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嬰幼兒死亡率與人口轉型:台灣婦女生育行為之分析
作者:王德睦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DE-MU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寬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8
主題關鍵詞:台灣生育行為嬰兒死亡率人口轉型幼兒社會學社會工作TAIWANBEAR-BEHAVIORBABYDEATH-RATIOPOPULATION-TRANSFORMINFA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本文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嬰幼兒死亡率變遷對人口轉型所發生的作用,企圖就子女供
給面說明台灣地區的生育率下跌。由於子女供給係自然生率與子女存活率的乘積,當
子女存活率因嬰幼兒死亡率下跌而下漲時,在生育率不變的條件下造成供給增加;假
定子女需求不變,則恢復供需均衡的唯一可能抉擇乃是調整生育率,降低生育量而促
成供給減少。當然子女需求改變也會影響供需均衡,則於家戶生育的理性模型中婦女
也會尋求調整生育率以求回復均衡。但是子女供給隨死亡率下跌而上漲往往因家戶以
外的總體變遷而發生,其作用進入家戶行為之意識層面時一般已經為時太遲:存活子
女人數已經因死亡率下跌的情境中一般也不允許普遍「販售」子女的行為。另一方面
當存活子女人數因死亡率上漲或疫病暴發而減少時,一般家戶之瞭解事實也有可能晚
於能行積極補救的時機,文獻指出補償生育乃是遠低於足額的補償,與婦女的生育率
因年齡增加而衰退有關;目前世界各國人口中,已知的最高補償率是四分之一上下,
正足以印證子女供需均衡概念的困難。
所以使用供給面因素說明生育率變遷時,本文強調嬰幼兒死亡率的水準及變化可能會
影響婦女的生育行為,但這種影響不必然是透過「理性計算」的直接與立即影響,而
是必須透過若干生理與心理轉換才能產生延後效應的影響。文獻上廣被討論而認為有
顯著作用者,共有「間距效果」、「補償效果」、與「保險效果」三種可能的轉換程
序。「間距效果」係指嬰幼兒死亡透過授乳的中介作用而提前回經,進而縮短生育間
矩而增加生育量,乃是非意識性的生理作用,本就無關於理性計算;「補償效果」係
指有子女死亡的父母運用其殘餘生育力繼續生育,企圖挽救損失的理性行為,只是這
種行為也不是針對死亡的立即反應,而是受限於現有子女數、理想子女數、待孕、受
孕、及生產等機率的行為;「保險效果」係指夫婦基於對子女死亡的恐懼而多事生育
,以備未來的可能子女損失,當然也是理性的行為,只是其理性計算包括許多不確定
及非理性的成份,如恐懼及主觀機率等。本文首先利用台灣鄉鎮市區別的總體資料檢
討嬰幼兒死亡率及生育率的相關,進而使用一批婦女生育史的個體資料驗證上述三種
效果,最後則使用電腦模擬的方法解這三種效果,探討這三種效果在不同轉型階段的
變化。
分析的結果指出間距效果主要作用於自然生育率,當實際的生育率愈接近於自然生育
率時,間距效果的影響愈大,所以間距效果只可能在轉型初期有顯著的影響。補償效
果遠大於保險效果。補償效果一般發生於普遍實施節育的地區,於轉型過程中補償效
果的變化顯得相當複雜,一方面初婚年齡延後使補償效果縮小,另一方面理想子女數
下降卻使補償效果擴大。保險效果係因對子女死亡的主觀恐懼而產生的多生育行為,
所以死亡率愈高則保險效果愈大死亡率轉型愈快保險效果也愈大。在人口轉型的初期
,保險效果可能很大而間距效果亦能發生影響,在轉型過程間距果逐漸衰退,保險效
果也逐漸減弱,但節育措施趨向普遍卻使補償效果更為彰顯,至轉型末期則嬰幼兒死
亡率對生育率的影響以補償效果為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