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文佛經異體字字典編輯方法研究
作者:陳逸玫
作者(外文):CHEN,YI-ME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竺家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漢文佛經異體字辭典學字典編輯方法Chinese sutravariantlexicologydictionaryeditorial method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本論文命題為「漢文佛經異體字字典編輯方法研究」,旨在探討適用於漢文佛經異體字字典編輯之方法。為建構理論依據,從而推求編輯方法,首先由辭典編輯基礎理論、異體字定義、漢文佛經用字之特殊性幾項關鍵性問題切入,探究漢字字典編輯特性與發展、異體字定義之諸家見解、歷代字書對異體字的處理、既有之異體字專題字典編輯成就、漢文佛經用字之類型、漢文佛經異體字搜錄來源等各項議題,再結合筆者個人二十餘年的字、辭書編輯經驗,進而就漢文佛經異體字字典之內容體例、編輯技術、實務事項等提出構想。於所提編輯方法構想中,與傳統字書編輯較為不同者,主要在於採用語料庫辭典學的概念,強調收字錄詞、字義說解概以文本之呈現為主,歷代字書之訓詁為輔。此外,並提出將編輯基礎資料建置為資料庫之規劃,擬於編輯過程中同時建構佛經文獻、佛經詞彙、佛經用字等各式資料庫,一則有利於進行數位化編輯,一則期藉此促成佛經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庫之建置,俾便開展後續相關研究及其他工具書之編輯。
To define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the editing process, approaching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article editing, definition of the variant dictionary, the characters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Chinese Sutra within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The Editing Methodology for Variant Dictionary of Chinese Sutras, the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the practical methodology for variant dictionary of Chinese Sutras.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ictionary, the viewpoints of the variant vocabular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for the variant dictionary, the typology of Chinese Sutra’s language, and the resources to collect the variant characters from Chinese Sutra. Combine with the solid background as a dictionary edito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providing the ideas of the regulation, methodology,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Variant Dictionary for Chinese Sutra. To differ the edi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dictionary, in the thesis will apply the concept of Corpus with collection of vocabulary, explanation base on the text itself also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ctionary from the pass dynasties. Furthermore, the suggestion for the plan to establish the fundamental database for editorial process, constructing various databases for the documents and vocabularies of Buddhist Sutras. Expecting the advantages not only for the digital editing process but contributing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database of Sutras’ languages,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and the editing process instruction for the other dictionaries.
排序說明:本書目先列中國先秦至清代著作,次列英、美、日等他國著作,再列臺灣、大陸之現代著作。現代著作概以編著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壹、工具書
[漢]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重修),《玉篇》,(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3.0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唐]張參,《五經文字》(景印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景印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網路掃描版),《趟城金藏》,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唐]釋玄應(撰)/[清]莊炘、錢坫、孫星衍(校)、/[清]胡澍(錄),《一切經音義》,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唐]釋玄應、釋慧琳、[遼]釋希麟(撰)/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丁度等,《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2011年。
[宋]王應麟(輯),《玉海》(淸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複印本),揚州 : 廣陵書社,2007年。
[宋]普潤大師,《翻譯名義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網路版),佛學辭典集成,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明]一如,《三藏法數》(網路版),佛學辭典集成,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明]梅膺祚,《字彙》(明萬曆乙卯43年江東梅氏原刊本),國圖善本。
[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網路版),佛學辭典集成,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臺北:中華書局(同文書局本),1990年。
[清]羅振鋆(初編)/羅振玉(增補)/[日]北山博邦(重編),《偏類碑別字》,東京:雄山閣出版,1975年。
[韓]李圭甲,《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字典》,首爾:高麗大藏經研究所,2000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網路版),佛學辭典集成,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1~1983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撰)/國家教育研究院(維護),《異體字字典》(臺灣學術網路十一版),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4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撰)/國家教育研究院(維護),《異體字字典》(臺灣學術網路十二版試用版),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12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琳華,《佛教難字字典》,常春樹書坊,1990年。
