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文學的對偶研究
作者:陳柏全
作者(外文):Chen Po-Chua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立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對偶對偶定義對偶發展對偶分類對偶運用古對律對股對對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論文摘要
在中國文學的各種體例裡,普遍都會運用對偶,甚至在賦、連珠、駢文、近體詩、八股文等文體中,對偶更是其文體的寫作要求與形式特徵之一,而對聯則完全以對偶作為其外在唯一的形式。從修辭手法到格律要求,乃至於獨立成篇,對偶在中國文學裡,扮演著的相當特殊的角色,它是中國文學獨有的特色。本論文即是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國文學中的對偶所作的一系列研究。
本論文的撰述,分為四章。第二章,談對偶的形成起源與定義。本文將對偶的基本條件界定為:「意義相對、句法相似,並排在一起的兩個句子(句組)」,從聲律的角度提出對偶有「古對」與「律對」兩種分別,並對此兩種對偶做出清楚的定義與解釋。據此定義,進一步在第三章,縱向論述對偶的發展過程,將對偶的發展過程,區分為「古對時期」、「古對到律對的過渡時期」、「律對時期」、「古∕律對並重時期」等四個階段,著力於突顯對偶在發展過程中,性質上的變化並藉此證明對偶實有「古對」、「律對」之分。第四章,探討歷來論著對於對偶的分類,從形式與內容的角度分析前人所提出的對偶分類中所顯現的一些問題。第五章,橫向觀察對偶在各體文學中的運用,以「特定文體」、「其他體裁」以及「對聯」三個部分作為觀察重點,考察對偶在中國文學中普遍氾濫的現象。
經由以上四章的研究,本論文得出了較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如下:
第一、在對偶的界定上,將對偶從聲律上區分為「古對」與「律對」,並透過對對偶的發展歷史,確定了其彼此間的衍變過程。
第二、歷來對於字數不等,而意義相對、句法相似、詞性相對的並列兩個句子,並不其視之為「對偶」,本文從「古對」的觀察以及明清四書文中「股對」的分析,得到對偶也有字數不等的形式,只是這種形式在對偶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少為人所運用。
第三、對偶的篇幅,不僅有兩句相對、隔句相對、多句相對,甚至可以長達數十句相對的「股對」,本文從明清四書文中「股對」的觀察分析中,發現「股對」的對偶結構,有「對中有對」的雙層對偶結構,突顯出四書文的作者,在寫作「股對」時的刻意創新之處。
第四、對於對聯的聲律,一般論者皆主張以近體詩平仄規律為原則,本文從對偶有「古對」、「律對」之分,提出對聯亦有「古對」對聯與「律對」對聯之分,並從現存對聯資料中找到不少不符合所謂對聯寫作規則的對聯,證明對聯的寫作,其實至今尚未有固定的譜式。
本文對於對偶的研究,不僅從事了全面的觀察分析,也得到具體的成果,相信對於對偶將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與體會,亦將對於對偶的研究有所助益與激發。
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籍

《楚辭補註》,漢、王逸章句,清、洪興祖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文心雕龍今譯》,梁、劉勰撰,周振甫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文鏡祕府論校注》,(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四書集註》,宋、朱熹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文集》,明、張溥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四六法海》,明、王志堅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台北:大化書局,1981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六朝文絜》,清、許槤編,四部備要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7月。
《全唐詩》,清、彭定球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北京圖學文化傳播公司,商務印書館出版,光碟版,2006年。
《欽定四書文》,清、方苞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古文辭類纂評注》,清、姚鼐編,吳孟復、蔣立甫主編評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登科記考補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
《老子今註今釋》,陳鼓應註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二、近人專著

對偶專著部分:
《中國唯美文學之對偶藝術》,張仁青、李月啟著,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7月。
《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古田敬一著,李淼譯,台北:祺齡出版社,1994年。
《詩文批評中的對偶範疇》,張思齊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對偶辭格》,朱承平著,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9月


散文部分:
《中國散文概論》,方孝岳著,《中國文學八論》,台北泰順書局,1971年9月。
《中國散文史》,陳柱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3月。
《中國散文史》,劉一沾、石旭紅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辭賦部份:
《賦史大要》,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地平線出版社,1975年7月。
《賦學》,張正體、張婷婷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齊梁麗辭衡論》,陳松雄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new window
《辭賦流變史》,李曰剛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漢賦通義》,姜書閣,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賦學概論》,曹明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
《辭賦通論》,葉幼明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中國辭賦發展史》,郭維森、許結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賦史》,馬積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賦與駢文》,簡宗梧著,台灣書店,1998年10月
《六朝駢賦研究》,黃水雲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new window
《律賦論稿》,尹占華著,巴蜀書社,2001年。


