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作者:王珀芬
作者(外文):Po-fen 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歐陽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學習成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態度後設分析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attitudemeta-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5
本研究以我國90學年度至97學年度上學期(2001年至2008年12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領域所累積的學位論文為資料,進行後設分析。除分析八年來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並探討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否能真正提升教學效能、增進學習成效。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在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所查詢的論文篩選出相關論文,進行後設分析。去除資料庫中重覆的論文後,本研究首先經由1167篇相關論文了解實施現況及該時期研究趨勢後,再依研究目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篩選出進行後設分析的123篇論文,進一步分析其對國中小學生實施的成效,並找出其調節變項。
研究結果顯示:
一、90學年度至97學年度國內博碩士論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中:研究目的以應用研究為主,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比下降;研究主題以學科教材教法為主;研究方法以實驗和調查二種研究法居多,而行動研究法正在成長中;應用範圍以數學學習領域最多,語文學習領域則漸漸成長中;研究對象則以學生居多。。
二、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之整體成效,不論學習成就或學習態度皆為正向效果。
三、不同變項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研究中,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有差異。
(一)應用範圍及實驗時間等變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就具調節作用;非主要學習領域學習成就優於主要學習領域、教學週數越長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會越好。
(二)學習階段、實驗人數、實驗時間等變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態度具調節作用;年級越低教學後學習態度越好、教學週數越長,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會越好,但實驗人數越多學習態度不見得能更好。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並衡量教育現場的情況,對教育機構、教師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教育機構辦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訓練活動、擬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之政策與計畫,教師設計與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領域之整合分析研究者等,對此議題有興趣者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a meta-analysis for th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Data were drawn from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System (ETDS) set up by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in Taiwan from 2001 to 2008. The trend of th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he past eight years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to probe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by the wa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123 articles were selected from 1167 as relevant and were further analyzed the effects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find out the moderate variab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purpos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applied fields, while the amount decreased in the field of non-instruction. As for the research subjects, “subject matt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 the majority for the former. For the research methods, experiments and surveys were most commonly used;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increasing. Among the learning fields, “mathematics” domains account for a large part while language domains were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for the research subjects, “students” account for the large part.
2.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both 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3. Different variabl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ffected the learning effect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 Learning domain and experiment time were the moderate variables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non-main learning domain were better than main learning domain, and longer teaching time was better than shorter one.
b. Educational stage, number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experiment time were the moderate variables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lower graders was better than higher graders, and longer experiment was better than shorter one, too. However, the more number of the participants could not help the learning attitude.
From the above results and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research.
“*”者表示為本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的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16,29-64。new window
*尤冠龍(2006)。幾何繪圖軟體GSP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增訂再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 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正國(2002)。引導式網路互動學習模式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王全世(2000a)。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克先(1993)。學習心理學(初版三刷)。臺北市:桂冠。
*王妍齡(2006)。以心象模型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偏遠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單位量轉換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王邦權(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王幸子(2003)。資訊科技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對促進國小學童音韻覺識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王彥堅(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秋燕(200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星星」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淑卿(2003)。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萬意(2006)。我國STS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熙元(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書法教學與傳統書法教學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社會科學分類之研究。臺北市:國防部。
伍振鷟、陳伯璋(1985)。我國近四十年來教育研究之初步檢討。載於陳伯璋著,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頁183-219)。臺北市:南宏。
*江培菁(200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鈞正(2003)。線上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國小整數四則運算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與興趣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new window
*何佳靜(2007)。資訊科技融入四年級學童「水中的生物」單元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何榮桂(2000)。電腦教室vs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77,1-2。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1。
何榮桂、吳正己(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制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域整合之規劃研究。計劃編號:MOECC88.C0014。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9)。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2 (4),43-59+147。new window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7。
吳正己、吳秀宜(2001)。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岳衡(2007)。資訊科技融入地理主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吳明峰(2006)。資訊融入音樂教學對直笛吹奏之效益。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載於莊懷義等合著,教育概論(頁435-495)。臺北縣:空大。
吳明清(200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初版十三刷)。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
*吳昭明(2007)。資訊融入衛星科技教學活動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臺東縣復興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0)。初等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7,160。
吳裕益(2008)。後設分析。未出版。2008年11月09日,取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上課講義。
吳裕益(2009)。階層線性模式的之原理與應用簡介。未出版。2009年01月07 日,取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上課講義。
