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射,再畫上圈:夏宇詩的三個形式問題
作者:陳柏伶
作者(外文):Chen, Po-Li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夏宇形式破音樂性被翻譯性擬一次性Hsai YuFormBroken MusicalityTranslatednessVirtual Onc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
摘要
不同於一般正常的論文寫作,本論文以相當自愛又自毀的方式,表達我對夏宇詩及其研究的諸種想法,沒有文獻回顧缺乏理論根據,甚至連結論也啟人疑竇。在這樣百廢不舉的後現代狀況裡,我一心追究夏宇在這首詩中引動的詩學變異與改版,更執意書寫夏宇在那首詩裡勾勒的美學藍圖與想像,於是,三個出其不意必自閉的概念便產生了:破音樂性、被翻譯性、擬一次性,我用這三個偽詩學術語直擊夏宇在驚人的形式表演背後,對於詩意的生產機制永不停止的思索。
Abstract
Unlike the common practice of thesis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expresses my thought on Hsia Yu's poetry with the manner of self-indulging and self-destruction. It does not come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and ground itself with theories. Even the conclusion is also very dubious. Under this kind of post-modern condition that everything is abandoned and not picked up again, I wholeheartedly investigate the poetic variation and revolution in Hsia Yu's poem and persistently write down the aesthetic blueprint and imagination in Hsia Yu's another poem. Thus, three unintended and self-enclosing pseudo-poetic terminologies appear: broken musicality, translatedness, and virtual onceness. I use these three pseudo-poetic terminologies to witness straightforwardly on the unceasing thinking about production institute of poetics behind Hsia Yu's astonishing form performance.
Keywords: Hsia Yu, form, broken musicality, translatedness, virtual onceness
參考書目

凡例:
1. 依著(編)者名排列,中文以筆劃序,外文以字母序。同著者再以出版年依序排列。
2. 台灣出版品不列出版地(例:行人出版社),餘皆列示(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書目分類索引如下:一、創作:1.詩與歌詞2.小說
二、評論:1.專書2.單篇文章
三、理論:1.中文2.外文
四、學位論文

一、創作
1.詩與歌詞
木心《西班牙三棵樹》,圓神,1988年初版。
伍佰《樹枝孤鳥》,滾石,1998年發行。
余光中《白玉苦瓜》,大地,1974年初版。
夏宇《備忘錄》,自資出版,1984年初版。
夏宇《腹語術》,唐山,1991年初版。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唐山,1995年初版。
夏宇《Salsa》,唐山,1999年初版。
夏宇《Fusion Kitsch》,Steve Bradbury英譯,North Carolina:Baker & Taylor Books,2001年初版。
夏宇《粉紅色噪音》,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7年初版。
夏宇《這隻斑馬》,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0年初版。
夏宇《那隻斑馬》,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0年初版。
夏宇《詩六十首》,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1年初版。
夏宇《88首自選》,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3年初版。
陳黎《島嶼邊緣》 皇冠,1995年初版。
葉覓覓《漆黑》,唐山,2004年初版。

2.小說
木心《即興判斷》,圓神,1988年初版。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聯合文學,1996年初版。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聯合文學,2012年初版。
駱以軍《遣悲懷》,麥田,2001年初版。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聯合文學,1997年初版。
賴香吟《其後》,印刻,2012年初版。
韓麗珠《風箏家族》,聯合文學,2008年初版。
韓麗珠《灰花》,聯合文學,2009年初版。
韓麗珠《縫身》,聯合文學,2010年初版。
韓麗珠《雙城辭典》,聯經,2012年初版。
Calvino,Italo(卡爾維諾)《在你說「喂」之前》,倪安宇譯,時報,2001年初版。

二、評論
1.專書
白萩《現代詩散論》,三民,1972年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文星,1964年初版。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純文學,1974年初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年初版。
汪暉《聲之善惡—魯迅《破惡聲論》、《呐喊‧自序》講稿》,三聯,2013年初版。
胡和平《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初版。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大安,1992年初版。
陳傳興《木與夜孰長》,行人,2009年初版。
楊牧《文學的源流》,洪範,1979年初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洪範,1989年初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戴從容《自由之書:《芬尼根的守靈》解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戴望舒《戴望舒卷》,洪範,1983年8月三版。

