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正字通》與歷代重要字書之比較研究
作者:楊義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I-T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沛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張自烈芑山廖文英字彙辯字書異體字音注贛方言Zhang ZilieChi ShanWenying LiaoZi Hui Bianzishuvariant characterphonetic notationKan dialec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論文提要:
本論文以《正字通》為主軸,故首先探討有關《正字通》作者的問題以及成書經過。其次,從字書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發展,並且以字書編輯、文獻學、工具書、文字、音注等五個角度來討論。從歷時性的發展,觀察自《說文解字》以來的字書,《字林》、《玉篇》、《干祿字書》、《佩觿》、《類篇》、《字通》、《龍龕手鑑》、《字鑑》、《字彙》、《正字通》與《字彙補》的字書編輯演變與改革。編纂者與使用者之間對於字書的要求與期望,討論字書之間的沿襲與傳承,進而探討《正字通》在編輯與使用上的優點與缺點。共時性的角度來看,則以《正字通》與《字彙》、《字彙補》這三部字書之間的差異。
全文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目的與方法,以及《正字通》相關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張自烈生平、著作及交遊。從《芑山文集》、明清相關史料以及張自烈友人的文集,依據年代逐步拼湊出張自烈的生平與著作。張自烈不僅交友廣闊,且著作相當豐富,可以稱得上是著作等身的學者,只可惜多數作品皆已亡佚,目前所見不多。
第三章《正字通》的成書介紹。《正字通》的前身為《字彙辯》作者是張自烈,但將字書刊印形式及作者署名皆為廖文英。張自烈不僅沒有抗議,還讚揚廖文英編纂以及刊印《正字通》的功勞。張自烈將書移交給廖文英,並且讓出著作權,這之間尚存在許多無法解開的迷。
在《正字通》的版本方面,張自烈曾經刊印過《字彙辯》,之後經數次的修改才將書交給廖文英在白鹿洞書院刊印行世,這是《正字通》第一次的刊印,也是最早的祖本。但白鹿洞書院的刊本並沒有傳於後世,目前所見較早的刊本是劉炳修補重印本、三畏堂本和弘文書院本,其中劉炳重印本和弘文書院刊本都是白鹿洞書院刊本的修訂本。
第四章《正字通》與歷代字書的編輯理論比較。首先觀察歷代字書的編輯情況,從編輯者與使用者的角度分為:字書成書原因、編輯體例、排檢方式等三方面。字書成書原因除了因時代變遷所造成的文字變化,以及對前代字書的修訂,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字書的編纂者都希望透過這部字書來表達自己對於文字演變的想法。在編輯體例上,主要是以部首編排為主,後世字書編纂者在據形與據義上不同的看法修改部首。另一種則是參考韻書採用韻部或四聲的方式編排。在排檢方式上,從依據部首檢索文字的方式,其後才有依據韻部或四聲,以及依據筆畫的檢索方式。
第五章《正字通》與歷代字書的異體字研究。首先討論歷代字書對於「正字」以及「異體字」的觀點與界定。其次整理歷代字書中的異體字例並討論意涵。從歷時性與共時性上核對歷代字書對於異體字例的稱謂使用以及異體字的觀點,進一步從直向性的討論《正字通》與歷代字書的異體字稱謂與意涵的差異;橫向性的觀察與《字彙》、《字彙補》的不同。
第六章《正字通》與歷代字書的音注研究。首先探討歷代字書對於音注方式的演變,以及各種音注方式的優缺得失。而後討論歷代字書的音注現象,及與字書同時代的韻書與語音。從縱向觀察前代字書與後世字書之間的音注影響:從橫向觀察同時代的韻書與語音對字書音注的影響。最後則是《字彙》、明代的韻書與語音對《正字通》影響。
第七章結論。總結二至六章的論述。
Abstracts:
Since “Zheng Zi Tong “ is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firstly, the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editor of this book and the different editions of it. Secondly, it will discus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ctionary's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ditor, literature, reference books, text, and audio note. From the aspect of diachronic development, it observes the dictionaries’ edi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by “Shuowen Jiezi”, “Zi Lin”, “Yu Pian”, “GanLu ZiShu”, “Pei Xi”, “Leipian”, “Zi Tong”, “Longkang Shoujian”, “Zi Jian”, “Zi Hui”, “Zheng Zi Tong” and “Zi Hui Bu”. By comparing the request and expectation between editors and users of dictionaries, it will discuss the lineage and heritage of dictionaries, and then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Zheng Zi Tong”’s editing and use. From the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it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ce among “Zheng Zi Tong”, “Zi Hui”, and “Zi Hui Bu.”.
The thesis contain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e research purpose, method and results of “Zheng Zi Tong.”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life, works, and friendships of auditor - “Zhang Zilie”. Based on the “Chi-Shan Papers”, the data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lated to “Zhang Zilie”, and writings of his friends, we can generally discover Zhang Ziliie's life and works. We can say that Zhang Zilie doesn’t just has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s, but also has huge amount writing works. He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lific scholar; unfortunately, most of his works do not exist anymore.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publishing process of Zheng Zi Tong. “Zheng Zi Tong”, formerly known as the “Zihui Bian” wrote by Zhang Zilie, but the printed form and author of it were Wenying Liao. Zhang Zilie did not protest and also praised Wenying Liao for publishing Zheng Zi Tong. It is still a mystery that why Zhang Zilie handed over the copy right of Zheng Zi Tong to Wenying Liao.