駢文部分:
《中國駢文發展史》,張仁青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5月。new window
《中國駢文概論》,瞿兌之著,《中國文學八論》劉麟生主編,台北:泰順書局,1971年9月。
《駢文學》,張仁青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駢文史論》,姜書閣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六朝駢文聲律探微》,廖志強著,台北:天工書局,1991年7月。
《中國駢文史》,劉麟生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鍾濤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詩詞部分:
《實用詞譜》,蕭繼宗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70年3月。
《作詞十法疏證》,任中敏疏證,台北:西南書局,1972年2月。
《詩詞曲作法》,王力著,宏業書局,1985年3月。
《中國詩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全唐五代詩格校考》,張伯偉編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張夢機著,駝峰出版社,1997年7月
《近體詩創作理論》,許清雲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中國詩律學》,葉桂桐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


四書文部分:
《清代八股文》,鄭雲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說八股》,啟功、張中行、金克木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八股文小史》,盧前著,附於《中國駢文史》劉麟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
《八股文概說》,王凱符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對聯部分:
《楹聯叢編》,廣文書局編,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中國楹聯大辭典》,裴國昌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1月。
《楹聯全話》,梁章鉅著,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10月。
《名聯觀止》(上、下),梁羽生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對聯格律、對聯譜》,余德泉著,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9年1月。
《古今楹聯大觀》,陳香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中國對聯庫》,朱恪超、李文鄭、梁紅、張豪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對聯寫作規則》,奉騰蛟著,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9月


其他:
《修辭學》,黃慶萱著,三民書店,2002年10月。
《詩歌修辭學》,古遠清、孫光萱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
《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發展》,王德明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詩的魅力》,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文心雕龍註》,范文瀾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代科舉與文學》,傅璇琮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文心雕龍札記》,黃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詩賦合論稿》,鄺健行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編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三、論文

〈對偶句法與駢文〉,許世瑛,《大陸雜誌》第1卷第6期,頁18-20,1950年9月。
〈舊詩對仗的研究(上)〉,張正體,《中華詩學》第11卷第2期,頁29-33,1974年8月。
〈舊詩對仗的研究(下)〉,張正體,《中華詩學》第11卷第3期,頁24-27,1974年9月。
〈杜詩中的對偶〉,林春蘭,《中國語文》第60卷第4期,頁68-74,1987年4月。
〈鮑照詩中的對偶句〉,唐海濤,《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3期,頁73-75,1988年3月。
〈詩歌對仗之美〉,黃永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11期,頁24-28,1988年11月。
〈康樂詩的藝術均衡美----以對偶句為例〉,林文月,《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頁53-80,1991年6月。new window
〈景尹師論律詩之章法與對仗理論及其實踐〉,陳新雄,《國文學報》第22期,頁229-250,1993年6月。new window
〈律詩試釋〉,李師立信,《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主編,1994年,頁1-10。
〈對偶新探----以永嘉四靈詩為例〉,陳萬成,《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頁223-237,1995年6月。new window
〈駢文考源及其相關問題〉,李師立信,南京大學主辦,「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抽印本,1995年11月。
〈論六朝詩之賦化〉,李師立信,《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6年。
〈論雜律〉,李師立信,《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7年,頁197-208。
〈杜甫律詩對仗的語式變異〉,韓曉光,《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4期,頁24-29,1997年。
〈《東籬樂府》對偶句的同義詞分析〉,周碧香,《語文教育通訊》第15期,頁25-33,1997年12月。new window
〈唐人詩文集之集結體例〉,李師立信,《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8年,頁95-112。
〈王力《漢語詩律學》商榷〉,李師立信,《「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頁365-396,1998年。

〈融入生活中的「對偶」修辭〉,黃麗貞,《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0期,頁184-204,1998年6月。
〈《東籬樂府》對偶句的語言風格〉,周碧香,《國立編譯館館訊》第27卷第1期,頁185-201,1998年6月。new window
〈讀「文心雕龍、麗辭」篇〉,何宗德,《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頁239-251,1998年9月。new window
〈再論雜律〉,李師立信,東吳大學主辦,「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抽印本,1999年。
〈論中國韻文學格律的發展〉,許子漢,《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頁165-182,1999年7月。new window
〈清代律賦對偶論〉,詹杭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頁109-122,2001年11月。new window
〈謝朓詩對偶之應用〉,楊寶季,《中國語文》第93卷第3期,頁66-74,2003年9月。
〈謝靈運山水詩的駢儷藝術發微〉,蔡盈任,《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4期,頁13-28,2004年12月。new window
〈律詩對偶法則新探〉,傅武光,《國文天地》第21卷第2期,頁57-61,2005年7月。new window

《明代前期八股文形構研究》,鄭邦鎮撰,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