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菩薩地持經》與《菩薩善戒經》詞彙比較研究-
作者:曾昱夫
出版日期:2019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集叢:中國語文叢刊
ISBN:9789571517841
主題關鍵詞:佛經詞彙比較研究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胡敕瑞(2005)。中古漢語語料鑒別述要。漢語史學報,5,270-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竺家寧(20091200)。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語法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50,40-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允亮(2010)。《水經注》與南方文獻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10(3),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湘榮(1994)。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古漢語研究,1994(3),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昱夫(20120600)。論《齊民要術》中「許」字的語法功能與演變。淡江中文學報,26,11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遇笑容、曹廣順(1998)。也從語言上看《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古漢語研究,1998(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辛嶋靜志(20111200)。利用「翻版」研究中古漢語演變:以《道行般若經》「異譯」與《九色鹿經》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2)=18,165-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敕瑞(2004)。《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漢語史學報,4,127-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滿林(2002)。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漢語史研究集刊,5,379-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顧滿林(2005)。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漢語史研究集刊,8,325-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玟慧(2012)。南言北語--《史記》、《宋書》、《魏書》「馳」「驅」相關雙音組合比較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5,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建生(2008)。兩部《維摩詰經》「云何」歷時研究。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9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麗(2011)。南北朝時期漢語常用詞南北差異管窺。湛江師範學院學報,32(4),13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東、羅明月(2006)。南北朝時期的南北方言詞。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4),512-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東(2008)。南北朝時期南北詞語差異研究芻議。長江學術,2008(3),109-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竺家寧(20061200)。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彙篇。佛教圖書館館刊,44,66-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董琨(2002)。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中國語文,2002(6),559-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辛嶋靜志(2001)。《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4,313-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列過(2013)。中古同經異譯佛典語言研究概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4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文杰(2008)。同經異譯語言研究價值新探。古漢語研究,2008(1),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源源(2008)。同經異譯佛經人名管窺--以《法華經》異譯三經為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淑芬(20000900)。A Study of Sanskrit Loanwords in Chinese。清華學報,30(3),375-426。new window  new window
23.王東(2005)。「隅/角」歷時替換小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玥雯(2006)。三部《維摩詰經》疑問詞比較研究。長江學術,2006(3),170-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石毓智(2003)。中古時期名詞重疊式的發展及其影響。漢語史學報,3,201-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江傲霜(2006)。從《維摩詰經》管窺同經異譯在詞彙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6(2),94-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江傲霜(2007)。同經異譯的《維摩詰經》及其對漢語詞彙發展的貢獻。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192-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麗(2012)。南北朝時期漢語詞彙的南北差異研究--以《魏書》、《宋書》任職語義場的比較為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汪維輝(2007)。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南開語言學刊,2007(1),8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竺家寧(20070600)。佛教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45,60-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玟慧(20100700)。南言北語--《宋書》與《魏書》同義並列結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1,113-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孟昭連(2009)。漢譯佛經語體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15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胡敕瑞(2004)。略論漢文佛典異譯在漢語詞彙研究上的價值--以「小品般若」漢文異譯為例。古漢語研究,2004(3),8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高婉瑜(20091200)。論《阿彌陀經》漢文異譯本的詞彙與篇章風格。淡江中文學報,21,89-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柴紅梅(2011)。《菩薩戒本》複音詞概況。語文學刊,2011(17),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祥明(2007)。略論異譯經在佛典校勘方面的作用--以《起世經》及其異譯為例。泰山學院學報,2007(1),75-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祥明(2007)。從異譯經看中古部分語法現象的歷時層次。岱宗學刊,2007(3),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祥明(2008)。異譯經在漢語詞彙語法研究上的作用。泰山學院學報,2008(1),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程曉朝(2012)。《修行本起經》與其異譯本《過去現在因果經》詞語比較舉隅。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12(5),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曾昱夫(20171100)。說何等,云何說--論「云何」體詞性主語用法的來源與演變。東吳中文學報,34,357-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海平(2011)。五、六世紀處所介詞詞組南北差異。語文學刊,2011(19),45-4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祥清(2016)。音譯漢化與音譯詞在漢語中的規範與接受。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2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盧巧琴(2008)。論同經異譯的語言學價值--以《無量清靜平等覺經》等三部異譯經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37-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蕭紅(2010)。六世紀漢語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和《周氏冥通記》為例。長江學術,2010(4),96-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錢群英(2004)。佛教戒律文獻釋詞。語言研究,2004(2),10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羅素珍(2007)。語氣詞「邪(耶)」在南北朝的發展。