吳慧珠、李長燦(2003)。Vygotsky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105-158頁)。臺北市:心理。
吳瀞佩、高慧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因應策略與省思—以「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資訊科學應用,1(1),11-22。
*呂宜玲(2001)。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呂欣倍(2006)。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藝術鑑賞課程教學概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惠紅(2004)。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志彬(2004)。自然領域網路教材對國小學童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以「美麗的星空」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姍禧(2004)。降低國小一年級數概念發展受閱讀能力影響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岳勳(2006)。資訊科技應用於國小國術教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亞珊、林貴福(2005)。統合分析研究法簡介。竹師體育,3,24-28。
*李俊銘(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領域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蚊子的一生與登革熱防治教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俊儀(2003)。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new window
*李春生(2005)。高雄市國二學生使用GSP電腦輔助教學學習三角形全等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國政(200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太陽的觀測」及「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登隆(2003)。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李慧稜(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除法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卓享億(2005)。成語故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運用於國小三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季永明(2002)。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易諳峙(2004)。資訊融入國小面積迷思概念教學─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文昌(2003)。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月芳(200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勇成(2001)。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世華、黃寶園(1998)。柯式性格量表效度概化之統合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43(2),21-42。new window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信榕、江正凱(2001)。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紀達(2004)。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益新(2004)。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物理之應用研究-以開發速度與加速度單元之動畫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巿。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薛瑞君(2002)。臺灣地區教學研究趨勢與展望-以一九九O年至二OOO年學位論文為例。初等教育學報,15,29-68。new window
*林素芬(2004)。網路學習及傳統教室學習對國小學童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順隆(2004)。電腦軟體GSP輔助國中幾何單元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傳傑(2003)。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錦勳(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研究--以台灣天氣與氣候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上真(1992a)。認知發展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51-74頁)。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上真(1992b)。發現式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75-104頁)。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上貞(2003)。Bruner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189-216頁)。臺北市:心理。
*邱明建(2005)。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材資源庫之學習成效分析-以全球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2004)。Earl Babbie 原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俊宏(2003)。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美子(2001)。國中電化學電腦動畫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10。
*邱藍慧(2001)。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邱蘭莉(2006)。資訊融入國中地理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桃園縣)。
*邵美雀(2001)。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譯)(1990)。學習理論-學習活動的規律探索。臺北市:五南。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桂冠。
*姚文仁(2006)。國中三角形相關概念GSP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重吉(2006)。國小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因數倍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昭宇(2006)。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胡良佳(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與商高定理」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
*范光仁(2002)。虛擬化實驗室對國中生理化知識之有效學習。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唐珍琪(2007)。激發式動態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二年級乘法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徐雅玲(2005)。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馬紀楨(2008)。3D動畫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自然領域之教學成效–以月相概念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
*高德義(2003)。國小學童以電腦模擬學習電路概念之學習成效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32-41。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復文。
施俊良(2004)。中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難因應--以南投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2008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 e-j/42/42-52.htm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new window
徐新逸、王培卉(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new window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63,63-73。new window
*康綉惠(2006)。資訊融入臺灣地理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文菁(2006)。TMCAI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玉南(2006)。以資訊融入方式引導解題策略學習模式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幸蓮(2004)。運用類比教學策略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以小數概念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 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二刷)。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重訂版一刷)。臺北市:東華。
張酒雄(1992)。制約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21-50頁)。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素貞(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35-16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裕中(2007)。資訊科技融入五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之展開與摺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模式與過程。菁莪季刊,13(3),2-13。
張新仁(1992)。緒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1-19頁)。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曹萬春(2004)。應用鷹架理論輔助國小分數迷思概念課程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b)。「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補充說明[公告]。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networklab.csie.ncu.edu.tw/moeplan/plan2.htm
教育部(1998c)。「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87)電字第87131689號函發布)。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networklab.csie.ncu.edu.tw/ moeplan/plan2.htm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5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index.doc。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年1月15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告]。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new window
教育部(2003年3月13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 [公告]。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6/information.docnew window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 [公告]。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new window
*莊啟宗(2005)。引導式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學習成效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許芳禎(2004)。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琇雅(2003)。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概念線上複習系統。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new window
