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南北朝書牘研究   
作者:徐月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YUEH F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燮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南北朝書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9
先秦為書牘的萌芽期,梁‧劉勰《文心雕龍卷五‧書記第二十五》曰:「三代政暇,文翰頗疎。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曰:「 簡牘,在紙發明和普遍使用之前,是主要的早于縑帛的書寫材料之一。……1978年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200餘枚竹簡,屬于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的遺物,是今時代最早者。」
秦、漢為書牘的發展期,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曰:「東漢起,紙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文字的主要載體,至公元四世紀,簡牘基本絕迹。今觀出土漢簡,一般長23厘米、寬1厘米、厚0.2-0.3厘米,即漢尺一尺長、五分寬、一分厚。一簡上所寫不到五十字。此用于一般文書。後世稱書信為『尺牘 』,蓋源于此。」 漢初「書牘」文體漸為抒發個人心聲的工具,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枚乘的〈上書諫梁王〉、楊惲的〈報孫會宗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都是抒發個人心聲名作。
魏晉南北朝為書牘的成熟期,魏晉時期,書牘漸漸涉及個人志向和性情,自然與真情之流露已躍然紙上,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達到空前的繁盛。當時文人似乎特別喜愛書牘這一特殊文學形式,也可以說書牘寫作已經形成一種文學樣式。如魏‧曹丕〈與吳質書〉曰:「孔璋(陳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書記翩翩。」曹丕〈與吳質書〉既對建安諸子的文學成就有所評價,且對建安文人的生活、思想、為人處世寫得形神畢肖。曹植的〈與楊德祖書〉就是專門談論文藝的書牘,孔融致曹操的〈論盛孝章書〉亦是名作。魏末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能從信中窺見嵇康那狂放不羈的個性。東晉‧劉琨〈答盧諶書〉亦顯示出憂國憂民之心、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且表露出恬靜情懷,都很有感染力,此時王羲之的書牘更兼文章和書法二美。
南朝劉宋初年,老、莊思想已漸消退,文人對自然的欣賞,也更趨於客觀而深刻,於是山水文學勃興,書牘亦有描寫山水風情之作。如劉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寫景神彩飛動又不露斧鑿。梁‧吳均〈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與施從事書〉格調清新而素雅,篇幅雖小,筆法卻靈活多變,令人讀之恍若身臨其境。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以清麗的語言,描繪幽靜秀麗的山水,山水文學到了南朝時期,成為獨立的文學類別。
六朝時駢儷文盛行,它的特色就是講求對偶、對仗工整、講求平仄、音韻鏗鏘、多用典故、辭藻富麗、文采斐然,即《昭明文選》所謂的義歸乎翰藻。清‧孫德謙的《六朝麗指》中,將六朝駢文分為:永明體、宮體、徐庾體、吳均體四體。
