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作者:黃冠翔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獨立作家
集叢:Do文評;3
ISBN:9789865729127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香港文學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呂天行(19860400)。趙滋蕃先生事略。湖南文獻,14(2)=54,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慈恩(1994)。九七對話。幼獅文藝,79(6)=486,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洛楓(1992)。文藝刊物。聯合文學,8(1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良和(20020900)。三種聲音--論余光中「香港時期」的詩歌。文學世紀,2(9)=18,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須文蔚(20111200)。余光中在一九七〇年代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臺灣文學學報,19,163-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鈺婷(20110600)。冷戰局勢下的臺港文學交流--以1955年「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測驗」的典律化過程為例。中國現代文學,19,83-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登翰(2001)。台灣作家的香港關注--以余光中、施叔青為中心的考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5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瑞芬(20060600)。趙滋蕃的文學創作及其時代意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27-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鳳霞(1996)。香港再造:文化認同與政治差異。明報月刊,1996(8),1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得時、葉石濤(19960400)。臺灣文學史序說。文學臺灣,18,5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炳惠(19960500)。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24(12)=288,9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燕遐(19990100)。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2),91-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英哲(20041200)。香港文學或是臺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33(7)=391,129-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關詩珮(20000600)。從屬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59,105-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世驤(1958)。關於傳統.創作.模仿--從「香港一九五○」一詩說起。文學雜誌,4(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夏濟安(1958)。香港--一九五○(附後記)。文學雜誌,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平路、歐陽應霽(2007)。香港與我,十年對話。誠品好讀,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江少川(2001)。兩岸三地的文學盛會--「余光中暨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流沙河(1988)。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香港文學,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柴子文(20071208)。在民間歷史尋找香港未來。亞洲週刊,2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家輝(2007)。言論自由,始終是香港命根。誠品好讀,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俊雅(2002)。回首話當年(上)--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華文文學,20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舒非(1985)。與施叔青談她的「香港的故事」。九十年代月刊,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坤堯(1991)。余光中的香港詩。香港文學,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維樑(2000)。余群、余派、沙田幫--沙田文學略說。香港筆薈,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潘亞暾(2002)。施叔青及其《香港的故事》。香江文壇,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歐陽應霽(2004)。三大香港九龍菜市場一日遊。誠品好讀,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登翰(2002)。余光中.香港.沙田文學。香港文學,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冕(19940600)。現代文化形態的詩意重鑄--香港學者詩綜論。現代中文文學評論,1,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鍾怡雯(19991200)。風景裡的中國--余光中遊記的一種讀法。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6,484-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學武(1997)。隧道的另一頭該是怎樣的光景--論余光中關於一九九七香港前途的詩。詩雙月刊,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龍協濤(19960600)。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讀解。現代中文文學評論,5,9-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方國雲(2002)。鄉愁啊,鄉愁!--訪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香港文藝報,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方永華(1999)。詩人余光中教授與香港。香港傳記人物,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方永華(1999)。詩人余光中教授與香港。香港傳記人物,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孔筱嵐(1997)。看好中港文化銜接--余光中慨歎台排斥中國文學。香港作家報,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一桃(1992)。來到了香港--記余光中、瘂弦和李元洛。香港作家,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瑞華(2005)。殖民與先鋒:中國痛苦--從兩位女性文本解讀香港的後殖民特徵。東南學術,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瑞華(2006)。施叔青香港題材小說的藝術追求。閩江學院學報,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石燕紫(20031214)。東方之珠喚最近的文化動力--她的野火在香港點燃。亞洲週刊,1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江迅(20080120)。從台北到香港,解碼動感之都。亞洲週刊,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朱豔(2000)。反芻世紀末的港式生活--評施叔青的小說集《香港的故事》。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呈悅(2004)。再生之城:完不了的「香港故事」--試論張愛玲與施叔青筆下的「香港傳奇」。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子雲(1986)。施叔青與張愛玲。香江文學,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周帆(2006)。慾望深淵前的墮落與昇華--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小說中女性的人性意識啟蒙。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花豔紅(2004)。香港語境下的中國戲劇形態--以施叔青《票房》為例。香江文壇,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南山(2002)。九九重九,究竟多久--詩人余光中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南山(2002)。九九重九,究竟多久--詩人余光中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南山(2002)。九九重九,究竟多久--詩人余光中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南山(2002)。九九重九,究竟多久--詩人余光中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孫立川(1996)。逃亡中見證時代滄桑。亞洲週刊,10(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凌逾(2003)。女性主義建構與殖民都市百年史--論施叔青的長篇小說《香港三部曲》。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流沙河(1989)。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香港文學,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流沙河(1989)。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香港文學,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南山(2002)。九九重九,究竟多久--詩人余光中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學(2003)。余光中的中國結。臺港文學選刊,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張素英(2005)。另類的殖民者--《香港三部曲》中亞當.史密斯的人性解讀。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荔(1997)。蔥綠配桃紅--施叔青及其《香港的故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中玉(1985)。施叔青談創作。