*許晴斐(2005)。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郭生玉(2005)。心理及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昭慧(2003)。國中三角幾何GSP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心怡(2006)。資訊融入教學以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平面幾何學習之研究-以「多邊形與內角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陳文吉(2006)。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國中數學領域之學習成效研究-以GSP輔助平面直角坐標系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志光(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態度及自學能力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宗永(2002)。電腦輔助教具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時間概念」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尚美(2004)。協助國小三年級學童建立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昆益(2005)。交互表徵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地球運動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信銘(2007)。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小數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陳建安(2001)。國小三年級學生運用電腦教學軟體學習「分數和小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英哲(2006)。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淑貞(2004)。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省思。師說,180,11-14。
*陳淑真(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一年級閱讀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陳密桃、方德隆(1999)。教育研究。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頁369-398)。高雄市:復文。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
*陳麗紅(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佩宜(2003)。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曾玟傑(2003)。應用電腦軟體輔助國小學童認識校園樹木的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曾振家(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情境下建構分數加法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湯幸娟(2006)。教學模式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網路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湯茹君(2007)。運用電腦教學光碟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英文字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程銘國(2003)。探究實作與網路學習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黃妙珠(2006)。資訊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冠達(200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黃美華(2004)。國小二年級學生學習加減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淑媚(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閩南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黃惠薇(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黃琡懿(2006)。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黃鈺真(2006)。中學地理科資訊融入教學與傳統教學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福全(2003)。網路化「情境模式」及「目標模式」的教學設計對國一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銘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下)。臺北市:桂冠。
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new window
*楊宗穎(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透過網路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線對稱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淑茹(2001)。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楊皓晟(2007)。線上分數計算教學系統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詩潔(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南勢國小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麗敏(2007)。資訊融入英語音素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在認字、拼字能力上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溫家傑(2000)。資訊科技於物理教學上的應用。亞太科學教育論壇,1(2)第二冊,文章四 (二千年十二月)。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ied.edu.hk/apfslt/issue_2/kkwan/ index.htm
溫嘉榮(1999)。資訊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葉仰道(2005)。不同電腦輔助教學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排球接發球策略認知及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葉艷靜(2002)。網路學習(e-Learning)環境對國中生學習生物之成效分析─以生物界分類:「植物界」與「動物界」分類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翊妏(2006)。運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蒲憲調(2005)。網路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績之研究-以「材料」及「能源」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歐用生(199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素君(2004)。應用多單位系統在乘法算則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歐陽鍾仁(1993)。皮亞傑的認知論與科學教育(三印)。臺北市:幼獅。
*劉信卿(2003)。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俊賢(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英語成效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劉胤廷、蔡鎰隆、張宏博(2005)。再談整合分析之探討與應用。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雜誌,17(1),39-43。
*劉晏企(2004)。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三角形與角度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慧鈴(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懷桐(2002)。資訊科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張杰(2007)。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小數乘法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潘慧玲(1996)。教育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頁341-368)。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宜芳(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分數與小數數常識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俊男(2001)。高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備教學意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慧美(2002)。網路學習環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生物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立娜(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鄭如婷(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教學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苓巧(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面對稱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鄧傳慧(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學習效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盧筱萍(2005)。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華泰。
薛瑞君(2002)。一九九六~二00一年臺灣地區教育研究趨勢之評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琇玲、陳碧姬和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賴明裕(2007)。從設計國一函數線上學習課程來探討自學成效。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銀河(2006)。九年一貫數學領域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模擬學校本位情境數學活動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賴麗桂(2006)。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蕭登仲(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學習等值分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蕭鴻銘(2006)。以e-STS教學模組運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以汞污泥環境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
*藍如櫻(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立體幾何教學以探討學童學習之研究─以「立體圖形圖畫表徵」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蘇聖文(2007)。國中相似形GSP電腦輔助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饒世妙(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二、外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2001). Information literacy: 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Retrieved Nov 10, 2008 form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asl/aaslproftools/positionstatements/ informationliteracy.cfm
Babbie, E. R.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Babbie, E.R.(2002).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2nd ed.). Wadsworth.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J.: Prentice Hall.