永明體是指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沈約、謝朓、王融等,用聲律說寫詩文,稱為「永明體」,如南齊‧陸厥〈與沈約書〉、梁‧沈約〈答陸厥問聲韻書〉都是當時討論聲律的書牘。宮體駢文,是指梁簡文帝及其侍臣徐摛、庾肩吾等人,描寫宮廷女子的輕豔駢文,辭藻豔發,傷於輕靡,時號「宮體」。「徐庾體」,便是徐陵、庾信等人描寫女性的感情、刻畫女性的容止、形態為主的作品,也稱新宮體。「吳均體」是以山水清音為主的駢文,如梁‧吳均〈與宋元思書〉。還有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它是駢文中之雋品,書中責之以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威之以勢,使悍將幡然來歸,雖是一封勸降書牘,卻寫出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千古流傳的清詞麗句。此時書牘亦以駢文敘寫,成為一種文學成就很高的書牘文體,使這塊園地更添了新的魅力。
北朝文章「舍文尚質」是其本色,文士中最負盛名者,如北齊祖鴻勳〈與陽休之書〉,為文清剛質實,但隨著南方文士的滯留北方,「南方輕綺之文,漸為北人所崇尚。」 如北周‧李昶〈答徐陵書〉。
書牘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文體從先秦的萌芽期,經過秦、漢的成長期,到魏晉南北朝的茁壯期,由先秦時的實用性,到漢初成為抒發個人心聲的工具,逐漸過渡到實用性與文學性並行,甚至漸漸以文學性取代實用性,它可為一篇抒情文,也可論說文,其實用性和審美性結合得十分完美,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開拓了書牘文學的地位。筆者因感於此時期書牘應用已成規模且成就不凡,且在文學史上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魏‧曹丕〈與吳質書〉明朗清麗,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文筆豪俊、〈與吳季重書〉風流雄放,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辭鋒峻切,劉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繪景瑰麗,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理切辭婉,均屬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牘不朽之作。它誘人的內涵令人為之嚮往,所以筆者下定決心,開始試探這塊園地,選擇了魏晉南北朝這一時代的書牘作研究。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對書牘作出評論的是曹丕《典論‧論文》曰:「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此為第一次確定書牘文學的地位。而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曰:「詳總書體,本在盡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劉勰對書牘較曹丕重「理」的觀點,更進一步注意情感與風采,已開始從文學特質上去衡量書牘。
本論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牘寫作背景與內涵做為分析、論述及探討。共分為九章,每章下分數節。
第一章 緒 論
界定研究範圍為魏晉南北朝的書牘,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分別從文風、前人寫作背景、受信對象及思想切入,再以所搜集範疇內的書牘做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書牘為前人用以敘懷、論理、寫景……之作,閱讀先人、前輩有關書牘之評論後,令筆者極為神往,引發筆者無限興趣,尤其書牘中論理精闢,引經據典,詞采雋永,情義兼顧,更令人為之傾服。希望藉此研究,發掘書牘中的精義。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才識有限,想研究如此浩瀚的書牘文學領域,實能力所不逮,有無限之惶恐。但書牘為應用文之首,其實用性、文學價值與其他文學並無軒輊,千年來人們無日不與書牘為伍,看來似家常之作,但要做到文采並茂,蘊含個人思想於無形,又能讀後回味齒香,哪是件容易之事!故只擬定研究範圍以魏晉南北朝為限,除蒐集之資料外,並將此期書牘及相關文獻資料,分別整理、分析歸類,務期能理出此期間書牘內涵及其價值。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文風之時代背景
