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
作者:簡秀娟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施逢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杜牧杜牧形象筆記風流軼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
摘 要
杜牧據正史所記載為「好讀書,工詩為文,嘗負經緯才略」及「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的嚴肅士大夫。然而在筆記渲染下的杜牧,卻成了風流放蕩的文人。諸多風流軼事自晚唐以迄於今世,仍然流傳不絕,世人對杜牧遂有「風流放蕩」的刻板印象。
受筆記記載之軼事干擾,導致學者們在研究杜牧生平及作品時,往往產生疑惑矛盾,且不免陷於左右為難之窘境。基於上述原因,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廓清杜牧被筆記塑造成風流放蕩形象的問題,並且希望藉助於深入的生平及創作研究,還原杜牧較接近歷史真實的形象。
本文利用現存文獻資料進行歷史考證,以釐清筆記中誇大渲染、偏離史實的記載。對筆記中所收錄的詩如:〈兵部尚書席上作〉及〈遣懷〉等,常被世人引作杜牧風流放蕩之證據,本文將一一指出其可疑處,以期消除世人對杜牧的刻板印象。此外,由於宋代為唐詩接受的關鍵期,宋人的詮釋和評價,對後世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故考察在筆記已將杜牧塑造成風流才子後,宋人是如何接受其人與其詩?將有助於釐清何以兩種形象並存於杜牧一身的問題。
通過「去蔽」與「存真」的研究後,本文所還原的主要杜牧形象為:擁有儒家入世情懷的嚴肅士大夫,具崇高理想及卓越的才能。個性豪邁灑脫、不拘小節,嚮往魏晉名士,加以生涯所遭遇的挫折,使他逐漸發展出道家的出世情懷。總體而論,杜牧一生的為人處世,乃在「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的規範內,雖青年時代亦曾有縱酒逸遊的事跡,但卻不似小說所載那樣荒唐,可謂品德無虧思想通達之人。
關鍵詞:杜牧、杜牧形象、筆記、風流軼事
引用書目
說明:
本書目依照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

B
《白居易集》。白居易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本事詩》。孟棨撰。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泊宅編》。方勺。北京:中華書局,1991。
C
蔡柏盈。《中晚唐綺艷詩中的「艷色」與「抒情」》,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new window
《冊府元龜》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常效東。〈試論杜牧古體詩的藝術特色〉。《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年第1期。
《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杜牧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
陳德長。〈不增一字,情感自深──杜牧抒情體詠史七絕簡評〉。《重慶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第33卷,2007年7月。new window
陳磊。〈杜牧赴湖州任感懷詩考辨〉。《新西部》,2007第5期。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new window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
程存潔。《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華書局,2002。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D
《帶經堂詩話》。王士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戴偉華。《唐代文學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鄧小軍、鮑遠航。《唐詩說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鄧新躍。〈杜牧攻訐元白詩歌的批評學意義〉。《益陽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3月。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丁仲祜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
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段雙喜。《杜牧輕艷詩風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F
《樊川詩集注》。杜牧著,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樊川文集》。杜牧著,陳允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方堅銘。〈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突入緊密層〉。《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封氏聞見記校注》。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風俗通義》。應紹。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
Freund(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傅紹良。《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G
高林廣、宮春泉。〈不務奇麗 不涉習俗──杜牧詩學思想述評〉。《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9月。
高溥懋。《杜牧之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北京:中華書局,2004。
關寧。〈試論賀鑄對杜牧的認同與繼承〉。《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2卷第1期。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文鎬。〈杜牧詩文繫年小札〉。《人文雜誌》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郭文鎬。〈《樊川外集》詩辨偽〉。《唐都學報》,1987年第2期,頁28-33。
H
《漢書》。班固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紅樓夢》。曹雪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洪美娥。〈杜牧研究〉。台南:《台南師專學刊》,第3期,1981。
侯麗麗。《杜牧詩歌在晚唐五代及兩宋時期的傳播接受史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new window
《侯鯖錄》。趙令畤。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後村先生大全集》。劉克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胡可先。《杜牧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4。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胡可先。〈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詩非杜牧作考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胡可先。〈杜牧大和九年行跡思想新探〉。《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2年5月。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黃菊芳。〈杜牧性行與其議論型詠史詩〉。《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黃麗敏。《杜牧古體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樓。《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黃清連編。《結網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
黃正建。《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J
簡麗珍:《杜牧七言絕句析論》,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姜永滿。〈外放葭葦之場心憂國民之難〉。《黃岡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
姜永滿。〈杜牧黃州時期詩歌創作藝術成就鳥瞰〉。《黃岡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8年2月。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在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晉書》。房玄齡等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景宏業。〈《全唐詩》數首杜牧、許渾詩甄辨〉。《文獻季刊》,2001年第1期。
靜永健。《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
《舊唐書》,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K
寇養厚。〈杜牧的文學思想〉。《文史哲》,1993年第6期。
L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new window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new window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李紅霞。〈論唐詩中的吏隱主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11月。
李建華〈從杜牧的家學理解杜牧思想的矛盾〉。《南華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李美玲。〈詩書皆美──杜牧「張好好詩」評析〉。《中國文化月刊》284卷,2004年8月。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太白全集》。李白。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歷代詩話》,何文煥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
廖敏惠。《李商隱、杜牧詩中夢的意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廖怡雅。《宋人論杜牧詩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林惠蘭。〈杜牧之詩學〉。《蘭陽學報》第2期,2003年6月。
