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
書刊名: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作者:陳燕遐
出版日期:1999
卷期:2:2
頁次:頁91-117
主題關鍵詞: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香港故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126
期刊論文
1.李歐梵(1995)。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28,7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清僑(1994)。夾縫中求存。香港文化研究,1,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章偉、羅金義(1997)。尋找第三種角度的香港歷史書寫--以戰前港英社會福利發展為例。明報月刊,378,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振偉(1996)。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麗芬(1998)。來自家國以外--周蕾及其文化批評。現代文學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與評價問題,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會議日期: 6月11-1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少紅(1998)。香港文化身分的循環再造--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香港文學研討會,嶺南學院中文系暨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4月2-4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小良(1996)。香港後殖民論述--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中心。3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炳惠(1996)。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中心。17-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德威(1996)。海派作家,又見傳人--論王安憶。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中心。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西西(1996)。飛氈。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大樂(1997)。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叔青(1993)。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reenblatt, Stephen(1991)。Marvelous Possessions: The Wonder of the New World。Chicago:Oxford:The U of Chicago P:Clarendon Press:Oxford UP。  new window
5.施叔青(1985)。一夜遊--香港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how, Rey(1991)。Wome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Princeton:Princeton Univ. Press。  new window
7.Chow, Rey(1993)。Writing Diaspora: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Dirlik, Arif(1997)。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9.Greenblatt, Stephen J.(1990)。Learning to Curse: Essays in Early Modern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10.陳清僑(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西西(1989)。我城。台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秉鈞(1995)。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蕾、羅童(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Abbas, M. Ackbar(1997)。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5.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how, Rey(1991)。Violence in the Other Country: China as Crisis, Spectacle, and Woman。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ABU-LUGHOD, Janet(1989)。On the Remaking of History: How to Reinvent the Past。Remaking History。Seattle:Bay Press。  new window
3.MILLER, J. Hillis(1992)。The Work of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Digital Reproduction。Illustration。London:Reaktion。  new window
4.SHOHAT, Ella(1995)。The Struggle over Representation: Casting, Coali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fications。Late Imperial Culture。London:Verso。  new window
5.施叔青(1986)。序--我寫香港的故事。情探。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舒非(1985)。與施叔青談她的"香港的故事"。一夜遊--香港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安憶(1996)。香港的情與愛。香港的情與愛。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西西(1995)。騙徒與女海盜--重讀博赫斯。時間的話題。香港:素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英雄(1994)。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炳惠(19940000)。新歷史主義與後殖民論述。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1988)。Can the Subaltern Speak?。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