延藏法師(主編),《佛學工具書集成》,北京 : 中國書局,2009年。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網路版),佛學辭典集成,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潘重規,《龍龕手鑑新編》,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貳、專著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 : 中華書局,1998年。
[明]《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1966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清]張之洞,《輶軒語》,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3.0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日]三浦紫苑(著)/黃碧君(譯),《啟航吧!編舟計畫》,臺北:新經典文化,2013年。
[日]飯間浩明(著)/黃碧君(譯),《編辭典》,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
[英]賽門‧溫契斯特(著)/林秀梅(譯),《OED的故事:人類史上最浩大的辭典編纂工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80年。
《文史知識》編輯部,《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淑健,《敦煌佛典語词和俗字研究 : 以敦煌古佚和疑偽經為中心》,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總報告書》網路版,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1997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異體字字典》 編輯總報告書 》網路版,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2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王梅玲、 謝寶煖,《圖書資訊學導論》,臺北 : 五南出版社,2014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史塵封、崔建新,《漢語語用學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曲金良,《敦煌佛教文學硏究》,臺北 : 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歧祥、周世箴,《語言文字與教學的多元對話》,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09 年。
李先焜,《語言•符號與邏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 : 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李煒,《早期漢譯佛經的來源與翻譯方法初探》,北京 : 中華書局,2011年。
李榮,《文字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李德俊,《語料庫詞典學:理論與方法探索》,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
周祖謨,《問學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0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竺家寧,《佛經語言初探》,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5年。
唐蘭,《古文文字學導論》,高雄:學海出版社,2011年。
姚永銘,《慧琳《一切經音義》硏究》,南京 :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註》,《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胡同慶,《敦煌學入門》,蘭州 :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名揚,《詞典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胡瑞昌,《現代漢語規範化問題》,湖北 : 湖北教育出版,1986年。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研究》,北京 : 中華書局,2005年。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時儀、陳五雲、 梁曉虹(編),《佛經音義研究 : 第二届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 鳳凰出版社,2011年。
徐慶凱、周明鑑、秦振庭,《辭書編纂紀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班吉慶,《漢字學綱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 : 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 : 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書岩(主編),《漢字規範問題研究叢書: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張涌泉,《敦煌文獻論叢》,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訄書》初刻本、《訄書》重訂本‧《檢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許彩虹,《識字教學策略》,臺北:秀威資訊,2012年。
陳五雲、徐時儀、梁曉虹,《佛經音義與漢字硏究》,南京市 : 鳳凰出版社,2010年。
陳秀蘭,《敦煌變文詞彙硏究》,成都 :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陳垣,《史諱舉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炳超,《辭書編纂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曾榮汾,《辭典編輯學研究》,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8年。
曾榮汾,《字樣學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硏究》,北京 : 中華書局,2011年。
馮國棟,《佛教文獻與佛教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黃仁瑄,《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北京 : 中華書局,2011年。
黃征,《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蘭州 : 甘肅敎育出版社,2002年。
黃建中、胡境俊,《漢字學通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楊小平,《敦煌文獻詞語考察》,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16年。
楊文全,《近百年的中國漢語語文辭書》,成都 : 巴蜀書社2000年。
楊同軍,《語言接觸和文化互動 : 漢譯佛經詞彙的生成與演變研究——以支謙譯經複音詞為中心》,北京 : 中華書局,2011年。
楊祖希,《專科辭典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
粱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道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臺北 : 廬山出版社1978年。
裴源,《佛經翻譯史實硏究 : 中國翻譯史綱 》,臺北 : 大乘文化出版社,1983年。
趙紅,《敦煌寫本漢字論考》,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趙振鐸,《字典論(第二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劉進賓,《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 : 中華書局,1983年。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數位典藏技術導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2007年。
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 : 文津出版社,2002年。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語言研究》叢書,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俗字匯釋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