Zhang Zilie published “Zihui Bian” before “Zheng Zi Tong”, and after several times of editing, Wenying Liao published it as “Zheng Zi Tong by Bailudong College to the world. This is the first publishing of “Zheng Zi Tong”. However, the edition which published by Bailudong College didn’t pass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earliest edition we can find is the modification edition by Bing Lu's, edition by Hunguang College, and edition by Samwell Hall. Bing Lu and Hunguang College’s reprints are both Bailudong College's kanben amendment.
Chapter four introduces the editing theory comparing among “Zheng Zi Tong” and other dictionaries. Firstly, we need to observe the editing of dictionaries. From editors and user's point of view, we can divide the editing into 3 parts: reasons of publishing, editorial styles, and paragraph styles. The reasons of publishing those dictionaries are the words changing in time and modification of previous dictionarie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all authors want to express their own view of words changing through their publishing. By editorial style, they mainly use radical formation to edit, but authors in later generations shaped and modified the radical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iews. Another way was by rhyme or four tones according to rhyme dictionaries. In paragraph styles, they used to use the radical as reference, and then used rhyme or four tones, and the basis of strokes.
Chapter five introduces the variant character research among “Zheng Zi Tong” and other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Firstly, it discusses views and definitions of “orthography” and “variant character”. Secondly, it shows the examples of variant character from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m. By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this thesis also check variant character’s use and views in different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And then, vertically,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different names and meaning of variant character among Zheng Zi Tong and other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Horizontally, it shows the difference among Zheng Zi Tong, Zi Hui, and Zi Hui Bu.
Chapter six introduces the phonetic notation research among Zheng Zi Tong and other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changing of phonetic notation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in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Secondly, it discuss the phonetic notation of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and the Rhyming Dictionary and voice with contemporary dictionaries. Vertically, it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phonetic notations between dictionaries in different ages. Horizontally, it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Rhyming and Voice to Phonetic Notation in contemporary dictionaries.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Zi Hui, Ming Rhyming dictionaries, and Phonetic Notation to Zheng Zi Tong.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es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Six.
參考書目:


