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教育科技融入教學成效相關博碩士論文之後設分析
作者:梁育維
作者(外文):Yu-Wei Lia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陳芳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教育科技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後設分析educational technology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attitudemeta-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旨在探究2008年至2012年我國教育科技相關研究所產出之教育科技相關議題博碩士論文,以了解教育科技領域近年來的研究現況,並藉由分析教育科技相關教學研究,進一步確認教育科技融入教學是否能真正提升教學效益與增進學習者學習成效的一般性結論。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首先對854篇教育科技學位論文進行基本背景資料的分析,再從中篩選出134篇符合本研究操作型定義的學位論文,針對學習者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兩面向進行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結論如下所述。
一、教育科技領域相關研究中,研究類型半數以上為量化或質量混合之實務應用的因果性研究與設計本位研究,意即運用與發展範疇為教育科技領域中的顯學,且多應用於數學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國語文領域、其他領域以及英語文領域,對象以學生為主,其中又以國小高年級學生被探討的次數最多。
二、134篇學位論文中有126篇(165筆資料)對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在學業成就面向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經後設分析後獲得其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 ;有52篇(58筆資料)對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在學習態度面向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經後設分析後獲得其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 ,顯示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在學習成效的兩個面向之整體成效皆約為中等的正向效果,並顯著優於一般教學。
三、不同變項在教育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中,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產生影響,且某些變項之影響達顯著水準。
(一)學業成就面向-
  學位論文的發表年代、學習者所在地區、應用範圍、學習者學習階段、教育科技扮演角色、兩組教學者是否為原班教師、兩組教學者是否為研究者本身、教學實驗總時數,以及教學場域等變項皆會影響教育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
(二)學習態度面向-
  學位論文的發表年代、學習者所在地區、應用範圍、學習者學習階段、教學型態、教育科技傳播模式、教育科技媒體工具來源、教學實驗週數、每週教學時數、教學實驗總時數,以及教學場域等變項皆會影響教育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ational researches and doctoral and master thes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sues from 2008 to 2012, so as to realize the recent academic trend in the field. By analys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lated teaching studie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further certify the general conclusion that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tru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ulfil the above goals,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background data of 854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gree theses and filtered 134 degree theses that complied with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this thesis. Then, the author conducted meta-analysis of the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The result is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1.In the studi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ield,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searches were practical causal researches and design-based researches that adopted quantified or mixed method. It indicated utilization and the domain of development became the prominent issue i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ield. They were mostly applied in mathematics, science, nature, technology, Chinese, English, and other categories. The subjects were mainly students.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ercentage in the studies.
2.Among 134 degree theses, 126 of them (165 data) were the practical studies about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he teaching program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fter meta-analysis, the size value of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was 0.471. Fifty-two theses (58 data) were the practical studies about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ttitude to the teaching program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fter meta-analysis, the size value of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was 0.422. It showed that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ld produce medium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two aspects of learning effect, which was obviously more superior than ordinary teaching.
3.In the studies of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fferent variables would alter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some variables was obvious.
A.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variables that chang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cluded the year of publication of the theses, the location where the learners were, the categories the theses were applied to, the phases of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the roles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yed, that whether the teachers were the same one in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that whether the teachers were also the researchers, the total hours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s, and the teaching scenes.
B.Learning attitude: the variables that chang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cluded the year of publication of the theses, the location where the learners were, the categories the theses belonged to, the phases of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teaching types, the propagation model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sources of the medi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numbers of the weeks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the numbers of teaching hours per week, the total hours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s, and the teaching scenes.