釋惠敏等,《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教會議論文彙編》,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參、學位論文
方怡哲,《說文重文相關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1994年。
王三敏,《現代漢語通用字對應異體字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07年。
王豔秀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異文研究 》,重慶:西南大學 ,2013年。
任璐,《《說無垢稱經》異文研究 》,貴陽:貴州師範大學 ,2015年。
吳介宇,《中文字書探析》,臺北:輔仁大學,1998年。
吳碧真,《《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桃園:中央大學,2010年。
呂瑞生,《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9年
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2000年。
李常妍,《《龍龕手鏡》正字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
李瑩娋,《漢語異體字整理方法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2006年。
易咸英,《《妙法蓮華經》異文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009年。
紀韋彤,《甘博001(法句經下)字樣研究》,桃園:中央大學,2009年。
徐珍珍,《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俗字研究》,臺中:逢甲大學,1997年。
耿銘,《玄應《眾經音義》異文研究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2008年。
梁微婉,《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2011年。
陳立華,《《生經》異文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011年。
陳怡如,《《正字通》正補《字彙》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2011年。
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74年。
陳瑩,《《修行道地經》異文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010年。
曾榮汾,《《干祿字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年。
解永芳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異文研究 》,貴陽:貴州師範大學 ,2014年。
路復興,《龍龕手鑑文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5年。
熊果,《《四分律》異文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011年。
趙丹,《敦煌本道液《淨名經》疏解二種異文研究 》,金華:浙江師範大學 ,2013年。
劉芬,《津藝藏《妙法蓮華經》五代寫卷異文研究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2015年。
劉雅芬,《慧琳《一切經音義》異體字研究》,臺南:成功大學,2006年。
劉鋒,《支謙譯經異文研究 》,杭州:浙江大學 ,2007年。
歐陽小英,《《六度集經》異文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010年。
蔡秋霞,《《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以上圖藏本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2010年。
蔣妙琴,《《龍龕手鑑》引新舊藏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76年。
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2年。
謝碧珠,《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2003年。
肆、期刊及會議論文
王世豪,〈詞典編輯與經典詮釋語言比較研究:以《說文解字》與經學文獻用字訓義為論〉,《中正漢學研究》第19期,嘉義:中正大學,2012年6月。
王華權,〈《龍龕手鏡》所收《一切經音義》用字考探〉,《黃岡師範學院學報》,黃岡: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2010年2月。
王雲路,〈中古佛經寫本與刻本比較漫議〉,《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11月。
石雲孫,〈論俗字〉,《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安慶:安慶師範學院,2000年。
任韌,〈《英藏黑水城文獻》第五冊漢文佛經俗字研究〉,《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1期,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
朱生玉,〈《漢語大字典》未認同異體字舉隅〉,《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寧夏:寧夏大學,2015年11月。
朱生玉,〈異體字研究論述〉,《現代語文》2013年8期,曲阜:曲阜師範大學,2013年。
冷玉龍,〈論異體字及其在辭書中的處理〉,李格非、趟振鐸主編《漢語大字典論文集》,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吳其昱,〈巴利文《生經》爭兒故事泰字本異文初探〉,《潘重規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專輯》,嘉義: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2004年。
吳夏郎,〈王筠《說文釋例.異部重文篇》研究〉,《能仁學報》第十二期,香港:香港能仁專上學院,2013年3月。
呂瑞生,〈論異體字例及其作用〉,《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宋建華,〈《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類化字釋例〉,《東海中文學報》第 28 期,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年12月。
宋建華,〈從《說文》黽部收字談小篆構形演變之類化現象〉,第九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2007年。
李乃琦,〈玄應音義的增訂本再探討〉,《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11月。
李心,〈吳任臣《字彙補》之「較譌」研究〉,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花蓮:東華大學,2011年。
李圭甲,〈可洪音義形似偏旁代替異體字二則〉,《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11月。
李志強,〈淺談佛教電子工具書〉,《佛教圖書館館刊》第三十五/三十六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3年12月。
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7年。
李國英,〈《大正藏》疑難字考釋〉,《中國文字學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
李國英、周曉文、朱翠萍、陳瑩,〈基于字料庫的開放式異體字整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中國文字學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
李淑萍,〈佛經音義異文用字探析〉,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2008年。
李淑萍,〈清儒古今字觀念之傳承與嬗變——以段玉裁、王筠、徐灝為探討對象〉,《文與哲》第11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2月。
李淑萍,〈陳敬庭與康熙字典--論康熙字典之編纂及其價值與影響〉,《經學研究集刊》第四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5月。
李淑萍,〈論《龍龕手鑑》之部首及其影響〉,《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二期,花蓮:東華大學,2008年。
李圓淨,〈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南行》第6期,上海::南行學社,1948 年11 月。