一、古籍:
(先列張自烈著作,餘依四部分類,皆按年代順序排列)


(一)張自烈著作:
《正字通》(明)張自烈、(清)廖文英編,董琨整理據清康熙間弘文書
院本影印,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
年3月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97-198冊,據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作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
書庫‧字典部》第3-5冊,據清康熙清畏堂刊本
影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
234-235冊,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
清畏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3月
《正字通》(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據清畏堂刻本影印,北京:國
際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正字通》(明)張自烈輯 康熙十七年劉炳修補重印本。臺灣大學圖書館
館藏。
《芑山文集》(明)張自烈《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6 冊,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初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芑山文集》(明)張自烈《叢書集成續編》第188冊,據南昌豫章叢
書編刻局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8年出版
《四書大全辯》(明)張自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67冊,據
新鄉市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三年石嘯居刻本
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6月
《四書諸家辯》(明)張自烈日本尊經閣文庫館藏,清順治八年刊本,國
家圖書館複印本

(二)經部:
《左傳》(周)左丘明撰臺中︰藍燈出版社
《同文鐸》(明)呂維祺撰《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52冊,據天津圖書
館藏崇禎六年楊文驄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
《經傳釋詞》(清)王引之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
9月
《金石文字辨異》(清)邢澍撰、劉世珩校刊《聚學軒叢書》,據貴池
劉世珩甫繼庵校刊印行本影印,臺北:藝
文印書館,民國59年
《爾雅疏證》(清)郝懿行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4年
9月
《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經義雜記》(清)臧琳撰《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72冊,據上海
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臧氏拜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釋名疏證》(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6年
5月


(三)字書、韻書: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南唐)徐鉉等校《四部叢刊》經部,據日
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據經韻樓本影印,臺北:黎明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4月
《玉篇》(南朝梁)顧野王撰臺北︰國字整理小組
《切韻》(唐)李舟(清)黃奭輯《漢學堂經解》,揚州:廣陵書社,2004
年4月
《五經文字》(唐)張參《後知不足齋叢書》,據清光緖鮑廷爵刊本影
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7年
《干祿字書》(唐)顏元孫撰《夷門廣牘叢書》,據明萬曆周履靖輯刊,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別本干祿字書》(唐)顏元孫撰,(清)魏裔介考證《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經部,第187冊,據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六年朱振祖鈔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1997年6月
《說文解字篆韻譜》(南唐)徐鍇撰《四部叢刊三編》第9冊,據南陵徐氏
藏元種善堂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民國64年9月
《佩觿》(後周)郭忠恕撰《鐵華館叢書》,據清光緖蔣鳳藻校刊本影
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7年
《集韻》(宋)丁度等編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5月
《類篇》(宋)司馬光撰據姚刊《三韻》本影印,北京︰書局,2003年
12月
《字通》(宋)李從周撰《知不足齋叢書》,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影
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古文四聲韻》(宋)夏竦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廣韻》(宋)陳彭年等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

《龍龕手鑑》(遼)釋行均撰《四部叢刊續編》,第29冊,據上海涵芬樓
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
《字鑑》(元)李文仲撰《鐵華館叢書》,據清光緖蔣鳳藻校刊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7年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洪武正韻》(明)宋濂撰,(明)楊時偉補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
部,第207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字彙》(明)梅膺祚撰《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32-233冊,據華東
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說文釋例》(清)王筠據清道光三十年刻本影印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
《字林考逸》(清)任大椿撰、(清)陶方琦補、(清)諸可寶補附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36冊,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六年江蘇書局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字彙補》(清)吳任臣撰《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33冊,據清康熙五
年彙賢齋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撰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臺北:文化圖書
公司,民國64年8月
《黃公說字》(清)顧景星據武昌徐氏臧陵庵抄本影印,北京:中華全
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年9月
《隸辨》(清)顧藹吉據康熙五十七年項絪玉淵堂刊本影印,北京︰中
華書局,2003年12月