綜觀魏晉南北朝時代文風多趨向於抒情、論理及寫景,認為文學不必再為政治服務,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在我國文學發展中,倡巧構形似之言,期在對事物之描寫,能密附其情意,亦可為文學創作之轉捩點。
第一節 建安文風
東漢獻帝‧建安以來,文學創作已跳離儒家經典的束縛,文人的個性得到自由舒展的空間,使文學呈現豐富生動的內容,因此才使得鄴下文風盛極一時。
第二節 正始文風
魏齊王‧正始時期,政爭不斷,殺戮不絕,宗室又擅權,起用一批好《老》、《莊》、《易》之士,崇尚無為,以追求玄遠自然,神思超絕為人生目標,使文風趨向避世自保的態度。因此文多崇尚自然絕棄流俗的情調。
第三節 晉代文風
此時期社會安定,文人諸多研究文學創作問題,沿襲建安以前軌跡,創造另一個文學盛況。西晉時期作家多重技巧,注意詞華,道家自然觀念融入文中更蔚為風潮。
西晉亡後,東晉文人警覺清談誤國,因此有些文人摒棄《老》、《莊》思想,為文感傷國破家亡。如劉琨〈答盧諶書〉。
第四節 南北朝文風
南朝文風盛行書寫個人日常生活感受之情趣及山水之美,吟詠情性及山水審美成為文學的主要題材,此時期文學創作已相當獨立自由。北朝受鮮卑外族統治,鮮卑並無文化,北朝文風受南朝文人羈留北朝者的影響。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分類
書牘種類繁多,筆者分為抒情類、論說類、敘事類及寫景類四類,俾有利於了解其內涵。
第一節 抒情類
凡與人感情有關的都可歸納抒情類,它包含了感慕、懇摯、惋傷、恬淡、惻艷、牢騷、抒懷及其他。抒情類因係個人情感的表達,寫來真情流露。
第二節 論說類
論說類書牘多著墨於說理,彰顯自己見解,故引經據典是最大特色,或以自己經歷,或以歷史殷鑒,剖析前因,預測後果,無論論學、論文、論經、論字、論政、論兵或辯駁,見解清新,立論有據,娓娓道來,無不令人懾服。
第三節 敘事類
敘事用於闡明事理,亦多引用經典,以彰顯事體。或為薦揚、辭謝、祈請,或為致謝、稱頌、責讓,或為絕交、陳述,或為誡訓、諷勸及規戒,都緊扣著情、理、義、利以說服對方,使人有感同身受不能婉拒之感染力。
第四節 寫景類
構思慎密,用詞俊秀,描繪景物如縮萬里江山於尺幅畫之中,讀之宛如親歷其中,寓言寄情兩相宜。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儒學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頻仍,門閥世族掌握了朝廷與地方大權,儒學思想有助於鞏固世襲門第及倫常制度,使儒學成為門第持重守身、治家、經世的重要思想,文人以此教育子弟,也以此訓誡子弟,在書牘中處處可見。
第一節 論治學
生命的意義是留名後世,富貴榮寵如雲煙。故談治學,都以努力治學,勤奮著書,過著鄉野恬淡生活是他們的生活目標。
第二節 論修養
儒家思想之言忠信、行篤敬、慎思與明辨成為最高的行為德目。書牘中談及修身,都強調恪遵德目以教誨子弟。
第三節 論齊家
世族門閥為鞏固權力,壯大家族亦成為重要課題,故寫給子女書牘中,常強調兄弟同居,和諧共處為齊家之本。當時有「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的範例。文人教育子女莫不仿效,強調齊家的重要,同時在書牘中表露了愛家、愛子之真情。
第四節 論經世
由於當時政局紊亂,強雄割據,殺戮頻生,部分文人歷經國破家亡,親人凋殘的苦痛經歷後,於書牘中除談論修身、齊家,也談經世治國之論,強調立志扶危定亂,以存社稷,鼓勵「學而優則仕」之思想也在當時文人心中發酵。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玄學思想
玄學思想是當時的新哲學,為「人的覺醒」哲學,大多肯定儒家但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尊重個體人格,肯定人的情感價值,同時也肯定自然人性。
第一節 論自然
自然有兩樣,一曰自然物,以「天地」概言之,二曰自然本性,即本色、本性,以「素」、「樸」代言之。自然論者常以率真、曠達、脫俗為人格特徵,以「自然」傲視禮俗,掙脫儒教禮法約束。
第二節 論虛無
