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差異與解構」在哲學史源流中的觀念特質
書刊名:鵝湖
作者:歐崇敬
作者(外文):Oue, Chung-jee
出版日期:1999
卷期:25:5=293
頁次:頁49-56
主題關鍵詞:解構差異非理性邏各斯綿延生命奮進直觀潛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28
     解構與差異思想真正想顛覆和瓦解的對象乃是限定的「結構」,一個把人(或存有者)的存有限定且縮小的結構。解構真正的對象是意識與理性連結打造的結構,只要是集中於此而造成二元對立的結構就是解構要瓦解的對象。「解構與差異」哲學的觀念特質在於「釋放」以意識和理性共同成就的符號與存有之中心,在這個觀念特質裡,中西方哲學家各自運用了其手邊的工具來成就一個或許多可釋放、彰顯差異存有與符號、意象的內涵,這些技藝儘管五花八門,但並不相衝突;反而是增加了我們成為逍遙、非限定性存有的可能技術。此處乃透過中西哲學史的相關資料反省來發掘這個涵意的特性所在。
期刊論文
1.廖朝陽(19830900)。欲解還結:評「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洞見與不見」。中外文學,12(4)=136,108-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奚密(19821100)。解結構之道--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莊子比較研究。中外文學,11(6),4-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arcuse, Herbert、羅麗英(1988)。愛欲與文明。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德勒茲(1992)。差異と反復。東京:河出書局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德勒茲、宇波彰(1974)。ぺルワソン哲學。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德希達、趙興國(1988)。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蘭.巴特、汪耀進、武佩榮(1990)。戀人絮語。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慧能(1988)。六祖壇經。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rrida, Jacques、Bass, Alan(1978)。Writing and Difference。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8.Derrida, Jacques、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1998)。言語與現象。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Derrida, Jacques、楊恆達、劉北成(1998)。立場。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德希達、何佩群、包亞明(1997)。一種瘋狂守護着思想:德里達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Freud, Sigmund、賴添進(1988)。文明及其不滿。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eleuze, Gilles、Guattari, Félix、Hurley, Robert、Seem, Mark、Lane, Helen R.(1977)。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New York:Viking Press。  new window
13.Derrida, Jacques、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1976)。Of Grammatolog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廖炳惠(1985)。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Deleuze, Gilles、Guattari, Félix、Massumi, Brian(1987)。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廖朝陽(1985)。欲解還結評「見與不見--晚近文詩《莊子》的新議法」。解構批評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奚密(1985)。解結構之道:德希達與莊子比較研究。解構批評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0)。無言獨化:道家美學論要。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炳惠(1995)。洞見與不見: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