(四)史部:
《國語》(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 臺北︰漢京文化有限公
司,民國72年12月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
張守節正義《新校本二十五史》 臺北:鼎文出版社,民國76年
《新校本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
2月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 《新校本二十五史》,臺
北:鼎文書局,民國63年10月
《新校本宋書》(唐)姚思廉等撰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7月
《魏書》(北齊)魏收等撰《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民
國68年2月
《新唐書》(宋)歐陽修等撰《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民
國68年2月
《宋史》(元)脫脫等《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
年2月
《明史》(清)張廷玉等編臺北:鼎文出版社,民國68年
《皇清書史》(清)李放撰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84冊,臺北:
明文書局,民國74年5月10日
《繹史卹諡考》(清)李瑤撰《明代傳記叢刊》第105冊,臺北:明文書
局,民國80年10月
《忠節吳次尾先生年譜》(清)夏燮撰《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53
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初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明名臣言行錄》(清)徐開任撰《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20-521冊,
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撰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6月
《思舊錄》(清)黃宗羲撰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6冊,臺北:明
《東林列傳》(清)陳鼎撰《明代傳記叢刊》第5冊,臺北:明文書局,
民國80年10月
《復社紀略》(清)陸世儀撰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7冊,臺北:
明文書局,民國74年5月10日
《古書經眼錄》(清)王頌蔚《寫禮廎遺著四種》,沈雲龍主編《近代中
國史料叢刊》第三十五輯第346冊,臺北︰
文海出版社,民國62年12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7月1日
《綱目續麟彙覽》(清)張自勳撰《叢書集成續編》第264冊,據民國乙
卯年南昌《豫章叢書》編刻局刊本影
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8年出

《三魚堂日記》(清)陸隴其撰《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59冊,據清同治
九年浙江書局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3月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630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1月
文書局,民國74年5月10日出版
《書林清話》(清)葉德輝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10月
《讀書敏求記校證》(清)錢曾著,管庭芬、章鈺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7年12月
《欽定大清一統志》(清)和珅等奉敕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9
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1月
《禁書總目》(清)軍機處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921冊,據咫進
齋叢書歸安姚氏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3月
《白鹿書院志》(清)毛德琦撰、周兆蘭補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第246冊,據復旦大學圖館藏清康熙刻雍正
道光間遞修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7年6月
《袁州府志》(清)陳廷枚等修,(清)熊曰華等纂《中國方志叢書》華
中地區,第845冊,清同治十三年刊本,臺
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8年3月
《南康府志》(清)廖文英等纂修《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江西省,
第819冊,清康熙十五年補刊本,臺
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8年3月
《白鹿書院志》(清)廖文英纂修、(清)錢正振增補《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史部,第246冊,據中國科學院圖館藏
清康熙十二年刻增修影印,臺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江南通志》(清)趙弘恩等監修,(清)黃之雋等編纂《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511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
月1日
《江西通志》(清)謝旻等監修,(清)陶成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515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
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宜春縣志》謝祖安修、蘇玉賢纂《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
第34冊,據民國二十九年石印本影印,南
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


(五)子部:
《韓非子集解》 (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4月
《淮南子集釋》(漢)劉安撰,何寧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顏氏家訓集解》(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8月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書斷》(唐)張懷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1日
《容齋隨筆》(宋)洪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履齋示兒編》(宋)孫奕《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24
年12月
《古方略》(明)余懋衡輯、(明)張自烈評定《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
31-32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十
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影印,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0年1月
《越縵堂讀書記》(清)李慈銘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6月
《觚賸》(清)鈕琇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50冊,據清康
熙三十九年臨野堂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撰(清)錢大昕撰,陳文和主編《嘉定錢
大昕全集》第7冊,南京︰江蘇古籍
出版社,1997年12月
《妙貫堂餘譚》(清)裘君弘撰《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6冊,據清
康熙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六)集部:
《昭明文選》(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據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臧
版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96年8月
《六一詩話》(宋)歐陽修撰《百部叢書集成本》,《百川學海》第10函,
據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
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膝寓信筆》(明)方以智撰《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據東洋文庫館藏清光
緒十六年刊本影印
《浮山文集》(明)方以智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3冊,據清
初方氏此藏軒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0年1月
《樓山堂集》(明)吳應箕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8冊,據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樓山堂遺集》(明)吳應箕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9冊,據清
康熙年間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3月
《六柳堂遺集》(明)袁繼咸撰《四庫禁燬叢刊》集部,第116冊,據北京
圖書館藏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曝書亭全集》(清)朱彞尊撰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3年2月
《徧行堂續集》(清)金堡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8冊,據上
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經韵樓集》(清)段玉裁撰,鍾敬華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4月
《徧行堂續集》(清)金堡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8冊,據上
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壯悔堂文集》(清)侯方域撰《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
國54年11月
《三魚堂文集》(清)陸隴其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1日
《巢經巢文集》(清)鄭珍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34冊,據浙
江圖書館藏民國三年花近樓刻《遵義鄭徵君遺著》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潛研堂文集》(清)錢大昕撰(清)錢大昕撰,陳文合主編《嘉定錢大昕
全集》第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
《悔菴學文集》(清)嚴元照撰《叢書集成續編》193冊,據湖州叢書影
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7月