一、中文部分
*者表示本研究進行後設分析時所採用的學位論文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光復(2007)。以教學活動來取代講授,讓學生加深體驗去認識科技及控制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4),1-4。
*王怡萱(2009)。可觸式攜帶型學習同伴融入國小英語口說練習學習效益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王明輝(2009)。結合代理人機制數位學習平台輔助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王思涵(2013)。數位遊戲式學習對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珀芬(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
王家通(2001)。教育的涵義。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1-25頁)。高雄,麗文文化。
*王啟修(2008)。提問式教學支援系統於課後輔助學習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敏甚(2008)。引導發現式教學在國小電磁作用電腦輔助教材開發應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詩惠(2012)。我國2007~2011年數位學習相關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議題與趨勢之內容分析。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宜蘭。
王燕超(譯)(2002)。多媒體。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37-257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王澤祐(2010)。不同概念構圖教學模式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王駿碩(2012)。應用數位數學教學模式於國小六年級等量公理概念之教學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2-8。
*江玄宏(2011)。行動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等值分數的解題表現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江志浩(2010)。以多元智能角度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41-47。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宗樺(2008)。提升班級經營效能之方案探究-以網路競標模式的榮譽卡制度網站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劃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吳兆全(2010)。多媒體情境式動態網站佈景主題學習平台在國小英語學習之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吳佳諭(2009)。漢字識字學習系統之設計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宗翰(2012)。數位寫作平台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動機及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吳怡君(2010)。小筆電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政達、吳盈瑩(2011)。後設分析方法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軟體應用與報表解析。教育研究月刊,206,105-111。
吳致維,林建仲(2009)。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教學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6),14-25。
*呂易儒(2012)。動態幾何系統Cabri 3D輔助教學下對高中生空間概念單元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宋瑗玲(2012)。在Group Scribbles平台上以VSPOW模式進行國小高年級議論文協作寫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李文瑞(譯)(2002)。媒體、科技與學習。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1-20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李世忠(譯)(2002)。視覺媒體。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139-168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李壯翔(2011)。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融入解題步驟對學童數學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怡君(2008)。Moodle平台Podcast對高中生英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昀軒(2011)。應用電腦化思考工具增進國小學生高層次思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昆霖(2011)。應用電子白板教學在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飛龍(2007)。2000-2006年台灣地區有關數位學習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李國平(2010)。探究教學對於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李國賓(2008)。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李慧珍(2012)。大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英文單字學習策略在手機行動學習的應用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默英(1983)。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鴻亮(2005)。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載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487-502頁)。臺北市:學富。
李鴻亮(譯)(2002)。聽覺媒體。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169-186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李璧瑩(2012)。資訊科技對海外遊學團行前訓練成效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麗娟(2010)。運用電子歷程檔案於國小資訊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及自我調整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汪冠宏(2008)。網路虛擬實習工場之學習成效研究-以高職氣壓實習課程教學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阮宏展(2009)。試算表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概念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公立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周孝俊(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活動和實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拉罕羅幸(2009)。線上傳統樂器製作工坊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口簧琴製作教學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大正(2008)。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環境下數位教材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林大森(2009)。迷思概念診斷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因數倍數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林玉文(2011)。電子橋樑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林生傳(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裡研究,10,1-38。
*林佳禾(2012)。3D模型教學對於兒童造形創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怡君(2010)。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活動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學生鯨魚概念學習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林東松(2008)。結合IPI電腦模擬模式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探討國小學童因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信亨(2010)。全球SaaS暨PaaS發展現況與趨勢。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r/_ylt=A8tUwYFzOyBSTTMAV0xr1gt.;_ylu=X3oDMTE1a2l2NGEwBHNlYwNzcgRwb3MDMQRjb2xvA3R3MQR2dGlkA1RXQzA3Ml8yODQ-/SIG=12akpjumj/EXP=1377872883/**https%3a//partner.microsoft.com/download/taiwan/40133933
*林威龍(2010)。數位化教材融入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英語聽說學習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林哲緯(2010)。混成式行動導覽系統之設計與應用-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勝賢(2010)。探討擴增實境融入行動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林鼎文(2012)。多媒體動畫融入摺紙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2-38。
