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自我理論在輔導上應用之研究:論米德與羅吉斯之自我觀
作者:張進上
作者(外文):ZHANG, JIN-SHA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練馬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7
主題關鍵詞:自我理論米德羅吉斯形象互動論人文心理派諮商模式社會學社會工作ADVI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本研究在於分析米德、羅吉斯之自我觀;米德與羅吉斯分別為形象互動論與人文心理
派之主要代表人物,對於後繼的學者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選擇此兩位論自我最具
原創的學者,加以比較、分析、綜合,並提出折衷的諮商模式,以為輔導應用的參考
與建議。
在自我理論的範疇中,由於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各領域學者的投入
,使自我的研究已漸呈科際整合之勢。哲學兼社會學者米德,以主我、客我交互辯證
的過程,並以開放的社會為大前題,說明個人與社會環境之互動而建構自我,而自我
亦在社會的情境中,改變了社會,並增進了自我的成長。心理學兼治療學家羅吉斯倡
導人文心理學,說明自我創造、自由自主的權利及潛能的發揮。強調個人乃一整體,
使人不再是佛洛依德之受過去所決定;不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絡。羅吉斯以現象野來
認識自我,自我概念是對於個人能力與特質所知覺到的組織結構,具有穩定性和持續
性,因此,可以預測個人的行為,個人使自己表現得似乎和自己所認定的一樣。
米德和羅吉斯的自我觀點,並非完全相同,亦非完全相異。基本上,兩者皆具有濃厚
的析衷色彩。主張自我乃是社會互動之下的產物。在開放的社會情境,個體方能獨立
自主;而自我的轉變為持續成長的歷程。有關相異的部份:米德為實用主義的學者,
綜合浪漫哲學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較為理性辯證的動態過程;羅吉斯為經驗主義學
者,綜合存在主義與現象家的觀點,取向於情緒發抒,以現象野認識自我之組織結構
。兩者因著眼的觀點不同而能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米德自我辯證過程適足以補充羅
吉斯在說明自我轉變之不足;米德自我產生的過程可以彌補羅吉斯對自我源起的說明
。而羅吉斯在說明個案轉變的過程適足以印證米德的自我理論;羅吉斯強調輔導員的
三種態度,正說明了米德開放的諮商情境。米德強調以活動來銜接個人與環境與羅吉
斯重視當事人之領悟並不衝突,米德之角色取替與羅吉斯之擬情的了解,皆在說明學
習設身處地是個人成長很重要的一部份。
透過對米德、羅吉斯自我論的綜合分析,文中提出折衷的自我理論與諮商模式,及實
際的應用實例;並檢討應用上的限制及建議,以為再次研究應用的參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