二、近人著作(按書名筆畫):
《《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蔡夢麒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6月
《二十史朔閏表》陳垣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1月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音譯濟南︰齊魯書
社,1987年5月
《中原音韻研究》趙蔭棠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年2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
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社,1998年10月
《中國文字淺談》蔣世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中國文字學》唐蘭臺北︰文馨出版社, 1975年10月
《中國文字學》陳夢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中國文字學史》胡樸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高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12月
《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錢劍夫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
《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唐嘉洪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10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 何九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10月
《中國古代韻書》趙誠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中國字典史略》劉葉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中國音韻學史》張世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中國音韻學研究》(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中國貨幣史》彭信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中國傳統語言文獻學》楊薇、張志云武漢:崇文書局,2006年8月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李威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12月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中國語言學史》朱星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中國語言學史》趙振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中國語音史》董同龢臺北︰華岡出版社, 1973年9月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周谷城、胡裕樹主編上海市: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中國辭典史論》 雍明和、羅振躍、張相明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國辭書編纂史略》林玉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
《切韻音系》李榮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10月
《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陽海清、褚佩瑜、蘭秀英編武漢︰湖北人
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文字問題》李榮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
《文字學》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1

《文字學四種》呂思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文字學音篇》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五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1999年7月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月
《文字學概說》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3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侃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8月
《文獻學》劉兆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方以智年譜》任道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
《四庫提要辨正》余嘉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玉篇俗字研究》孔仲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7月
《字典論》趙振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1月
《字林音注研究》簡啟賢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月
《字樣學研究》曾榮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余嘉錫論學雜著》余嘉錫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 蔣冰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8月
《吳應箕研究》章建文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沈兼士著,葛信益、啟功整理北京:中華書
局,2004年5月
《邵榮芬音韻學論文集》邵榮芬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曹志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劉綸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洪武正韻研究》甯忌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
《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朱葆華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原本玉篇零卷音韻》周祖庠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唐五代韻書集成》周祖謨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4月
《訓詁學初稿》周大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高明小學論叢》高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7月
《偏類碑別字》羅振鋆、羅振玉、羅福葆等著東京:雄山閣,1975年
7月
《問學集》周祖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國學略說》章太炎臺北︰學藝出版社,1975年4月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柯愈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清代禁書知見錄》孫耀卿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10月
《現代吳語研究》趙元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11月
《陸志韋集》陸志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4月
《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陸宗達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

