錄詳解。臺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楊蔭瀏(1985)。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蔡欣欣(20050000)。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宋濂(1983)。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方齡貴(2001)。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康保成(1993)。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孫一珍(1996)。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郭秉箴(1988)。粤劇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賴伯疆、黃鏡明(1988)。粤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安祈(19960000)。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傅謹(20050000)。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國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曾永義(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葉長海(1987)。中國戲劇學史稿。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蘇國榮(1987)。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貽白(1936)。中國戲劇史略。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林鶴宜(20030000)。臺灣戲劇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怡庵主人(1925)。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吳梅(1926)。中國戲曲概論。上海:大東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Holm, David(1991)。Art and Ide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94.李玉(1986)。風雲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世貞(1954)。鳴鳳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孟稱舜(1955)。嬌紅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邵燦(1954)。香囊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邱濬(1954)。伍倫全備。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范文若(1955)。鴛鴦棒。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凌濛初(1962)。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屠隆(1954)。曇花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梁辰魚(1954)。浣紗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湯顯祖、沈際飛(1636)。獨深居點定玉茗堂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湯顯祖、陳同、談則、錢宜(1694)。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馮夢龍(1980)。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1955)。墨憨齋新定灑雪堂傳奇。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馮夢龍(1980)。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鄭若庸(1954)。玉玦記。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孔尚任(1986)。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季烈(1931)。集成曲譜。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國維(1923)。宋元戲曲考。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朱佐朝(1957)。吉慶圖。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朱佐朝(1986)。萬壽冠。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朱佐朝(1957)。艷雲亭。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朱素臣(1957)。十五貫。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朱素臣(1957)。翡翠園。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吳藻(1884)。花簾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李玉(1957)。太平錢。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玉(1957)。占花魁。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李玉(1957)。清忠譜。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李漁(1992)。比目魚。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漁(1992)。巧團圓。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李漁(1992)。玉搔頭。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李漁(1992)。奈何天。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李漁(1992)。風箏誤。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李漁(1992)。凰求鳳。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漁(1992)。連城璧。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李漁(1992)。慎鸞交。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1987)。審音鑒古錄。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怡庵主人(1977)。六也曲譜。臺北:臺灣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范希哲(1992)。偷甲記。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大復(1957)。快活三。上海:文學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文述(1887)。西泠閨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錢德蒼(2005)。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蔣仕銓、久保天隨(1927)。琵琶行。東京市: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王勝華(2000)。雲南民族戲劇論。昆明:雲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田仲一成、雲貴彬、于允(2002)。中國戲劇史。北京:廣播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石磊(1999)。廿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啓示錄。北京:中國戲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吳書蔭(1990)。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吳梅(1939)。南北詞簡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吳曉鈴(2004)。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李肖兵(1990)。中國戲劇起源。上海:知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沈治鈞(2001)。中國古代小說簡史。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汪志勇(1981)。度柳翠、翠鄉夢與紅蓮債三劇的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東杜法王、丁乃竺、賴聲川(2001)。無盡的療癒:身心覺醒的禪定練習。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徐朔方、孫秋克(2004)。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存: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孫小英(1978)。沈璟與湯顯祖之比較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徐扶明(1987)。牡丹亭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徐朔方(1982)。牡丹亭。臺北:文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馬修•李卡德、賴聲川(2001)。頂果欽哲法王傳:藏傳法王--寧瑪派。臺北:橡樹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許之衡(1979)。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許之衡。戲曲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陳秀芳(1981)。臺灣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陸萼庭(1955)。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崑山國學保存會(1990)。崑曲粹存初集。東京:不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曾永義(1979)。明雜劇研究。臺北: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1980)。西廂記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的史論。北京:中國社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楊懋建(1985)。辛壬癸甲錄。臺北: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廖瓊枝、黃雅蓉(1998)。臺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表演教材。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28)。