Biehler, R. F., & Snowman, J. (1997). Psychology applied to teaching(8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Bliming, G. S. (1988). Meta-analysis: A statistic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studi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9, 543-549.
Bruner, J. S. (1966).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ke, J. (1998).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 (SREB). Retrieved March25, 2008 form http://www.sreb.org/programs/EdTech pubs/ techstandards.asp.
Chuang, J.L. (200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ir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Kentucky.
Clark, R. E. (1994). 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21-30.
Cohen, J.(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uban, L. (1986). Teachers and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s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ran, M. (2000). Examination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an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One university’s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Ohio.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Fogg, B.J. (2003). Persuasive technology: Using computers to change what we think and do.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Franklin & Strudler. (1989). Effective inservice for integrating computer-as-tool into the curriculum. Oregon: University of Oregon.
Gay, L. R. (1992). 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4th ed.). New York: Merrill.
Giacorica, R. M., & Hedges, L. V.(1981). Identifying features of effective open education progra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Los Angeles, CA, April 13-17, 1981.
Giacorica, R. M., & Hedges, L. V.(1982). Identifying features of effective open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4), 579-602.
Glass, G. V.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er, 5, 3-8.
Glass, G.V. (1978). Integrating findings: The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5, 351-79.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Glass, G. V (2000, March). The future of meta-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C-Berkeley - Stanford Colloquium on Meta-Analysi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Gredler, M. E. (2001).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th ed.). N.J.: Merrill.
Guzzo, R. A,, Jackson, S. E., & Katzell, R. A. (1986). Meta-Analysis Analysi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407-442.
Hancock, V.E. (1993).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ERIC Clearning on information resource Syracuse 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8870) Retrieved March25, 2008 form http://www.ed.gov/databases/ ERIC_Digests/ed358870.html
Hedges, L. V., & Olkin, 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olsti, 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ooper, S., & Rieber, L. P. (1995).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In A. C. Ornstein (Ed.),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pp. 154-170).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unter, J. E., & Schmidt, F. L. (1990).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 Newbury Park, CA: Sage.
Jonassen, D. H. (1995).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not from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2), 40-73.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NJ: Prentice Hall, Inc.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7th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Pub. Co.
Leggett, W. P., & Persichitte, K. A. (1998). Blood, sweat and tears: 50 year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bstacles. TechTrends, 43(3), 33-36.
Kraemer, H.C. (1983) Theory of estimation and testing of effect sizes: use in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8, 93–101.
Mayer, R. (1989). Cognitive views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 203~211.
McGraw, K. O., & Wong, S. P. (1992). A common language effect-size statistic.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361-365.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Norman, D. A. (1981).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 N. J.: Norword.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Russell, J. D. (2006).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3rd ed.). N.J.: Person education, Inc.
Rao, J. W. (2002). The execu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urricula in nine years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March 25, 2008 form http://www.trd.org/Dresource/ NINE/7_2.htm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Rev.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senthal, R. (1995). Writing meta-analytic review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83-192.
Schnachenbert, H.L., Luik, K., Nisan, Y.C., and Servant, C. (2001). A case study of needs assessment in teacher in-servic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7(2-3), 137-160.
Schrum, L. M. (1995, Aprll). TeL-cornmurticatiorts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uses: A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 cume 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ERIC Dar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5 230)
Skinner, B. F. (1968). 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Smith, M. L., & Glass, G.V. (1977).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752-760.
UNESCO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France: UNESCO.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C. S & Li, C. C. (2000).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IC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2000 (pp. 443-450). Taipei, Taiwan.
Wiersma, W. (1991).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Yang, B. (2002). Meta-Analysis Research and Theory Building.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4(3), 296-316.
Zhao, Y., & Cziko, G. A. (2001). Teacher adoption of technology: A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1), 5-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