《敦煌俗字典》黃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敦煌俗字研究導論》張涌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8月
《黃侃論學雜著》黃侃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9月
《楷字規範史略》范可育、王志方、丁方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0年7月
《碑字新編》秦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
《經學通論》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6年10月
《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黃沛榮臺北:樂學書局,2009年12月
《漢字發展史綱要》劉又新、方有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年1月
《漢字傳播史》陸錫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9月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張涌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
《漢語音韻》王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漢語音韻學》李新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6月
《漢語音韻學》王力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漢語音韻學》董同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漢語訓詁學史》李建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8月
《漢語等韻學》李新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8月
《漢語語音史》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漢語韻書史‧明代卷》甯忌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羅常培、周祖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6月
《說文解字研究法》馬敘倫香港︰太平書局1985年6月
《增訂晚明史籍考》謝國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
《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黃淬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
《歷代職官沿革史》陳茂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龍龕手鏡研究》鄭賢章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龍龕手鑑新編》潘重規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10月
《聲韻學》竺家寧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8月
《鍥不舍齋論文集》陳新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周祖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1月
《羅雪堂先生全集》羅振玉臺北:文華出版社, 1970年7月
《辭典學論文集》曾榮汾臺北:辭典學研究室,2005年10月
《辭書學探索》鄒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類篇研究》孔仲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12月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年7月
《觀堂集林》王國維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
《《龍龕手鑑》研究》陳飛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民國63年7月
《《干祿字書》研究》曾榮汾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博士論文,民國
71年9月
《《龍龕手鑑》文字研究》路復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74年6月
《說文解字與玉篇部首比較研究》吳億蘭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民國79年4月
《字典部首通考》金允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
論文,民國82年1月
《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呂瑞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字彙》異體字研究》呂瑞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民國89年1月
《《字彙》編纂理論研究》巫俊勳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0年5月
《《字鑑》研究》魏曉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2年5

《明代書籍出版研究》郭姿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楊素姿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民國91年7月
《《玉篇》研究》李慧賢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

《《字彙》研究》哈達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

《《佩觿》字樣理論研究》陳姞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論文,民
國93年12月
《《干祿字書》字類研究》劉中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年4月
《《正字通》研究》王海霞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6月5日
《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李瑩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1月
《《類篇》異體字研究》李海濤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

《《干祿字書》字形整理之研究》趙璐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2006年5月
《宋本《玉篇》異體字研究》王嶸蘭州:蘭州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5月
《慧琳《一切經音義》俗字研究》李文珠開封︰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
學位,2007年5月
《《字彙》反切音系研究》陳雅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國96年6月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華建勝福建: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6月
《《正字通》中的譌字研究》曹軍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年5月
《《正字通》俗字資料及其學理研究》林芳如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
年6月
《南宋李從周《字通》研究》王世豪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98年6月
《《正字通》音韻問題研究》洪明玄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99年7月
《《字彙》音系研究》董家珮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00年
6月


