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陽明工夫論之研究
作者:李相勳
作者(外文):Lee Sang Hu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仁厚老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4
主題關鍵詞: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知格物致良知萬物一體天理The innate knowledgeidentity of the mind and princi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本文「王陽明之工夫論」,藉以說明陽明學的背景及其工夫論之形成過程
、基礎、開展、完成及傳衍之內容。本文之論述程序為:緒論,旨在說明
本文研究之旨趣、方法與範圍及內容提要。以此作為本文撰寫之方針。第
一章,陽明學的背景及其工夫論的形成過程,共分二節。第一節之重點,
在透過宋儒論心性義理及其實踐工夫,陽明學之綱要,宋明儒的分系問題
,來提供陽明學的定位及線索。而第二節則旨在從「龍場悟道」前後之陽
明的工夫進路,來了解他工夫論之形成過程。第二章,陽明工夫論的基礎
─良知,共分三節。依陽明,良知即是非、羞惡、真誠惻怛之道德本心,
也即是虛靈明覺之德性之知。而且良知又是道德之理,生生、實現之理。
因此,良知在陽明工夫論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換言之,依陽明,良知即
是一切價值活動的根源(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也即是準則
。所以本章將從陽明之〈傳習錄〉、〈大學問〉、〈年譜〉等主要相關文
獻之檢討,來省察陽明言良知的本心義(第一節)、知義(第二節)、理
義(第三節)之涵義,並由此而提供其工夫論的根據。第三章,陽明工夫
論的開展,共分三節。第一節中先看「知行合一」說之立言背景,再檢討
知行本體的內在自性及學行並用的「知行合一說之內涵」問題。最後,進
而論「知行合一」在「致良知」中的意義。第二節及第三節即說明「默坐
澄心」與「存天理去人欲」的涵養省察工夫。以此,檢討這兩個工夫所追
求的目的與意義。第四章,陽明工夫論的完成,共分四節。陽明的致良知
工夫即是一種逆覺体證的本質工夫,亦即是入聖的道德實踐工夫。所以他
的致良知思路雖套在大學而說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工夫,但其義理之脈路
皆歸結於良知即天理──心即理的逆覺体證工夫。因此,本章第一節中,
首先檢討致良知與逆覺体證問題及致良知之目的。而第二節及第三節即考
察由大學而說的工夫實踐內容及四句教之意涵。意欲就此兩節以探究陽明
工夫論中的意義與目的。到最後一節乃導出陽明致良知教即入聖工夫的歸
結。第五章,陽明工夫論的傳衍,共分四節。陽明之工夫論,傳衍於其門
下,形成三支分派(浙中、泰州、江右)。此三派對陽明工夫論的体悟,
雖然並不一致,但皆是本於陽明而發揮。第六章,結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