文教資料,2007(7),172-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羅素珍、何亞南(2009)。南北朝時期語氣詞「耳」、「乎」的南北差異。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09(1),38-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釋聖嚴(1993)。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中華佛學學報,6,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顧滿林(2003)。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漢語史研究集刊,6,319-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丁邦新(1995)。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249,414-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朱慶之(2000)。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漢語史研究集刊,3,176-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朱慶之(2001)。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漢語史研究集刊,4,328-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汪維輝(2006)。論詞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語言研究,26(2),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湘榮(1994)。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古漢語研究,1994(2),75-7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Zürcher, Erik、顧滿林(2001)。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漢語史研究集刊,4,286-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廖桂蘭(20120300)。翻譯與創作:邁向佛經翻譯問題的省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1)=85,87-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汪維輝(2007)。六世紀漢語詞彙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與《周氏冥通記》為例。中國語文,2007(2),175-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海媚(2008)。表「處所」的「許」的地域色彩。嘉興學院學報,2008(5),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竺家寧(2006)。《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上海古籍出版社。83-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碧香(2000)。《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美琴(2006)。初期瑜伽行派於佛陀觀的發展--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菩提品》為中心之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泰源(1994)。漢語動貌體系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倪小蘭(2009)。《無量壽經》同經異譯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巧琴(2009)。東漢魏晉南北朝譯經語料整理研究(博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季琴(2004)。三國支謙譯經詞彙研究(博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麗(2006)。《魏書》詞彙研究(博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如雪(1998)。支謙與鳩摩羅什譯經疑問句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汪禕(2005)。中古同經異譯佛典詞彙比較研究--以竺法護和鳩摩羅什譯經為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何運敏(2007)。《六度集經》同經異譯研究(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曉(2016)。《菩薩地持經》同經異譯詞彙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憲武(2011)。《菩薩念佛三昧經》同經異譯詞彙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馮延舉(2008)。北涼曇無識譯經詞彙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鄒偉林(2006)。《普曜經》詞彙研究(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熊娟(2007)。中古同經異譯佛典詞彙研究--以《梵天所問經》異譯三經為例(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喜霞(2005)。中古常用並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博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玟慧(2004)。從中古音方言層重探《切韻》性質--《切韻》、《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璞、邢昺、李傳書、徐朝華(1999)。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顧野王、孫強增、陳彭年、國字整理小組(1982)。玉篇。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一新(2010)。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珍(1970)。東觀漢記。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開驊(2008)。中古漢語疑問句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志翹、蔡鏡浩(1994)。中古虛詞語法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不韋、高誘(1959)。呂氏春秋。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聖祖、王全(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司馬遷(1983)。新校史記三家注。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曄、李賢、司馬彪、劉昭(1965)。後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亨、鄭玄(1983)。毛詩鄭箋。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慎、段玉裁、李添富(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維琦(2004)。佛經詞語彙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延壽、楊家駱(1985)。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梁曉虹(1994)。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湯用彤(193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柳士鎮(1992)。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麗(2011)。《魏書》《北史》異文語言比較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誘、劉向(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竺家寧(2005)。佛經語言初探。橡樹林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俞理明(1993)。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胡敕瑞(2002)。《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皇侃(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莊周、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1961)。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周玟慧(2012)。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葛洪、孫星衍(1955)。抱朴子。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孟軻、趙岐、孫奭、焦循(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班固、顏師古(1974)。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蔣紹愚(2005)。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磯田熙文、古坂紘一(1995)。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隨法.究竟.次第瑜伽處。京都: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韓非、陳啟天(1992)。增訂韓非子校釋。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惠敏(1999)。戒律與禪法。臺北:法鼓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石鋟(2010)。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辛嶋静志、裘雲青、吳尉琳(2016)。佛典語言及傳承。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宇井伯壽、印海(2003)。瑜伽論研究。嚴寬祜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左丘明、韋昭、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傅紹傑(1976)。