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と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魯迅(1936)。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北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錢南揚(1980)。元本琵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羅錦堂(1976)。元雜劇本事考。臺北:順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李漁(1992)。憐香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祈彪佳(1982)。遠山堂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王安祈(1986)。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林鶴宜(19940000)。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廖奔(1997)。中國古代劇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傅謹(2002)。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隋樹森(1964)。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向楷(1998)。世情小說史。浙江古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郭英德(1992)。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許滌新、吳承明(1987)。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石昌渝(1994)。中國小說源流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徐渭(1959)。南詞敘錄。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梁廷枏(1959)。曲話。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任中敏(1970)。新曲苑。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胡士瑩(1983)。話本小說概論。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錢南揚(1980)。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胡忌、劉致中(1989)。崑劇發展史。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王季烈(1971)。螾廬曲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王驥德(1982)。曲律。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林鶴宜(20030000)。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木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沈德符、錢枋、謝興堯(1959)。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譚帆、陸煒(1993)。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陸萼庭(20050000)。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邱坤良(20010000)。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李瑞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文化局(2001)。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戲曲曲藝概覽。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索代.慈成木(1993)。南木特戲。蘭州:甘肅文化藝術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徐宏圖(2007)。浙江醒感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許薇、劉春(2008)。花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賈志剛(1996)。邁向現代的古老戲劇。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索甲仁波切、鄭振煌(2004)。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玉玲(20040217)。長生殿首演,全堂紅,喜定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紀慧玲(20000517)。多重場景,重疊對白,牽引出前世今生輪迴故事,如夢之夢七小時長戲,未演先轟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新華社(20070514)。青春牡丹亭,白先勇謝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明(20040713)。崑曲綺夢--評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理念得失,http://www.culture.zju.edu.cn/new/html/4/80/144/20040915/163906.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瑤瑛(20080620)。泉州打城戲「天下第一團」曲終人散,http://www.fj.chinanews.com.c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正果(1996)。男色面面觀。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扶明(1986)。明清女劇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戲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梅(1983)。瞿安讀曲記。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64)。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顯祖(1973)。玉茗堂四夢。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仕銓(1993)。香祖樓。蔣仕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澤東(1964)。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竹內治(1943)。臺灣演劇誌。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服部惠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鶴宜(2003)。清初傳奇「戲劇本質」認知的移轉和「敘事程式」的變形。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鶴宜(2007)。酬神的與戲劇的新世紀初臺北地區廟會劇場的戲台和椅子出租。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柳存仁(1991)。羅貫中小說的真偽性質。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公孫(1979)。道家、密宗與西方神秘學。密宗思想論集。臺北:大乘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衣凌(1987)。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臺北: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裕惠(2008)。怎換得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與《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華瑋。「擬男」的藝術傳統:明清婦女戲曲中之自我呈現與性別反思。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德均(1973)。宋元明講唱文學。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振鐸(1989)。中國古代版畫史略。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北京文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瞿海源(19970000)。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徵與奉獻行為。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嚴敦易(1982)。何珮珠的《梨花夢》。元明清戲曲論集。鄭州:中州書畫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全恭(1979)。明代的南雜劇。嶺南學報。臺北:東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笑林、梁惠琴(1999)。戲曲,應該回歸城市。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毛澤東(1964)。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守義、岳安(2000)。回顧天津小百花劇團所走過的路。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登山(2000)。河北梆子藝術家李桂雲。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朱雪艷(1999)。中國戲曲在二十一世紀的蛻變與再生。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章杰(2000)。廣州地區粵劇團體的變革和發展。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呂樹坤(2000)。宋振庭與吉劇的振興。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武承仁(2000)。賈桂林的藝術生涯。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非天、劉玉珍(2000)。周總理光輝哺育的劇種--黔劇。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鳳生(1999)。新劇種在新世紀裡的處境與選擇--吉劇的今昔及其出路。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江禹(2000)。回憶貴州省花燈劇團的發展歷程。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國維(1982)。戲曲考原。王國維戲曲論著:宋元戲曲考等八種。臺北:純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鶴宜(2007)。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一九五○年代臺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從田野出發: 歴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板橋: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