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初盛唐樂府詩與辭賦相互融攝之考察
作者:胡淑貞
作者(外文):Shu-chen Hu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簡宗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初盛唐融攝樂府詩賦化辭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中國文學在論述上大多片面性地說「詩的賦化」「賦的詩化」,吾人認為應該各種文體互相濡染,互相滲透,也相互影響,因為多樣性的發展,增加生存的機會,使文學本身的生命更加的豐富,開拓出各種詩類的可能。初、盛唐時期,是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重要時刻,本論文全面考察初、盛唐的著名文學家的樂府詩、辭賦,發掘其相互之關係,掌握其合流、分流的關鍵樞紐所在,並梳理出其間彼此的影響模式與軌跡,以及對歷代文學遺產的繼承與創新。
non
參考文獻

一、典籍
十三經注疏 重刻宋本 藝文印書館
(漢)班固:《漢書》,台北:中華書局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高誘註:《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三版
(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注》,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
(梁)徐陵編,吳兆宜原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台北:漢京文化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中華書局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中華書局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中華書局
(唐)魏徵、長孫無忌:《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善注:《文選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唐)盧照鄰著、李雲逸校注:《盧照鄰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陳子昂:《新校陳子昂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唐)駱賓王著、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台北:世界書局
(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王維原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勃著、蔣清翊註:《王子安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集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岑參原著、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年
(唐)元結等:《唐人選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唐)劉肅撰,頃w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1991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臺灣商務,1968年
(宋)計有扔菕B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鑒》,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姚鋐編:《唐文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宋)李昉等編纂:《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頂淵文化,2005年
(宋)胡仔:《漁隱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1973年
(明)楊慎:《升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高棅:《唐詩品彙》,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陸時雍:《古詩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李攀龍選、森大來評釋、江俠菴譯述:《唐詩選評釋》,台北:河洛,1974
(元)祝堯《古賦辨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校評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鳥オi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台灣明倫書局印行,1979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年
(清)沈德潛編:《古詩源》,台北:世界書局
(清)吳喬:《圍爐詩話》,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2003年
(清)《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
(清)姚鼐著、王文濡評校:《古文辭類纂評註》,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清)李調元:《賦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編輯委員會編,1968年
(清)劉師培編:《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京華書局,1970年再版
(日)入谷仙介、盧燕平譯:《王維研究(節譯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丁福保編訂《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new window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王易:《樂府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洪氏出版社,1976 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
王國櫻:《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1986年
王運熙:《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7年
任半塘、王昆吾編:《隋堂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世紀,200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局,1982年
吳炎塗等人:《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1997年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4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阮廷瑜,《李白詩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于弘:《初唐前期詩歌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 1996年
金榮華校注:《王績詩文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印行,1998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4年new window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洪亮吉著、陳邇冬校點:《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中:東海出版社,1981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仁青:《文心雕龍注通詮》,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張少康、盧永璘:《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志烈:《初唐四傑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張錫厚:《王績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張錫厚錄校:《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畢萬忱、何沛雄、洪順隆:《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許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總:《唐詩史(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郭建勛:《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沆:《詩比興箋》,台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陳祖言:《張說年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陳韻竹:《論賦之源起》文稿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陝西人民美術,1996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馮良友:《漢賦與經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64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詹鍈編:《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1998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友竹:《李白研究論叢》第2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劉開揚:《唐詩通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劉開陽:《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年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1980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譚潤生:《唐代樂府詩》,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顧建國:《張九齡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論文
于浴賢:〈和諧統一、自由通脫的初唐賦—初唐賦特徵及其成因述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335-348
王偉康:〈高適、岑參邊塞詩創作風格差異及其成因探賾〉《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3年11月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中外文學》八卷一期,1979年6月new window
白承錫:〈王勃賦之探討〉《社會科學戰線》第二期,1995年
白承錫:〈初唐山林隱逸賦之研究〉《滁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new window
白承錫:〈試論王勃的春思賦和採蓮賦〉《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35-41
朱振宏:〈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民92年6月new window
竹田晃:〈以中國小說史的眼光讀漢賦〉,《文學遺產》第四期,1995年
李建崑:〈試論李頎交往詩之人物形象與史料價值〉《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民97年6月new window
周祖譔:〈武后時期之洛陽文學〉《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
孟修祥:〈李白與荊楚文化〉,《三峽論壇》,2011年第4期。
胡可先:〈論武則天時期的文學環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1月
范軍:〈道教徒對高僧的禮贊—李白〈僧伽歌〉析論〉,《五臺山研究》,2004年1月。
徐公持:〈詩的賦化與賦的詩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第一期,1992年,頁16-25
高光復:〈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519-532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187-206new window
商偉:〈論初唐詩歌的賦化現象〉《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6年,頁67-72
張雪松:〈試論以「吳中四士」為首的初唐吳地詩人群體〉,《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86-90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5
許結:〈從京都賦到田園詩—對詩賦文學創作傳統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4年
許結:〈從京都賦到田園詩—對詩賦文學創作傳統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4年,頁109-110
許結:〈論小品賦〉,《文學評論》1994年第3期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型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頁43-53
許結:〈聲律與情境--中古辭賦詩化論〉《江浙論壇》第1期,1996,頁69-72
陳鍾琇:〈唐郊廟歌辭之樂章體制與內容意義初探〉《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傅璇琮:〈武則天與初唐文學〉《燕京學報》新七期1999年
葛曉音:〈論初唐的女性專權對其文學的影響〉《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詹杭倫:〈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new window
蔡振念:〈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文與哲》第十五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簡宗梧:〈六朝的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年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14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7-11new window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
簡宗梧:〈從「鋪張揚厲」到「據事類義」──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文學與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簡宗梧:〈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第二期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六期,2003年。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王欣慧:《唐代訪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白承錫:《初唐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林于弘:《初唐前期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金銀雅:《盛唐樂府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洪靜芳:《唐詩入唱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高大鵬:《唐詩演變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張國相:《唐代樂府詩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榮基:《李白樂府詩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陳錦文:《王勃詩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鍾琇:《唐聲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蔡梅枝:《唐代古文家賦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育爭:《李白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