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陽明致良知之本體實踐工夫及其意義治療
作者:黃勤媛
作者(外文):HUANG,CHIN-YUAN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安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知行合一致良知身心之學意義治療Yangmingthe Consc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meaning treat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身心之學、知行合一與致良知是陽明一生思想的義理骨幹,他除了在學問方面承襲了孟子心學義理以及陸象山心即理的概念之外,同時亦兼具對生命親身踐履的實踐態度;因此不論是在求學方面所展現的態度,或面對生活上的大小事物都堅持身體力行,故儒學從孔孟年代流傳至宋明,再經由陽明對致良知本體實踐工夫的開拓與發展,可以說是再創儒家思想的另一高峰。
致良知本體實踐工夫與意義治療,乃聚焦在吾人日常生活當中的事事物物。為了避免陷溺於電子商品數位化的科技時代;希望藉由致良知的本體實踐工夫,深入了解吾人存在於生活世界中,如何克制外在環境的誘惑,讓良知透過致的實踐工夫與生命展開對話。用良知自我反思的態度來研究生命意義上的治療與療癒效果。本文嘗試以陽明致良知與弗蘭克意義治療作為研究方向,以求得致良知本體實踐工夫與意義治療學的會通,並觀察現今吾人的社會道德良知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揮何種學習態度;筆者藉由傳統儒學經典與現代意義治療學建構一個可以包容多元文化與共有共享的生活世界。
本論文主要透過陽明《傳習錄》及《年譜》中所提身心之學、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之本體實踐工夫作為研究重點;亦藉由陽明的生命歷程,重新審視良知學作為本體實踐學的重要性,也因此對照出傳統與現今的差異。在現今開放且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我們有可能因文而明,卻也可能因文而障蔽自我內在道德良知。因此,吾人必須先解其蔽,才能復其本源,如此才可展現儒家人文社會關懷之精神與重視道德良知的生命態度。
陽明用盡一生所體悟的成聖之道,筆者認為,乃身心之學、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之學說;然此說,即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重新開啟一條通往成聖成賢的修身之道。透過現代語彙及文字、符號的解說及詮釋與傳統儒學進行身體以及心靈上的溝通與對話;使吾人能夠重新找回致良知本體實踐與意義治療的最初生命本質,藉此開啟陽明心學在現代生活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筆者希望藉儒學經典打開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之間的溝通、對話功能,並以此功能可以直探人心、撫慰人心進而療癒人心,使其達到自明明德,止於至善的終極目標。接著,再透過弗蘭克所提出之意義治療學與陽明「身心一致」的義理會通,進而開啟吾人生命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The Consc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science of body and mind is the backbone of Yangming life Rationalist thought. His knowledge aspect inherited Mencius Doctrine of Mind and Lu Xiangshan mind is not only reason beyond the concept, but also for life both personally Pursuits of Practice attitude. Therefore, whether in terms of the attitude shown by studying, or to face real things in life, this paper is adhere to personal experiences. Its origin was from Confucius time. Moreover, Confucian school years lasted from the Song to Ming, and then opened the extension. Yangming body practice time of the Con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an be said to create another peak of Confucianism.
To conscience and sense body treatment practice time is focused on events in our daily life. In order to avoid addicted to electronic goods digital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need the Conscience of the body practice time. I understand people exist in this living world. How to restrain the tempta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conscience of time caused by the practice of dialogue and life can work? Using conscience to study the attitude of self-reflection treatment and therapy brings more effect on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eat as a research direction caused by Yangming conscience and Frank's theory th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cience of the body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rapeutic practice time will pass. Thus, we now observe social and moral conscience in real life, and you can learn what kind of hair-hui learning attitude--the author presentsboth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rapeutic construct which is an inclusive multicultural and total share of the living world.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Yangming "science of mental" in "teaching record" and "Chronicl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To conscience" body of practice time are research priorities. According to Yangming life course, re-examine the conscience of the body to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hat can b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oday. In today's open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we may be due to the text and bright, but also may be due to the text and the inner self Obstruction moral conscience. That is why I must first understand its cover to the complex its origin, so it can now show the Confucian Humanities and social care of the spiritual and moral conscience attitude toward life.
Yangming exhausted a student is understanding the sanctification of the road. I think that the "science of mind and body,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cience" are the doctrine. Howev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nkind already reopened the path leading to Slim Way of St. into Yin. For physical and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through explan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ocabulary of words, symbols. Consequently, my people can rediscover the essence of life caused by the conscience of the body initially Practices and treatment, thereby opening Yangming i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the world of modern life. I hence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e Confucian classic open communication to individuals,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In addition to dialogue function, we also rediscover the human heart function. To soothe and then heal people, th reach of self Mingming is sure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worlds. Then, again through the proposed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of Frank and Yangming physical and mental consistency of argumentation will pass, we then promote the existence our life meaning and valu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
〔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唐〕孔穎達 疏:《周易注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宋〕張載:《張載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上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12月。
王夢鷗:《禮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王熙元編著:《論語通釋》上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2月。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余培林:《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
吳 璵:《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李生龍:《傳習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new window
胡毓寰編著:《孟子本義》,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1月。
馬伯通:《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
郭建勳:《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黃錦鋐:《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1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1998年10月。new window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3年3月。new window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9月。new window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3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七冊,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八冊,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三十冊,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
吳 震:《傳習錄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4月。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new window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新北市: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人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出版,2001年7月。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new window
林安梧:《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new window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new window
林安梧:《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3月。
林安梧:《教育哲學講論》,臺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new window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new window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4月。new window
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2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6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月。
張君勱:《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張崑將:《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12月。new window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梁漱溟:《中國人:社會與人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年9月。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精神》,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2月。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1月。new window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new window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5月。
傅正玲:《陽明心學之旅》,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黃明誠:《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new window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書局出版有限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new window
熊十力:《原儒》,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7年3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new window
褚柏思:《王陽明新傳》,臺北:美國柏雪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9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new window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new window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new window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鄧元忠:《王陽明聖學探討》,臺北:正中書局,1975。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6月。new window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 穆:《陽明學述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戴君仁:《詩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8年8月。

三、外文及譯著
維克多.法蘭可著:《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鄭納無譯,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維克多.弗蘭克:《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等譯,臺北:啟示出版,2012年1月。
維克多.弗蘭克:《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譯者:趙可式、沈錦慧,臺北:光啟出版社,1985年。
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吳茵茵譯,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
喬.卡巴金:《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胡君梅、黃小萍等譯,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期刊、學報
(一)學位論文
盧其薇:《宋明理學「習」概念研究:以朱子、王陽明、劉蕺山為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1月。new window
蕭安琪:《陽明良知學的意義治療——以傳習錄為核心的展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8月。
李瑋皓:《陽明實踐與傅朗克理論之互相參照——以道德生命之受挫與復原為核心展開》,新北市: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1月。
(二)學報
林安梧:<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華梵大學,2001年4月28~29。new window
林安梧:<關於朱子「格物補傳」的反思:從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第一屆宋代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
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期,頁77-95。new window
李彥儀:<牟宗三對王陽明「致良知」的理解與詮釋——以<致知疑難>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六期,2009年3月,頁171~196。new window
(三)期刊
李丕洋:<讓良知作主——略論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自主性問題的思想啟示>,《生命教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頁123~143。new window
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6期)2011年12月,頁205-235。new window
孫效智: <生命教育的內含與實施>,《哲學雜誌——生命教育》季刊.第35期,2001年5月,頁4~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