吳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文顏(19930000)。佛典重譯經研究與考錄。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文顏(1984)。佛典漢譯之研究。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高橋晃一、李鳳媚(2011)。從菩薩地.真實義品到攝決擇分.菩薩地的思想發展--以vastu概念為中心。彌勒講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釋印順(19880000)。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彭年(1998)。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沈約、楊家駱(1987)。新校本宋書附索引。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聖嚴(1999)。戒律學綱要。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汪維輝(2000)。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太田辰夫、江藍生、白維國(1991)。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顏之推、王利器(1993)。顏氏家訓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揚雄、司馬光、劉韶軍(1998)。太玄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尸佼(1966)。尸子。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荀悅(1968)。漢紀。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左丘明、杜預、孔穎達、浦衛忠、龔抗雲、胡遂(1999)。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毛亨、鄭玄、孔穎達、龔抗雲、肖永明(1999)。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河上公(1999)。老子河上公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弼、孔穎達、韓康伯(1972)。周易正義。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袁宏(1971)。後漢紀。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華、范寧(1981)。博物志校證。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勰、范文瀾(1970)。文心雕龍註。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釋僧祐、蘇晉仁、蕭鏈子(2003)。出三藏記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慧皎、湯用彤、湯一玄(2004)。高僧傳。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曇無讖、求那跋摩羅(1983)。菩薩地持善戒經會譯。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魏收(1956)。魏書。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釋道宣(1965)。廣弘明集。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釋慧琳、釋希麟(1988)。正續一切經音義附索引兩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釋行均(2003)。龍龕手鏡(高麗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念孫(1983)。廣雅疏證(附索引)。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羽田野伯猷(1993)。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方一新、高列過(2012)。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素英(2013)。中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竺家寧(20180000)。漢語語法之旅。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周生亞(2007)。《捜神記》語言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遇笑容(2010)。《撰集百緣經》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徐陵、吳兆宜、程琰、穆克宏(1985)。玉臺新詠箋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楊銜之、楊勇(2006)。洛陽伽藍記校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桑欽、酈道元、陳橋驛(2007)。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管仲、尹知章、戴望(1958)。管子校正。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蕭統、李善(2003)。文選。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丁度(1965)。集韻。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逸、洪興祖(2000)。楚辭補註。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趙彥衛、傅根清(1996)。雲麓漫鈔。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充、黃暉(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墨翟、孫詒讓、小柳司氣太(1970)。墨子閒詁。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義慶、劉孝標、徐震堮(1989)。世說新語校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左丘明、楊伯峻(1987)。春秋左傳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潘重規(1994)。敦煌變文集新書。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小野玄妙、楊白衣(1983)。佛教經典總論。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力(2004)。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呂澂(1991)。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李煒(2011)。早期漢譯佛經的來源與翻譯方法初探。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志村良治、江藍生、白維國(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佐藤達玄、釋見憨、鍾修三、歐先足、林正昭(1997)。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香光書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高育花(2007)。中古漢語副詞研究。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2005)。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聖嚴(1999)。菩薩戒指要。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劉保金(1997)。中國佛典通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魏培泉(20040000)。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釋惠敏、釋齎因(1996)。梵語初階。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孔安國、孔穎達、廖名春、陳明、呂紹剛(1999)。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荀卿、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崇安(2014)。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http://www.liaotuo.org/fjrw/jsrw/lca/63992.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冠明(2013)。漢譯佛典語法研究述要。漢譯佛典語法研究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2001)。翻譯文學與佛典。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曉虹(2001)。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平川彰(2003)。大乘戒之研究。四分戒律與大乘戒之研究。嚴寬祜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澂(1996)。瑜伽菩薩戒本羯磨講要。呂澂佛學論著選集。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辛嶋靜志(2009)。《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祖謨(1979)。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問學集。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敕瑞(2013)。漢譯佛典所反映的漢魏時期的文言與白話--兼論中古漢語口語語料的鑒定。漢語書面語的歷史與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湘榮(2009)。從鳩摩羅什的佛經重譯本與原譯譯本的對比看系詞「是」的發展。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阿財(2005)。敦煌疑偽經的語言問題--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為例。敦煌吐魯番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洽茂(2001)。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法藏文庫。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