李運富,〈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北京:語言文字應用雜誌社,2006年2月
李運富、蔣志遠,〈從「分別文」「累增字」與「古今字」的關係看後人對這些術語的誤解〉,《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蘇州:蘇州大學,2013年5月。
李道明,〈異體字論〉,《漢語大字典論文集》,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李道明,〈異體字論〉,李格非、趟振鐸主編《漢語大字典論文集》,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杜正民,〈漢文佛典電子化——CBETA2001年採用的技術、標準暨解決方案〉,《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杜正民、周邦信、釋法源,〈資訊時代的阿含研究——以《阿含辭典》數位化研究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6年。
杜正民等,〈藏經與佛教工具書的數位化編纂〉,《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7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8年6月。
杜正民,〈當代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五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8年9月。
尚磊明,〈《說文解字》異部重文七則〉,《語文學刊》,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2009年11期。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義的研究(上)〉,《佛教圖書館館刊》第四十七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8年6月。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義的研究(下)〉,《佛教圖書館館刊》第四十八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8年12月。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彙篇〉,《佛教圖書館館刊》第四十四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6年12月。
竺家寧,〈音位理論在漢字上的應用〉,《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3年。
竺家寧,〈漫談佛教工具書編輯〉,《佛教圖書館館刊》第三十五/三十六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3年12月。
竺家寧,〈論佛經詞彙研究的幾個途徑〉,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究會論文集——漢文佛典語言學,臺北:法鼓佛教學院,2011年。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研究的「以經證經」〉,《興大中文學報》第38期,臺中:中興大學,2015年12月。
施安昌,〈唐人對說文解字部首的改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北京:故宮博物院,1981年。
洪文瓊,〈佛教資訊電子化的思考〉,《佛教圖書館館訊》第二十一/二十二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0年6月。
洪振洲、馬德偉、許智偉,〈漢文佛典的語意標記與應用:《高僧傳》文獻的時空資訊視覺化和語意搜尋〉,《圖書與資訊學刊》第74期,臺北: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2010年8月。
夏南強,〈談辭書的凡例〉,《辭書研究》2002年第2期,北京:中國辭書學會,2002年。
孫建偉,〈慧琳《一切經音義》各版本文字差異例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長沙:中南大學,2013年8月。
徐時儀,〈略論《慧琳音義》各本的異同〉,《長江學術》2008年03期,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傳統思想研究所暨古籍研究所,2009年。
徐時儀,〈略論《慧琳音義》的校勘〉,《長江學術》2009年01期,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傳統思想研究所暨古籍研究所,2009年。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與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9年1月。
徐時儀,〈玄應《一切經音義》寫卷考〉,《文獻》,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傳統思想研究所暨古籍研究所,2009年1月。
徐時儀,〈敦煌寫卷佛經音義俗字考探〉,《藝術百家》,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2010年11月。
徐時儀,〈略論佛經音義的校勘——兼述王國維、邵瑞彭、周祖謨和蔣禮鴻所撰《玄應音義》校勘〉,《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三期,杭州:杭州師範大學,2011年。
徐時儀,〈語文辭書編纂理念探略〉,《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報》,南昌:江西科技師範大學,2016年4月。
徐時儀,〈敦煌寫卷佛經音義俗字考探〉,《藝術百家》,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2010年6月。
徐時儀,〈異形同詞與同形異詞的收釋探略〉,《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韓國: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屆年會,2016年7月。
徐富昌,〈典籍異文之鑒別與運用——以簡帛本與今本《老子》為例〉,《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徐福榮,〈專科辭典的編纂體例〉,《辭書編纂經驗薈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徐慶凱,〈辭書體的八個要求〉,《辭書研究》2006年第4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郝恩美,〈漢譯佛經中新造字的啟示〉,《中國文化研究》第3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1997年8月。
高明道,〈漫談佛教文獻及其研究〉,《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十一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87年
張小艷,〈敦煌佛經疑難字詞輯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上海:復旦大學,2014年9月。
張俊盛,〈電腦幫助詞典擁抱文法〉,《科學人》第162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5年8月。
張晏瑞,〈論文史辭典擬定體例的方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6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7年。
梁曉虹,〈天理本《大般若經音義》漢字研究〉,《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臺北:中國文字學會,2016年5月。
梁曉虹,〈無窮會圖書館藏本《大般若經音義》與異體字研究〉,《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獻給余靄芹教授》,香港:中文大學,2016年10月。
梁曉虹,〈日本佛經音義與古代漢語文字工具書整理研究〉,《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11月。
章宜華,〈語料庫數據發展趨勢及詞典學意義——兼談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的數據化等徵〉,《辭書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4月。
莊德明、謝清俊、林晰,〈中央研究院古籍全文資料庫解決缺字問題的方法〉,第二次兩岸古籍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5月11~13日。
莊斐喬,〈《說文解字》新附字之佛教用字〉,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届年會,韓國:釜山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2016年 6月。