華人月刊,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陸雪琴(2003)。超越性別的寫作--論施叔青香港時期的創作。華文文學,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傅寧軍(2000)。鄉愁如縷的余光中。中華魂,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費勇(2001)。敘述香港:張愛玲〈第一爐香〉、白先勇〈香港--一九六○〉、施叔青〈愫細怨〉。香港文學,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甄樂(1996)。台灣作家寫香港歷史的野心與功力之作。明報月刊,31(2)=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黃靜(2005)。香港.女性.傳奇--《傾城之戀》、《香港的情與愛》、《愫細怨》比較。華文文學,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劉宇、陳小明(2005)。施叔青的後殖民書寫。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鄭栗兒(2003)。香港社會報告--蔡珠兒與雲吞城市。聯合文學,20(2)=230,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宇(2003)。在城市與男人之間--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解讀斷片。香港作家(1998),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藤井省三(2003)。《維多利亞俱樂部》解說。作家,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應宇力(2000)。無根無常的人生--異鄉人施叔青的創作。香港文學,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張淑麗(20010100)。「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29(8)=344,176-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Chan, Chun-Man(2004)。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ildings in Hong Kong。Third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Systems,(會議日期: Oct. 30-Nov. 2, 2004)。  new window
2.張新穎、史佳林(2008)。「借來的空間」,「身份」的「傳奇」--從夏濟安的〈香港--一九五○〉到白先勇的〈香港--一九六○〉。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年10月17、18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雅瓊(2010)。鄉情、國史、世界觀--論林文月、蔡珠兒及李昂的女性跨國飲食書寫(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惠雯(2004)。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佳馨(2008)。1950年代臺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正芬(2002)。朱天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秀惠(2010)。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鈺萱(2011)。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秦慧珠(2000)。臺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金霙(2005)。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翁柏川(2006)。「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香綾(2004)。余光中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辛延彥(2002)。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魏文瑜(1999)。施叔青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苙妘(2004)。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顏如梅(2007)。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魏伶砡(2006)。孤島施叔青(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施佳瑩(2001)。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謝佳琳(2008)。蔡珠兒的飲食散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淑惠(2004)。現代散文風貌研究--余光中散文新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樊蕙蓉(2008)。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明霞(2013)。蔡珠兒飲膳書寫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馮曉豔(2007)。跨越時空的文學唱和--二十世紀末香港與臺灣女性作家小說與張愛玲(博士論文)。山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向萍(2005)。臺灣香港女性小說創作比較論(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山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賀超(2002)。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碩士論文)。嶺南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曉凝(2006)。百年香港的歷史寓言--施叔青小說「香港三部曲」的後殖民書寫(碩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嘉琪(2003)。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品佳(2004)。通識人文十一講。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樹森(2007)。從諾貝爾到張愛玲。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稀方(2003)。小說香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滋蕃(1978)。半下流社會。臺北:大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龍應台(2006)。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天文(1987)。炎夏之都。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家偉(2000)。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光中(1977)。青青邊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珠兒(2002)。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思名、余赴禮(1987)。香港都市問題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施叔青(1997)。寂寞雲園。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登翰(1999)。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計紅芳(2007)。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宏志(1997)。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天文(1990)。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麗芬(20000500)。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臺灣到香港。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叔青(1999)。微醺彩妝。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垂水千惠、涂翠花(1998)。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江少川(2005)。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炳良(1994)。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俊(2007)。情與美:白先勇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岡崎郁子、葉笛、鄭清文、涂翠花(1996)。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光中(1979)。與永恆拔河。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Welsh, Frank、王皖強、黃亞紅(2007)。香港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龍應台(2008)。目送。台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天文(2008)。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印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鍾玲(1988)。芬芳的海。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施叔青(1995)。遍山洋紫荊。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濱下武志、馬宋芝(1997)。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香港:牛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宗儀(2008)。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潘國靈(2008)。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幸蕙(2002)。悅讀余光中--詩卷。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奭學(2008)。三看白先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1998)。追跡香港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Savage, Mike、Warde, Alan、孫清山(2004)。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邱永漢、朱佩蘭(1996)。香港。臺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施叔青(1993)。她名叫蝴蝶。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傅孟麗(1999)。