*林鳳雯(2011)。摘要策略教學與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說明文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燕玲(2011)。在無線感測環境中運用科學寫作支援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鶴原(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邱廷榮(2008)。運用「多元表徵交互應用策略」對國小對流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侯政宏(2012)。發展網路問題導向學習系統應用於國小五年級資訊素養與倫理之研究-以網路著作權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俞怡中(2009)。運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之擬題活動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姚書璇(2011)。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姜善迪(2009)。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的學習效益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施保成(2011)。以3D電腦輔助設計軟體Google SketchUp 融入國小複合形體表面積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良興(2010)。以後設分析法探討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學習成效。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源泰(2010)。部件教學法融入華語文識字教學網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瑋懋(2008)。同步式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對中文多義字學習成效與學後保留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洪艤鈞(2009)。遊戲式英語句型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紀榮村(2010)。電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教學成效之研究—以VB程式設計課程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123-155。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孫宜旺(2008)。部落格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學習成效與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徐乃麒(2012)。電腦輔助溝通在第二外語口語能力習得之效益— 後設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徐千和(2013)。GSP融入數學教學成效的後設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徐式寬、關秉寅(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素養評量表之建構與調查。科學教育學刊,19(4),335-357。
*徐美雲(2011)。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於網路班級讀書會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徐新逸(1995a)。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徐新逸(1995b)。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1,47-51。
徐照麗(2003)。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臺北市:五南文化。
*翁聖恩(2008)。遊戲式擬題系統對學習投入、擬題能力及解題能力提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科學教育月刊,307,15-30。
*馬文一(2011)。Big6模式應用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馬紀楨(2008)。3D動畫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自然領域之教學成效–以月相概念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高旺平(2008)。懷邦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網路教學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高維聰(2010)。透過GS平台促進快速協作知識建構(RCKB):以大學資訊科學概論課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文瑩(2012)。雲端化專題導向合作式學習-以Google Docs及Facebook為共同創作平台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張世明(2010)。運用微型部落格進行問題導向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中資訊倫理課程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張玉璇(2009)。以多元智慧理論探索智慧型推薦學習系統之學習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張其勝(2009)。以Hewson Model為基礎之數位學習活動設計─以分數概念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張俊傑(2012)。Scratch程式語言教材設計與發展-以國一數學直角座標及直線方程式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珈(2010)。行動數位渾天儀用於國小天文觀測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夏暖(2010)。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溝通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家慈(2012)。擴增實境行動導覽系統之研製─美術館畫作鑑賞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益瑞(2012)。數位影片案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反霸凌知識、社交技巧及同理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淳茹(2010)。同儕教導策略對新進護理人員數位化教育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張惠雯(2004)。電腦網路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隆慶(2008)。教學網站輔助資訊課程學習對國小學童電腦態度與電腦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張維仁(2010)。運用smart.fm網路自學平台輔助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字彙記憶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張維容(2012)。電腦輔助通訊工具運用於第二外語閱讀及寫作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張霄亭(1996)。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中等教育,47,3-11。
*張曉瑜(2009)。運用GS輔助國中英語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瓊云(2008)。運用圖像化教學於國小文言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教學科技與媒體編輯部(2012)。教育科技與數位學習的未來研究趨勢─專家座談會紀實。教學科技與媒體,100,27-35。
梁朝雲(譯)(2002)。網際網路與組織內部網路。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58-282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單文經(譯)(1998)。本學門的各個領域。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育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33-83頁)(原作者:B. B. Seels &; R. C. Richey)。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莊思筠(2011)。運用未來教室以提升數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湖國小四年級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莫韻蓉(2008)。以即時形成性評量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同分母分數減法單元之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培恩(2010)。使用自由軟體Stellarium於國小自然領域月相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許湘宜(2012)。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生之品德教育認知理解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弟子規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郭于禎(2009)。網路概念構圖融入家政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如芬(2012)。網路式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童幾何思考層次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正昌等(譯)(1996)。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R. M. Gagne, L. J. Briggs &; W. W. Wag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2)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台南科大學報,28,217-236。
*陳秀雯(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佩君(2002)。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佳穗(2011)。探討多滑鼠支援算式填充題對於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迺臣(2001)。教育的目的與功能。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27-50頁)。高雄,麗文文化。
*陳星佑(2011)。Google Map結合Blog在視覺藝術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世界遺產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陳竑媝(2008)。國小學童英語音素能力的電腦化訓練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羿伶(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郁雯(2004)。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陳偉文(2008)。設計與應用三維描繪技術於國小空間幾何教學之研究-以體積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偉修(2008)。運用遠距同步協同教學作為資源互補模式之成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陳淑英(1993)。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文化。