四、單篇論文(依出版年月):
〈《洪武正韻》聲類考〉 劉文錦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三本第二分,1931年
〈《中原音韻》聲類考〉羅常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本4
分,1932年1月
〈論上古音〉周法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卷第1
期,1969年
〈張自烈年譜稿(明代篇)──正字通の作者〉古屋昭弘《早稻田大學大學
院文學研究科紀要》39輯,1973年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王力《語言研究》1982年第1期
〈《字彙》在字典編纂法上的創新〉鄒酆《辭書研究》1983年第五期,1983
〈《正字通》著者是廖文英〉丁峰《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1984年
1月
〈諧聲說〉王力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七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年11月
〈閩語的特徵〉黃典誠《方言》1984年第3期
〈宋代的文字學〉孔仲溫《國文天地》第3卷第3期,民國76年8月
〈字典中部首歸屬問題探索──由〈常用國字標準標準字體表〉說起〉曾榮汾
《孔孟月刊》1987年25卷5期
〈《釋名》聲訓與漢代音系〉祝敏徹《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年第1期1月年9月
〈《正字通》著作者應是廖文英〉胡迎建《文獻》1989年第1期
〈大徐本重文初探〉范進軍《說文解字研究(第一輯)》,開封:河南大學出
版社,1991年8月
〈臺灣編纂字、辭典工作的檢討與展望〉劉兆祐《國文天地》第7卷第7
期,民國80年12月
〈《正字通》和十七世紀的贛方言〉古屋昭弘《中國語文》1992年第5期
〈張自烈「增補字彙」についこ〉古屋昭弘《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
1993年12月
〈《正字通》作者考〉喻劍庚《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
期,1994年12月
〈《正字通》的版本及作者考〉古屋昭弘 《中國語文》第4期,1995年12月
〈《正字通》一書及其作者〉董琨《辭書研究》1996年第3期,1996年
4月
〈《干祿字書》研究〉朱保華《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7
年9月
〈《字彙》與明代吳方音〉古屋昭弘《語言學論叢》第20輯,1998年2月
〈《正字通》版本及其作者問題〉黃沛榮《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3月21日
〈《玉篇》部首說略〉陳建裕《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3月
〈論梅膺祚的《字彙》〉張涌泉《中國語文》1999年第6期(總第273期),
1999年8月
〈朱熹與宋代方音〉劉曉南《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0年6月
〈試論部首編序法的發展〉燕榮暉《江漢大學學報》第17 卷第4期,2000
年8月
〈《正字通》為張自烈所輯考〉喻劍庚《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3期,
2001年7月
〈《正字通》的聲母〉林慶勳《聲韻論叢》第1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年10月
〈朱熹與閩方言〉劉曉南《方言》2001年第1期
〈《字彙》部首小考〉金玲敬《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3期,2002年6月
〈張自烈《正字通》原本考正及其古音注釋研究〉張民權《古籍整理研
究學刊》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
〈《字彙》音切的來源〉高永安《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卷1期,2003年1月
〈試論《干祿字書》在正字學史上的地位〉劉中富《東嶽論叢》 2003年第
4期,2003年7月
〈呂忱行歷新考〉蕭惠蘭《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2期
〈張自烈著《正字通》新證〉蕭惠蘭《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3
年第30卷第5期
〈關於《正字通》分韻的一種考察〉金周生《第二十二屆中國聲韻學學
術研討會》,2004年5月
〈異體字的概念〉呂永進張書岩主編《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9月
〈漢字演變的幾個趨勢〉李榮史定國主編《簡化字研究》,北京:北京商
務印書館,2004年9月
〈異體字的概念與異體字的整理〉連登崗張書岩主編《異體字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漢字異體字論〉章瓊張書岩主編《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9月
〈《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曾榮汾《先秦兩漢學術》2005年第3期
〈《玉篇》在辭書編纂史上的貢獻〉楊超《辭書研究》2005年第4期,2005
年7月
〈《豫章叢書》本《芑山文集》點校後記〉謝蒼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
26卷第2期,2005年4月
〈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李運富《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1期,
2006年2月
〈《字彙》的韻母特色〉林慶勳《聲韻論叢》第十四輯,臺北︰台灣學生書
局,2006年10月
〈論《字彙》的聲母特色〉林慶勳《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
系,2006年
〈《正字通》著作權考辨──兼論張自烈、廖文英之關係〉段曉華《南昌大
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8卷第2期,2007年3月
〈《字通》部首檢索系統研究〉陳燕《辭書研究》2007年第5期,2007年
9月
〈中國古代字書綜述〉 王春華《晉圖學刊》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
〈呂忱《字林》二三事〉趙振鐸《辭書研究》2007年第2期
〈《字彙補》俗字析論〉許錟輝《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
〈漢字部首排檢法的改革〉 胡珊格《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8年6月第3期
〈《正字通‧凡例》中之編輯觀念研究〉陳怡如《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七
期,民國97年10月
〈江西省的漢語方言〉謝留文《方言》2008年第2期
.〈《洪武正韻》影喻疑分合考〉高龍奎、路建彩《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36卷第6期,2009年12月


五、國科會計畫報告書(依出版年月):
《歷代重要字書俗字研究──《字彙》俗字研究》曾榮汾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5年12月31日
《歷代重要字書俗字研究──《正字通》俗字研究》黃沛榮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6年7月31日
《字書的音韻探討之一──《正字通》音系研究》林慶勳臺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
89年7月
《《正字通》音節表》林慶勳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民國92年12月


六、網路資料:
《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臺北:民國93年1
月,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辭典學研究室》 曾榮汾 網址︰http://diction.myweb.hinet.net/dict2005/index.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