虛無論為意識形態領域所產生之「人之覺醒」新思潮,崇尚《老子》、《莊子》及《周易》。以為一切應順應自然的變化,不求有所作為,故曰「貴無」。
第三節 論神思
神思就是遊心於玄冥,馳神運思,故神思論者以冥想跨越時空,馳騁古今,當神思之來,就會萬途竟萌。所謂「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就是此意。
第四節 論言意
所謂「言」,指語言文字,「意」指思想概念。筆者以「言不盡意」及「言盡意」兩論分述。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文學思想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敘》曰:「兩京風雅,光並日月,一字獲留,壽且億萬。」正道盡了文學創作的價值。
第一節 論本體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對魏晉南北朝文人有非常深遠之影響,因此,著述不朽成為本體之基調,故當時文人都盡力想發揮自己文才,不能立德,寄望能立言,使名垂千古,曹丕〈與王朗書〉云:「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箸篇籍。」正是本體論之寫照。
第二節 論文體
魏晉南北朝之書牘,以散文為主要形式,或有以騈文為之,曹氏父子得勢時,有名作家都被網羅到鄴下,與文人結伴而遊,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就會仰而賦詩,文人無不受其影響。曹氏父子是漢末重振貴遊文學關鍵人物,也是造成魏晉文體變遷的引導者,故有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曰:「楚、漢侈而豔,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的論述。
第三節 論創作
當時文人認為好文章應文質並重,又有人認為只要乘性為書就會是好文章,但又有人認為,要想成就好文章,應勤加修改潤飾,也有人認為崇尚自然,能將自然觀點引入文章就是好文章。
第四節 論文評
文章好壞可以受大家公評,但批評者必須具有一定水準,但有文人以為批評易流於主觀之蔽,只要知音,就能知實。有人認為,由於才性不同,作品自然不同,文勢也有差異,若批評者強求一致,則有失偏頗,應兼備統一性與個別性,才是公平之評論。
第五節 論鑑賞
情感為文學本質,只要文辭盡情,就是好文章,他們以「情感」作為鑑賞文學作品的標準。認為無情感的文章則流於空洞,是拙劣作品。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中的美學思想
魏晉南北朝美學以超逸的神貌標幟於我國美學史,也是承先啟後的轉捩點,當時文學作品非常講究語言形態、色澤和聲律、音節之美,他們對雕章琢句之學津津樂道,書牘中不難窺視一斑。
第一節 形式結構
書牘結構大致可分三部分:首為前文:稱謂、提稱語、開端應酬語,即先通姓名,熟人可直接敘寒暄語,次為正文:書牘主體,陳述寫信主旨。末為後文:結尾應酬語、署名敬禮、月日。
第二節 對偶精工
用詞由散體趨向駢體,句形由單體趨向偶體,由約束較少趨向律體,奇偶相生,互相獨立、配合。
第三節 聲韻和諧
魏晉南北朝是詩歌和散文並舉的時代,詩歌逐步律化,是藝術形成的一種進步,散文逐漸騈儷化,是藝術形式上的一種進步。駢文使我們語言整齊勻稱,四聲分明、音調和諧。當時書牘也恰當地應用騈偶,以加強作品的對稱美,注意音律和諧,詞藻富麗,以增強語言聲色之美。
第四節 典故繁富
用典為一種特殊比喻,適當運用,能增加作品的表現能力,充實作品內容,運用於修辭,給人典雅的感覺,含蓄的效果,產生豐富的聯想。故當時文人書牘中,無論論理、敘事,無不喜歡用典。
第五節 詞藻華麗
詞藻華麗之唯美學,是文學進化的自然結果,許多書牘作品,常兼以散句,雜以對偶,講究修辭,務求詞藻典麗華美,音節和諧自然。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書牘的評價及影響
書牘歷經千百年至今而不墜,筆者且從歷代文人對其評價,證其價值,及探討書牘,對後代發生的影響。
第九章 結 論
書牘最可貴在於發自內心的「情意真摯」, 此真摯包涵了真意、真豪氣及真感受,它是別的體裁很難達到的程度,故書牘於古代文學領域之中,實佔相當重要之席位,其價值誠不可忽視。
一、古代文獻 採四部分類法(子目先後參考《四庫全書總目》),
每類之著作,均依時代先後排比。