林佩誼。《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之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宗霖。〈杜牧的生平及其對詩的貢獻〉。《陝西文獻》第32期,1978年1月。
凌文生。〈杜牧與牛李黨爭〉。《鐵道師範學報》,第15卷第2期,1998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云霞。〈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新考—與吳企明先生商榷〉。《安康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
呂玲。〈論杜牧詠史詩中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成都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2年10月。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new window
《欒城集》。蘇轍。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M
孟二冬。《中晚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繆鉞。《繆鉞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P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
彭笑遠。〈論杜牧「以文為詩」〉。《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18卷第2期。
朴鋒奎。〈杜牧詩文在朝鮮半島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李奎報為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2卷第1期。
Q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
《全唐詩》。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全唐文》。董誥等編。台北:匯文書局,1961。
S
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深雪偶談》。方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新二十三卷1994年3月。new window
《詩林廣記》。蔡正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詩藪》。胡應麟。濟南:齊魯書社,1997。
《史記》。司馬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史念海。〈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宋裕。〈落魄江湖載酒行的杜牧〉,《明道文藝》 235卷,1995年10月。
《蘇軾詩集》蘇軾撰,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
《隋唐嘉話》。劉餗撰。台北:新興書局,1977。
《隨園詩話》。袁枚。台北:廣文書局,1971。
孫大軍〈杜牧文藝思想新論〉。《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卷第3期。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T
臺靜農編撰。《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譚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彙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2。
譚勤〈論杜牧與牛李黨爭的關係〉。《文教資料》,2006年第28期。
《唐才子傳校箋》。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會要》。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詩紀事》。計有功。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1。
《唐語林》。王讜。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唐摭言》。王定保。台北:世界書局,1967。
陶敏。〈論唐五代筆記〉。《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
2008年5月。
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苕溪漁隱叢話》。胡仔。台北:廣文書局,1967。
U
余敏芳。〈淺析杜牧文學思想與詩歌創作內在矛盾〉。《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漁洋詩話》。王士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北京:三聯書店,201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W
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
王清源。〈杜牧和他的詩〉。《國文天地》 155卷,1998年4月。new window
王西平。〈杜牧美學觀之我見〉。《松遼學刊》,1988年第1期。
《圍爐詩話》。吳喬。濟南:齊魯書社,1997。
《緯略》。高似孫。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
吳根舜、董乃斌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5。
吳鷗譯注。《杜牧詩文》。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
吳在慶。《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在慶。《杜牧論稿》。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吳在慶。《唐五代文史叢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吳在慶。《增補唐五代文史叢考》。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
伍微微。〈重意立言,追求高絕-談杜牧的文學思想〉。《凱里學院學報》,2009年第27卷第5期。
X
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上)。《中外文學》,第3卷第9期,1975年2月。new window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下)。《中外文學》,第3卷第10期,1975年3月。new window
《新校資治通鑑注》。司馬光撰,胡三省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
《新唐書》。歐陽修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徐傳勝。〈以微見著 含蓄精深──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國文天地》第93卷,1993年2月。
徐錫國。《杜牧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許惠華。《杜牧詩藝術情境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秋群。〈論杜牧對宋詞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第12期。
Y
顏崑陽。《杜牧》,台北:國家出版社,1993。
顏孟儀。《杜牧詩評論研究—以風格、體裁、詠史翻案、詩學主張為考述方向》。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揚州夢記》。于鄴。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楊靜芬。〈杜牧詠史詩析論〉。《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
楊靜芬。《杜牧近體詩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new window
楊栩生。〈牛李黨爭中的杜牧其人〉。《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4卷第3期。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葉萌。《唐詩的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猗覺寮雜記》。朱翌。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藝概》。劉熙載。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瀛奎律髓》。方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Z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張承吉文集》。張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張金海。《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金海。〈樊川詩真偽補訂〉。《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二期。
張金亮。〈唐詩愛國主義縱橫談〉。《昌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
張潤靜。〈氣俊思活 意足鋒銳──杜牧詠史懷古詩中的議論〉,《學術交流》第105期,2002年11月。
張松輝。《新譯杜牧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2。
張田。〈杜牧美學觀初探〉。《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
張雅惠。《杜牧詩用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
張宗福。〈論唐詩的酒文化內涵〉。《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
趙懷德。〈杜牧生平評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趙美華。《杜牧七言絕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榮蔚。《晚唐詩風與士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鄭文惠。《大唐詩傑杜牧詩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周國林。〈論杜牧的女性觀〉。《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0年5月。
周杰。〈淺析杜牧詩歌的早期傳播〉。《時代文學》,2009年第5期。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
朱光。《杜牧詩歌藝術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資治通鑑》。司馬光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