2.單篇文章
朱元鴻〈傅柯的馬格利特圖話裡什麼在動?(What's moving in Foucault's ekphrasis of Magritte?)〉,《第六次臺灣社會理論研討會—社會理論中的藝術: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2009年10月2日。
吳音寧,〈迷人的噪音〉,《文化視窗》第49期(2003年3月)
邱伊翎的〈鬥爭必然必要如此進行?─回應陳祐禎、柯裕棻二人的文章〉《文化研究月報Cultural Studies Monthly》第14期。
柯裕棻的〈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性—回應鍾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文化研究月報Cultural Studies Monthly》第13期。
奚密〈噪音詩學的追求:從胡適到夏宇〉,《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中國詩歌研究專欄」,2011年第5期。
陳祐禎的〈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Cultural Studies Monthly》第12期。
黃文鉅,<甜蜜的復仇,彬彬有禮的文字噪音——夏宇奇遇記,兼談《粉紅色噪音》>,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index.php
裴元領〈拆煙斗,解傅柯:重讀《這不是一只煙斗》〉,《第六次臺灣社會理論研討會—社會理論中的藝術: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2009年10月2日。
鄭志成〈這不是馬格利特!—Magritte與Foucault不相似的相似性〉,《第六次臺灣社會理論研討會—社會理論中的藝術: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2009年10月2日。
鄭聖勳的〈好情感與壞情感的交界—楊丞琳的粉都再現〉
鍾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輿論,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Cultural Studies Monthly》第12期。
魏偉莉<安那其.女性.逃逸路線—夏宇詩作相關論述的再論述>,《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詳見《文化研究月報Cultural Studies Monthly》第12期到第14期,包括、、,以及。

三、理論
1.中文
Althusser, Louis(路易•阿圖塞)《保衛馬克思》,陳墇津譯,遠流,1995年初版。
Arendt, Hannah《黑暗時代群像》鄧伯宸譯,立緒,2006年初版。
Artaud ,Antonin《梵谷,社會的自殺者》(Van Gogh,le suicidé de la société)
Attali,Jacques(賈克‧阿達利)《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宋素鳳、翁桂堂譯,時報,1995年初版。
Bal, Mieke(米克‧巴爾)《精神分析與圖像》,Griselda Pollock(格里塞爾達‧波洛克)編著︑趙泉泉翻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初版。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顯義與晦義》,懷宇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初版。
Baudrillard, Jean(讓•波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初版。
Benjamin, Walter (班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陳永國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初版。
Berger, John(約翰•伯格)《留住一切親愛的》,吳莉君譯,麥田,2009年初版。
Bloom, Allan(布魯姆)《巨人與侏儒—布魯姆文集》張輝選編,華夏出版社,2007年初版。
Huemer ,Wolfgang(沃爾夫岡.休默)《文人維特根斯坦》,Wolfgang Huemer﹅John Gibson編,袁繼紅等譯,長春:吉林,2008年初版。
Kosuth ,Joseph(約瑟夫‧柯史士)《觀念藝術》,Gregory Battcock編,連德誠譯,遠流,1992年初版。
Laclau,Ernesto (拉克勞)與Mouffe, Chantal (穆芙)《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陳墇津譯,遠流,1994年初版。
Levin, Kim《後現代的轉型—西方當代藝術批評》,常寧生、邢莉、李宏編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初版。
Bourdieu, Pierre (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初版。
Cioran,E.M.( 蕭沆)《解體概要》,宋剛譯,行人,2008年初版。
McClary Susan,(蘇珊‧麥克拉蕊)《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張馨濤譯,商周出版,2003年初版。
Sontag,Susan《重點所在》陶潔︑黃燦然等譯,北京:譯文出版社,2006年初版。
Valéry, Paul(梵樂希)《文藝雜談》,段映虹譯,天津:百花文藝,2006年初版。
Wittgenstein, Ludwig《邏輯哲學論》,郭英譯,唐山,1989年初版。
Žižek, Slavoj(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初版。
Žižek, Slavoj(齊澤克)《快感大轉移》,胡大平、余寧平、蔣桂琴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Žižek, Slavoj(齊澤克)《敏感的主體》,應奇、陳麗微、孟軍、李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初版。
Žižek, Slavoj(齊澤克)《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穆青譯,北京:世紀出版社,2007年初版。
Žižek, Slavoj(齊澤克)《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季廣茂譯,北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初版。

2.外文
Amie Elizabeth Parry(白瑞梅),Interventions into Modernist Cultures: Poetry from Beyond the Empty Screen,(《虛空屏幕彼方的詩:對現代主義文化群的諸種介入》),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Christopher Bollas,The Shadow of the Object:Psychoanalysis of the Unthought Know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Mark Johnson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London:Cox&Wyman,1961。
Robert Morgan,Musical Time/Musical Space,Critical Inquiry 7,1980。
Samuel Beckett,Our Exagmination Round His Factification for Incamination of Work in Progress,Northampton:John Dickens&Conner Ltd,1962 。
Susan Sontag,Against Interpretation(《反對詮釋》),New York:Anchor Books,1990。
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四、學位論文
宋淑婷《後現代詩之互文性:以夏宇為對象》,台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李淑君《低限馬戲—夏宇詩的遊戲策略》,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李宥璇《夏宇詩的修辭意象與其後現代風格》,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苡霖《夏宇詩的歧路花園》,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洪伊奇《文本的再詮釋-書籍美術作為一種閱讀經驗的表述》,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許麗燕《論夏宇詩中的離散美學──以《salsa》為評析對象兼及其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new window
蔡琰如《夏宇和尹麗川詩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鄒依霖《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戴貝羽《書與非書之間:論夏宇詩集設計》,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