(一) 經部

《周易》 (魏) 王弼、(晉) 韓康伯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尚書》 舊題(漢) 孔安國傳 (唐) 孔穎達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詩經》 (漢) 毛亨傳 (漢) 鄭玄箋 (唐) 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韓詩外傳》 (漢) 韓嬰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畿輔叢書》本
1967年
《周禮》(漢) 鄭元注 (唐) 賈公彥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
12月
《禮記》 (漢) 鄭玄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春秋左傳》 (周) 左氏傳 (晉) 杜預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春秋公羊傳》 舊題(周) 公羊高撰 (漢) 何休注 (唐) 徐彥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孟子》 (漢) 趙岐注 舊題(宋) 孫奭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論語》 (魏) 何晏集解 (宋) 邢昺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

(二) 史部

《史記三家注》 (漢) 司馬遷撰 (劉宋) 裴駰集解 (唐) 司馬貞索隱
(唐) 張守節正義 臺北:七略出版社 1985年 9月
《漢書》 (漢) 班固撰 (唐) 顏師古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 4月
《後漢書》 (劉宋) 范曄撰 (唐) 李賢等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8月
《三國志》 (晉) 陳壽撰 (劉宋) 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 7月
《晉書》 (晉) 虞預撰 清道光中甘泉黃氏刊本
《晉書》 (唐) 房玄齡 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12月
《宋書》 (梁) 沈 約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4月
《南齊書》 (梁) 蕭子顯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2年 1月
《梁書》 (唐) 姚思廉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 5月
《陳書》 (唐) 姚思廉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 2月
《魏書》 (北齊) 魏 收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 6月
《北齊書》 (唐) 李百藥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 4月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10月
《南史》 (唐) 李延壽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 6月
《北史》 (唐) 李延壽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10月
《歷代史表》 (清)萬斯同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廣雅書局史學叢書》本 1965年
《國語》 (春秋) 左氏撰 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文學精華本 1915年
《戰國策》 (漢) 劉向撰 舊題(漢) 高誘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士禮居
叢書》本 1967年
《古史考》 (蜀) 譙周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道光中甘泉黃氏刊民國十四
年 (1925)王鑒修補印本 1972年
《會稽典錄》 (晉) 虞預撰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7月
《晉中興書》 (劉宋) 何法盛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光中清道甘泉黃氏刊
民國十四年(1925)王鑒修補印本 1972年
《廿二史剳記校證》 (清) 趙翼撰 臺北:仁愛書局 1984年9月
《三輔決錄》 (漢) 趙岐撰 (晉) 摯虞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二酉堂叢書》本 1968年
《晉陶靖節先生潛年譜》 (清) 陶澍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12月
《列女傳》 (漢) 劉向撰 明嘉靖間 (1522-1566) 吳郡黃氏刊本
《七略》 (漢) 劉歆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問經堂刊洪頤煊輯
《經典集林》本 1968年
《荊楚歲時記》 (梁) 宗懍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寶顏堂祕笈》本 1965年
《南朝佛寺志》 (清) 孫文川撰 清末上元孫氏刊本
《文獻通考》 (元) 馬端臨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12月

(三) 子部

《孔子家語》 (魏) 王肅注 明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吳郡黃周賢等仿宋刊本
《荀子》 (周) 荀況撰 (唐) 楊倞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古逸叢書》及《
抱經堂叢書》本 1966年
《孔叢子》 舊題(漢) 孔鮒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子彙叢書》本 1966年
《說苑》 (漢) 劉向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 1967年
《新序》 (漢) 劉向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鐵華館叢書》本 1968年
《揚子法言》 舊題(漢) 揚雄撰 上海:中華書局聚珍倣宋版 1936年
《韓非子》 (周) 韓非撰 上海:中華書局據吳氏影宋乾道本校刊 1936年
《書斷》 (唐) 張懷瓘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927年
《墨子》 舊題(周) 墨翟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經訓堂叢書》本 1969年
《呂氏春秋》 舊題(秦) 呂不韋撰 (漢) 高誘註 明萬曆間 (1573-1620)
新安吳勉學刊二十子本
《淮南子》 (漢) 劉安撰 閩中王蓥刊本 明嘉靖9年(1530)
《顏氏家訓》 (北齊) 顏之推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抱經堂叢書》本 1968年
《桓子新論》 (漢) 桓譚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指海叢書》本 1969年
《白虎通》 (漢) 班固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抱經堂叢書》本 1968年
《古今注》 (晉) 崔豹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畿輔叢書》本 1967年
《冊府元龜》 (宋) 王欽若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1月
《世說新語》 (劉宋) 劉義慶撰 (梁) 劉孝標注 明嘉靖乙未(14年,1535)
吳郡袁氏嘉趣堂刊本
《世說新語》 (劉宋) 劉義慶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惜陰軒叢書》本 1969年
《山海經》 (晉) 郭璞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經訓堂叢書》本 1969年
《神異經》 舊題(漢) 東方朔撰 (晉)張華註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漢魏叢書》本 1968年
《漢武故事》 舊題(漢) 班固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十萬卷樓叢書》本 1967年
《拾遺記》 (晉) 王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古今逸史》本 1967年
《搜神記》 舊題(晉) 干寶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學津叢書》本 1966年
《搜神後記》舊題(晉) 陶潛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學津叢書》本 1966年
《異苑》 (劉宋) 劉敬叔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學津叢書》本 1966年
《續齊諧記》 (梁) 吳 均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古今逸史叢書》本1967年
《高僧傳》 (梁) 釋慧皎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10月
《廣弘明集》 (唐) 釋道宣撰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8年10月
《老子》 (春秋) 李耳撰 (晉) 王弼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公司 1995年
《列子》 舊題(周) 列禦寇撰 上海:中華書局據明世德堂本校刊聚珍倣宋版印 1936年
《莊子》 (周) 莊周撰 (晉) 郭象注 上海:中華書局據明世德堂本校刊聚珍倣宋版印 1926年
《列仙傳》 舊題(漢) 劉向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琳琅秘室叢書》本 1967年