*陳琬玲(2008)。網路讀書會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陳雅君(2010)。基於知識工程技術之行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導引系統。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陳瑤成(2008)。線上過程導向寫作環境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修改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陳翠萍(2011)。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國語寫作中同儕評論研究之量化與質性後設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陳錦儒(2010)。引導式的遊戲式學習用於數學應用問題解題與錯誤類型分析-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游正祥(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高中數學教育之策略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黃永玲(2012)。以電腦為溝通媒介對第二外語寫作之效益後設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黃彥穎(2010)。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在國小分數除法教學應用之成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黃星凱(2005)。我國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趨勢與議題之內容分析。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啟晉(2010)。線上數學寫作對國小學童分數解題策略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黃楷智(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對數學學習成效與認知診斷影響之研究-以簡易二次函數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黃榆婷(2010)。應用悅趣化數位教材於國小學童空間學習成效與展開圖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寶園(1998)。概述統合分析。國教輔導,37(1),25-46。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黃馨儀(2008)。國小五年級學童數位典藏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莊郁芳(2011)。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2007年TASA資料庫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宗敏(2009)。樂高機器人融入國小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楊宛慈(2011)。我國網頁主題式探究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美雪(譯)(2002)。展望未來。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305-324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楊淇銘(2012)。反思策略多媒體教材對土石流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楊清榮(2011)。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閱讀理解教學系統為工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楊惠雯(2010)。虛擬教具應用於國中學生學習多項式展開與因式分解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楊智淵(2008)。電腦輔助音樂和弦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楊湘琳(2011)。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可嘉(2009)。多媒體融入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教學法 對國小英語閱讀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葉慶昌(2012)。國小學童遊戲式理財教學的學習成效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1-9。
*廖怡茹(2012)。大學生學習風格與英語字彙學習策略在Facebook上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廖英智(2011)。以記憶遊戲系統提升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智力、學業名次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廖嘉民(2010)。網路專題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上差異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廖遠光、張澄清(2012)。研究圖書計畫「科技與教育」之實施過程、結果與效益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75-84。
齊力(譯)(1999)。社會研究的後設分析程序(原作者:R. Heinich, M. Molenda, J. D. Russel, S. E. Smaldino)。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2)
劉正達、李孝先(2010)。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66,61-83。
劉永蕙(2008)。數位典藏融入小學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姍姍(2010)。數位說故事應用於成語反思學習。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劉承翰(2009)。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課程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劉建巖(2012)。應用數位數學教學模式於國中一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教學成效。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劉致光(2008)。遊戲式行動導覽系統之設計與應用-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晏佐(2010)。視覺藝術行動導覽系統輔助國小美感形式分析能力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計畫簡介。2012年8月23日,取自http://teldap.tw/index.html
樓義翔(2008)。網路學習中影響學習成效之模式-以資訊科技角度探討。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奇霖(2009)。行動載具應用於數學橢圓單元之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季霖(2010)。數學線上教材精緻化之研究。北縣教育,71,91-92。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蔡瑋倩(2009)。網路遊戲式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習成效分析–以國中社會科「世界地理」之教學應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鄭景俗、楊欣怡(2009)。粗集理論萃取影響國小數學學習成就因素。資訊科技國際期刊,3(2),36-54。
顏春煌、郭秋田、曾展鵬(2011)。學習科技入門。新北市:空大。
*鄧怡君(2011)。利用認知診斷評量探討數位教材設計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排容原理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鄭千佑(2008)。虛擬教具對國小學生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育仁(2012)。資訊融入錨式情境教學法應用於海外臺灣學校鄉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鄭佳君(2011)。行動科技輔助合作寫作構思策略對國小學生早期英語讀寫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勃毅(2011)。利用認知診斷評量探討分隔訊息之交互作用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以三角形重心幾何證明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鄭家家(2011)。GPS導入史地步道行動學習系統對學習者鄉土學習及認同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蕭英勵(2009)。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趨勢與發展--以台灣地區2001~2009年學位論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
*蕭翠玲(2009)。應用資訊科技輔助數學教學之合作學習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賴日騰(2012)。應用HappyCAD製圖系統對國中生工程圖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文化。
謝志偉(2007)。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介紹。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75-194。
*謝承洲(2009)。網路知識分類標籤輔助主題探究學習對於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謝彩鳳(2011)。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溫仁(2009)。應用行動載具於情境學習對國小學生修辭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謝筱梅(2008)。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學生寫作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慧民、李鴻源、李逢春(2011)。河川輸砂模式數位學習網站建置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1),62-85。
*謝駿榮(2010)。運用GS平台設計融入訊息回饋的「縱橫數謎」遊戲於加減計算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鍾運保(2012)。GS平台融入合作式圖形化學習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簡宇紳(2012)。具有自我評量功能之電子書對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原作者:M.D. Roblyer)。臺北市:高等文化。(原著出版年:1984)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羅久芳(2010)。電子白板輔助表演藝術戲劇課程暨舞臺設計呈現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羅成婷(2011)。運用GSP軟體融入國小幾何面積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羅芸慧(2010)。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自然科探究教學對國小學生之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羅斯坦(2012)。語音辨識系統之研究及其對同步電腦教室學習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羅綸新(譯)(2002)。電腦。載於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09-236頁)(原作者:R. Rosenthal)。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蘇怡如(2010)。Podcast之教育應用--以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亮豪(2010)。結合行動與感應科技之護理技能訓練系統-以身體評估課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鐘燕宜(1986)。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二、西文部分
Bangert-Drowns, R. L., Kulik, J. A., &; Kulik, C. -L. C. (1983). Effects of coaching programs on achievement test performa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4), 571-585.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Bruner, J. S. (1964). The course of cognitive thought. Harw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Carrol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 723-733.