陳五雲,〈《一切經音義》用字異文釋源 ——以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為例(上篇)〉,《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7月。
陸海龍,〈試論中型宗教專科辭典的總體設計〉,《中國辭書學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陸福慶,〈辭典的收詞問題〉,《辭書編纂經驗薈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景盛軒 ,〈試論敦煌佛經異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以《大般涅槃經》為例 〉,《敦煌研究 》,蘭州:敦煌研究院,2004年。
曾良 ,〈佛經異文與詞語考索 〉,《古漢語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古漢語研究》編輯部,2013年。
曾昭聰,〈佛典文獻詞彙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佛教圖書館館刊》第五十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9年12月。
曾榮汾,〈字樣學的語言觀〉,《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9年5月。
曾榮汾,〈異體字之六書觀初探〉,《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年。
曾榮汾,〈異體字滋生之因試探〉,《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十期,臺北:中華名國孔孟學會,1985年6年。
曾榮汾,〈詞典訓詁論〉,《第八屆中國訓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07年5月。
曾榮汾,〈試論國內語文工具書編輯觀念之成就〉,《辭典學論文集1987~2004》,臺北市:辭典學研究室,2004年。
曾榮汾,〈漢語俗字的演化〉,《華語文教學研究》,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6年12月。
曾榮汾,〈網路版詞典編輯經驗析介〉,《佛教圖書館館刊》第34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3年6月。
曾榮汾,〈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先秦兩漢學術》第3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3月。
曾榮汾,〈辭典編輯偶論〉,《陳新雄教授八秩誕辰紀念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1日。
舒聞,〈2003辭書專項質量檢查情況表明市場偽劣偽劣辭書呈現三大特點〉,《中國辭書論集》第7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逯靜 ,〈以佛經異文校訂《經律異相》芻議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西昌:西昌學院,2013年。
馮國棟,〈漢文佛教文獻學體系構想〉,《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9年。
黃仁瑄 ,〈高麗藏本慧苑音義引《說文》的異文問題 〉,《語言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楊祖希,〈辭書的總體設計〉,《辭書編纂經驗薈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楊寶林,〈淺談辭書編輯的體例意識〉,《辭書研究》2001年第3期,北京:中國辭書學會,2001年。
葉健欣,〈電子佛學資料庫於行動上網時代的機遇〉,《佛教圖書館館刊》,臺北:伽耶山基金會,2012年6月。
萬金川,〈文本對勘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維摩經》為例〉,《正觀》第69期,南投:正觀雜誌社,2014年6月 。
萬金川〈《可洪音義》與佛典校勘〉,《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年4月。
廖湘美,〈《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年4月。
劉元春,〈《基於語料庫的字樣學與實物用字比較研究》序論〉,《漢字研究》第6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6月。
劉玲,〈也談辭書的「凡例」〉,《辭書研究》2003年第1期,北京:中國辭書學會,2003年。
潘重規,〈龍龕手鑑新編引言〉,《文藝復興》第一一九期,臺北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學會,1981年1月。
蔡忠霖,〈寫本異體字構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兼與唐代字樣書俗訛字相較〉,《東吳中文學報》21期,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11年5月。
蔡忠霖,〈論字書的字形規範及其「竝正」現象——以唐代字書為例〉,《文學哲》第十五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
蔡忠霖,〈論字樣書序跋所見的唐代官方文字政策〉,《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大學(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0年。
蔣禮鴻,〈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言〉,《杭州大學學報》1959年03期,杭州: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雜誌編輯部,1959年3月。
鄭述譜,〈談談辭書體例〉,《辭書研究》2001年第3期,北京:中國辭書學會,2001年。
鄭述譜,〈辭書體例漫議〉,《外語學刊》1998年第4期,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1998年。
鄭賢章,〈《可洪音義》與現代大型字典俗字考〉,《漢語學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2月。
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字箋識〉,《賀州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賀州:賀州學院,2013年3月。
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俗字札考〉,《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91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古漢語研究》編輯部,2011年。
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俗字考釋〉,《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合肥:《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12年1月。
韓小荊,〈《可洪音義》引《字樣》研究〉,《中國文字研究》2014年01期,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2014年。
韓小荊,〈《可洪音義》與《龍龕手鏡》研究〉,武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湖北大學,2008年5月。
韓小荊,〈《可洪音義》與大型字典編纂〉,《古漢語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7年3月。
韓小荊,〈《可洪音義》與佛典整理〉,《長江學術》,武漢:武漢大學,2006年2月。
韓小荊,〈據《可洪音義》解讀《龍龕手鏡》俗字釋例〉,《語言科學》,徐州:徐州師範大學語言所,2011年2月。
韓小荊、鄧福祿,〈試論《可洪音義》在字典編纂方面的價值〉,石家莊:《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湖北大學,2007年1月。
譚翠 ,〈敦煌文獻與佛經異文研究釋例 〉,《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 ,蘭州: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2010年。
譚翠,〈《思溪藏》隨函音義与漢語俗字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16年11月。
釋永本,〈從文本到數位——談佛光大辭典之編製〉,《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7期,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1998年6月。
顧敏耀,〈台灣辭書評論的首開風氣之作——張錦郎主編《台灣歷史辭典補正》評介〉,《臺灣學研究》第8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