(四) 集部

《楚辭》 (漢) 劉向編 (漢)王逸章句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光緒趙尚輔校刊《湖北叢書》本 1969年
《典論》 (魏) 曹 丕撰 清道光中甘泉黃氏刊 光緒19年 (1893)
《孔少府集》 (漢) 孔 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魏文帝集》 (魏) 曹 丕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陳思王集》 (魏) 曹 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陳記室集》 (魏) 陳 琳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阮元瑜集》 (魏) 阮 瑀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應德璉集》 (魏) 應 瑒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應休璉集》 (魏) 應 璩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阮步兵集》 (魏) 阮 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嵇中散集》 (魏) 嵇 康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孫馮翌集》 (晉) 孫 楚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陸士衡文集》 (晉) 陸 機撰 明正德己卯(14年,1519)都穆覆宋刊本
《陸平原集》 (晉) 陸 機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陸清河集》 (晉) 陸 雲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劉越石集》 (晉) 劉 琨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王右軍集》 (晉) 王羲之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陶彭澤集》 (劉宋) 陶 潛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謝康樂集》 (劉宋) 謝靈運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顏光祿集》 (劉宋) 顏延之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鮑參軍集》 (劉宋) 鮑 照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袁陽源集》 (劉宋) 袁 淑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竟陵王集》 (南齊) 蕭子良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王文憲集》 (南齊) 王 儉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王寧朔集》 (南齊) 王 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謝宣城集》 (南齊) 謝 朓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張長史集》 (南齊) 張 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梁武帝集》 (梁) 蕭 衍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梁昭明集》 (梁) 蕭 統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昭明太子集》 (梁)  蕭 統撰 高時顯、吳汝霖輯校 上海: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 1936年
《梁簡文帝集》 (梁) 簡文帝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梁元帝集》 (梁) 元 帝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江醴陵集》 (梁) 江 淹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沈隱侯集》 (梁) 沈 約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陶隱居集》 (梁) 陶弘景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丘司空集》 (梁) 丘 遲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劉戶曹集》 (梁) 劉 峻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劉祕書集》 (梁) 劉孝綽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劉豫章集》 (梁) 劉 潛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何記室集》 (梁) 何 遜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吳朝請集》 (梁) 吳 均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陳後主集》 (陳) 陳後主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徐僕射集》 (陳) 徐 陵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庾開府集》 (北周) 庾 信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王司空集》 (北周) 王 褒撰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王弼集校釋》 (魏) 王弼著 樓宇烈校釋 臺北:華正書局 1992年12月
《文選》 (梁) 蕭 統編 (唐) 李善注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聚珍倣宋版印1966年3月
《詩品》 (梁) 鍾 嶸撰 明嘉靖間 (1522-1566) 長洲顧氏刊本