Cheung, A. C. K. &; Slavin, R. E.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nhancing reading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Center for Data-Driven Reform in Education.
Cheung, A. C .K. &; Slavin, R. E. (2013).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enhanc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k-12 classrooms: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9, 88-113.
Cognition ans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t (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6), 2-10.
Cognition ans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t (1991).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gen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5), 34-40.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oper, H. M. (2010).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A step-by-step approach (4th.).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2013).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eved July 11, 2013,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Demsey, J., Reiser, R., Branch, R. M., &; Gustafson, K. L. (2008). Instructional design review. Retrieved October 23, 2009, from http://idetel.blogspot.com/2008/02/trends-and-issues-chapter-1.html
Ding, C. &; Sherman, H. (2006)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E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4), 39-50.
Dunleavy M., Dexter S., &; Heinecke W. F. (2007). What added value does a 1:1 student to laptop ratio bring to technology-suppor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440-452.
Ellington, H. &; Harris, D. (1986). Dictiona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London: Kogan Page.
Gage, N. L. &; Berliner, D. C. (198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3rd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Glass, G. V.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actional Researcher, 5, 3-8.
Glass, G. V., McGaw, G.,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Grabowski, B. L. (1991). Message design: Issues and trends. In G. J. Anglin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202-212).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Hedges, L. V., &; Olkin, 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unter, J. E. &; Schmidt, F. L. (2004).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Hunter, J. E., Schmidt, F. L., &; Jackson. (1982).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umulating research findings across studi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ITEA (2000). 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 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August 20, 2012, from http://www.iteaconnect.org/TAA/PDFs/Execsum.pdf
Lahti, M., , H., &; M. (2013). Impact of e-learning on nurses’ and student nurses knowledge, skills, and satisfa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Available online 4 February 2013.
Lee, J. S. &; Bowen, N. K. (2006). Parent involvement,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achievement gap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3(2), 193-216.
Merriam-Webster (201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12,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research
OECD (2011).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OECD indictor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3).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OECD indictor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rrill, C. H., Hannafin, M. J., &; Glazer, E. M. (2008). Disciplined inquiry and the study of emerging technology. In J. M. Spector, M. D. Merrill, J. van Merrienboer, &; M. P. Driscoll (Eds.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3rd ed. (pp. 335-353).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Pong, S. L. &; Pallas, A. (2001). Class size and eighth-grade math achie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 23, 251-273.
Raudenbush, S. W., Bccker, B. J., &; Kalaian, H. (1988). Modeling multivariate effect siz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 111-120.
Reeves, T. C. (2000). Enhancing the worth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experiments” and ot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USA.
Richey, R. (1986). The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bas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London: Kogan Page.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Rosenthal, R. (1995). Writing meta-analytic review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83-192.
Seels, B. B. &; Richey, R. C. (1994).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s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Skinner, B. F. (1968). 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Appleton-Centey-Crofts.
Smith, M. L. &; Glass, G. V. (1977).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752-760.
Sosa, G. W., Berger, D. E., Saw, A. T., &; Mary, J. C. (2011).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tatistics: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1), 97-128.
Tamim, R.M., Bernard, R.M., Borokhovski, E., Abrami, P.C., &; Schmid, R.F. (2011). What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says abou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learning: A second-order meta-analysis and validation stud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1), 4-28.
The Teaching Commission. (2004). Teaching at risk: A call to action. New York, NY: The CUNNY Graduate Center.
Valentine, J. C., Cooper, H., Bettencourt, B. &; Dubois, D. L. (2002). Out-of-schoo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belief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4), 245–256.
Wilkins, J. L. M. (2004).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elf-concept: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2(4), 331-346.
Wouters, P. &; Oostendorp, H. V. (2013).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support in gam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60, 412-4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