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美君、朱耀偉(2002)。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Cavallaro, Dani、張衛東、張生、趙順宏(2006)。文化理論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蔡珠兒(2003)。雲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珠兒(2005)。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蔡珠兒(2006)。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國球(2000)。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蘇偉貞(1994)。沉默之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施叔青(1986)。情探。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周蕾、羅童(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平路(1998)。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平路(2004)。讀心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平路(2007)。浪漫不浪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施叔青(1988)。韭菜命的人。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朱天文(2008)。巫言。台北:印刻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余光中(1969)。在冷戰的年代。臺北:藍星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怡(1996)。香港:一九九七。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施叔青(1993)。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鄭樹深、黃繼持、盧瑋鑾(1998)。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1927-1941)。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施叔青(1997)。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朱雲漢(1995)。一九九七前夕的香港政經形勢與台港關係。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余光中(1998)。五行無阻。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余光中(1983)。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維樑(1994)。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1979-1993)。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光中(1987)。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Hughes, Richard(1968)。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London:Andre Deutsch。  new window
65.張順洪(1997)。大英帝國的瓦解--英國的非殖民化與香港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龍應台(1985)。野火集。臺北:圓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余光中(1985)。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香港:香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劉以鬯(2002)。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谷城(2005)。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袁良駿(1999)。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德威(20010000)。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黃維樑(1988)。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平路(1998)。巫婆の七味湯。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臺灣小說史論。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大為(20010000)。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白先勇(1976)。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余光中(1996)。安石榴。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易之臨(1992)。世紀末風情--香港文化寫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施叔青(1984)。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曼娟(1998)。溫柔雙城記。台北:大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曼娟(2002)。曼調斯理。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趙滋蕃(1980)。半上流社會。台北:大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鍾玲(2000)。日月同行。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Vines, Stephen、霍達文(2000)。香港新貴現形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元邦建(1987)。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白舒榮(2006)。自我完成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夏祖麗(1983)。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張新穎(1994)。棲居與遊牧之地。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曹景行(2007)。香港十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冠中(2006)。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冠中(2005)。移動的邊界。台北:網路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蔡益懷(2005)。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顏純鉤(1992)。天譴。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Morris, Jan、黃芳田(2006)。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何慧(2006)。香港當代小說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江迅(2008)。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香港: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袁良駿(2008)。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王成華(1989)。大地有愛。台北:業強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王瑞華(2006)。殖民與先鋒:中國痛苦--三位女性對香港的文學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吳長生(2007)。風行雲動--香港「後97」圖景。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陳冠中(2008)。城市九章。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群策會(2003)。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俊(2007)。世界華文文學整體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蔡榮芳(2001)。香港人之香港史(1984-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1994)。幼獅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2003)。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1985)。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2000)。中外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周芬伶(2006)。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李英明(1997)。香港學。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王德威(1991)。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余光中(1986)。紫荊賦。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余光中(1990)。夢與地理。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Tucker, Nancy Bernkopf、新新聞編譯小組(1995)。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秀玲(20020324)。半上流與半下流之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雪媃(20050300)。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讀《香港三部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如宜(20031210)。余光中的鄉愁「是無解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成(2001)。商業文明背影裡的女性群落--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瑞騰(19970512)。五○年代港台文化/文學交流面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文芬(20040926)。慢船到香江--台灣女作家的香港機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瑞騰(19970512)。始於反共 終於回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