《文苑英華》 (宋) 李昉等編 明隆慶元年 (1567) 胡維新等福建刊本
《誠齋詩話》 (宋) 楊萬里撰 上海:醫學書局據無錫丁氏聚珍版印 1916年
《文章辨體》 (明) 吳訥編集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湖州知府徐洛重刊本
《李氏焚書》 (明) 李贄撰 明萬曆間 (1573-1620) 吳中刊本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 張溥輯 明崇禎間 (1628-1644) 太倉張氏原刊本
《六朝文絜箋注》 (清) 許槤編 (清) 黎經誥注 臺北:世界書局 1964年2月
《古文辭類纂》 (清) 姚鼐輯 清道光間合河康氏刊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 嚴可均編 臺北:世界書局 1963年5月
《經史百家雜鈔》 (清) 曾國藩輯 臺北:世界書局 1972年
《駢體文鈔》 (清) 李兆洛選輯 上海:世界書局 1936年
《南北朝文評註讀本》 (清) 王文濡選註 臺北:廣文書局 1981年12月
《文心雕龍注》 (梁) 劉勰著 (清) 范文瀾註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88年3月
《養一齋詩話》 (清) 潘德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二、 近人論著 依書名筆畫少多排列,同姓名按出版年排列。

《二十五史補編》 吳廷燮撰 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1967年
《六朝文化》 許輝、邱敏主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10月
《六朝美學》 袁濟喜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8月
《六朝散文比較研究》 張思齊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12月
《六朝駢文聲律探微》 廖志強著 臺北:天工書局 1991年12月
《文心雕龍注》 (梁) 劉勰著 王更生注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年9月
《中古文學繫年》 陸侃如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 7月
《中古文學史》 劉師培著 上海:上海書店 1991年9月
《中國文學史初稿》 王忠林等著 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1998年10月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 羅聯添編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 3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著 天津:百花藝文出版社 1999年 6月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傅庚生著 臺北:國文天地 1990年 4月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王運熙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著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年 1月
《中國尺牘文學史》 趙樹功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1月
《中國古代文學史》 馬積高、黃鈞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8年 7月
《中國古代書信名作評賞》 錢海驊、馬瑞芳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月
《中國古代書信選》 乙 力編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4年 6月
《中國古典美學史》 陳望衡著 臺北:華正書局 2001年 8月new window
《中國散文史》 陳柱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年 3月
《中國散文史》 劉一沾、石旭紅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 6月
《中國駢文史》 劉麟生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年12月
《中國駢文發展史》 張仁青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年 5月
《古今尺牘大觀》 姚漢章、張相纂輯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 3月
《古代文人書信精華》 黃保真著 臺北:錦繡出版公司 1993年 1月
《古代名家尺牘》 譚正璧選註 上海:光明書局 1949年 1月
《北朝文學研究》 吳先寧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9月
《由隱逸到宮體》 洪順隆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 7月
《江文通集彙註》 (梁) 江 淹撰 (明) 胡之驥註,李長路、趙威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 4月
《抒情與敘事》 洪順隆著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8年12月
《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 劉躍進著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1996年 3月
《東晉文藝繫年》 張可禮著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 7月
《美的歷程》 李澤厚著 臺北:三民書局 1996年9月
《美學散步》 宗白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12月
《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選》 謝康、何融等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1年10月
《南北朝文學編年史》 曹道衡、劉躍進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書牘研究》 高鴻猷著 嘉義:協同出版社 1978年 5月
《修辭學發凡》 陳望道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萬繩楠著 臺北:昭明出版社 1999年11月new window
《傳統文學論衡》 王夢鷗著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6月
《漢魏六朝文》 臧勵龢著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 9月
《實用修辭學》 黃麗貞著 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4年 3月
《歷代尺牘小品》 譚邦和主編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5年 8月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 姜亮夫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11月
《歷代名家書簡》 朱 樺選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年 7月
《歷代書信》 郭芹納編著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年 9月
《歷代駢文選》 張仁青編著 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組 1963年 3月
《鮑參軍集注》 (劉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5月
《鮑照生平及其詩文研究》 余學芳著 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1983年 5月
《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 詹秀惠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11月
《應用文》 張仁青編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5年 9月
《魏文帝曹丕年譜暨作品繫年》 洪順隆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年 2月
《魏晉玄學史》 余敦康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9月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林登順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4月new window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胡國瑞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4年 2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張仁青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3年9月new window
《魏晉南北朝文論選》 鬱 沅、張明高編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 1月
《魏晉南北朝史》 張儐生著 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1978年12月new window
《魏曹子建先生植年譜》 鄧永康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1年12月
《駢文學》 張仁青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
《劉申叔遺書》 劉師培著 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1月

二、論文部分

(一) 單篇論文

〈王僧虔誡子書考〉 安田二郎撰 《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 仙臺:
東北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第17集 1981年3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六朝文學理論中之玄學思想〉 李慕如撰 《屏東師院學報》 屏東:屏東師院 第7期 1994年6月

〈「 言意之辨」的修辭學意義〉 李相馥撰 《華岡研究學報》 臺北:文化
大學學務處 第2期 1997年3月

〈劉勰《文心雕龍》和陸雲〈與兄平原書〉〉 呂武志撰 《東吳中文學報》
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 第4期 1998年5月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管窺〉 李志平撰 《內蒙古師大學報》 呼和浩特:
內蒙古師大學報 第6期 (總第102期) 1998年12月

〈蕭統之文學思想〉 張仁青撰 《新亞學報》 香港:新亞研究所 第20卷革新號 2000年8月

〈北周王褒生卒年擬測〉 朱曉海撰 《大陸雜誌》 臺北:大陸雜誌社
第103卷第2期 2001年8月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初探〉 廖志超撰 《吳鳳學報》 嘉義:吳鳳技術學院
第10卷 2002年5月
〈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和作用〉 劉學智撰 《哲學與文化》
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第29卷第6期 2002年6月

〈魏晉玄學與莊學新變〉 尚永亮撰 《中州學刊》 湖北:武漢大學
第4期(總130期) 2002年7月
〈丘遲的與陳伯之書〉 賴漢屏撰 《明道文藝》 臺中:明道文藝社
第323期 2003年2月

〈吳均〈與宋元思書〉〉 賴漢屏撰 《明道文藝》 臺中:明道文藝社
第331期 2003年 10月

〈駢文論述〉 張仁青撰 《中華詩學》 臺北:中華詩學雜誌社 第2卷
第2期(總號86期) 2004年12月

〈書、信、簡、牘、箋、札、啟、函〉 俞允海撰 《中文》 基隆:中文雜誌社
第3卷第4期(總第11期) 2005年10月

〈陶淵明人生境界理想及其人文意蘊〉 張澤鴻撰 《東方人文學誌》
臺北:文津出版社 第5卷第2期 2006年6月

〈阮籍自然觀析論〉 游羚佑撰 《東方人文學誌》 臺北:文津出版社
第5卷第2期 2006年6月


(二) 論文集之論文

〈關於〈文賦〉─ 逯欽立先生〈文賦撰出年代考〉書〉 逯欽立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 1987年 1月

〈庾信詩文之用典藝術〉 張仁青撰 臺北:東吳大學 《魏晉六朝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2005年 9月






(三) 學位論文

《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 劉漢初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75年 6月

《古今書信研究》 謝金美撰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78年6月

《范曄之文學及其史論》 林麗娥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82年6月

《六朝文論中的自然觀》 呂素端撰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4年6月

《曹植散文研究》 翁淑媛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5年 6月

《支遁其人及其《支遁集》研究》 龐書樵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鮑照辭賦研究》 陳芳汶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6年 6月

《梁末羈北文士詩賦作品研究》 盧宜安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7年 6月

《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 王淑嫻撰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8年 7月

《曹丕及其詩文研究》 王弘先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9年12月

《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 陶建國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85年 5月

《曹植及其文學研究》 朴現圭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87年 6月

《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 林素珍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4年6月

《漢魏六朝「家訓」研究》 康世昌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6年 4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